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技术关键具体操作要点分析
作者: 王阳
当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合理搭配大豆和玉米,优化种植空间布局,发挥两种作物的互补效应,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病虫害发生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播种技术要求较高,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两种作物的成苗率、长势和产量。本文重点探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技术的关键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播期选择、播种密度、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等方面。本文对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品种选择
1、大豆品种选择
大豆品种要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同时要与玉米品种在生育期、株型等方面相匹配。优良的大豆品种应具备优质、高产、抗逆、抗倒伏等特点。大豆品种的熟期要与玉米品种相协调,以免影响两种作物的收获时间。根据种植区域的光温条件,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避免选用过早或过晚成熟的品种。大豆品种的株型要匹配玉米品种,以达到最佳的群体结构和受光条件。一般选用耐阴抗倒、耐密、熟期适宜的大豆品种。此外,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也很重要,特别是抗花叶病毒病和大豆疫病等主要病害的能力,以提高大豆的抗逆性和减少病害损失。
2、玉米品种选择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玉米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考虑与大豆品种在生育期、株型等方面的协调性,同时兼顾玉米品种自身的高产、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玉米品种的成熟期应与大豆品种相匹配,既要满足玉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又要避免因生育期过长而对大豆形成遮阴和养分竞争。通常应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中早熟或中熟玉米品种,玉米株型以紧凑、直立为宜,株高以260-300厘米为最佳,较好地满足玉米高产和减少对大豆遮阴的双重需求。此外,玉米品种还应具有良好的抗倒伏性和抗病虫性,尤其是抗瘟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等主要病虫害的能力,这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损失,从而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3、大豆玉米品种的搭配原则
大豆玉米品种的搭配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技术之一。两种作物品种的搭配要遵循“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发挥两种作物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大豆玉米品种的熟期搭配要合理,既要满足两种作物对光温资源的需求,又要实现大豆和玉米的同时成熟、同步收获。一般选用生育期相近的大豆和玉米品种,避免两种作物的生育进程差异过大。大豆玉米品种的株型搭配要协调,既要减少玉米对大豆的遮阴影响,又要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和受光条件。选用抗性互补的大豆和玉米品种,如抗病大豆搭配抗虫玉米,抗旱大豆搭配耐涝玉米等,以增强复合种植系统对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
二、播期选择
1、大豆玉米播种时间的确定原则
播种时间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适时适期,即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作物生育规律,选择最佳播种时间,使大豆和玉米的生育过程与当地的光温资源相匹配,充分利用有利时段,避开不利时段。具体来说,播种时间要把握“四看四回避”原则。一看气温,大豆和玉米均属喜温作物,播种时要保证土壤温度达到适宜发芽的温度,一般在12℃以上。二看墒情,播种时要保证土壤水分适宜,既要避免土壤过干影响出苗,又要避免土壤过湿影响根系生长。三看季节,播种时要考虑季节变化规律,避开早春低温寡照和晚秋低温过湿等不利时段。四看熟期,播种时要考虑品种的熟期特点,调节播期,使其与当地的热量资源相匹配。同时,还要避开病虫害高发期,特别是避开玉米螟和大豆食心虫等主要害虫的危害高峰期。避开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多发期,以免遭受重大损失。避开两种作物的高温致畸期,以免影响花粉活力和授粉效率。避开两种作物的冷害敏感期,以免低温逆境影响产量和品质。
2、大豆玉米播种时间的区域差异
大豆玉米播种时间因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光、温、水资源禀赋各异,导致大豆玉米播种时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北地区,由于春季寒流频繁,气温回升较晚,大豆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上中旬,较全国平均播种期晚10-15天。在华北地区,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大豆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与全国平均播种期基本一致。在黄淮海地区,由于春季气温回升速度适中,秋季气温下降较早,大豆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上中旬,较全国平均播种期晚20-25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较早,梅雨季节来临较晚,大豆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较全国平均播种期早5-10天。在西南地区,由于冬春季节气温较高,光温资源丰富,大豆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较全国平均播种期早15-20天。
3、播期选择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期选择是影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播期过早或过晚都会对两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籽实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播期过早,气温较低,土壤温度不足,导致大豆和玉米的出苗率降低,幼苗生长缓慢,易受春寒冻害,影响成苗率和幼苗长势。播期过晚,大豆和玉米的生育后期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导致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同时,播期过晚还会延长作物的生育期,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影响籽粒品质。适宜的播种时间可以使大豆和玉米获得良好的苗期生长,促进根系发达,提高抗逆性。适宜的播种时间还可以使大豆和玉米的生殖生长阶段与当地的最佳光温条件相吻合,提高开花成穗率,促进籽粒灌浆,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研究表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时间每推迟10天,大豆产量下降5%-8%,玉米产量下降3%-5%。因此,播期选择要把握最佳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确保大豆和玉米实现高产优质。
三、播种密度
1、大豆的播种密度
大豆播种密度如果过大,植株之间相互遮阴,通风透光条件差,导致徒长、倒伏,病虫害发生风险增加,产量和品质下降。大豆播种密度如果过小,群体光能利用率低,耕地生产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产量下降。因此,要根据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品种特性、种植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大豆的播种密度。一般来说,在水肥条件好、土层深厚的地块,可适当增加大豆播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水肥条件差、土层较薄的地块,要适当降低大豆播种密度,避免植株过于拥挤,影响通风透光。直立型、分枝少的大豆品种,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匍匐型、多分枝的大豆品种,要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大豆播种密度还要与玉米播种密度相匹配,既要发挥大豆的增产潜力,又要避免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的适宜播种密度为15万-22.5万株/公顷。超过此范围,产量反而会下降。
2、玉米的播种密度
玉米播种密度直接关系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产量和效益,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玉米种植过密会导致植株之间养分水分的竞争加剧,花粉量不足,秃尖率上升,倒伏风险增加,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种植过稀则会造成群体受光率偏低,耕地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产量下降。玉米播种密度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种植区域的光、温、水、肥等资源条件,并根据品种的特性和种植方式来优化密度。在水肥条件较好、光照充足的地块,玉米播种密度可以适当加大,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在水肥条件相对匮乏、光照不足的地块,则需要适度降低玉米播种密度,避免植株过于拥挤,影响通风透光条件和玉米的授粉受精。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对密度的要求也有所差异,紧凑直立型品种适宜稍大的播种密度,而松散开张型品种则需要降低播种密度。此外,玉米播种密度还需要与大豆播种密度相互协调,既要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又要避免对大豆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的适宜播种密度为5.25万-6万株/公顷,密度超出这一范围,带状复合种植的产量和效益反而会下降。
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行距和株距
行距和株距直接决定了大豆和玉米的群体结构、受光条件、通风透光性能以及养分水分的竞争状况。因此,要根据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地块肥力等因素,优化设计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的行距和株距。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即大豆和玉米分别种植在宽行和窄行上,宽行与窄行相间排列。宽行播种玉米,行距一般为120-150厘米,主要考虑玉米生长对空间的需求以及机械化操作的需要。窄行播种大豆,行距一般为40-60厘米,主要考虑大豆的群体结构与受光需求。玉米与大豆的带宽比例一般为2:2或2:3,即2行玉米对应2行或3行大豆。在宽行玉米带内可根据玉米品种的特性适当增加行数,但要控制带宽,避免过宽影响通风透光。在窄行大豆带内要合理控制行数,既要满足大豆的群体结构需求,又要与玉米带宽相协调,避免过多行数影响玉米的通风透光。大豆株距一般为15-30厘米,玉米株距一般为20-30厘米,要根据播种密度和出苗率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过密或过稀。
总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在宽窄行配置、带宽比例、行距株距等方面统筹兼顾,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和受光条件,促进大豆和玉米高产稳产。
四、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苗期管理对两种作物的成苗率、幼苗健壮度以及群体基础有着重要影响。苗期管理要做到“四早四促”,即早察苗情、早调苗龄、早补缺苗、早定苗数,促进大豆玉米苗齐、苗壮、苗匀、苗优。出苗后要及时进行苗情调查,掌握大豆和玉米的出苗率、长势、病虫害发生等情况。对于长势差、发育不良的幼苗,要及时采取补苗、重播等措施,调整苗龄,提高幼苗健康指数。对于缺苗严重的地块,要及时进行补苗,提高群体均匀度。补苗时要选用生育进程与原苗相近的健壮苗,避免使用过大或过小的苗,影响群体整齐度。苗期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防治地下害虫、蚜虫等影响出苗的早期病虫害,避免造成缺苗断垄。还要注意防止鸟害,避免鸟类啄食种子或幼苗,造成缺苗。苗期还要加强除草管理,避免杂草与大豆玉米幼苗争夺养分水分,影响苗期生长。可结合中耕除草,并适当培土,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2、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管理措施,直接影响两种作物的长势、产量和品质。大豆和玉米均属喜水喜肥作物,必须满足两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水分管理要把握“四定四防”原则,即定时灌溉、定量灌溉、定质灌溉、定位灌溉,防渍、防旱、防漏、防偏。要根据土壤墒情、气象条件和作物需水特点,科学制定灌溉制度,采用沟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率。大豆在播种出苗期、开花结荚期、籽粒灌浆期需水量较大,必须及时灌溉,避免干旱胁迫影响产量。玉米在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需水较多,必须保证充足水分供应,避免干旱胁迫造成秃尖、减产。同时还要注意排涝,避免渍害影响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肥料管理要遵循“四配四促”原则,即配方施肥、配比施肥、配位施肥、配时施肥,促高产、促优质、促高效、促生态。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产量目标,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采用测土配方、属性养分专供等现代施肥技术,实现精准增产、提质增效。大豆在根瘤形成期、开花结荚期需氮量较大,必须及时追施速效氮肥。玉米在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需氮、磷、钾肥较多,要综合运用基肥、追肥等措施,满足养分需求。在氮肥运筹上,要统筹考虑大豆的固氮能力,适当减少玉米的施氮量,避免过量施氮造成徒长或污染。在磷、钾肥运筹上,要根据两种作物对磷、钾的敏感时期,实现重点供应,提高吸收利用率。还要注意中微量元素的补充,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产品品质。
3、病虫草害防治
大豆和玉米均易受多种病虫草害的侵扰,必须做好防治工作。病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措施。大豆要重点防治大豆锈病、大豆炭疽病、大豆褐斑病等主要病害,玉米要重点防治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玉米茎腐病等主要病害。要做好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搭配种植,减少病害发生。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阻断病原菌侵染循环。还要做好药剂防治,在病害关键防治时期及时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遏制病害蔓延。虫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采取生物防治、生态调控、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控制虫口密度。大豆要重点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等主要害虫,玉米要重点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主要害虫。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虫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作物抗虫能力。要利用天敌昆虫,合理布设天敌昆虫库,发挥生物防治功能。要科学用药,在虫害发生初期和危害中期及时喷施高效、低毒、速降解农药,降低虫口密度。草害防治要坚持“标本兼治、化学与非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管理措施。要加强耕作管理,做好深翻、中耕等措施,削弱杂草的滋生。要加强人工除草,及时拔除杂草,减少杂草危害。要科学用药,在杂草危害严重时喷施高效、低毒、对作物安全的除草剂,降低杂草密度。
总而言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关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技术,不断优化品种搭配、播期安排、密度配置和播种方式,创新田间管理措施,力争实现两种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同时,我们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让更多农民掌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从而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作者单位:274700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街道办事处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