春玉米生长过程中蚜虫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刘芳

春玉米生长过程中蚜虫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探讨0

玉米是河南省信阳市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当地的农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当地的农业种植制度,玉米栽培主要包括了春玉米和夏玉米两种方式,其中春玉米栽培周期更长,播种时间更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如果不注重做好病虫害的科学防范,势必会对作物的正常生产构成严重危害。玉米生长发育周期相对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会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在诸多病虫害中蚜虫是一种危害较为常见的害虫,该种害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年能够繁殖数代,会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产生危害,如果不注重做好蚜虫的针对性防范,势必会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

一、春玉米栽培现状

河南省信阳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1056.7mm、无霜期220~230d,当地的气候特点适合春玉米的栽培和生长。信阳市是河南省重要的春玉米生产基地,主要品种有郑单958、豫玉35等,通常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进行播种,8月中旬到9月初收获。近年来,随着当地春玉米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种植管理期间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病虫害防治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春玉米的生长周期较长,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病虫害的威胁,在常见的病虫害当中,蚜虫是一种看似危害不严重,但实际造成损失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因此在今后春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玉米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加强发病规律的有效调查和分析,明确虫害的发生流行特征做到早识别早处理,将害虫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春玉米常见蚜虫危害规律

1、蚜虫常见种类与特征

目前在河南信阳市春玉米大田当中常见的蚜虫种类主要有玉米蚜、玉米瘤蚜、棉蚜,其中玉米蚜害虫体长约1.5~2mm,体色黄绿色或粉红色,触角长,体背有蜡粉。无翅蚜触角末端呈黑色,有翅蚜触角末端呈褐色。玉米瘤蚜体长约1.5~2mm,体色淡绿色或黄绿色,触角短,体背有蜡粉,蜡粉较少,无翅蚜触角末端呈黑色,有翅蚜触角末端呈浅褐色。棉蚜体长约1~1.5mm,体色黄绿色或墨绿色,触角较长,体背无蜡粉,无翅蚜触角末端呈黑色,有翅蚜腹部背面有黑色横斑。

2、春玉米蚜虫发生规律

春季随着气温回升,蚜虫开始活动,尤其是4~5月份蚜虫数量逐渐增加,进入6~7月份蚜虫数量达到高峰,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蚜虫繁殖。8~9月份蚜虫数量逐渐减少,随着气温下降,蚜虫活动减弱,河南信阳市春玉米蚜虫一般发生10~12代。

3、玉米蚜虫发生条件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气候条件,玉米品种,农业操作,生物因素,农业环境等。一般春玉米蚜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进入春季之后,外界温度逐渐回升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蔓延,尤其是春季末期高温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往往会导致蚜虫的大量发生。再加上不同的玉米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有所不同,一些玉米品种可能因为遗传原因对蚜虫的抗性较弱,容易成为蚜虫的攻击对象。另外大田操作过程中栽培密度过大,施肥不良,灌溉不均匀,也会为蚜虫的繁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繁殖环境。农药使用不规范,导致田间害虫天敌数量相对较少,蚜虫失去了天敌的制约,就会大量繁殖,危害到玉米的生长发育,此外,长期的单一作物种植,尤其是连续种植玉米,会使得蚜虫的天敌数量减少,同时蚜虫的宿主植物增多,从而导致蚜虫的发生。

三、玉米不同生长时期蚜虫危害特点

玉米苗期蚜虫主要群体在新叶当中,在新生长出来的叶片上产生危害。玉米叶片展开之后能够看到蚜虫蜕皮的壳。玉米进入到拔节期,群居在玉米底部叶片的背面和叶上、叶舌上的蚜虫逐渐向上转移,进入到孕穗期后蚜虫多集中在剑叶和叶鞘当中。进入抽雄期,大量蚜虫会向着寻穗转移,集中在雄花花萼以及穗轴上,不久又会转移到雌蕊上产生危害。通常情况下玉米蚜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的枝叶并排泄出大量的蜜露,引发霉菌寄生为主要危害特征。在玉米的抽雄期影响到玉米的杨花和授粉,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此外蚜虫还会携带有多种病毒传播病毒病,导致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大范围传播流行。当田间的蚜虫数量达到一定标准之后,蚜虫会刺激植物的枝叶,导致叶片变黄甚至发红,影响到植物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发育,当危害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枯死。蚜虫在危害玉米叶片时,还会分泌大量的蜜露附着在叶片上影响光合作用使得果穗变小,结实率显著下降,千粒重降低。

四、春玉米蚜虫的防治措施

1、注重做好蚜虫发生的预测预报

在春季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气象条件,注重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发生高峰期,应该每周监测田间蚜虫发生情况,记录蚜虫数量、种类和分布,利用诱虫灯、黄板等工具监测蚜虫迁飞情况。同时详细地分析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因素对蚜虫发生的影响,建立蚜虫发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紧接着结合调查监测和气象因素分析,综合判断蚜虫发生趋势,制定轻度、中度、重度预报等级标准。预报标准制定完成之后,要及时向农民群众发布预报信息,明确蚜虫发生时间、地点、严重程度以及防治建议。根据预报信息,农业部门要指导农民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轻度发生大田可以采用人工捕捉、释放天敌。中度发生时可以喷洒低毒杀虫剂,重度发生时需要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一般,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当每株玉米有蚜虫5~10头、20~30头时,达到防治标准后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玉米蚜虫的农业防治

①选择高抗玉米品种

为更好防止蚜虫发生流行对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应该从科学选择品种入手,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抗病性能优异,生产潜力相对较大,适应性广泛,生育期适中的高产玉米品种,目前在信阳市推广业务较好的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958、鲁研1号、登海605等几种。

②做好播种前玉米种子处理

播种前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对提高种子适应能力有很大帮助,通常情况下应该注重做好晒种、种子精选和药剂拌种工作。晒种是利用太阳的紫外线和热量来降低种子中的含水量,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同时还能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一般播种前一周选择在晴朗的天气的上午9点到下午4点进行,将种子均匀地摊放在干燥的苇席或其他通风的晾晒物上,避免在水泥地、沥青地或铁板上晾晒,以防烫伤种子,连续晾晒2~3d,确保种子充分干燥。晒种期间做好种子精选工作,去除破损、霉变、成熟度差和杂质等不良种子,同时观察种子的色泽、大小和形状是否一致,选择外观饱满、无损伤的种子。种子精选完毕之后,播种前还需要做好药剂拌种,玉米蚜虫防控过程中推荐使用吡虫啉或者戊唑·吡虫啉进行药剂拌种,使用剂量为种子用量的0.1%~0.3%,将选定的药剂按说明书推荐的剂量与100~150mL的溶解之后,加入种子当中混合均匀,确保种子表面都覆盖药剂,拌种结束,将种子捞出阴干处理,等待播种。

③制定合理农作物轮作制度

在玉米蚜虫防控过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玉米,减轻蚜虫的发生流行率。在轮作计划中可以选择一些对玉米蚜虫有较好抗性的作物,如玉米和大豆、花生、甘薯等农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玉米蚜虫的生存和繁殖环境,降低蚜虫的发生密度,建议每年更换一次轮作作物,以防止玉米蚜虫等害虫产生抗性。

④加强玉米苗期中耕,清除田边杂草

玉米苗期阶段中耕除草可以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减少蚜虫的寄主植物,抑制蚜虫繁殖,同时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玉米生长。一般在玉米出苗后,蚜虫发生初期进行中耕,通常选择在4~5月份当玉米苗高10~15cm时进行,中耕深度控制在5~10cm,不宜过深,以免伤根,可以采用人工中耕或机械中耕。操作过程中沿玉米行间进行中耕,深度以5~10cm为宜,中耕时注意不要伤到玉米根系。中耕时同时进行除草,要注重人工,清理好田间地头田埂的杂草。

⑤制定玉米合理密植方案

合理的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密植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结合品种特征,播种时间,土壤肥力水平和田间管理水平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砂土通透性好,可以适当密植,粘土通透性较差,需要适当稀植。而播种早的情况下由于受到低温或者是水肥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出芽可能会延迟,此时可以适当密植,晚播模式下需要适当稀植,以保证每株玉米有足够的光照和养分。同时,高肥力土壤可以适当密植,低肥力土壤需要适当稀植。最为重要的是要结合玉米品种确定最佳定植密度,目前在市场中推广应用较好的玉米品种类型,主要有紧凑型,半紧凑型和非紧凑型玉米品种。紧凑型品种由于其叶片直立,透光性好,适宜密植,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的特征介乎于紧凑型和非紧凑型之间,而非紧凑型品种则适宜稀植,通常情况下紧凑型玉米品种定植量控制在4000~4500株/667m2,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定植量控制在3500~4000株/667m2,非紧凑型玉米品种定植量控制在3000~3500株/667m2。

⑥玉米生长期的科学水肥管理

为提高玉米植株的抵抗力,播种之前要做好整地施肥工作,通过妥善有效的种地能够使土壤松散、通气、保水、保肥,整地的方法有翻耕、旋耕等,翻耕深度一般为20~30cm,旋耕深度为10~15cm,操作时还要清除杂草、残茬和石块等杂物,使土壤平整、疏松。结合场地做好基肥施入,选择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施入方案。施入有机肥1000~1500kg/667m2,复合肥(15~15~15)20~30kg/667m2,过磷酸钙10~15kg/667m2,硫酸钾5~10kg/667m2。将肥料混合均匀之后撒入地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结合其生长阶段做好追肥灌溉。追肥一般分为苗期追肥、拔节期追肥和穗期追肥,苗期追肥主要施氮肥,以促进根系生长,结合植株生长情况,一般使用3~5kg/667m2,拔节期追肥主要施氮、磷、钾肥,以促进茎秆生长和穗发育,通常使用复合肥15~20kg/667m2。穗期追肥主要施氮、钾肥,以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籽粒重量,使用磷酸二氢钾100~150g/667m2,尿素150g/667m2,兑水10~15kg/667m2进行叶面喷洒,增强叶子光合作用能力,灌溉应根据土壤湿度、气候条件和玉米生长需求进行,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和渍水,在玉米生长中,后期还需要做好大田排灌工作。

⑦利用人工或化学方法及时去雄

去雄操作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通过人工或化学方法去除雄穗,以改变植株吸收和制造养分的输送方向,达到提高产量和提早成熟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大田蚜虫的数量,降低蚜虫危害率。操作过程中一般选择在春玉米雄穗开始吐露但尚未散粉时进行,通常选择在玉米生长到10~12片叶时,全田雌穗花丝(雌蕊)由青黄转为红色时进行彻底去雄。对吐露的雄穗,每两行去掉一行,但不能去边行,不能带叶,以免影响授粉和吸收制造养分。当整个田块雌穗花丝由青黄转红或深红色时,应组织人力及时彻底去雄,同样不能带叶,以改善田间通透条件,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去雄操作一般选择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之间进行去雄,使用干净的剪刀或刀片,以避免传播病菌。去雄后,及时将雄穗带出田外,减少田间蚜虫虫源。

3、玉米蚜虫的生物防治措施

①食蚜蝇寄生蜂防治方式

食蚜蝇和寄生蜂是玉米蚜虫的天敌,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蚜虫,原理是利用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在玉米蚜虫的生命周期中,通过捕食或寄生等方式,将蚜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而达到防治蚜虫的目的。在使用食蚜蝇和寄生蜂防治玉米蚜虫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条件,选择适合的食蚜蝇和寄生蜂品种,在玉米蚜虫危害初期进行投放,两种害虫天体的投放量分别控制在1000~2000只/667m2和10000~20000头/667m2,间隔5~7d投放一次,连续使用两次,在大田当中设置1~2个投放点。利用害虫天敌防治玉米蚜虫的过程中应每周检查食蚜蝇和寄生蜂的数量和防治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投放时间和数量。

②生物农药对玉米蚜虫的防治

在玉米蚜虫防控过程中,生物农药的种类较为丰富,常见的主要有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以及印楝素,上述几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分别10~20mL/667m2、100~200mL/667m2、50~100mL/667m2、50~100mL/667m2,兑水50kg喷雾。上述几种生物农药成分相对较为复杂,能够直接作用于虫体的多元机体,有效破坏害虫的抗药系统,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害虫接触之后能够麻痹神经,进而使虫体蛋白凝固,堵死害虫的气孔,使害虫窒息死亡。

4、物理防治玉米蚜虫办法

物理防治玉米蚜虫主要是利用色板来防治该类害虫,其中应用较为常见的就是黄色粘虫板,选择使用规格在15×30cm或者30×50cm的粘虫板将其放置在玉米大田当中,一般距离玉米1.5m左右,悬挂粘虫板,悬挂量控制在20~30张/667m2,使用1~2周后要检查一次粘虫板,并做到每间隔1~2周更换一次。

5、化学药物在玉米蚜虫中的防治

在玉米蚜虫防控过程中,当上述几种防治达不到标准之后,要选择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方法,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玉米抽穗初期,当百株玉米蚜量达4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或者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玉米抽穗初期有蚜株率50%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在玉米抽穗初期,当百株玉米蚜量达4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使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进行药剂防治,上述药物的使用间隔为7~10d,必要时连续使用1~2次。

综上所述,进入春季之后外界温度逐渐回升,能够满足玉米植株萌发和生长发育的需求。但在春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环境、气候以及温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蚜虫的发生流行率显著升高。害虫防控过程中单一使用药物治疗会增加用药次数,增加防治成本,并且防治效果相对较差,所以在春玉米蚜虫防控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规范用药,融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蚜虫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保证玉米栽培安全规范。

(作者单位: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