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全程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宋丽丽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需要更多粮食作为保障,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其中,玉米和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泛,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主要使用单一作物连作模式,极易出现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加剧等问题,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可有效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玉米与大豆的间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作物,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有效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并且该种植方式有助于增加作物总产量,因为两种作物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有所不同,能够互补利用土壤中养分,减少单一作物连作带来的土壤“疲劳”问题。间作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生长习性,能够促使土壤疏松和有机质的增加,进而提升土壤整体质量。
尽管间作种植模式具有上述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例如,这种模式对田间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农民需要进行更为精细的操作来保证玉米和大豆这两种作物协调生长,避免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抑制,这包括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及时调整水肥管理策略以及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等。间作种植还可能增加某些病虫害的传播风险,由于两种作物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会成为某些病虫害的共同寄主,导致病虫害在田间迅速传播和扩散。因此,农民在采用间作种植模式时,需要密切关注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二、玉米-大豆间作全程管理优化方式
1、科学选种
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中,选择适宜的品种不仅涉及到农作物的生长特性,还包含对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玉米大豆的间作模式旨在通过两种作物间的互补优势,实现产量的稳定提升和质量的显著改善。在选种时,由于耕地面积的限制,玉米与大豆需要近距离共生。因此,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紧凑耐密、抗倒伏、抗病虫能力以及高产优质特性的品种,这些特性有助于玉米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发挥生长潜力,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影响,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对于大豆而言,理想的品种应具备耐阴性、耐密植性、矮秆和早熟等特征,这样的大豆品种能够在玉米的阴影下良好生长,且不会因为植株过高而影响玉米的光照条件。早熟性则保障大豆能够在生长季节内完成生命周期,避免因季节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此期间,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性质和地形特点,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量高的玉米和大豆品种,要保证所选品种应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有效抵御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并在这些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最大化地发挥间作的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精细整地
在地块整理过程中,应对种植地土壤特性进行检测,保证土壤中的水含量、营养成分、土壤结构及孔隙率、内微生物与有机质等能够满足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生长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种植模式进行整地。目前主要种植方式有2种模式,一种是3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另一种是2行玉米间作4行大豆。
对于第一种模式,即3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种植时需要注意玉米的行距约为60cm,穴距为35cm,每穴种植双株。同时,玉米与大豆之间的行距为40cm,大豆的行距也为40cm,穴距为20cm,同样每穴种植双株。在整地时,需要借助农业机械进行深耕耙碎,保证土壤内无杂草、平整并且土壤颗粒大小适中、均匀。由于玉米与大豆之间的行间距较小,因此需要做好整畦工作。对于第二种模式,即2行玉米间作4行大豆,种植时将玉米的行距控制在50cm,穴距控制在30c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行距仍为40cm,大豆的行距和穴距保持不变,分别为40cm和20cm。相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第二种玉米种植密度降低,大豆种植密度显著增加。在玉米适播期间宜选择深耕+旋耕整地方式,保证深耕深度超过40cm,旋耕深度超过15cm,整地后将表面土壤压实,形成上部紧实、下部疏松的土壤结构,可以促进大豆种子萌发。这两种间作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农田条件和种植目标。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需要精细的管理和科学的种植技术,以保证作物健康生长和高产。
3、足墒播种
在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中,播种的耕层深度通常不超过20cm。为了保证种子出苗率和植株成活率的提升,播种时土壤的有效水含量应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这种方式是较为适宜的墒值,当土壤达到这一墒值时进行的播种被称为足墒播种。种植期间,玉米与大豆通常采用条播形式进行种植。其中,玉米可以采用宽窄带播种方式,具体方式是先播种玉米,然后在玉米宽带之间播种大豆。在这种方式下,需要保持玉米的行距、穴距以及大豆的行距、穴距适中,同时还要保证大豆与玉米之间的行距适中。此外,每行玉米的播种深度应为3-5cm,而大豆的播种深度则为3-4cm。这种种植方式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通过合理的行距和穴距设置,保障每株作物都能获得足够的阳光和养分,促进其健康生长。同时,保持适中的行距也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过于密集的作物容易引发病虫害的蔓延。
4、适时除草
玉米和大豆是两种生长速度较快的作物,特别是早熟型大豆,在其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严重的草害问题,这些杂草会与农作物争夺土壤水分、养分、光照以及生长空间,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此外,田间通风不足还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滋生,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除草。通常采用化学除草方式为主,其中50%乙草胺乳油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在使用乙草胺乳油时,需要将其与水混合,每100ml乙草胺乳油兑水30kg。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用量和兑水量,通过喷施的方式达到除草的效果。除了化学除草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预防草害问题。例如,在播种前进行深耕翻土,以破坏杂草的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稀导致杂草滋生;定期巡查田间,及时清除杂草等。
5、补施肥料
在玉米和大豆生长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地块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玉米如果前期施肥不足导致长势较弱,应立即追施高氮复合肥22kg/667m2或尿素18kg/667m2以增强其生长势。同时,针对遭受渍害的地块,除了追施化肥外,还应喷施适量的磷酸二氢钾来提升苗体生长效果。对于大豆,应及时喷施水溶性叶面肥,其中包括磷酸二氢钾和氨基酸等,能够有效地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千粒质量并保证产量。此外,对于微量元素不足的地块,应及时喷施微量元素肥以满足需求。在大豆的追肥时,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在初花期施用叶面喷施尿素0.25kg/667m2和磷酸二氢钾0.2kg/667m2。在结荚期施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kg/667m2、米醋0.16kg/667m2和硼肥30g/667m2。在鼓粒期施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kg/667m2、米醋0.16kg/667m2和硼肥30g/667m2。这种分阶段的追肥方式,能够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提供适量的营养元素,有效促进大豆的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同时,通过喷施水溶性叶面肥,可以有效地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并保证产量。
6、收获存储
玉米通常采用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进行存储,以防止霉变和虫害。大豆因其高蛋白特性,更需注意防潮和防虫。在间作系统中,要合理安排收获时间,使两种作物能够及时晾晒和储存。收获时节,玉米和大豆的成熟期不同,对于间作系统应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收获顺序。通常玉米先于大豆成熟,因此,在规划时应考虑到这一点,以便在玉米收获后,大豆仍能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收获时,采用适当的机械或人工方式,尽量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同时,保证作物的完整性和减少损失。
7、病虫害防治
(1)玉米病害
玉米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其中大小斑病、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是较为常见的病害。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应在发病初期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应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这种药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同时,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这种药剂也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扩散。
在使用药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药剂,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用量。②在喷施药剂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避免药剂溅到皮肤或眼睛等敏感部位。③在喷施药剂后,及时清洗喷雾器和其他工具,防止残留药剂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2)玉米虫害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虫害无法全面避免,因此需要针对常见虫害加以防治,其中对于二点委夜蛾,可以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0倍液进行喷洒。这种药剂可以有效地杀死二点委夜蛾,保护玉米的生长。同时,也可以采用20%灭多威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洒,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对于玉米螟的防治,可以使用75%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进行喷洒。这种药剂能够有效地杀死玉米螟,保护玉米的生长。此外,还可以使用90%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喷洒,以增强防治效果。在使用这些药剂时也需要控制好用量,通常药剂用量为45kg/667m2。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时,应该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同时,应该注意药剂的使用时机和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除了化学药剂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预防和控制虫害。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或使用生物农药控制害虫数量;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提高作物的健康程度和抵抗力。
(3)大豆病害
防治大豆病害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对于霜霉病,在播种前应使用瑞毒霉、课霉灵等药剂进行拌种加以预防,促使在生长薄弱的幼苗时期得到有效保护。这些药剂可以降低病菌在种子上的存活率,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如果发现植株出现霜霉病的症状,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进行治疗,最大程度消除病害的危害程度。这些药剂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控制病情的更进一步发展。除了对霜霉病的防治,还应预防根腐病的发生,此方面可在病株穴附近撒生石灰加以消毒。生石灰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从而减少病害的传播。同时,合理密植并提前拌种也是预防根腐病的重要措施。合理的密植可以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菌的滋生。提前拌种则可以降低病菌在种子上的存活率,减少病害的发生。
(4)大豆虫害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虫害,应采用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蚜虫防治,农户可以选择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洒。吡虫啉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以选择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进行喷洒,克蚜星也是常用的杀虫剂,对蚜虫同样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通过引入食蚜蝇等蚜虫天敌来控制蚜虫的数量。食蚜蝇是一种捕食性昆虫,能够有效地减少蚜虫的数量。对于食心虫的防治,可以选择使用聚酯类农药进行喷洒。此类农药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对食心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赤眼蜂灭卵的方法控制食心虫的数量。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昆虫,能够将卵产在食心虫的卵中,从而杀死食心虫的幼虫。此外,还可以采用白僵菌粉进行防治。白僵菌粉是一种生物农药,能够有效地抑制食心虫的生长和繁殖。在实际防治处理时,大豆虫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害虫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长阶段等。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豆玉米间作应用效益
1、经济方面
大豆玉米间作能够保证玉米的产量不受影响,还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额外增收一季大豆。通过这种方式,农民能够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技术需要将大豆和玉米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间作,形成带状分布,这样既能够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又能够为大豆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同时,由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不同,这种间作方式还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试验数据表明,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地块与单独种植玉米的地块相比,虽然成本增加200元/667m2,但是产值却能够升高500-630元/667m2。通过采用这种技术,农民可以显著提高利润,增加收入。
2、生态效益
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这种技术在降低土壤流失、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作物固氮能力方面表现更加出色。在实际种植期间,这种方式能够将土壤流失降低10%-11%,同时减少地表径流量达85%。此外,还能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质量浓度约20%,并增强作物的固氮能力18%-19%。在大豆和玉米间作种植中,大豆根瘤的固氮量可提高9%-10%,从而减少氮肥的使用量,每亩可以减少4kg的氮肥施用量。这种变化有助于节省成本,还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除了上述优点外,大豆玉米间作种植还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可以更少地依赖化学农药,减少农药使用的频率和总量,进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压力。
综上所述,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全程管理优化可以大幅度提升作物生产力外,还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并结合时代技术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和环境问题,创建出更加高效的间作方式。
(作者单位: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