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解析
作者: 杨哲军
本文基于选种、播种前土壤准备、播种及移栽管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管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了合理选择种子、合理选择种植区域、合理密植、水肥管理、清理杂草等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监测预警、减少害虫基数、使用性诱剂、灯光灭杀技术以及生物防治剂等具体方法来实现水稻的病虫害综合管理,旨在为水稻的绿色无公害栽培提供借鉴。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然而,水稻种植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质量和产量波动显著。随着社会对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需求提高,如何实施绿色无公害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成为水稻种植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即致力于探讨和解析这些关键技术及管理措施,以期为实现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一、影响水稻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和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水稻生长与产出的关键因素包括选种、播种前土壤准备、播种及移栽管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管理等。以下分别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论述:
1、选种不当
选种是水稻种植的基础,决定了潜在遗传的产量和抗逆性。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或者采用的种子质量低下,极易导致生长劣势,影响水稻的成熟和产量。高质量的种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发芽率、健康程度以及对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因此,选用适宜的水稻品种,不仅可以增强作物对逆境的抵抗力,而且还能显著提高产量和保障质量安全。
2、播种前准备不足
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础,播种前的土壤准备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状况和营养吸收。如土壤结构不良、养分不足、酸碱度不适宜等,都会限制水稻的根系发展和营养吸收,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如深翻土壤、施加有机肥、调整酸碱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3、播种、移栽不合理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播种和移栽方式对于水稻的生长和最终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不合理的密度、深度和时机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苗期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例如,过密的栽植会导致水稻之间竞争光照和养分,使得每株水稻的生长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体的产量。相反,过稀的栽植则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降低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确定合适的栽植密度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水稻之间的空间分布合理,既充分利用光能,又避免养分和空间的过度竞争。
4、施肥管理不科学
适时适量地施肥是保证水稻良好产量的关键。如施肥结构单一、时机不当或肥料用量不足、过量等,都可能导致养分浪费或作物生长受阻。正确的施肥管理策略应包括测定土壤肥力,基于土壤和作物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以及采用合理的施肥时机和方法。
5、灌溉量过低或过高
水分是水稻生长不可或缺的资源,适宜的灌溉对于作物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灌溉量不足会导致水分胁迫,影响水稻的生理活动和产量;同样,过度灌溉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引起土壤板结,阻碍根系发展,同时也增加病害的发生概率。合理控制灌溉量,维持田间水分在适宜水平,对于优化水稻的生长环境和提高用水效率至关重要。
6、病虫害防控方法落后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质量与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防治方法如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容易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现代化的防控方法注重综合治理,如生物防治技术、农艺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以及提高水稻自身抗病虫能力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管理。
二、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合理选择种子
为确保水稻作物种植质量,关键在于选用具有高适应性和优良遗传特性的种子,这一环节对后续农业实践具有重大影响。优质稻种具备较强的抗病、抗寒及抗逆的生物特性。栽培者在选择种子时,需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进行适宜品种的匹配。种子筛选完成后,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种子质量:首先,对筛选出的种子进行摊晾处理,以去除潜在杂质和病弱种子,优化发芽潜力。其次,将选定的种子浸泡于40℃温水中,约12小时后,采用石灰水进行灭菌消毒。消毒完成后,需再次清洗种子。最后,建议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使用种衣剂约为种子重量的0.2%,以增强抗逆性和生长潜能。包衣处理后的种子,应在适宜的水分含量时进行播种。种植者通过以上严谨的种子准备工作,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植成功率和作物质量。
2、合理选择种植区域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种植区域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确保水分供应充足,以满足水稻全生命周期所需的水分;其次,土壤肥力较高,丰富的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水稻的健康成长,同时降低后期化肥使用,实现绿色栽培;最后,具备良好的日照条件,确保水稻全年光照充足,从而提升产量和品质。在育苗环节,应选择适合机械化插秧的方法。具体来说,在构建苗床时,应选择适宜水稻生长的地质环境。首先,将土壤pH值调节至5~6,如通过使用酸化草炭、煤粉等调节剂;其次,增加肥力,例如在苗床土中掺入10%的腐熟马粪、2%的过磷酸钙等速效养分。在田间管理方面,综合考虑肥力和地形因素,适当整地、清除杂草,并每亩土地施用300千克的有机肥和高效复合肥。
3、合理密植
水稻合理密植是在耕作实践中对播种密度进行精确调控的管理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作物生长间无相互阻碍,同时在适宜的密度下为水稻创造最佳光合作用条件,包括良好的通风和光照环境,以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水稻的适宜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种植者需根据区域特定环境因素进行相应调整。在密植操作中,选择适宜田块规模的插秧机至关重要,如2行、4行或6行机型。插秧效果需严格控制,每穴插苗量保持在平均2株,漏插率控制在5%以内,插苗均匀度高于80%,以保证作物生长均匀性。在此基础上,一旦确定水稻种植密度,种植管理者应深入分析土壤肥力水平、光照条件等生态因素,确保所有环境参数符合水稻生长的最佳需求,从而实施精准合理化的种植策略。
4、水肥管理
水稻作为对水分需求较大的农作物,其生长与产量对水肥管理的要求极为严苛。在我国各地,因气候和土壤类型的差异,水稻灌溉策略需因地制宜。核心灌溉原则是与水稻生长周期及当地气象条件相协调,尤其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水稻对水分需求较大。分蘖期更是关键的需水阶段,约占水稻整个生长周期需水总量的30%。因此,在关键时期进行适时灌溉与排水至关重要。在水肥管理实践中,移栽后应立即适当灌溉,并保持水层深度约为秧苗高度的1/3,以促进返青和健康分蘖。后续生长阶段需根据气温和生长需求调整水深。例如,若开花期温度低于17℃,则将水深增至约12cm以保护作物免受低温影响,待环境温度恢复后再将水深调至约4cm。施肥时,每亩一般施用尿素5kg,且避免追肥后排水,以确保肥效。若水稻生长缓慢或叶色淡黄,可在抽穗前15天追加氮肥4kg,并在抽穗前7天追加钾肥2kg。总之,水稻水肥管理需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实现最佳生长条件和最大经济效益。
5、清理杂草
首先,田间杂草会与水稻生长环境中的光照、水分和养分产生竞争,同时可能充当害虫和病菌的宿主,因此,对杂草进行及时清除,对于维护水稻生长环境的优良性至关重要。在进行杂草管理时,应秉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水稻种植前,可通过深翻土壤,有效抑制杂草的萌发。同时,合理密植有助于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通过自然覆盖减少杂草的生长空间。其次,在水稻生长初期,杂草控制工作尤为重要。可通过机械化除草或人工拔除的方式,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与繁殖。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对杂草进行防范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使用化学除草剂时,为保证水稻田的无公害标准,必须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选择对水稻安全、对环境友好且无公害残留的生物型或低毒型除草剂,防止过量使用。最后,杂草管理可结合水分管理措施,通过水位的调节对杂草进行控制。例如,在早稻季节,持续性的低水位或干湿交替的水管理,能有效抑制水生杂草的生长。同时,培育根系健康、生长旺盛的水稻苗,是实现杂草管理的基础。健壮的水稻不仅在抗病虫害方面具有优势,更能在与杂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绿色无公害水稻的病虫害防控
1、农业防控技术
①加强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
水稻的健康生长与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高度关联性,其中,病虫害的发展受到宿主植物数量、病虫害基数以及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在实施水稻的病虫害管理策略时,应当遵守以预防为核心、综合治理为方针的原则。为了提升病虫害管理的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应定期监测稻田,进行实地调研。监测过程中,一旦检测到病虫害迹象,应迅速采取适宜的措施来遏制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和泛滥。这包括评估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并确定最适合的控制方法。在初期阶段,可优先考虑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应用生物农药等,以保护天敌和有益微生物。如果病虫害情况严峻,可局部或有针对性地使用化学农药,但应遵循综合病虫害管理的原则,选择对非目标物种影响最小的农药,并按推荐剂量和方法施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②减少虫源数量
在水稻收割后期,为了妥善维护水田生态,并有效减少害虫的基数,需要进行翻耕操作并实施秸秆还田。在我国的一些水稻种植区,机械化收割常常导致较高的残茬,从而增加了害虫越冬的可能性。因此,在害虫化蛹阶段,建议执行翻耕或者深水灌溉等方法来抑制越冬害虫的数量。这些方法旨在破坏害虫的栖息环境,并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灌溉的水深应当控制在5~10cm之间,并在3~4天后排干水分,这一做法能有效消除超过50%的越冬虫蛹和幼虫。
2、物理防控技术
①选择性诱剂诱杀技术
性诱剂诱杀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害虫管理方法。该技术利用昆虫性激素模拟物,可精准吸引特定害虫,特别是雄性个体。通过布置专门的诱捕装置,能够集中捕杀这些害虫,有效降低与雌性个体的交配概率,进而有效打断害虫的繁殖过程。在农业害虫管理工作中,此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具有高度的环保性,而且针对性强,有助于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轻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潜在影响。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是2种常见的、极具破坏性的害虫。其大量出现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应用性诱剂诱杀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害虫的生命周期,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其害。此外,为了提高诱剂的吸附力和害虫的诱杀率,可以在诱捕设备中加入少量的洗衣粉。这是因为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强诱剂的释放效果,使其更持久而有效。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诱杀效果,也进一步体现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环保性。
②灯光灭杀技术
在水稻的害虫防控策略中,可通过应用害虫对光源的正向趋性,运用灯光诱杀技术进行生态防治。例如,可在害虫活跃期开始前布置光源,以预测并控制初期的害虫。可将灯具布置在下风侧,因为大多数害虫会顺风飞行寻找食物源,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吸引害虫飞向光源。此外,灯光的颜色和亮度也需精心选择,以吸引特定的害虫,而不是广泛吸引所有昆虫。蓝色或绿色的LED灯对于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有较好的吸引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时监测灯具周围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适时调整策略,减少对益虫和其他有益生物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综合管理措施有助于维持稻田生态的长期健康与稳定。
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制剂在稻作农业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并确保稻米品质。据此,我们有必要加大生物制剂的应用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业从业者认识到其在植物病虫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害虫防治的效果。生物制剂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春雷霉素、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等。在病虫害暴发前,可优先选择生物制剂进行预防。春雷霉素作为一种首次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抗生素,因其低残留和无公害特性,已成为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广泛应用的绿色生物农药。例如,在稻瘟病防治中,将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稀释为1000倍液进行防治,是被推荐的处理方法。处理周期应保持每7~10天1次,已证实具有显著成效。井冈霉素可用于防治纹枯病,其作用机制为干扰和抑制细菌的正常发展,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并阻止其生长。阿维菌素和苏云金杆菌的应用能有效预防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然而,需注意的是,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应避免使用生物制剂,因为这种环境条件可能影响制剂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在推广生物制剂的同时,应提供全面的使用指导,帮助农户合理安排防治策略,确保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实践中得到恰当且高效地应用。
通过实施绿色无公害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合理管理水肥并严格控制病虫害,可以显著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时监测病虫害、科学调整种植策略、采用先进的水肥管理技术和综合病虫害防控,能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减少环境污染。随着农业生产实践和科研的不断进步,应不断完善与调整水稻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控技术,以实现高产稳产。
(作者单位:133305吉林省珲春市马川子乡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工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