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杨树常见病虫害危害特点及针对性防治的经验论述
作者: 赵岩
杨树属于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树皮光滑根部常呈现纵列分布,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以及西北地区。杨树木材优良、纹理通直、容易加工,在诸多领域都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其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繁殖简单的优点,广泛用于防护林建造。近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杨树的造林面积显著扩张,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然而在营林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的规划,林业生态建设不合理,再加上造林之后的养护管理不到位,使得病虫害发生严重,如果不注重做好病虫害的科学防范,导致大范围传播流行之后树木会大量死亡,最终造成营造林失败,对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提升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注重做好常见病虫害的有效识别和针对性的预测、预报,完善相应的检疫、防治技术方案,达到科学防范的效果,避免病虫害大范围传播流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杨树病虫害防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加,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种类日益复杂,给杨树的健康生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杨树营林种植中,加强病虫害防治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树木的生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更在于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探讨病虫害防治的措施与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树木的生长活力和抗逆性能
首先,病虫害防治对于提升杨树的生长活力至关重要。病虫害不仅会直接造成杨树叶片的损失,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还会导致树体的生长抑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树木的死亡,病虫害的防治不仅是对单一树木的保护,更是对整个林分生态系统的维护。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杨树的影响,促进其健康生长。加强病虫害防治还可以提升林木的抗逆性,在面对不确定的气候条件、土壤退化以及其他生境变化时,健康的杨树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压力,通过选择适宜的防治策略,可以增强杨树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减少外部环境对其生长的不利影响。例如在营林管理过程中结合有机肥料的施用,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还能提升树木的整体健康水平,从而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2、提高生态建设效益和综合防治机制
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林业生产者面临着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双重压力,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往往导致对农田防护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在营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大幅提升杨树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增加经济收益,对环境保护、土壤保育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病虫害防治的手段也应注重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定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应对,并积极开展对林业生产者的相关技术培训指导,增强其实施病虫害防治的能力,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形成系统化的防治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杨树的危害。
3、增强全社会的防治意识和生态修复
病虫害防治不仅仅是林业生产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在根本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二、杨树常见病虫害的识别
1、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是由杨树溃疡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杨树的树干、枝条和叶片,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发育和景观效果。溃疡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季和秋季最为严重,病菌适宜在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80%~90%的环境中生长。土壤中的病菌孢子囊萌发后,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杨树体内,引发病害。病菌可通过菌丝延伸、孢子囊和孢子传播,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可迅速蔓延,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初期在树干上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菌的蔓延,病斑逐渐扩大,形成环形溃疡,病部皮层变薄,易剥离,一段时间后树干内部组织腐烂,导致树木枯死。枝条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表面出现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子实体,病斑扩展后,枝条枯死,甚至导致整株树枯梢。
2、杨树烂皮病
杨树烂皮病,同样是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杨树的树皮,导致树皮腐烂,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发育和防护效果。杨树烂皮病菌经常潜伏在树木皮层中,只有在诱病因子出现时,便迅速分解皮层,引起烂皮症状,该病4月份开始活动,5月份是发病盛期,6、7月份病势渐缓和,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斑,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部略为肿胀,触之较软,剥皮有淡淡的酒精味。后期病斑失水,树皮便干缩下陷,有时呈龟裂状。剥皮查看,皮下形成层腐烂,病部树皮糟烂如麻,木质部表面出现褐色区。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以上部分即行枯死。发病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可产生病菌的分生孢子,即病菌的无性阶段,称之为金黄壳囊孢菌,有时病斑上还生出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内有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即病菌的有性阶段,称之为污黑腐皮壳菌。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树龄较小的杨树更容易感染烂皮病,特别是生长在土壤贫瘠、排水不良、修剪过度或遭受其他病虫害危害的杨树。
3、杨干象
体长8~10mm,长椭圆形。黑褐色至棕褐色,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生白色鳞片,往往形成不规则的横带。前胸背板两侧和鞘翅后端1/3处白色鳞片较密,并混生有直立的黑色毛簇。喙弯曲,中央有一条纵隆线。触角9节呈膝状。鞘翅后端1/3处向后倾斜,形成一个三角形斜面,危害杨树、柳树,以幼虫在树干内钻蛀为害,造成树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是国家规定的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该虫1年1代,以幼虫和卵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6月中旬幼虫老熟化蛹,8月中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幼龄幼虫开始侵害韧皮部,钻蛀坑道,从表皮针状小孔排出黑褐色丝状物。随着虫龄增长,幼虫钻入木质部,从树皮表面的孔隙排出木丝。成虫啃食枝皮和叶片,咬产卵孔,每孔产1粒卵,每雌平均产卵44粒。
4、青杨天牛
青场天牛成虫体长9~14mm,体宽2.5~3.5mm。体窄长,基色黑,密被淡黄色绒毛并混有黑灰色长竖毛。前胸背板中区两侧各有一条淡黄或金黄色纵条纹。每个鞘翅有4或5个黄色绒毛圆斑,雄虫的不甚明显。触角自第3节起各节大部分被灰色绒毛,端部黑色。卵长2.4mm左右,白色。幼虫黄白色,老熟时体长10~15mm,头和前胸背板黄褐色。体背有一条明显的中线。蛹长11~15mm,乳白色渐变为褐色,腹部背中线明显。青场天牛分布比较普遍,危害杨树枝、干,被害处形成纺锤状虫瘿,使枝梢干枯,易遭风折,或造成树干畸形,呈秃头状,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6月上旬产卵。每雌产卵量为14~49粒之间,卵于7月初孵化。幼虫最初取食韧皮部组织及边材,稍长围绕枝干环食,被害处形成虫瘿。随虫体长大渐向上方木质部蛀食,9月末以老熟幼虫越冬。
5、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是一种常见的蛀干害虫,成虫体长20~30mm,体色为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明显的红色或橙红色斑,肩部两侧无肩突,故称为“光肩”。幼虫体长30~50mm,乳白色,头部黄褐色,身体细长,无足,体表有纵列的瘤状突起,卵长约2mm,椭圆形,乳白色,表面光滑。光肩星天牛在吉林等东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成虫一般在5~6月份出现,7~8月份为盛发期。光肩星天牛主要危害杨树的主干和枝干,通过飞行传播,幼虫在树干内部生长发育,直至羽化,幼虫在树干内部蛀食,形成隧道。受害树木的树干表面会出现虫孔,孔口有木屑和虫粪排出。随着幼虫的生长,隧道逐渐扩大,导致树干内部结构破坏,枝叶会逐渐枯萎,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受害树木的树皮会出现裂缝,有时伴有流胶现象。幼虫在树干内部蛀食,形成隧道,隧道内充满虫粪和木屑,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
6、杨扇舟蛾
杨扇舟蛾是一种常见的舟蛾科昆虫,以杨树为主要寄主,也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成虫体型较小,雌雄异形。雄蛾体长约为13~16mm,翅展约为30~40mm,雌蛾体长约为17~20mm,翅展约为45~55mm,雄蛾前翅颜色为灰褐色,雌蛾前翅颜色为棕褐色,后翅颜色呈灰白色,具有一条明显的波状横带,雄蛾触角呈双栉状,雌蛾触角呈丝状。杨扇舟蛾的幼虫主要在杨树的新叶、嫩枝和幼果上取食,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发育,成虫喜欢在杨树冠层飞行,交尾后雌蛾会在杨树叶片、果实和枝条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成长过程中会多次蜕皮。杨扇舟蛾的发生世代数因地区而异,通常每年发生1~3代。杨扇舟蛾的幼虫取食杨树叶片、嫩枝和幼果,导致杨树叶片出现孔洞,嫩枝和幼果逐渐萎缩。严重时树叶会全部被吃光,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和发育,幼虫排泄的粪便还会导致杨树叶片和果实表面出现黑色斑点,进一步降低杨树的美观度和商品价值。
三、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强化病虫害防治宣传,增强参与意识
病虫害是影响杨树营林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病虫害防治知识普及程度不高,许多林农对病虫害的认识不足,导致防治措施不到位,甚至出现盲目防治、滥用农药等现象。因此,强化病虫害防治宣传,提高大众参与积极性,是确保杨树营林种植顺利进行的关键。杨树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防治技术的有效宣传,向林农和周边的群众介绍杨树溃疡病、杨树黑斑病、青杨天牛等杨树常见的病虫害种类,讲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普及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授课,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组织林农参观病虫害防治示范点,学习先进经验,并在此期间向广大林农发放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方便随时查阅。另外要提高大众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病虫害防治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媒体,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设立病虫害防治热线,为林农提供咨询服务;开展病虫害防治知识竞赛,提高种植户的参与度,对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的种植户给予奖励,对积极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种植户给予表彰,设立病虫害防治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强化病虫害监测体系,数据分析精准
在杨树种植区域设立监测点,配备专业的监测设备和人员,监测网络应覆盖整个种植区域,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到的病虫害发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并广泛收集历史病虫害发生数据,为预测预报提供依据。针对杨树病虫害的特点,研究建立适合的预测预报模型,结合预测预报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和防治建议等预警信息,提醒种植户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搭建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预测预报结果、防治技术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协同性和效率,定期对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预测预报模式和方法,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3、强化植物检疫执法,严格检疫程序
在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从检疫角度入手,建立健全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检疫对象、检疫范围、检疫程序和检疫责任,确保检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快培养一支专业、高效的检疫队伍,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确保在植物调运、种植等环节严格执行检疫程序,确保检疫工作不留死角。每个批次的植物调入到当地之前都需要对植物进行产地检疫,防止病虫害从源头传入,苗木出圃前对疑似病虫害的植物要及时进行隔离、销毁或处理。鼓励使用无病虫害的植物种苗以及乡土种苗,这样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常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针对杨树常见种类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后,应该选择相对应的药物进行科学防治,对杨树溃疡病,发病高峰期前用50%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或40%多菌灵50倍液于孢子飞散期喷施3次,可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杨树烂皮病:对感病初期的树木可用铁刷或钉板刷破病部,特别是病健组织交界处,刷10%碳酸钠或5%甲基托布津或4%多菌灵、10%双效灵等药剂均有较好的效果。杨树黑斑病发病初期推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d喷1次,连续使用2~3次。杨干象防治重点在成虫羽化高峰期,树冠喷施灭幼脲悬浮剂,利用成虫补充营养的特性,药剂随树叶、树皮组织被成虫取食,导致产下的卵不能孵化,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期可以在林冠喷施2%噻虫啉悬浮剂800倍液或8%绿色微雷400倍液,对成虫起到触杀和胃毒防效。杨舟扇蛾幼虫期喷洒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或5%甲维盐乳油3000倍液,上述害虫药物性间隔为10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综上所述,在杨树林木种植过程中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在掌握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危害规律的基础上,应该从加强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入手,要持续强化宣传,增强大众的病虫害防控意识,并注重做好监测系统的有效构建,加强检疫、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当达到防治标准之后,应该选择使用相对应的化学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防范,保证用药的及时准确和合理,从而大大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推动营林造林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作者单位:136500吉林省梨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