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科学规范的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措施运用

作者: 申锋锋

红枣科学规范的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措施运用0

枣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食用价值。近些年随着无公害技术的发展与推广,红枣的生产栽培也逐渐朝着无公害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实际,运用文献法对红枣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措施展开探究分析,并提出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一、红枣生长习性分析

枣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喜温不耐寒,外部温度13~15℃时,枣树开始萌动发芽。温度17℃左右,开始抽枝展叶,22~25℃开花坐果,18~22℃果实进入成熟期。枣树不耐寒,但耐旱耐涝,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枣树开花期对空气湿度、温度要求较高,若开花期空气湿度过低会影响到授粉坐果,从而影响到枣的产量。枣喜光,应种植在光线条件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区。枣树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其耐盐碱、耐贫瘠,相对容易成活。枣怕风,枣树的种植地应选在背风处,不能种植在风口处。

二、红枣生产栽培常见问题分析

1、苗种品质不高

一些地方长期沿用老品种或当地“近亲结合”后代的苗种,造成种质退化及苗种质量下降,抗病害能力降低。例如,新疆地区的部分枣园因长期种植老品种,出现产量不稳定、果实品质下降的现象。同时,部分枣农在选购或培育枣树苗时,不注重苗种质量,选择了生长势弱、根系不发达、带有病虫害的苗木;且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壤环境恶化,枣果品质下降。

2、 布局不合理

种植密度过大,导致营养分布不均匀、种植区排水不畅、红枣生长环境变差,病虫害问题也更容易发生。种植过程中,一些种植户为了增加产量,不够理性地提高红枣种植密度。但种植密度过高后,就会导致水流交换不畅,红枣也更容易病烂。红枣种植密度过高,红枣苗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一旦遇到不良天气或是环境,红枣树就更容易减产。

3、 红枣种植环境不够良好

种植区内致病菌繁殖、水体受到污染、水质贫瘠、温度不适宜等都是影响红枣生长的环境异因素。具体来讲,种植环境不佳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病虫害的侵袭会破坏红枣树的叶片、枝条和果实,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如在吴堡县的某些枣园,由于管理不善和种植环境恶劣,红蜘蛛、枣尺蠖等害虫大量繁殖,导致叶片受损严重,光合作用减弱;炭疽病、褐斑病等病害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同时,在吴堡县的某些干旱地区,枣园缺乏灌溉设施,只能依靠自然降水。在干旱年份,红枣树因缺水而生长缓慢,果实发育不良,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严重影响。红枣种植环境还涉及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条件。例如,花期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足或过大,会影响红枣授粉和坐果率。此外,土壤条件差也是一大问题。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低、排水不良等。这些问题会限制红枣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进而影响整株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

4、种植管理不规范

红枣在生长期间未得到科学规范的管理,导致红枣病虫害频繁发生,红枣严重减产。在栽植过程中操作不当,如栽植过早、过深、不浇水覆膜等,进一步降低了苗种的成活率。例如,神木市某红枣种植基地在设施红枣矮化密植栽培中,虽然通过人为调节环境条件提高了产量,但种苗品质不高仍是制约因素之一。设施栽培初期管理重视程度低下,导致肥料使用不当、升温管理时间把握不准等问题出现,使得枣苗生长不整齐,坐果率低。

三、红枣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措施

1、培育与选用良种

劣质品种抗病害虫害的能力低,在生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病烂问题。因此在红枣种植过程中,要不断培育与推广优良品种,增强红枣的抗病害虫害能力。在红枣种植过程中,选用种仁充实、饱满、匀称、成熟度高、无病虫害的酸枣种子,通过人工粒选,剔除破碎、干瘪、霉变种仁。可开展转基因工程研究、原种培育提纯复壮等工作,优化当地的红枣品种,提升红枣种植技术水平。例如,神木市某红枣种植基地经过3年的栽培试验,该基地逐步掌握了科学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精准控温等,有效提升了种苗品质和枣果产量。优良的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前提,在种植红枣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优良品种一般具有抗性高,籽粒饱满、产量高等特点。种植时,种植人员要不断优化对品种的选择,及时淘汰劣质品种,为高产创造条件。

2、精细整地

枣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尽管如此,种植枣树时还是应尽量将果园选在土壤肥沃的区域。疏松肥沃的土壤、深厚的土层、良好的水肥条件更有利于枣树存活生长。在选园栽植果树时,可有计划地在耕地栽种枣树,实行枣粮间作,既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也有利于提高果子与粮食的产量,实现枣粮双丰收。另外,在土壤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庭院、田边地埂、路渠两旁,都可种植枣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红枣种植宜选择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具备一定保水保肥能力、易于农事操作的旱地。做好整地保墒是保证苗木成活的关键,整地要求达到土层深厚、平整、土块细碎(直径3厘米以下)、土层松软,无前茬作物、残留农膜、未腐熟的秸秆等。

3、栽植

关注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栽培管理计划。栽培红枣时,要十分关注天气状况。栽培人员要关注环境、气象等部门发布的即时天气信息,灵活调整栽培工作,合理安排栽培与生产计划,尽量减小不良天气、恶劣气候对红枣栽培的影响,确保红枣产量与质量。栽培红枣时,要根据季节适时采苗,在当年气候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将采苗时间适当提前。

枣树的栽植时间春季最佳,秋季次之,冬夏两季不适宜栽植枣树。枣树的栽植工作一般在萌芽前1周内进行,这样更有利于枣树的成活与后期的生长。为提高产量,要根据具体的栽植方式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栽培密度过高不利于红枣生长,而且还会加大红枣病烂的概率。因此栽培时必须控制好栽培密度,以保证空气畅通,散光条件充足。栽培人员需根据栽培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合理布局与科学栽种,为红枣的生长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一般长期枣粮间作行距8-15m,株距4-6m,定植采用南北行;成片枣园株行距4-5m×5-6m,每亩22-33株比较适宜。栽植枣树时,也要对穴的尺寸、深度等进行控制。一般是根据枣树根的大小来确定定植穴的深度与大小。为确保枣树能顺利成活,可在穴挖开后于内施加10千克左右的农家肥,保证枣树根部水肥充足,营养需求得到满足。枣树的栽植深度与根颈相齐,栽的过程中将苗扶正,然后边回填边踏实。栽种结束后适量灌水,为枣树根系补充水分。栽植枣树时,将苗木根部蘸少量的磷肥泥浆,更能提高枣树苗的成活率。

此外,为确保栽植后的枣树顺利生长,还需进行修剪与整形管理。栽培人员需要结合红枣树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生产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剪。通过修剪可以控制树形、调整枝条分布、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修剪时应及时剪除病弱枝、交叉枝、重叠枝等,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同时,重视整形管理。根据红枣树的生长需求,进行必要的整形管理。通过整形可以培养合理的树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果实均匀分布和品质提升。

4、水肥管理

枣树栽培期间,要做好水肥管理,只有水肥充足,枣树才能长势良好,产量达标。枣树苗栽种下去后,冬季要进行冬灌,春夏秋三季根据枣树的生长状况、种植区的气候与降雨情况等科学确定灌溉次数,合理灌溉,保证枣树苗的水分需求得到满足。枣树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因此可在灌溉方便的情况下,于枣树花期前、坐果期、果实膨胀大期、及临冬这几个时间段进行适量灌溉。土壤解冻后,在枣树周围2米范围内进行深翻,使土壤疏松透气,为果树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秋末封冻前,于果园内施基肥,春季发芽前追施肥,保证水肥充足。施肥量根据果园枣树种植密度、大小、长势等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单株产50千克鲜枣施粗肥100千克,也可施1.5千克的磷肥或氮肥。施肥时,在距树干1-1.5米处挖40厘米×40厘米的环状沟,然后将肥料施入沟中。按照无公害生产种植要求,枣园内不能施加不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相关标准的无机肥,严禁使用激素类药素,限制使用未做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枣园内不能引进工矿企业废渣、生活垃圾等,要保证枣园生态安全。

在无公害种植技术要求下,可走园畜结合之路,在解决牲畜草料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使用经过无公害化处理的牲畜粪便给枣园施肥,从而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使用。种植人员可在枣园内种植紫花苜蓿、牧草等,通过种植优质的饲草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也利用植物根系巩固水土、含蓄水分,增加土壤肥力。在选择种植园时,提前做好规划,使农家肥、沼气池肥料等便于输送到枣园,从而解决枣园的肥料需求。种植人员可生物技术为基础,探索使用枣树微量元素肥模式,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种植技术水平。

5、除草

在红枣苗期还需做好除草工作。杂草过多、长势过旺就会与红枣植株争夺养分,因此栽培人员必须做到有草就锄。红枣种植在比较湿润温暖、土壤肥沃的地块,这类地块也非常适合杂草的生长,因此红枣种植地杂草长势会比较快,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做到每年至少除草3~4次。为实现无公害目标,尽量进行人工除草,减少对农药的使用,若种植园面积过大或草害过于严重,需使用药物除草,也应科学控制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对环境及果树、果实的危害。

6、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无公害种植的关键是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因此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病虫害监测工作。如在种植园应用智能感应监测设备,利用各类设备与智能化软件完成种植区内环境信息、病害虫情信息的采集、整理、处理及存储、传输等工作,在减轻人员工作负担的同时也更全面、及时地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防治策略,将病虫害对红枣的危害降到最低。利用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种植区病虫害档案,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与优势提高红枣种植区病虫害监测水平。借助物联网、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构建虫情测报系统,通过系统对种植区内的害虫生态进行监测与预警,由系统自动、实时采集害虫生长、繁衍等信息,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害虫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传、远程监测、病虫害预警和防治指导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红枣管理水平。

在病虫害治理方面,坚持以生物治理手段为主。可于种植园内引进害虫的天敌,利用天敌消灭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需运用农药时,要选用经过国家有机认证的、安全性达到标准的有机农药,以降低农药危害与影响,保护枣园生态环境安全。当前适用于枣园的有机农药有阿维菌素、BT乳剂、石硫合剂等。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必须依据国家有关要求与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科学选择农药种类、确定农药用量及具体的使用方式,使用频率等,做到安全使用。按照无公害种植要求,枣园内不能使用激素类药剂,不能反复、频繁使用化学药物及大面积喷洒化学药物。

7、其他无公害管理措施

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可应用大数据、AI、5G等先进科技成果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AI数据库。建立起来后,就能动态采集种植区内红枣的生长数据,将采集到的生长数据与基础的红枣数据库进行对比修正,掌握红枣生长情况,明确红枣生长需求,进而制定更科学准确的种植园管理方案。应用现代先进的植物营养测定仪,由其自动采集种植区内红枣的叶温、叶绿素、氮素等,进行快速无损红枣活体检测,在不影响红枣生长状态的情况下获得红枣生长信息,了解红枣养护需求,进而制定更科学有效的红枣管理方案。

在当前背景下,技术是影响与制约红枣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想推进红枣种植业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保持技术优势,以技术推动产业发展。21世纪的种植产业是以基因组研究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的产业。21世纪的红枣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技术的进步,现代红枣种植业的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核心,要不断吸纳现代科学成就,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更新产业形态,拓宽产业发展道路。具体如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优良品种、种植技术、数字化种植技术的优势,运用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种植过程中不断培育选用良种,增强红枣的抗病害、虫害能力,降低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当前背景下引进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开展红枣种植管理,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红枣种植管理水平,稳定产业发展基础。

红枣种植业的产业链较长,既涉及种植,又涉及加工、销售等。由于产业链长,所以风险也就更高,产业链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起整个产业的巨大波动。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想推进红枣种植业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加强标准化生产,确保红枣种植业生产能力稳定、产品质量稳定、经济收益稳定。产业标准化生产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当地要从品种的培育、幼苗的种植管理开始,到产品的加工销售,构建一整套标准规范的生产体系,提高产业水平。

综上所述,无公害种植技术有利于生态环境、果实品质及人体健康,因此值得推广应用。红枣无公害生产种植的关键是选育良种、精细整地、做好水肥管理、使用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相关标准的有机肥、探索园畜结合模式、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做好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减少农药使用等。

(作者单位:719200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林木种苗工作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