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的日常科学管理关键技术运用研究

作者: 赵鹏程

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的日常科学管理关键技术运用研究0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需求的日益增长,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要实现肉牛养殖的高产高效,就必须依赖于科学的日常管理关键技术,本文旨在探讨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中的日常科学管理关键技术,以期为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肉牛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其经济效益与养殖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传统的肉牛养殖模式多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存在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受生产成本高、市场消费不振等因素影响,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一些农户甚至因承受不了成本压力而选择放弃养殖。目前我国每年的肉牛出栏量相对有限,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行业增长乏力已经成为当前阻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后期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规模化肉牛养殖逐渐成为主流趋势,然而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譬如,如何提高养殖效率、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保障牛肉品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关键技术来解决;在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中,日常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从牛的品种选择、饲料的搭配与管理、疾病的防控到肉牛的分群与育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化管理,只有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才能确保肉牛的健康生长与高产高效。因此,本文将从良种选育与杂交改良、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与卫生防疫、养殖环境与设施设备优化等方面入手,探讨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的日常科学管理关键技术,同时结合实验数据来对其进行验证。希望本研究能为肉牛养殖的从业者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的日常科学管理关键技术

1、良种选育与杂交改良

选育高产优质种牛是确保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主要从选育新品系、配种优质公牛、加强奶牛饲养管理几个方面入手,要针对本地气候环境和饲养条件选育一些抗逆性强、疾病抵抗力高的新型肉牛品系。这些品系既要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又要兼顾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等经济性状。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如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并结合本地黄牛进行本土化选育,以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适应性,通过建立完善的牛系谱档案,记录牛的出生年月、胎次等信息,避免近亲繁殖,确保遗传质量;采用二元杂交与三元杂交的方式进行改良,例如使用西门塔尔牛做母本,夏洛莱牛做父本进行杂交,再用利木赞牛进行三元杂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近亲繁殖的问题,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组合能显著提高后代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牛肉品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杂交方式,例如,在东北地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莱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在中原地区则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实施步骤:亲本选择方面父本为安格斯牛,母本为本地黄牛;配种方式为人工授精;杂交模式为终端杂交模式;杂种优势利用为F1代杂种用于肉用。效果评估数据如(表1、表2):

避免近亲繁殖是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隔离本群公牛,引入域外健康且体格健壮的公牛与本地母牛配种来实现,建立与完善牛系谱档案,对个别不完善的档案进行详细的理论指导和现场操作,也是防止近亲繁殖的有效手段。

2、科学饲养管理

根据肉牛不同生理阶段(犊牛、育成牛、育肥牛、繁殖母牛)的营养需求,为其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至关重要。例如在犊牛期,由于牛犊大部分营养来自母乳,因此需要加强哺乳期母牛的饲养管理,多喂蛋白质与钙含量高的食物;在育肥阶段,应为其提供充足的粗饲料,并使肉牛自由采食,以促进其肌肉生长;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必须将精料、粗料及青饲料进行合理搭配,例如,肉牛全混合日粮(TMR)技术就是通过营养调控技术,将不同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与顺序均匀混合而制成的营养全价日粮,这种搭配方式能满足肉牛的营养需求,也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牛舍建筑要求与栏舍建设标准对肉牛的健康与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牛舍设计应考虑通风、排污和隔离,确保牛只在舒适、清洁的环境中生长,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及光照管理也非常重要。饮水供给与运动管理是日常饲养管理的重要部分,饲养人员应注意定期刷拭牛体,保持牛体清洁,这样也可以促进其皮肤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有助于调节其体温及增强抗病能力,饲养人员还要保证每头牛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并维持其适量运动;防疫、驱虫及健胃工作对肉牛的健康与长势影响较大,饲养人员应根据当地与引种地的牛病流行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防疫程序,并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对肉牛进行免疫接种,还需做好驱虫和健胃工作,以防止寄生虫的发生与减少疾病的发生。

3、疫病防治与卫生防疫

建立健全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是确保肉牛健康养殖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完善县、乡、村三级疫病防治设备与设施,提高疫病监测诊治技术手段,并制定详细的防疫计划,定期组织人员对重大疫病和疑难病进行调查、诊断与疫病监测;中草药因其天然成分、安全低毒、无药残无抗药性等优点,在肉牛疾病防治中具有显著优势,如黄连、黄柏、黄芪等中草药具有抗菌消炎和清热解毒的作用,而栀子、知母、麻黄等则可解表祛风、清热泻火;中草药不仅能通过调节动物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还能增强免疫力,帮助肉牛有效抵抗传染病。另外,对肉牛进行定期预防接种与补种疫苗是控制疫病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饲养人员在春秋季节要驱除肉牛体内外的寄生虫,并做好牛舍卫生清洁,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牛舍及周围环境、饲喂器具等要定期清洗消毒,做好杀虫、灭鼠、灭蚊工作,消除昆虫及老鼠的藏身之地,预防动物疫病传播;应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传染病疫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形成体制健全、机制顺畅、权责清晰、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协同联动的预防机制,地方各级兽医站应做好重点疫病的检疫和预防,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并向养殖户普及使用方法,从而大大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风险。

4、养殖环境与设施设备优化

场地的选择应考虑自然条件、交通便利性、水源供应等因素,以确保养殖环境的适宜性和生产效率,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有效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并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精准饲喂,根据牛只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自动调整饲料配方和投喂量。在饲养场地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浓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并调节圈舍内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与通风条件,确保牛只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饲养人员可利用智能项圈进行奶牛健康监测和个体识别,通过计步定位系统了解奶牛的活动情况,从而更好地管理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同时,完善自动粪污处理设施,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在线监控设备,实现粪污处理设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运营与管控,确保污泥浓度、DO(溶解氧)、pH值等关键运行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养殖场应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或其他可再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并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与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通过多种措施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提升整体环保水平。

5、生物安全措施在肉牛养殖中的实施策略和效果分析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关键,包括保持牛舍的清洁干燥,通过隔离、消毒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有效阻断病原体输入和场内传播,规模养殖场应有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包括制定生物安全计划,监督实施和修改完善相关措施;在具体措施上,肉牛场需要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例如患有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牛场工作,同时加强常见病防控,规范落实隔离、洗消等生物安全措施,支持引导规模养殖场建设净化场和无疫小区;在效果方面,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能够显著提高肉牛养殖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一些示范场中,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持续的监测,成功净化了布鲁氏菌病;通过科学防控疫病、规范使用兽药和强化生物安全等措施,养殖户掌握了科学养牛和防病技术,切实提高了肉牛疫病防控与养殖水平。

二、实证研究与分析

1、实验设计与实施

本实验选择了位于某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A肉牛养殖场,该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管理团队,能够为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本实验验证的相关关键技术措施主要涵盖以下几点:①引入高产肉牛品种进行杂交,以提高后代的生长速度和肉质;②根据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整饲料配方,确保营养均衡;③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日常消毒,减少疾病发生率;④改善通风、照明系统,增加运动场面积,确保肉牛生活环境舒适。

2、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将A肉牛养殖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实验组采用上述关键技术措施,另一部分作为对照组维持原有养殖方式不变。实验组与对照组都为100头牛。在实验期间定期记录两组肉牛的生长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初始体重、最终体重、日均增重、繁殖母牛的受胎率和幼崽成活率、每头牛的日均饲料消耗量、养殖成本和收益。实验组100头牛,应用前文关键技术措施;对照组100头牛,维持原有养殖方式不变,假设实验周期为1年(12个月),以下是需要定期记录的数据:

①初始体重与最终体重(实验开始时记录所有肉牛的初始体重;实验结束时记录每头肉牛的最终体重):实验组的初始体重为300千克,最终体重增加到了550千克;而对照组的初始体重同样为300千克,但在研究结束时,体重增加到了500千克(这里的初始体重和最终体重是指两组各100头牛的平均体重)。

②日均增重(计算每头牛从实验开始到结束这段时间内的总增重量,然后除以天数得到日均增重):实验组的日均增重为0.8千克/天,而对照组的日均增重为0.6千克/天。

③繁殖母牛的受胎率和幼崽成活率(记录繁殖母牛的数量、妊娠母牛的数量、出生幼崽的数量以及存活幼崽的数量):实验组共有50头母牛,其中45头母牛妊娠,受胎率为90%;该组共有45头幼牛出生,其中43头幼牛存活,成活率为95.6%;对照组同样有50头母牛,35头母牛妊娠,受胎率为70%;该组共有35头幼牛出生,其中30头幼牛存活,成活率为85.7%。

④每头牛的日均饲料消耗量(在一定时间段内记录每头牛的饲料消耗总量,然后除以天数得到日均消耗量):实验组的日均饲料消耗量为10千克/天,而对照组的日均饲料消耗量为12千克/天。

⑤统计分析阶段:首先确保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按照组别分类并准确记录,对于日均增重、受胎率、幼崽成活率和饲料消耗量等指标,检查是否有缺失数据或异常值,并对其进行处理;之后进行t检验,对于日均增重这一指标,我们注意到实验组的日均增重为0.8千克/天,对照组为0.6千克/天;为了确定这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此检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可能是由随机变化导致的,还是由于新技术措施的应用所致。同样,对于受胎率、幼崽成活率和饲料消耗量等指标,我们也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评估两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繁殖性能方面,实验组的受胎率为90%,幼崽成活率为95.6%;而对照组分别为70%和85.7%。这些数据显示实验组在繁殖效率和幼崽存活方面可能更优,但需要通过t检验来验证;一旦t检验完成,我们会查看p值来决定是否拒绝原假设,如果p值小于预先设定的显著性水平(通常为0.05),则可以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表明新技术措施对所测指标有正面影响;通过这样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新技术措施对肉牛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及饲料利用效率的具体影响,并据此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讨论

1、影响分析

实验组肉牛的日均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良种选育与科学饲养管理有效提高了肉牛的生长速度;实验组肉牛的最终体重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综合应用关键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日均增重,还延长了肉牛的生长期,使其达到更高体重;实验组肉牛的日均饲料消耗量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科学饲养管理和设施优化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减少了浪费。

2、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应用新技术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包括购买优质种牛、改造设施、科学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要求较高的技术等,可能需要专业人员培训和指导,且肉牛市场的价格波动可能会影响最终的经济效益;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与技术支持来减轻养殖场的初期投资压力,定期举办培训班,并提高养殖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关键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注意建立市场价格预警机制,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不断收集数据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及时调整并优化关键技术措施,以确保长期效益最大化。

规模化肉牛高产养殖的关键技术涵盖了良种选育与杂交改良、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与卫生防疫以及养殖环境与设施设备优化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验证了这些关键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即实验组肉牛在生长速度、最终体重以及饲料利用率等方面均表现优于对照组;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前期投入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以及市场价格波动等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注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及提升养殖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实现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014010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农牧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