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番茄生长过程中多种类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作者: 徐铁洋
番茄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够满足生食、煮食以及生产加工等多种类型的食用方法,在食品市场中有着广泛的需求。我国有着广泛的番茄种植区域,不同地区拥有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对番茄种植情况的影响也不同。为提升番茄种植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应强调对番茄生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各类病虫害加强防治,以此来提升番茄成活率和生长率,从而保障番茄的健康生长。
一、黑龙江省种植番茄条件概况
1、塑料大棚的应用
番茄本身为喜温性蔬菜,通常情况下种植番茄的适宜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25℃之间,番茄植株根系生长的土壤温度应保持在20-22℃之间。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寒带气候条件为主,为营造适宜番茄植株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区域通常需要通过构建塑料大棚的方式,减轻外部环境温度对番茄生长造成的影响。用于番茄种植的塑料大棚通常以拱棚为主,结合当地地形特点来规划大棚的长度和宽度,通常需要将大棚宽度控制在4.8m以内。为保障大棚的通风条件,还需要在两端预留通风口,并选择在获取灌溉水源更为便利的地区修建大棚。
2、番茄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思路
从加强病虫害防治的角度来看,番茄种植首先应选择培育具有更高的抵抗能力、适应能力的番茄品种。近年来,为克服寒带地区气候条件对番茄植株健康生长造成的影响,在考虑番茄植株种植生长特点的前提下,相关专家和学者对通过番茄杂交以及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对番茄新品种进行培育。例如,东农702品种是我国第一批番茄一代杂交种,它是采用矮黄T作母本与早熟品种早粉2号杂交育成具有早熟、丰产、抗病等优点,列全国第二轮番茄区试早熟组第一名,并通过全国审定,定为国家级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开创了黑龙江省及东北地区大棚种植番茄的历史,改变了北方地区大棚栽培作物的种植结构。
种植番茄需要考虑温度、光照、水分以及土壤营养四方面要素对其生长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番茄种植生长过程中各项措施的管理和控制,是能够预防各类病虫害,提升番茄植株抵抗力的重要前提。在番茄的栽培与种植过程中,应能够通过对种植密度、水肥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控制,为番茄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降低出现各类病虫害的概率。
针对已经出现早期病虫害症状的番茄植株,则需要及时针对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机理和特点,结合番茄种植现场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是将现代化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用于番茄培育种植,在推动番茄种植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番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应用分析
以加强番茄病虫害防治为主要目的,在结合黑龙江地区番茄种植实际环境条件以及发展概况的前提下,主要从以下几种该地区常见的番茄病虫害类型,在简单介绍番茄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后,总结其中的共性规律和通用措施,概括分析能够实现对番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有效思路与方法,希望能够为该地区番茄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经验:
1、斑枯病
①症状识别
斑枯病贯穿于番茄种植、生长、成熟、采收的整个过程,不仅番茄植株本身会受到这种病害情况的影响,也会对下茬作物产生影响。当番茄植株出现斑枯病时,通常会从距离地面较近的老叶片开始,这种病症的病菌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飞溅至叶片,逐渐在叶片背面、正面出现水渍状的病斑。病斑以近圆形为主,在病斑逐渐扩大的同时,病斑颜色转换从绿色褪至深褐色,严重时转变为灰白色,且通常在灰白色病斑上出现黑点。除此之外,番茄的茎部和果实也容易受这一病症的影响,其症状与叶片上的斑点类似。在未能对该类病症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整株番茄出现早衰的情况。在对番茄斑枯病进行防治时,应能够基于这一特点,及时发现番茄植株是否存在这一现象。
②农业防治
在对番茄斑枯病进行防治时,最常见的农业防治手段主要包括品种选择与浸泡处理、整地消毒处理、水肥管理控制等。在品种选择与浸泡处理方面,主要选择具有更强抗病害能力的品种,避免从带有病害的番茄上留种。对实际用于种植的番茄种子,应将其放置在太阳下晒满8-10h后,以60℃的温水浸泡15-20min,再将其放入冷水中浸泡6-8h。在太阳下晾晒的过程中,应按照间隔2-3h的标准对番茄种子进行1次翻晒;在整地消毒处理方面,重点强调种植番茄土壤环境应具备较好的排水条件或能力,播种前的整地深翻深度应控制在25cm左右,利用乳油或可湿性粉剂将敲碎的土壤与细土均匀搅拌。在夏季种植番茄时,可以在进行整地处理后,将土壤浇湿并盖上地膜维持15-20d,待土壤温度达到55℃时,即可有效达到消灭土壤中病菌和虫卵的目的;在水肥管理控制方面,主要于番茄播种之前,在进行整地处理后向其中撒入适量有益的生物菌肥和基肥。这样既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活性,也能够为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提供更舒适的条件。基于提高番茄植株病虫害抵抗能力的目的,还应能够结合番茄植株生长的实际情况,选择添加适量的磷肥钾肥或叶面肥。在番茄种植生长中期,也应结合番茄生长情况来进行1-2次中耕,并以小水浇灌或滴灌的方式,防止大水漫灌导致水飞溅为斑枯病创造入侵环境。
③化学防治
针对斑枯病采取的化学防治手段,主要从斑枯病的发病前期、发病初期以及容易导致水飞溅的下雨天三种情况入手。在番茄植株的生长过程中,应能够做好对斑枯病的预防工作,选择在进入番茄结果期这一斑枯病多发期进行喷药防治。这一过程选择的喷洒药剂以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为主,喷药防治的间隔应控制在10-15d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在番茄植株发病初期,对发现已经出现斑枯病明显症状的植株,对不严重的情况应及时将病害部位去除,并喷洒药剂防治,对较为严重的情况,则需要将其整株处理后,对病株所在位置的叶穴进行药剂防治和消毒处理。这一过程中应用的病症防治药剂,以氟硅唑乳油、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为主,喷药防治的间隔应控制在7-10d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在多雨天,考虑雨水滴落导致的飞溅可能加大斑枯病的患病概率,则需要深入番茄植株生长种植的所有环节,以更为规范的农事操作和及时用药来抑制斑枯病的蔓延。
2、叶霉病
①症状识别
番茄叶霉病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从叶片背面的气孔进入植株。当病菌进入番茄植株体内后快速生长繁殖,产生较为明显的病症表现时间约在1-2周左右。这种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丝块的形式潜伏于土壤、种子上,当环境温度维持在20-25℃,湿度在80%以上时,病原菌就会产生分生孢子。患有该病症的番茄植株,会在叶片背面出现白色绒状的霉层,严重情况下病斑连结成片很容易导致叶片干枯坏死。嫩茎、花朵、果实等受到这类病原菌的入侵感染,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霉层,严重情况下导致幼果脱落,影响番茄植株的产量和质量。
②农业防治
对于番茄叶霉病的农业防治,也以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为主。能够体现出具有较强叶霉病抗性的番茄品种,以“辽粉185”、“普罗旺斯”、“佳粉15号”、“双抗2号”最具代表性。在考虑黑龙江省种植番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应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种植番茄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叶霉病品种。在土壤整地处理方面,主要通过轮作倒茬的方式,让番茄与瓜类、豆类等非茄果科蔬菜进行轮作倒茬,实际轮作的时间应控制在2年以上;在水肥管理方面,应结合番茄植株的生长情况,适量选择搭配增加有机肥、微量元素以及氮肥。在构建塑料大棚的基础上,也可以选择应用高垄覆膜栽培模式,实现全地膜覆盖,从而达到降低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目的,也能够有效切断阻碍病原菌传播的途径,避免植株被二次感染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搭配膜下滴灌的栽培方式,让棚内湿度维持在50%-70%之间,以此来抑制叶霉病原菌的生长和蔓延。
③化学防治
在针对番茄叶霉病的化学防治手段方面,除在发病前期加强预防和发病期间治疗外,还主要可以通过带药移栽的方式来预防这类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在番茄植株定植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植株上存在的枯死叶片以及病斑植株及时去除,还可以选择20%吡噻菌胺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来对番茄植株进行喷雾处理,从而提升番茄植株对叶霉病的抗性;在预防用药方面,应能够结合番茄种植生长当地的天气变化情况,在湿度较大的雨雪天气到来前、叶霉病高发期到来前,通过施药的方式来及时预防。这一过程中选择的防治药剂以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32%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70%多抗·丙森锌可湿性粉剂为主;在治疗用药方面,在植株发病初期可以选择25%嘧菌酯悬浮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0.5%小檗碱水剂进行防治,在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时,可以应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32.5%苯甲·嘧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3、美洲斑潜蝇
①症状识别
美洲斑潜蝇是对番茄种植影响最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其幼虫、成虫均能够对番茄植株产生影响。在美洲斑潜蝇的成虫产卵或取食后,幼虫会通过叶面出现的伤痕进入到叶内潜伏。这一虫害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番茄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在虫道逐渐密集的情况下,番茄植株叶片脱落,严重时植株整株枯死。
②农业防治
对这类害虫采用溶液防治的方法,主要通过加强植物检疫来防治和保障。在调运番茄时,通过严谨的产品检疫工作,避免美洲斑潜蝇幼虫被携带至种植区。
③化学防治
对美洲斑潜蝇应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治,针对成虫和幼虫的危害性质和特点不同,成虫主要以熏蒸的方式,应用敌敌畏来进行防治,幼虫则以250g/L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或480g/L乐斯本乳油800倍液兑水进行喷雾防治。
4、综合防治措施
结合以上对番茄植株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措施方法,总结用于番茄的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在番茄种植前,为提升番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在选择具有良好抗病虫害能力的番茄品种基础上,应对种子进行晾晒和温水浸泡处理,待将种子从温水中捞出后,以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min,再以清水漂洗2-3遍后晾干,然后采取催芽播种的相关措施。为提升番茄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也可以应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在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后再进行晾干和催芽播种的操作。通常情况下,为避免对番茄种子本身的结构造成破坏,应按照6ml/kg的标准配置种衣剂的浓度,按照种衣剂与水1∶3的比例来配置包衣液。
②在塑料大棚的种植生长环境中,应用农业防治手段来减轻番茄植株的病虫害,以物理防治方法为主。在番茄定植前,主要可以选择应用高温闷棚、空气消毒或药剂熏蒸的方式,对塑料大棚内部进行消毒。以高温闷棚方式为例,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以番茄定植前15d为标准,在扣好棚膜,营造密闭的温室环境后,让棚内温度在50-70℃之间维持10d左右,以此来达到杀死病原菌的目的。在种植番茄前,也应能够对塑料大棚内部进行及时清洁处理。将棚内覆盖土壤环境中存在的发病叶片、枝条和果实及时清除,对以往存在的发病较为严重的残留植株应及时拔掉,并对整个叶穴进行消毒处理。
③在考虑番茄植株基本生长过程和规律的前提下,对于番茄植株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也应能够以为番茄植株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主要目的,让番茄植株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生长,从而提升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基于此,考虑黑龙江地区番茄种植的时间通常为3月、6月,应能够在这一期间对番茄生长依赖的光照强度、湿度等要素进行科学管控,确保番茄幼苗的光合作用。待番茄幼苗生长至20cm,即可将其抑制到棚内。基于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应在番茄幼苗的移植期间加强管理与保护。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移植时间,也应严格按照移植的相关要求,避免在移植过程中出现幼苗清水或干燥的情况。在番茄植株的种植管理期间,也应能够规范施肥以及除草的时间和频率,在充分考虑番茄植株实际生长状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并及时做好除草工作。以加强对番茄幼苗病虫害防范为主要目的,还应强调在番茄果实的成熟阶段,采收不带花蒂的果实用于留种,同时加强对果树根系的保护,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④在针对番茄植株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应用上,应能够基于不同类型的病症选择有针对性的防治药剂。在向番茄植株喷洒化学药剂的过程中,应注重各类药剂的复配与交替使用问题,避免同一类型的化学药剂多次应用导致病菌和害虫产生耐药性,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对各类化学药剂施药的时间与方法的选择,以晴天上午的时间和雾化施药方式为宜。在防治药剂雾化喷洒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喷洒的速度,且应避免在种植行的两端重复施药。
在用药手段的搭配使用方面,则需要重点考虑黑龙江地区冬季通风少、湿度高的环境特点,在应用普通喷雾防治方法的基础上,在雨雪等恶劣天气,应用烟熏或喷粉等方式避免各类病虫害的出现和蔓延。达到这一目的,主要可以选择应用45%百菌清烟剂、7%叶霉净粉剂、20%腐霉·百菌清烟剂、空气消毒片等,对棚内进行施药防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番茄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也能够有效降低棚内湿度,抑制病虫害的生长繁殖。
综上所述,黑龙江地区种植番茄容易产生的病虫害类型,以斑枯病、叶霉病、美洲斑潜蝇等为主。对这些病虫害进行防治,应能够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番茄品种,在规划调整番茄的主要栽培过程的同时,也应考虑尝试农业、化学等多种类型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并在番茄的整个生长期间做好种植规划与管理控制工作,提高番茄植株的病虫害抵抗能力,从而保证番茄的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156100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