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油松营养钵育苗与科学造林技术应用分析

作者: 王子源

干旱地区油松营养钵育苗与科学造林技术应用分析0

油松作为鄂尔多斯市的主要树种之一,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材质好,可作为经济树种进行大范围种植。在油松育苗及造林期间,鄂尔多斯市特殊的干旱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对油松的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因此,为提升干旱地区油松育苗与造林效果,本文对干旱地区的油松育苗技术、造林措施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油松的生产提供理论建议。

一、油松形态特征概述

油松植株高度可达30m左右、胸径可达1m,树皮外观为灰褐色、上方有多个不规则鳞片分布。油松为喜光植株、较耐贫瘠、低温,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山区种植。油松根系发达,对立地条件适应性较广,但是无法种植在碱性土壤、水涝环境中。油松叶片为针状、色深绿,长度约10~15cm;雄球花为圆柱形,长约1.2~1.8cm,花期为每年的5月,翌年秋季球果进入成熟期,球果外观为卵形或卵圆形。油松种子为淡褐色、卵圆形,长约6~8mm。油松适应性较强,是我国干旱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二、干旱地区油松育苗技术要点分析

1、油松育苗地选择

油松育苗建议选择土层深厚、通风透光性强、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壤肥力水平中上(有机质含量>1%、全氮含量>0.1%、速效磷含量>80mg/kg、速效钾含量>80mg/kg)、地面平整、排灌便利的中性或偏酸性钙质土壤中。油松育苗地前茬作物不可为豆类植物,以玉米、杨树等植物为前茬作物的地块为宜。

2、油松育苗地块精细整理

选定育苗地块后,先将土壤进行深翻,深翻厚度25cm,深翻同时将土壤中的石块、杂物清理干净,深翻后平整土面。为提升育苗苗床的保水性,平整地面后下挖育苗床,下挖深度18cm左右,并将挖出的土壤堆到苗床边缘作为田埂,田埂宽度30cm,便于农事操作。平整育苗床底部后,在育苗床上方铺设一层细河沙,铺设厚度为1cm,平铺完成后均匀喷施地表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800倍液,杀灭育苗床周边致病菌。单个育苗床宽度0.9~1m、长8m为宜,两个育苗床之间保留40~50cm的操作行,便于农事操作。育苗床土层高度应当与油松育苗钵体深度一致或高出钵体5cm左右,以减少其受干旱的影响,提升苗床的保水性。

3、油松采种与处理

①油松采种过程

9月中旬油松种子球果成熟时,选择树龄超20a、无病虫的优质油松作为母株,并采集黄色球果。球果收集后摊凉在通风透光、干燥的区域,每天至少翻动球果1次,当球果摊凉至鳞片弯曲、开裂的条件下,使用木棍轻轻敲击球果,边敲击边推动球果翻滚,促使油松种子能够顺利脱落。将脱落的油松种子清选后,将其放置阴凉、干燥的区域储藏。

②油松种子消毒方式

油松种子播种前半个月,将种子浸泡在3%硫酸铜悬浮剂1500倍液中1h,药液量没过种子高度15cm,杀灭种子表面致病菌。浸泡结束后取出种子使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即可。

③油松科学催芽处理过程

油松种子播种前10d左右,将种子完全浸泡至30~40℃的温水中,温水没过种子高度10~15cm,充分浸泡24h。温水浸种期间,将漂浮在水体表面的油松种子捞出剔除,完成水选。剩余种子取出装入湿麻袋中,每日喷水、翻拌种子2~3次,保持湿麻袋含水量60%左右。催芽期间,每日观察油松种子情况,当有70%以上油松种子开裂时,即可进行播种。

4、油松播种与繁育管理

油松种子播种时间为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期间,播种时,将种子均匀撒播至育苗苗床上,撒施后覆盖一层细沙土,覆土厚度1cm左右。在春季鄂尔多斯地区气候环境干旱、寒冷,为提升苗床的保温、保水效果,在播种后苗床上方覆盖一层地膜,并压实。

油松种子出苗率达70%左右时,可揭开地膜,避免膜下高温灼伤幼苗。出苗后15d喷施一次1%硫酸亚铁3000倍液、均匀喷雾、不可重复喷施,每间隔10d左右喷施1次,连续使用2~3次,可有效防止油松苗期立枯病的发生。幼苗出土后,为避免大范围漫灌浇水影响幼苗的生长,可使用雾化喷壶进行灌水,苗床含水量保持在75%左右最佳。

幼苗出土后高温烈阳照射会造成日灼,影响幼苗的长势,此时可在油松幼苗上方覆盖遮阳率在50%左右的遮阳网,即可减少日灼影响,还可降低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量。当育苗期间出现连日阴雨时,需将遮阳网撤除,避免弱光造成油松叶片黄化,植株生长停滞。

5、油松育苗营养钵的选择与处理

①油松育苗营养钵的选择

油松育苗期间,建议选用厚度0.3~0.8mm、钵口直径8~13cm、高度10~16cm的圆柱形营养钵。在育苗前,在营养钵底部打2~3个0.5cm直径的圆孔,提升营养钵的透水效果,避免灌水过多、土壤湿度大造成油松根腐病。

②油松育苗土的配制

营养钵育苗基质土的配制可选用多年陈腐堆积的松树皮基质,将其进行过筛,保留粒径小于0.5mm、0.5~2.0mm、2.0~5.0mm三个等级的基质,依照1∶3∶1的比例均匀混合。选取苗床上多余田园土,田园土以耕作层20cm以下的心土为宜,剔除田园土中的杂草、石块等杂物。将配制好的基质与田园土依照1∶2的体积均匀混合,并添加3%过磷酸钙、5%充分腐熟有机肥、1%硫酸亚铁。将肥料、基质、田园土充分混合后,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以杀灭营养土中的致病菌,起到消毒作用。持续翻动营养土,直至营养土与水分充分结合,促使营养土含水达到手捏成团、手缝有水不滴出的效果,即可进行装钵。

③油松育苗土装钵

油松种子播种次年春季,油松幼苗叶片萌发前,将育苗床上的老弱、带病虫的残苗剔除,保留顶芽饱满、无带病虫、长势健壮、根系完整的油松幼苗,边起苗边将育苗土装置营养钵中。

育苗土装钵时,需将营养钵平放在苗床上,先填入1/3的营养土,随后将起出的油松幼苗垂直放入营养钵中,促使根系分散均匀后,再次装填1/3的营养土,将油松幼苗根系覆盖。此时用手将油松幼苗扶住,并提拉营养钵,使营养钵中的土壤与油松幼苗根系紧密接触。将油松幼苗摆正后,将营养钵内的土壤装填完。取出营养钵,压实土壤,随后将其均匀摆放在育苗床内。各个营养钵之间接触紧密,并在两个营养钵连接处填满营养土,避免苗床透风,影响保温、保水性。

6、油松苗期科学管理

将油松幼苗全部移栽至营养钵内后,将其均匀摆放在苗床上,依据钵内油松幼苗的长势,定期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工作。

①油松幼苗消毒处理

在使用营养钵油松育苗期间,每间隔10~15d使用1%波尔多液2500倍液茎叶喷雾,喷施药液后使用喷壶冲洗幼苗,连续喷施3~4次,可以有效降低营养钵中油松幼苗的感病现象。

②为油松营养钵周边设置小拱棚

油松移栽定植至营养钵内后,在营养钵周边安装竹竿或钢管搭建小拱棚,小拱棚中央高度控制在50cm左右,使用1.8m宽的塑料透明薄膜覆盖在小拱棚上方,并使用泥土沿塑料薄膜下方压紧,以提升苗床内的温度。

进入5月上旬期间,当塑料棚内温度上升至30℃左右,可将塑料薄膜两边揭开通风,夜间覆盖,白天通风。随着后续温度的上升,通风时间逐渐延长,并且增大通风量,直至进入5月下旬期间,可将全部塑料薄膜揭除,露天管理。此时观察营养钵内植株生长情况,当发现营养钵内有杂草生长时,可采取人工及时拔除,避免与油松幼苗争夺光热资源。

③油松幼苗期施肥管理

依照油松幼苗的生长发育表现,从叶片萌动至秋季落叶前1个月内,每间隔25~30d可追施一次肥料,单次追施二铵5kg/667m2、过磷酸钙8kg/667m2,随水追施。

④油松灌水管理

营养钵摆放整齐后,一次性灌足底水,提升油松移栽后的成活率水平。塑料棚通风前,每间隔10~15d浇灌一次水分,采取水肥一体化滴灌灌水方式,单次灌水时间为10min为宜;塑料棚通风至8月中旬前,每间隔7~10d浇灌一次水分,单次灌水时间以15min为宜;8月中旬后,环境温度上升、光照强度增强,每间隔5~7d浇灌1次水分,单次灌水时间20min为宜。

⑤油松幼苗防冻措施

在冬季土壤封冻前,一次性灌足越冬水,促使水分充分下渗至营养钵10cm左右的土层中。同时在油松幼苗上方覆盖土壤,避免油松枝条露出出现冻害。次年春季温度回升后,翻开覆盖在油松幼苗上方的土壤,并灌足水分,避免油松在越冬后出现生理性干旱现象。

三、干旱地区油松科学造林技术

1、油松选苗起苗工作

依据鄂尔多斯市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特征,建议油松造林时间以7月上旬至8月下旬为宜,此时鄂尔多斯地区降雨量较多,移栽后油松缓苗时间短、成活率高。油松造林时以苗高20cm左右、根系完整、长势旺盛、无病虫的优质壮苗最佳,通常为营养钵育苗下培育管理90d左右的壮苗。在选定造林用的油松幼苗后,在移栽前浇灌一次透水,当营养钵内土壤表面干燥后,从一侧开始起苗,起苗时轻拿轻放,保持营养钵的完整性,避免影响根系。

2、油松整地处理

油松移栽定植前1个月左右即可进行整地,依照所定植的油松幼苗营养钵规格挖定植穴。定植穴直径为营养钵直径的2倍为宜,深度略深于营养钵杯口,通常为25~30cm为宜。定植穴株行距控制在1.5m×2m或2m×2m,定植穴要求坑壁垂直,坑口、坑底大小一致。

3、油松营养钵移栽过程

林地整地完成后,即可将油松营养钵移送至林地区域,运送期间轻拿轻放。由于鄂尔多斯市气候较为干旱,在定植前,人工对定植穴坑壁踩实。移栽时,将营养钵使用剪刀剪开,保留营养钵内土球,并将其缓慢放置到移栽穴中间位置,随后回填土壤。填土时,确保油松幼苗苗径入土15~20cm,深栽幼苗,填满土壤后压实即可。深栽幼苗可促进油松生长出丰富的根系,吸收利用土壤深层的水资源,从而降低干旱地区油松水分管理的压力。

4、油松造林抚育管理

①油松土地灌溉管理

油松幼苗移栽后需立即浇灌一次透水,促使土壤充分下沉与根系紧密接触,促进油松缓苗。移栽后技术人员应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及土壤情况,当长期干旱、不降雨,土壤表现出显著的干旱特征时,应当立即进行灌溉处理。在环境气温不高、土壤无干旱特征时,可降低灌溉的次数,从而减少油松造林管理成本。

②油松苗期施肥管理

在油松移栽定植当年,当油松幼苗新叶展叶后开始追施一次尿素,追施量为5kg/667m2,追肥后及时灌水,提升肥料利用率水平。追施尿素后一个月左右,使用磷酸二氢钾1500倍液均匀喷施油松幼苗茎叶部位,以提升植株长势,增强抗旱性。

③清除油松苗木周边杂草

油松移栽后每年的4~5月中旬期间,可使用除草剂对油松周边杂草进行定向喷雾除草,喷雾应当在晴天、无风的条件下进行,避免药液漂移至油松植株上,造成植株药害。进入7月份,可将造林区域的油松周边灌木砍断,并覆盖在油松附近的杂草群上,即可避免灌木生长遮挡光照、增加林间郁闭度,同时还可抑制杂草的生长,避免其与油松幼苗争夺光热资源。当油松幼苗植株生长高度超过周边灌木、草丛后,即可停止对杂草的清除工作,培养林间植物多样性。

5、油松松材线虫病的防控

松材线虫病作为油松造林期间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后对油松植株的生长影响重大,严重可造成油松林全部覆灭。因此,需做好该病的防控管理,以减轻危害,提升造林效果。

①油松松材线虫病危害症状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体内从而破坏松树木质部细胞、阻断树体养分的疏导,造成松树感病、致死的一种病害。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油松植株的正常生长,并且还会与媒介昆虫松褐天牛一同损害松树的树体,最终导致油松成片死亡。油松感染松材线虫病后,会出现针叶失水萎蔫、针叶由绿色转变为黄褐色、红褐色,油松松脂分泌量显著减少或停滞分泌。仔细观察感病的松树,在其树干部位可见松褐天牛钻蛀树体产生的树屑。部分受害致死的油松木材横断面为辐射状蓝灰色。

②油松松材线虫病的预防管理

为降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率,在部分易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油松造林区域,可使用悬挂诱捕器的方式诱捕媒介昆虫松褐天牛。诱捕时间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将诱捕器悬挂在长势较弱的边缘松树枝条上,诱捕器悬挂高度在距离地面1.5m以上,两个诱捕器之间距离保持在100~150m之间,悬挂密度为2~3套/hm2,每套诱捕器上方添加80~100mL的松褐天牛诱捕剂,每间隔15~20d更换1次诱芯,每间隔7~10d观察一次诱捕器内的诱虫情况,并收集虫体。

同时,在每年的4~5月期间,可在油松树干上方悬挂含有生物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粉剂的无纺布菌条,当松褐天牛接触到菌条时,生物制剂将会附着在松褐天牛体表,并快速繁殖寄生在松褐天牛体内,最终造成其死亡。

6~8月份,可通过保护或释放生物天敌的方式控制松褐天牛的发生与危害。例如在松褐天牛幼虫期,当外界环境温度在25℃左右时,采取逐株释放法,释放松褐天牛天敌管氏肿腿蜂,释放时,将装有管氏肿腿蜂100头以上的指形管内棉球拔出,并将油松细树枝套入指形管内,释放管氏肿腿蜂的数量与林间松褐天牛基数比例为1~3∶1为宜。

③油松松材线虫病的治疗措施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为松褐天牛,因此,在油松造林期间,杀灭松褐天牛是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重要渠道。松褐天牛的最佳杀灭时期为羽化期,此时可沿油松林外缘扩展200m,使用专用输液袋,在松树基部区域滴注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或1%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等缓释型化学药剂,在松树上沿45°斜钻一个5~7cm深的注药孔,单次注药5mL,可以有效防控松褐天牛的传播影响。或全林喷施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500倍液、或5%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每间隔15~2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降低林间、周边松褐天牛虫口基数,从而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危害。

油松作为鄂尔多斯地区干旱地区造林的优质树种之一,具有极强的耐旱、抗贫瘠特征,适宜在多个地区种植。但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区降雨量少且集中,导致油松育苗、造林效率较低。为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技术人员可在油松育苗时采取营养钵育苗方式,在油松出土后移栽至营养钵内,即可提升油松幼苗的抗旱能力,还可避免油松移栽时根系土球松散、根系损伤,提升移栽造林成活率、缩短缓苗时间。油松移栽后,应当注重对幼林的抚育管理,提升树体长势,同时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管理,维护油松的造林效果。

(作者单位:014319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人民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