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方法实施及病虫害防治问题的实践策略

作者: 盛于涛

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方法实施及病虫害防治问题的实践策略0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而且是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因此,我国对玉米种植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是核心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对种植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以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我国玉米种植历史悠久,通过这一作物的种植,不仅推动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还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原料。通过实践,我国已经开发出多种高产技术,显著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注重防治玉米的病虫害问题,以防止因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确保玉米产量的同时,持续提升玉米产品的品质。

一、玉米种植概况

玉米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种植基础,其分布横跨东北、华东、西南等多个地理区域,具体涵盖辽宁、河北、湖南等省份。鉴于各地独特的气候条件与种植环境,各省份在玉米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应用上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与差异性。尽管种植时间因气候条件差异而有所变化,但整体上遵循春种与夏种的主要模式。以单县高老家乡为例,该乡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西部,其玉米种植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具体而言,夏季玉米播种期集中在5-6月,而秋季玉米则于7-8月间进行播种。在品种选择上,当地倾向于采用抗旱、耐寒、抗病性能优越的玉米品种,以确保作物的稳定生长与高产。在技术层面,玉米种植不仅依赖于科学的施肥、排水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还强调对种植密度的精确控制以及间作物的合理选择。此外,随着气候与温度的变化,灌溉方式亦需灵活调整,同时加强采收管理,以最大化提升玉米的成活率。

二、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选种

在探讨高产玉米种植的实践中,确保玉米产量最大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过程,它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从种植周期的起始阶段就需要进行细致的规划。首要任务是通过详尽的实地考察,精确了解单县高老家乡特有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特性。基于这些本地化的生态数据,我们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科学原则,精心挑选与当地种植环境高度匹配的玉米品种。在品种选择方面,我们偏好生命力旺盛、抗逆性强且适应性广泛的品种,例如业界公认的优质品种掖单13、鲁单50及登海605等,这些品种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色。此外,考虑到不同玉米品种具有特定的栽培季节,特别是在夏季播种时,需对品种的生长周期与秆高进行严格控制,优先选择早熟型且具备强大抗倒伏能力的品种,以确保作物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内达到最高产量。

2、整地

在玉米栽培的预备阶段,科学改良与预处理土地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不仅优化了土壤环境,为玉米植株提供了优越的生长基础和营养供应体系,而且激发了其生长潜力,显著提升了产量。必须紧密结合玉米的生长特性,避免环境污染区域,同时确保土壤富含必要的肥力资源。尽管玉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长,尤其是其根系的水分吸收能力,使其在低水分含量的土壤中也能维持生命力。然而,玉米对土壤的酸碱度反应敏感,普遍不耐受碱性环境,因此,维持土壤pH值在6-6.6范围内至关重要。在选择种植地块时,除了考虑肥力与酸碱度外,灌溉便利性和交通通达性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倾向于选择肥沃且平坦的地势,以便于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包括灌溉管理和作物收获等。同时,为了保障土壤良好的透气性能,促进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必须进行细致的翻耕和整地作业,为玉米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播种

在提升农作物产量的追求中,确保种子的高发芽率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任务,这直接关系到播种时间的精确控制。基于玉米特有的生长特性,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显得尤为关键。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我们已经明确,玉米种子的理想萌发温度范围应保持在10℃-12℃。同时,播种深度也需要精确调整,既不能浅于5cm,以免种子暴露于不利环境,也不宜深于10cm,以避免种子难以破土而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播种作业的效率,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设备能够显著提高播种效率并减轻人力负担。在特定情况下,灵活采用人机协作的播种模式,是兼顾效率与成本的明智选择,它既加快了作业进度,又有效控制了成本支出。特别是无人驾驶拖拉机和玉米精量播种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引入,不仅实现了高精度的路径追踪,还极大地提升了播种的精确度和均匀性。此外,在播种环节中,科学施用肥料同样不可忽视。通过精心配制高质量的营养土,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充足且均衡,为玉米幼苗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病虫害的潜在威胁,采取预防性措施同样至关重要。利用药剂浸泡的方法处理种子,例如使用15%的锈灵溶液进行6小时的充分浸泡,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为玉米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4、施肥

①基肥

为了确保玉米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施加适量的基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基肥的不足会直接导致玉米生长发育受阻,进而诱发一系列病害问题,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与质量。因此,在实际农业操作中,种植人员需细致分析土壤条件,结合具体的玉米播种模式,科学选取并合理施用基肥。当采用垄作耕法进行玉米种植时,施肥策略应与之相适应。此时,可采用扣垄或破垄的方式,将基肥精准地施入土壤中,以确保养分能够被玉米根系有效吸收利用。而对于秋季播种的情境,种植前的整地工作必不可少,随后应立即进行基肥的施加,施肥深度需精准控制在耕层约20cm处,以确保肥料既能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又避免浪费或污染。

此外,秋收之后的管理措施同样不容忽视。通过打碎玉米秸秆并均匀播撒于田间,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预防土壤板结问题的发生,为下一轮作物的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这一系列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共同构成了保障玉米高产优质的关键技术体系。

②种肥

关键在于精确控制氮肥与磷肥的比例,以满足作物种植的需求并调节肥料的施用量。在土壤肥沃的情况下,应适量减少种肥的使用。一般而言,种肥的推荐施用量为每公顷120-150kg。同时,必须对土壤类型进行分析,若发现土壤中磷含量不足,如在白浆土或盐碱土等特定类型土壤中,应适当提高磷肥的施用比例。此外,可以先在坑穴上方施用有机肥,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③追肥

玉米生长进入拔节期时,种植人员应先了解根系生长情况,然后结合实际进行追肥。拔节期逐渐过渡到孕穗期时对肥料需求较大,所以一定要及时追肥。通常,拔节期至少进行1次追肥,根据需求可以再增加1次,使养分供给充足。玉米生长到8-10片真叶的情况下,即可初次追肥。此时,追肥能够有效促进叶子、茎秆的生长。在孕穗期再次追肥,选在垄台两侧,通过开沟的方式增加施肥深度,保障玉米能够将肥料充分吸收,促进玉米孕穗生长。

④微肥

在玉米的生长周期中,氮、磷、钾三大基础营养元素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微量元素的充分供应同样至关重要。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玉米植株的营养平衡、促进正常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影响。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将直接导致玉米养分匮乏,进而抑制其生长潜能,显著降低最终产量。鉴于此,针对玉米的生长需求进行细致分析,并据此实施科学的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施用策略,成为保障玉米健康生长、提升产量的关键措施。

5、生长期管理

玉米的茎和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其根茎部分却能迅速发展。因此,玉米从发芽到拔节阶段仅需22天。高产玉米品种通常表现出一致的出苗特性,其茎基部扁平,叶片厚实且颜色较深。当玉米生长至5叶期,便可以进行定苗。进入拔节期后,玉米将过渡到抽雄期,此时茎叶的生长速度会显著加快,雌雄穗在短时间内分化完成,高产玉米的特征开始显现:叶片颜色深、宽度大,并带有明显的光泽。这一阶段大约在玉米生长的第25-28天,此时应适当调整肥料用量,增加攻穗肥的施用,并减少灌溉频率,以防止营养过剩。只有通过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才能提高玉米的品质,使籽粒更加饱满。在抽雄和成熟期,叶片保持鲜绿,高产玉米不会出现秃尖现象,籽粒饱满,整个生长期约为40天。在授粉方面,若采用人工授粉,授粉结束后应剪除雄穗,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强抗倒伏能力,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同时,应深入调查田间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田间管理建议。特别是在单县高老家乡,夏季降雨量较大,因此必须重点防治涝渍害的影响。

三、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我们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还必须实施有效的病虫害控制措施。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这不仅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因此,依据玉米的生长特性以及自然环境的特征,种植者应采取多种多样的防治策略。这些策略按照防治原理可以分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类型。鉴于现代农业对绿色栽培的重视,农业防治和绿色防治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一种不依赖化学物质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其核心策略是利用各种物理设备来有效控制病虫害,特别是在虫害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杀虫灯,尤其是太阳能杀虫灯和频振式杀虫灯,巧妙地利用害虫对光源和特定颜色的偏好,结合精确设定的波长和频率,有效地吸引并集中害虫,从而实现高效的杀灭。在众多杀虫灯中,频振式杀虫灯因其出色的性能而广受欢迎。实践证明,频振式杀虫灯在大面积农田的虫害防治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研究显示,在特定条件下,如害虫高发期,1盏频振式杀虫灯每晚能够诱捕并消灭数百至数千只害虫,覆盖约50-100m2的农田。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害虫控制效果,也为农业生产中的虫害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依据。

2、化学防治

在农业领域,化学防治作为一种高效且便捷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其广泛应用不容忽视。尽管该方法能够迅速响应并控制病虫害的扩散,但其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亦需引起高度关注。因此,在追求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必须兼顾绿色生产的理念,确保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种子处理阶段,拌种处理作为一项有效策略,被广泛用于预防蝼蛄、金针虫等早期土壤害虫的侵害。具体操作中,我们选取了高巧和菱锈福美双两种药剂,分别按照30ml和40ml的剂量与400ml清水充分混合后,对7.5kg种子进行10分钟的浸泡处理。这一措施旨在通过药剂的直接接触,有效减少种子在播种后遭遇害虫的风险。随着玉米的出苗生长,地老虎、蝼蛄等虫害可能再次成为威胁。针对这一阶段的虫害问题,我们推荐采用药物毒杀的方法,在傍晚时分喷洒预先制备好的杀虫药剂,以利用其活动习性,最大化地提高杀灭效果。敌杀死与敌百虫作为常见的杀虫药剂,分别按照800倍液和1000倍液的浓度进行配制,以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针对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病害问题,我们主张从生长习性、日常气候、环境温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制定防治策略。具体而言,使用50%多菌灵和50%甲基托布津悬乳剂作为防治药剂,直接喷洒于作物表面,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扩散,从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这种方法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能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绿色生产的要求。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策略,在农业害虫管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针对玉米螟的防控。采用Bt类生物杀虫剂作为防控手段,不仅实现了高效的杀虫效果,还确保了农产品安全,避免了化学农药残留对玉米品质的潜在影响。此类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契合了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既维护了土壤、大气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确保了畜禽养殖的环境安全性。Bt类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和广泛应用性,其用量通常精准控制在375-500mL/667m2的范围内,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面对螟虫严重危害的情况,可通过调整使用频率和适当增加剂量来强化防控效果。此外,为充分发挥药剂的效能,还需注意喷洒的均匀性和时机的选择,优先选择阴天或傍晚时段进行作业,这些时段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药剂的扩散与吸收,从而提升杀虫效果。除了Bt类生物杀虫剂外,性诱剂作为另一种生物防治手段,也在玉米螟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特性,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在田间布设性诱剂,以3个/667m2的密度进行投放。此方法不仅能够持续控制害虫数量,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微乎其微,展现了其作为绿色防控技术的独特优势。

4、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就是采用科学的农业种植手段,分析病虫害特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预防。玉米病虫害通常从下部开始,逐渐向上部蔓延,所以发现病虫害时,必须将根部彻底清除,采用焚烧的方式避免病虫害扩散。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做好选地、整地等工作,如果种植春玉米,则可以在秋收后进行整地,避免害虫和病毒残留到春种时期。残留的病虫害会在杂草、秸秆等位置附着,所以必须将这些杂物清理干净,然后翻整土地,并且进行消毒。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根治病虫害,也能增强土壤活性。

综上所述,为提升玉米产量,需要采用高产技术,从选种、翻地、栽种、施肥等多个环节着手,通过科学的手段保障玉米茁壮成长。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实际选用生物、物理、化学、农业等防治手段,使防治更加全面有效。

(作者单位:274300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高老家乡人民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