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业机械化催生“三农”发展新动能的路径

作者: 岳强

依托农业机械化催生“三农”发展新动能的路径0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推动“三农”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本文首先通过对农业机械化在“三农”发展中的意义进行论述,从而对当下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现状提出不足和挑战,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此来全面推广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帮助农村实现农业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全球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作为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三农”发展的新动能。机械化的推广使得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然而,面对机械化水平不均衡、投资成本高、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如何依托农业机械化催生“三农”发展新动能,已经成为当今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机械化应用于“三农”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现代化生产方式。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农业机械化在提升农村经济方面的意义愈发凸显。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农民可以转向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以此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为农村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能够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新型合作模式下农民可以通过集约经营共享机械设备和技术,让农民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显著加快农业生产的作业速度。传统的手工耕作、播种和收割等过程通常耗时较长,尤其是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但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可以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大面积的耕作和收割工作,从而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和工作时间。除此之外,机械化作业能够实现更高的作业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在播种时,机械可以根据预设的行距和深度精确播种,以此来保证种子均匀分布。这种精准操作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还能够优化植物的生长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在面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时,机械化作业可以迅速调整生产计划,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

3、推动技术创新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重视农业科技的自主研发。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和农业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让更多创新型企业在市场中有生存的空间,能够让其致力于研发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机械和智能化管理系统,从而增强了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农业机械化的趋势逐渐向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引入,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精细化,同时也推动了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也将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目标贡献力量。

二、现代农业机械化应用的现状

1、农民对机械化理念接受程度低,技术适应性不足

多年来,我国农业普遍都更加依赖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由于他们更加习惯于手工操作,因此非常缺乏对机械化和智能化的理解与认知,就是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让新旧动能转换变得缓慢。而且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机械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这导致他们在使用新型机械时感到困难。根据我国农业部的调查,2022年之前超过60%的小农户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这种技能缺失会让机械化的引入和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在缺乏新旧动能转换的情况下,其资源配置就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传统农业方式对水、肥料的使用不够精确,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研究表明,传统耕作模式下,水资源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但是通过引入精准农业机械技术,利用率可以提升到70%以上。所以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新旧动能的有效转换,加强农民们对于机械技术的适应性,通过多方面的措施,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让我国农业可以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各地农村机械化水平缺乏均衡发展

现代农业机械化在推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化水平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这种不均衡现象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就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机械水平不平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会更加容易获得资金用于购买现代化设备,但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其机械化水平会普遍比较低。这会让其生产效率产生巨大差异,据数据显示,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的地区,粮食单产比机械化程度低于30%的地区高出30%以上,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农户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也是影响机械化水平的原因之一。一些小规模农户在机械化应用中都会面临着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但是一些规模化、合作化的农场和合作社就会更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某地区,农民通过成立合作社共同投资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让其机械化水平得到迅速提升。该合作社的农民在使用机械后,生产效率提高了40%,作物产量增加了30%,年收入也增加了30%。

3、农村机械化农具的购置成本过高

由于现代农业机械的购置费用普遍都比较高,一台中型联合收割机的价格可以达到50万元以上,这对小规模农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高投资成本直接导致了机械化在小规模和家庭经营的农户中普及困难,根据数据统计,只有约20%的小农户拥有现代农业机械,而大规模经营者的机械化普及率高达80%。除了购置费用,机械后期的维修和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由于农机的正常运转需要定期保养和故障检修,所以这些费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其次就是市场变动的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非常大,所以农民在购置机械时往往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如果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下跌,农民们购置机械的投资回报可能会得不到保障,这使得农民对机械化投资无法产生足够的信任。所以高投资成本让许多农民对机械化望而却步,不仅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4、现代技术对于农村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在一些偏远地区会因为地理位置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没有办法拥有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从而让其盈利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让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投资意愿不强,最终导致相关技术发展滞后。其次,农民自身的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原因之一。大部分农民都缺乏现代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维护技能,根据数据调查,大约有70%的大小农户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机械操作培训,这直接导致他们在使用先进设备时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而且一些地区虽然有专业的技术支持部门或员工,但是缺乏系统性,就还是无法解决农民技术支持的挑战。例如,某些地区虽然提供机械购置补贴,但在技术培训和后期服务上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让一些农民在购置机械后依然面临使用难题。但是在他们提供操作培训和技术服务后,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都提升了25%,农民年均收入也增加了20%。进一步证明了技术支持对于农业机械化应用的重要性。

三、现代农业机械化在“三农”发展中的路径

1、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

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不仅可以推动现代农业机械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首先,需要提高农民对“三农”新动能的认识。村委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了解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同时可以利用农民广播、视频短片等方式为大家宣传成功案例,让农民可以认识到机械化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方面的重要性;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农民对其的重视程度。通过推进智能化应用,建设农业机械共享平台来方便农民了解机械租赁信息及使用指南,让公民可以实时监控机械状态并提高其机械利用率。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和生产建议,帮助他们科学规划种植结构与机械使用,及时调整农作物种植规划,这样可以让农民的产量至少提高15%;最后,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于农民树立新发展理念非常重要,适当政策激励可以促进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设施的利用率。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农民购置现代农业机械提供补贴或贷款支持,通过降低机械购置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至少可以让70%的农户积极参与到机械化种植中,从而大大提高该地区的整体机械化水平。

2、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业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供给侧改革能够及时帮助农户调整生产结构,让其可以适应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整体水平。首先,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其中需要包括机械租赁、维修和技术支持等方面。通过专业化的服务,能够提高农民对现代机械的使用率,有效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其次,政府可以设立农业机械化专项补贴政策,以此来为农民购买现代农业机械提供财政支持;同时,可以为农户推进农业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降低农民的投资风险,促进农户对于机械化改革的信任。农业供给侧改革还体现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政府需要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式,鼓励他们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和种植质量;最后,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转型改革升级必须聚焦“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绿色产业、促进新型农业”三大方向。政府需要大力支持农企投资建设深加工设施,通过延长产业链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户的整体盈利能力。同时需要加大对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户采用新技术进行农作物检测和智能灌溉工作,用这种方式来不断提升农户的生产效率。

3、建立合作社,降低投资负担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合作社有资源共享的优势,就可以集体购买机械设备。再通过集中投资,合作社成员就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高效的农业机械,大大避免了单个农民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购置设备的困境。首先,相关部门需要鼓励农民按照地理位置、作物种植类型或生产方式自愿组成合作社。同时政府需要为农户们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可以通过贷款或补贴等形式来帮助合作社降低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压力,让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前景;其次,为合作社建立农业机械共享平台,合作社成员可通过平台预订和共享设备享有优化资源配置。在该平台上,合作社成员共享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合作社的收益,为未来的机械投资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据预测,在合作社实施一年后,可以让当地农户的作业成本平均下降30%,收成提高15%,而且合作社成员的平均年收入也可以至少增长20%。

4、发展适用技术,提升机械化的可操作性

首先,农户们在选择机械技术时需要详细考察当地的土壤、气候和作物特性,不同的土壤、气候和作物特性会有不同的针对性技术。农户们可以在干旱地区使用抗旱播种机,而在水稻种植区引进高效插秧机,不同的土壤条件使用不同的技术,用这种方式来满足不同生产环境的技术需求;其次,为了提升机械化的可操作性,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农户们开展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村委会可以通过与地方农业局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为农户们定期组织培训班,以此来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同时可以建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为农户们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农户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不断提升机械化的有效性。例如,可以在某村建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并设置农业机械服务站,为农户们提供智能化联合收割机的技术支持服务。根据预测,在一定的技术支持服务下,可以让农户们在使用率上提高20%。让农户们的收入增长15%,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在农机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让他们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交流,来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技术得到创新后,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有意愿投资农业机械化,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并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总之,依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福祉的重要途径。通过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合作社、发展新技术可以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必将为我国的农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助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作者单位:251400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济北街道办事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