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饲养管理技术落实优化及常见疫病防治措施综合分析

作者: 达瓦江措

牦牛饲养管理技术落实优化及常见疫病防治措施综合分析0

牦牛的养殖业在西藏自治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畜牧业资源之一。西藏自治区畜牧兽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藏农牧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的牦牛饲养量已突破5000万头,占全国牦牛饲养量的近80%。但牦牛养殖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受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地形复杂、人口稀少等特殊因素的影响。西藏自治区畜牧兽医局监测数据表明,每年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牦牛肺结核、口蹄疫、疯牛病等疫病发病率都很高。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疫病呈持续扩散趋势,暴发频繁,经济损失严重,养殖户面临生产压力。因此,维护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和农牧民的生计保障,对于加强牦牛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牦牛饲养管理要点

1、饲养场地选择

在牦牛饲养管理中,选择适宜的饲养场地至关重要。饲养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牦牛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针对西藏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合理规划和选择饲养场地是确保牦牛养殖顺利进行的首要任务。西藏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原,也有山地,还有河谷。对牦牛来说,适宜的饲养场地应选择地势开阔、排水良好、避免地质灾害、地势起伏不大、利于活动和觅食的平坦高原草地或山地草甸。西藏地区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冬季气温低,气候干燥,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和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交汇区。因此,在选择牦牛饲养场地时,要考虑到气候的温润程度,尽量选择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既要保证牦牛的舒适,又要保证其生长发育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其健康生长。另外,饲养场地的选择,水源和草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牦牛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是充足的水源和优质的饲草。在西藏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在选择饲草场的时候,要考虑到附近有没有河流、湖泊、水井,周围的草场有没有覆盖,这样才能保证牦牛饮水充足,牧草充足。饲养场所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需要统筹考虑。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牦牛管运、降低养殖成本和提高养殖效益。

2、饲料配制与供给

饲料配制和供应直接关系到牦牛的卫生状况和生产性能,是牦牛养殖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西藏牦牛饲料资源以牧草为主,玉米秸秆、玉米粉等为辅,人工牧草使用量随畜牧业发展而逐步提高。因此,提高牦牛生长发育水平,增强抗病能力,对饲料的科学合理配制和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饲料的配制要根据不同牦牛生长阶段和生产目标合理搭配各种饲料,如青贮玉米秸秆这种易消化的高蛋白饲料适合幼牛期的牦牛;对于成年牦牛,根据生产性能和体重的不同进行配制,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如青贮青草、玉米秸秆、玉米粉等;另外,还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对饲料的配比进行调整,以满足牦牛对营养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控制饲养成本。

饲料供应需关注供应数量及供应频率。在牦牛饲养管理中,每天的饲料投放量要根据牦牛的年龄、体重、生产性能等合理确定,避免出现投放量过大或投放量不足的情况。同时,要分时段供料,尽量保证牦牛定时喂食,避免消化不良或因饥饱不均导致牦牛进食不规律,而造成营养不均衡。为保证饲料营养成分和卫生安全,在饲料配制过程中应选用优质原料,避免饲料发霉或变质。同时,要注意保持饲料在贮存、供料过程中的干爽清洁,避免受潮霉变,保证饲料质量和牦牛食用时的卫生安全。

3、定期检疫

定期检疫是牦牛养殖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发现和控制已知疫病,更在于发现新疫病、新病原体及疫病动态变化,以及评估养殖环境与健康风险的关联。在西藏地区这一高原地带,由于气候变化剧烈、地势复杂等,这些因素使得疫病的传播和爆发风险显著提高。定期检疫的内容应包括常规的健康监测和特定疫病的筛查。健康监测要求畜牧兽医人员仔细观察牦牛的食欲、体温、精神状态、体重变化等,同时记录下每头牦牛的具体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针对西藏地区常见的牦牛疫病如结核病、口蹄疫等,应进行定期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学检查、病原学检测等,以及时发现潜在感染和早期病变。

牦牛养殖场要定期进行检疫工作,要以疫病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为重点,针对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疫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分析疫病数据,对疫病的发展趋势及变化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好养殖环境的风险评估工作,重点考虑人畜共患病传染、野生动物传染和饲料污染等因素,对其可能造成的牦牛健康问题有清晰地认识,及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防控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蔓延。

除了上述内容外,定期检疫还应对养殖户的宣教与培训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由于养殖户是牦牛养殖管理的主体,因此他们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牦牛的健康与疫情防控效果,所以作为定期检疫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对疫病防治知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提高应对能力,从而能够主动积极配合定期检疫工作的开展。共同维护牦牛的健康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定期检疫是增强养殖户疫病防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常见病的具体防治

1、口蹄疫的治疗方法

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偶蹄类动物,包括牛、羊、猪等。它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健康构成威胁。口蹄疫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几天内出现,并且会迅速传播。首先,患病牦牛会出现发热、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症状,随后出现口腔和蹄部的典型症状。患病牦牛的口腔黏膜会出现水泡、溃疡和出血,严重时会导致口腔疼痛、流涎、进食困难等症状。同时,蹄部会出现严重的水肿、溃烂和坏死,导致行走困难甚至瘫痪。口蹄疫的病情发展迅速,传播速度快。一旦出现口蹄疫病例,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影响整个养殖场甚至整个地区。这种高度传染性的特点使得口蹄疫成为畜牧业中的重大威胁。患病牦牛的排泄物、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都含有病毒,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甚至通过人和物品的接触也能传播。因此,防控口蹄疫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及时清除污染物,避免交叉感染,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链。

①对症治疗

口腔护理:患病牦牛常伴有严重的口腔溃疡,这给患病牦牛的进食和饮水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因此,口腔护理在口蹄疫的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口腔溃疡严重时,首先,应用生理盐水或碱性溶液轻柔地清洁口腔,将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冲洗干净,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其次,可以使用消炎药物如氢溴酸进行口腔的局部消毒,有效减轻口腔炎症和疼痛感,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氢溴酸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够有效抑制口蹄疫病毒在口腔内的繁殖,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从而有助于加速口腔溃疡的愈合。口腔护理不仅能够改善口腔环境,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还能够减轻患病牦牛的不适感,提高其饮食欲望,促进康复。

止痛治疗:非那西丁等镇痛药被广泛应用于口蹄疫的治疗中,其能够有效缓解患病牦牛的疼痛,提高其饲食和活动的舒适度。非那西丁作为一种镇痛药,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患病牦牛在接受非那西丁治疗后,常常会观察到疼痛感减轻、舒适度提高的情况,从而能够愿意进食和活动,促进其康复。在使用非那西丁或其他镇痛药物时,应根据患病牦牛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合理确定剂量和使用频率,以避免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②支持性治疗

营养支持:患病牦牛由于口腔疼痛和食欲减退,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应通过提供易消化的高能饲料、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式,保证患病牦牛的营养需求,促进康复。

水电解质平衡:患病牦牛常伴有腹泻、脱水等症状,容易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是支持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

③抗病毒治疗

针对口蹄疫的严重感染病例,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口蹄疫的治疗中。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口蹄疫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有效地减轻病情,促进患病牦牛的康复。利巴韦林作为一种核苷类似物,能够干扰病毒RNA的合成,阻断病毒复制的过程。患病牦牛在接受利巴韦林治疗后,常常会观察到病情的改善,例如口腔溃疡愈合速度加快、体温逐渐下降、食欲恢复等。同时,抗病毒药物还能减少病毒在患畜体内的数量,降低病毒在体内的活性,从而有助于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抗病毒治疗应在兽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病牦牛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调整。

④感染控制

隔离治疗:对于确诊口蹄疫的牦牛,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隔离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消毒设施,定期清洁和消毒是防止交叉感染的关键。

环境消毒:对于病毒易存留的环境,如饲料槽、饮水器、圈舍等,应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口蹄疫的治疗过程需要兽医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病牦牛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预防口蹄疫的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查和隔离新进牦牛、加强饲料消毒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口蹄疫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2、牦牛肺结核的治疗

牦牛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系统。牦牛肺结核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防疫接种:对牦牛进行结核病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牦牛肺结核。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发出多种结核病疫苗,如卡介苗、冻干疫苗等。

②疫病监测:定期对牦牛进行结核病检测,早期发现感染结核杆菌的牦牛,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③药物治疗:对于感染结核杆菌的牦牛,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需要严格遵循兽医指导,确保药物剂量和疗程的准确性。

三、常见疫病流行情况

西藏高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养殖区域之一,牦牛养殖一直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该地区常见的疫病对牦牛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常见疫病还包括:疯牛病、炭疽病等。

疯牛病是一种病原体为肽类蛋白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传染性。疯牛病会导致牦牛的行为异常、运动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牦牛生长和养殖效益。该病具有潜伏期长、病程隐匿等特点,往往对当地畜牧业造成严重冲击,一旦发生疫病,牦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经破皮或黏膜进入动物体内,引起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的急性传染病。对牦牛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是,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当地牧民和周边地区的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炭疽病的爆发不仅会造成牦牛大量死亡,而且还会造成人畜共患病的扩散。

四、常见疫病防治对策与建议

1、提升牦牛饲养管理水平

提高牦牛饲养管理水平,进而保证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和牦牛的健康是重点所在。由于西藏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条件恶劣,所以必须使牦牛的饲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对其生长发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的圈养方式,建立起规范的牧场管理制度,对草场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西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口蹄疫,疯牛病,炭疽病等,对牦牛的健康及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为保证牦牛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应对上述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建立和完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对兽医队伍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对疫病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控制,以使疫病对牦牛养殖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为保护藏区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疫病防治措施

保障牦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强化疫病防控措施。给牦牛养殖业带来严重威胁的是西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口蹄疫、疯牛病、炭疽病等疫病。相关部门要建立监测网络,覆盖牧区、兽医机构和养殖户,及时发现疫病的发生和传播迹象。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预警机制,提高应对速度和效率,及时传递和共享疫病信息。

养殖户应采取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多种措施,以有效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减少疫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特别是针对高度传染性的口蹄疫和疯牛病,应该对牦牛进行全面的疫苗接种,以建立起长效的免疫防护,降低牦牛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另外,对于各种疫病的应急处置和治疗也是防治疫病的重要内容,一旦发生疫病,要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采取包括隔离治疗在内的各种手段,以阻断疫病的扩散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牦牛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在西藏高原地区,兽医队伍的建设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为这里地广人稀,兽医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改善牦牛健康状况,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对于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要通过开展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形式,提高兽医队伍对疫病诊断、防治的业务水平。 同时,加大对兽医队伍的奖励政策力度,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服务意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兽医事业中来,为牦牛的健康和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855600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农牧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