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优势及重要作用

作者: 余小海

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优势及重要作用0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效率性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业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先进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在这一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技术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和优势日益凸显。本文探讨了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优势及重要作用。首先阐述了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与内容,接着分析了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策略,包括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加强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强化农机化技术的创新、提高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技能培训与示范推广等,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一、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与内容

1、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保持土壤覆盖,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问题,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这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尤为重要,因为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推动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性耕作技术还打破了传统耕作模式的限制,调整了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减少耕作强度,农民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农作物品质和管理效率上,从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传统耕作方式容易导致土壤裸露,加剧风蚀和水蚀,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通过覆盖地表、减少耕作次数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改善了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

2、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内容

①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减少土壤耕作次数,甚至实现免耕。这意味着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除播种和必要的田间管理外,不进行或仅进行少量的土壤耕作。这样可以减少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持土壤的自然状态,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和保持。

②利用作物秸秆、残茬等有机物质覆盖地表是保护性耕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覆盖方式可以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同时秸秆等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还能为土壤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此外,地表覆盖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③保护性耕作还包括采用免耕播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免耕播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还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和肥力的提升。

④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病虫草害的防治也变得更加重要。由于减少了耕作次数和土壤翻动,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可能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二、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优势

1、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①通过精准控制的耕作机械,如深松机和浅旋机等,能够精准调整土壤耕作深度,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雨水下渗和土壤水分的贮存。

②保护性耕作强调地表覆盖,如秸秆还田和残茬覆盖,这些覆盖物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在干旱季节,这些贮存的水分能够为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③农机化技术还推动了土壤改良剂的使用,这些改良剂能够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土壤能够更好地蓄水保墒,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水分环境。

2、促进作物生长与增产

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对于促进作物生长与增产具有显著优势。

①精准播种机械能够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和适宜的播种深度,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起点。

②智能农机装备能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土壤条件,精准施肥和灌溉,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③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翻动和裸露,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升。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进一步促进作物的生长。

④地表覆盖物还能够减少杂草的生长,降低杂草与作物之间的竞争,为作物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和养分。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显著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和增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强度

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人力投入,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①现代化农机装备具有高效、精准的作业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耕作任务,提高了作业效率。这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时间成本,还降低了人力投入的需求。

②农机化技术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进程。通过智能化控制和远程操作等技术手段,农民可以在更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减少了体力劳动的强度。

③农机化技术还能够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误操作和重复劳动,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

④农机化技术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和农机装备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4、生态环保效益显著

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生态环保效益同样显著。

①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翻动和裸露,降低了土壤风蚀和水蚀的风险。同时,地表覆盖物还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养分的流失,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升。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于土壤生态系统,促进了土壤的健康和稳定。

②农机化技术推动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秸秆还田和残茬覆盖等技术手段,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来源,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这不仅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问题,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效益。

③农机化技术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段,减少了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这些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绿色农产品的需求。

三、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策略

1、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

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旨在通过引入和普及高效、精准、环保的农机装备,来优化耕作方式,提升土壤保护效果,促进作物生长,并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具体而言,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意味着要紧密关注国内外农机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和试验示范那些符合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需求的新型农机具。这些农机装备应具备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化的特点,能够精准控制耕作深度、播种密度、施肥量等关键参数,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它们还应具备良好的环保性能,如低排放、低噪音、低能耗等,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注重农机装备与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有机结合,还要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机租赁、维修、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他们在使用农机装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还需要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因素,研发和推广适合当地农业保护性耕作需求的农机装备和配套技术。通过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

加强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提升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高效化和可追溯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深入发展。

①需要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整合土壤监测、气象预报、作物生长周期管理等多元化信息数据,为农机装备提供实时、精准的作业指导。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物联网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全面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农机作业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盲目性和资源浪费。

②推动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是融合策略的关键环节。智能化农机装备能够集成GPS导航、自动驾驶、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作业和远程操控。在保护性耕作中,智能农机可以根据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态等信息自动调整耕作深度、播种密度、施肥量等参数,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同时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③加强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还需要注重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通过建立农机装备与信息化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和协议标准,实现农机作业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还能为农业科研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强化农机化技术的创新

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强化农机化技术的创新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①强化农机化技术创新意味着要加大对农机装备研发的投资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克农机化技术领域的难题。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农业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装备和技术体系。

②农机化技术的创新应紧密围绕农业保护性耕作的需求展开。针对保护性耕作中土壤保护、作物生长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环节,研发出更加适合的保护性耕作农机装备。例如,开发具有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功能的农机装备,实现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精准管理;研制能够高效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农机装备,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③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通信模块等先进技术,实现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控制和远程操控。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机作业的精度和效率,还能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

④智能化农机装备还能实现作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⑤还应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农机化技术人才,为农机化技术的创新提供人才保障。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农机化技术人才和团队,促进农机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4、提高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

提高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要求农机化技术必须能够全面覆盖耕作的各个环节,从土壤管理到作物生长,再到收获与后续处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化作业体系。这意味着需要研发和推广适用于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的保护性耕作农机装备,如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以确保在耕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与此同时,提高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还需要加强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措施的融合。保护性耕作不仅仅是一种耕作方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在推广农机化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农艺措施,如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共同构建完整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通过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土壤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提高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还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农民是保护性耕作的实施主体,他们的意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和实施效果。总之,提高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是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重要应用策略之一。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保护性耕作的完整性和实施效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技能培训与示范推广

由于农机化技术涉及复杂的机械操作、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农艺知识融合,因此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显得尤为关键。培训内容应涵盖农机装备的操作原理、使用技巧、维护保养以及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班、现场演示、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能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区域,建立农机化技术示范点,展示农机化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这些示范点不仅要展示先进的农机装备和作业模式,还要注重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分享成功经验。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政策扶持等手段,扩大示范效应,激发农民采用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在技能培训与示范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①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推广方案。

②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农机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共同推进农机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③要建立长效的跟踪服务机制,及时了解农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④要注重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和农机化技术应用方式。

综上所述,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有效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机化技术的持续发展,农机化技术将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应继续加大对农机化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机化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同时,还应注重农机化技术与农业保护性耕作理念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多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创新性的农机化应用模式,为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246500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