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双株种植的不同环节和分阶段的科学操作实践
作者: 黄仕民
当前,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推广玉米双株种植,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实现种植模式的升级,使得整个玉米种植过程更加合理,充分提升玉米的种植效率。作者以自己在双株种植实践过程中的体悟为依据写成了这篇文章,希望为我国的玉米种植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整地
1、平整土地
在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合适的土地十分关键。这也是关乎玉米双株种技术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要为玉米种植提供合适的土地条件。由于玉米根系发达,平整且深厚的土地更适合玉米种植。因此,在整地时要注意整平土地,同时还要注意清除杂草,保证土地的透气性。在整地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土地情况适量施加有机肥,补充土地中蕴含的微量元素,提高土地中有机物的含量。
2、深松处理
在玉米种植中,深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措施。可改善土壤结构,通常深松要控制在23-34cm之间。通过深松土壤,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渗水性。一方面土壤的透气性保证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提高土壤的渗水性,防止雨期积水。对土地的深松处理又分为局部深松处理与全面深松处理两种,局部深松处理是单独对局部耕地的耕地层进行松土,而全面深松则是对整块耕地的耕地层进行大范围的松土。与局部深松相比,全面深松可以使整块耕地的土壤都得到改善,但同时也会对耕地的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耕地情况选择不同的深松处理。而且在深松时,要对耕地中的秸秆、杂草等进行合理处理。不能在深松时任由它们深埋到地下,可以在深松之前先对土地中的秸秆、杂草等异物进行1次清理。
二、选地
1、科学选择种植土地
虽然可以通过后期施加有机肥料,进行深松处理等方法让耕地更满足玉米种植要求。但是都不如提前选择一块合适的土地,尽量减少对耕地改造的投入。玉米需要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从而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并且土地的耕层应较为深厚,从而满足玉米根系生长的要求。同时土地的渗水性与保水性都有要求。土地渗水性不良,在雨期积水会导致烂根的情况。如果土地的保水性不足,长成的玉米则会干瘪且体积小。同时土地保水性强还可以确保植物在旱季或短期干旱情况下仍能获得足够的水分。
2、土壤改良
除了通过上述的深松处理改良土地结构,提高土地的透气性与渗水性。还要注重对土壤 pH 值进行监测,一般来说,土壤的pH值在6左右,pH值均衡有助于提高植物吸收养分的效率。如果发现土壤的pH值过高或过低,可以使用石灰或硫酸等来调节。此外,还可通过施加有机肥比如腐熟的堆肥等,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三、种子选择
1、科学选择种子品种
在选择优质玉米种子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玉米种植的高产目标。因此要科学选择种子的品种。首先应当选择耐密型品种,耐密型品种对生长空间要求较小,可以在较小空间生长。同时由于品种特性可以防止因缺乏养分、水分带来的生长迟缓。并且耐密型品种通常抗倒伏能力也很强,可以降低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倒伏风险。综合实现对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双重保障。其次,还应当选择抗病害特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在品种选择上做到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降低虫害给玉米种植带来的风险。选择根系发达、茎秆坚实有弹性、株高适中、叶片性状合理、雄穗适当大小和株型紧凑的品种,这些性状有助于提高抗倒伏能力和光合效率。此外,玉米种子的纯度对生产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挑选时应当选择纯度高而且水分含量少的种子,保证种子最后的发芽率可以达到95%及以上。
2、因地制宜
对种子的选择除了耐密型、抗病害特性以外,还应当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当地的环境与气候情况选择种子的品种。应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这些品种应具有耐旱、耐瘠薄、抗倒伏等特性。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肥力、水分条件等选择品种。
四、处理
选择了合适的种子后,更要对种子进行综合科学处理。科学的处理是保证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提高种植产量的重要步骤。具体而言,对种子进行综合处理包括:晒种处理、浸泡和拌种处理以及种子包衣处理。
1、晒种处理
晒种不仅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还可以减少病菌和害虫的侵害。在播种前一周左右,将选好的种子在充足紫外线下摊开厚度约5~10厘米,并不断翻动,保持晾晒2~3d。这样可以全面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并增强玉米种子的吸水能力,从而确保在播种后能够尽快出苗。并且需要仔细地对晾晒的种子开展筛查,将病弱、破损和小粒等发芽率低的种子全部挑出来,从而提高播种种子的健康度,提升播种的发芽率与成活率,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2、浸泡和拌种处理
除了要将种子进行晾晒处理以外,还要对经过晾晒与筛选的种子进行浸泡与拌种处理。浸泡种子有助于软化种皮,促进种子吸水,加快发芽速度。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时间一般为12-24小时,具体时间根据种子的成熟度和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当然也可以选择在清水中添加化学药剂,比如使用50%浓度辛硫磷乳油,按照1∶40比例兑水。从而提高种子内的营养,帮助种子在种植后更快出芽。但是市面上的化学药剂浓度过高,因此在选择时要慎重。同时根据化学药剂种类的不同,与水配比的比例,浸泡的时间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注意区分。除了浸泡以外,还要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拌种是将种子与农药、肥料或其他生长调节剂混合,以预防病虫害和促进生长。常用的拌种剂包括含有杀虫剂、杀菌剂的种衣剂,以及含有微量元素和生长激素的拌种肥。
3、种子包衣处理
种子包衣是在种子外层形成一层保护膜,这层保护膜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成分。包衣后的种子能够抵抗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同时保护膜上的营养成分还能为种子提供生长所需营养。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具体而言,种子包衣处理就是将化学药剂涂抹在种子的表面,比如可以使用20%浓度的呋福种衣剂或35%浓度多克福种衣剂进行玉米拌种处理,种子与药剂比例控制在70∶1。根据使用不同的包衣剂,赋予种子不同类型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包衣后,再将种子晾干,在种子表面形成包衣膜。
除此之外,还可以视情况对种子消毒处理、催芽处理等。并且将处理后的种子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和霉变。通过这些种子处理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双株种植的出苗率和幼苗质量,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些处理方法也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实现绿色种植。
五、施肥
施肥对玉米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肥料是提供玉米生长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钙、镁、硫等次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合理施肥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包括根系发展、茎叶生长和穗粒形成。
1、基础肥料施用
玉米双株种植的施肥要点,首先是要进行基础肥料施用。对玉米进行基础肥料的合理施用是确保其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在进行基础肥料施用时要注意对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施肥。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亩有机肥投入量应不低于4000kg。随着土壤速效钾逐年下降,需要全面增施钾肥。高产田适宜的钾肥施用量为每亩8kg左右、中产田7kg左右、低产田6kg左右。在施肥时要注意用量,基肥或种肥应深施到10-15cm土层中,确保肥料与种子隔离10cm左右,避免烧种、烧苗现象。
2、追肥管理
玉米双株种植的追肥管理是确保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追肥应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进行,分别为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不同时期施肥的目的不同,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肥料。在特定的生长阶段,如抽穗期,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补充微量元素或营养液,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籽粒充实度。追肥通常使用氮、磷、钾复合肥,这些元素对玉米生长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品种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肥料的种类和比例。每次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玉米生长状况和预期产量来确定。一般来说,每亩土地的追肥量可以是1-1.5kg的氮、磷、钾复合肥。同时要注意不要过量施肥,以免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也防止烧苗现象。
3、合理规划施肥时间和方法
玉米双株种植高产技术中,合理规划施肥时间和方法是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在种植前施入足够的基肥,以提供玉米初期生长所需的养分。追肥则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进行,补充额外的养分。这就要求对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的熟悉,包括出苗、拔节、抽穗、开花和成熟等阶段,因为不同阶段对肥料的需求不同。合理规划施肥时间和方法可以将每次施肥的种类、数量和时间,以及植株的生长情况都专门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优化施肥计划。并定期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施肥计划。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制定出适合当地条件和玉米生长需求的施肥计划,从而提高玉米双株种植的产量和品质。
六、田间管理
1、幼苗生长期
此阶段要在未出苗前,开展除草处理,使用除草药物在田间进行喷洒,减少杂草与玉米幼苗的养料竞争。同时适当追加肥料,提升土壤养分。并及时关注土壤的含水量,既要防止因干旱导致玉米不成苗,又要防止积水导致幼苗烂根。在玉米出苗后,应及时检查田间的出苗情况,对于缺苗或弱苗的地方进行补种或移栽,确保田间植株密度。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进行定苗,去除病弱苗和过密苗,保留壮苗,保证植株间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对于生长过快或过高的幼苗,可以适当进行修剪或调整,以促进植株均衡生长。并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量等,以及田间管理措施的效果,为后续管理提供参考。
2、花粒期
该阶段需施攻粒肥,确保籽粒大而饱满。因此,要开展间苗定苗工作,在3叶期间苗,5-6片可见叶时定苗,去除弱苗、病苗,留壮苗,提高群体整齐度。并根据玉米产量目标及土地环境进行配方平衡施肥。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籽粒灌浆期分别进行氮肥的施用,注意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同时,根据玉米需水规律及土壤情况,掌握最佳灌溉时期,及时供应水分。特别是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需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在雌穗开花期前后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籽粒灌浆。在授粉后期对未授粉的新鲜花丝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增加穗粒数。在辅助授粉后检查并拔除空株,减少资源浪费。具体的操作应当结合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玉米生长情况灵活调整。
3、收获期
玉米种植生产中,适时地收获玉米,也是保证玉米产量的重要环节。在玉米收获期应当注意定期检查玉米的成熟度,包括观察叶片颜色变化、籽粒乳线消失和黑层形成等指标。根据玉米的成熟度、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确定最佳收获时间。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并且密切关注收获期间的天气变化,避免雨天收获,以减少籽粒霉变和破损。最后要采用合适的收获方法,如直接脱粒或带穗收获,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求选择。并且收获时应尽量减少对籽粒的损伤,保持籽粒的完整性。
七、病虫害防治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保证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具体而言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
1、化学防治病虫害
进行化学防治病虫害,首先要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种类,这是有效防治的前提。这一步骤可以通过观察植株受害症状、收集害虫样本等方式进行。在获得了对病虫害类型的准确认知后,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化学农药。确保所选农药对目标病虫害有效,且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选择最佳施药时期,通常在病虫害的初期或关键生育阶段进行。例如,当发生严重大斑病时,可以将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患病植株和相关区域进行喷洒。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可用于防治玉米黑穗病。在施药时使用合适的施药技术,如喷雾、撒施或土壤处理等,确保农药均匀覆盖在植株或土壤上。
2、物理防治病虫害
物理方法在防治玉米病虫害中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方法。在害虫数量较少时,可以进行人工捕杀,如使用捕虫网捕捉成虫。还可以使用性诱剂、食物诱剂或光诱捕器等吸引并捕捉害虫,减少害虫数量。并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向性,如黄色粘虫板,吸引并粘附害虫。使用防虫网或遮阳网覆盖玉米田,进行物理隔离,防止害虫侵入种植土地。在捕捉到害虫以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地。
3、生物防治病虫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方法,对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可以使用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等,这些生物农药可以特异性地控制害虫。可以引入或增加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蜈蚣、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以及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在害虫发生初期,有计划地培养和释放天敌,如捕食性昆虫或寄生性昆虫。
八、收获
玉米种植适时收获,既可以保证玉米种植的最终质量,又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在采摘时要提前观察玉米是否具有成熟的标志。一般而言,早熟品种在授粉后约45天收获,而晚熟品种则在授粉后约50天收获。具体时间可能因地区和播种时间而异。收获过早会导致生育期不足,从而降低粒重和产量。在收获前对植株逐一检查,发现空秆或未成熟的植株应适当处理。
总之,玉米双株种植技术不仅代表着农业科学发展的尖端,更是提高玉米产量,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种植方式。在玉米种植中应用双株高产种植方式时,应当在玉米种植的不同环节分情况、分阶段开展科学操作。促使玉米在种植前、中、后期均能得到合适的照顾。此外,还要注重病虫害防治,并根据病虫害发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采取专门的防治手段,最终顺利过渡到收获期。
(作者单位:562205 贵州省贞丰县小屯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