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创新农业经济管理面临挑战与应对思路综述
作者: 刘海琴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应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基层基础,加强数字赋能,由各个方面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通过经济带动振兴,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力度,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短缺等方面的问题,优化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为农民为市场搭建沟通桥梁,通过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溯源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获得更多消费者信任。另外,还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多元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休闲农业等产业,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加快转移劳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次,可以改善乡镇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强化监管农产品监管链,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带动升级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强创业意愿,提升当地的生活水平。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1、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将会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当前部分农民的农业经济观念较差,没有充分认识农事管理,缺乏专业的农作物养护与农机使用知识,销售农产品时依然采用单一模式,没有优化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多农村青壮年开始进城发展,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人才。另外,农业产业的回报周期较长,部分投资企业认为效益回收难度较大,较少参与农机研发、农事生产等事项,以致农业生产缺乏科研、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但并未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执行效果较差,甚至部分区域依然采用小农作业模式,无法提升农业生产力,以致农业经济缺乏发展活力。同时,农产品市场的监管效力较差,市场运行混乱,并未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管理效益。
3、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经济发展不稳定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处于落后状态,甚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政府没有设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无法对应农田种植规模,以致效能低下。同时,部分区域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物流冷链、快递基站、入户网络等建设不足,机械化程度较低,不能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另外,农业基础设施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法高效执行相关规划,降低了农业经济的竞争力。
4、农业科技创新较弱
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科技进步,但当前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较低,研发投入不足,严重短缺资金与人员支持,无法转化科技成果。同时,部分科技人员将时间更多用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产设备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更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应对挑战的策略分析
1、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强化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全面学习农业知识与技术,熟悉农业市场,真正成为新农民。同时,还应为农民开设物流、直播带货等方面的精品课程,在技术、经营方面提供指导,使农民认识到现代科技带来的良好效果,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另外,基层经营管理部门还应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准确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保证精准科学实施。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应重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强资金要素的投入,不断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且还应以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能,做到循序渐进。
2、创新农业管理机制
首先,应升级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制定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并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期间应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完善土地产权制度,通过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保证耕地面积的稳定性。同时,还应强化研发农机装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保证劳动生产效率。在农作物种植、管理、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发展智慧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其次,应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应设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依据当地的农业资源与特色优势,建立农业产业园与科技示范园,深加工、精加工当地农产品,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另外,还应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开发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发更多的文创产品。且还应引入智能技术,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等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最后,应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开办家庭农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小农户不断发展,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作用。另外,基层经济管理部门还应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帮助农户引入新技术与新品种,强化供销合作改革力度,在生产、供销、信用等方面建立合作试点。
3、强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一方面,应设立完善的传统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经济的高质量、持续发展。期间农业管理人员应重视农村道路、水电气、节水农业等设施的建设工作,打造高标准农田,通过先进的农艺设备,提升农田耕作的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各类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在建设农村的道路时,应强化公路硬化,设立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系统,优化交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且还应重点维护交通标志、路灯、护栏等安全设施,保证行车安全。为了便于农民通行,还应在农村开设客运站点,设立完善的农村客运动态监测机制,提前续接即将到期的班线或临近报废的客运列车,不断巩固乡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保证客车通车效果。另外,还应优化设立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修建水库,满足灌溉、蓄水、防洪等方面的用水需求,完善农田灌溉条件,提升生产效率。且还应全面检查农田灌溉设备,强化维护力度,并合理优化配置,保证水利设施处于良好地运行状态,在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对于已修建的灌溉设施,由于长年淤积,排水困难,应指派专人清除淤泥杂物,并做好水渠的疏通工作,对于低洼与排水不畅的区域,应挖出排水沟,提升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是建设新型智能农业设施,发展设施种植业,通过智能化的调控系统、植物工厂、集约化育苗中心等进行立体化全年种植。另外,还应配备冷藏保鲜、检疫检测、智能环控等高标准养殖设施,配备精准饲喂、中心渔港、海水净化、智能化控制等渔业设施,不断提升农业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为了顺畅销售农产品,还应强化建设产品仓储、保鲜、物流、冷链等方面的设施,提升农产品竞争实力。
4、拓展农业融资渠道
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需要注入大量发展资金。但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政府出资,此种方式不但会增大政府的经济负担,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管理进度。对此,应拓展农业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投资方,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为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提供支持。首先,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大型农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使其充分了解最新的农业发展前景,政府部门也应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农业企业投资,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注资。除了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外,农业企业也应自主拓展融资渠道,获得个人投资、银行投资、企业投资等,或者可以为其他农业种植散户与个人农业散户展示农业企业投资成功的案例,使其看到良好的农业发展前景。获得资金后,还应加大管理力度,发挥乡镇财政所专业优势,保证资金的规范使用。期间应优化资金管理流程,公开公示资金账目,并邀请农户监督,获得民众信赖。资金监管期间,村两委班子应统一收集、汇总资金使用情况,尤其重点管理安全饮水、安全电网等主导产业,做好产业奖补、务工补贴、交通补贴等工作,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外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及时由职能部门处理群众提出的意见,保证线下监督的持续发展。
5、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首先,应设立完善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为管理人员配备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包括打印机、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扫描仪等,通过完善的硬件设备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且还应结合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在区域范围内设立农业经济管理数据库系统,录入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种植情况、农业经营情况、农产品加工情况等,保证各区域相互参考农业数据,实现信息互通,充分发挥信息记录作用。
其次,应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现代化改造力度,引入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农机设备。为了引导农户使用现代技术,政府部门应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促进全区域内农作物实现全程化的机械化加工。同时,还应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至农业种植中,实现农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为了研发更多适用性的智能化农机设备,政府部门还应出台鼓励政策,调动农业科研院所的调研积极性,高效转化科研成果与智能化装备,真正全面投入使用水肥一体、智能调控、信息监测、自动控制等技术设备。比如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打造全新的农业应用场景,全天候、智能化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或者利用数字技术精准监测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并将数据上传至移动客户端,通过数据分析种植科学性。另外,为了高效治理病虫害,及时了解农作物长势与地表水含量,还应引入MAP智能软件技术,获得卫星遥感图像。
最后,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期间,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引入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设备完整收集农业信息,管理人员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标准规划,降低农业种植成本。同时,还应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农业种植人员提供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及时获取营销信息。比如可以设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感知技术等引入农业种植过程,打造标准化、智慧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降低农业服务成本、管理成本、技术成本。另外,还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线上完成信息发布、信息传递、价款结算、交易鉴定等工作,在纪委监督范围内纳入农村产权管理项目,以公平、公正、公开集体资产,不断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产品交易方面也可以引入数字赋能技术,实现智慧化管理。期间应完善农村基站,在乡镇全面覆盖物流快递网点,在全市范围内共享涉农信息。另外,还应引入电商销售模式,根据产品类型进行分级销售,不断开拓市场,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
6、打造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团队
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为了科学规划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应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政府部门应加大人才选拔力度,由多渠道选拔专业人才,期间应重点分析人才的学历、工作经验、专业等因素,考察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等,使其在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清晰认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流程。完成人才招聘工作后,相关部门还应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包括农业经济发展风向、农业机构完善方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方式等方面,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认知水平,使其可以具备清晰的发展思路,不断学习新的农业知识。为了积累更多经验,还应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积极参与各类农业项目,并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不断拓宽视野,总结归纳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不断规范管理流程,保证工作效率。或者也可以打造创新创业培训基地与农技学习基地,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创业青年等,并开展电商竞赛、技能评级等活动,通过科技带动人与种植能手提升农民的操作水平,真正培养出新型职业农民。必要时,各地还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调研高素质农民的培育需求,并合理设置培训班次与培训内容,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方案,成立服务专班,专业解答农户在种植、保险等方面的问题,汇集各方面力量,共同协商,高效完成培育任务。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开设农村产业相关的课程,包括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生产技术等,并联合农业产业企业建设产学研科技示范基地,精准对接农业产业链与科技推广链,变更农业产业结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另外,还应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培养更多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农业合作社与科研院所的技术联盟,加快攻关更多的农业技术难题,强化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效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域,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且还应出台激励政策,设立绩效考评体系,公正评估每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将考核结果挂钩绩效指标,给予表现突出的个人物质、精神奖励,提供更多的晋升与培训渠道,不断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在农村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促使更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建设新农村。
(作者单位: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