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方式的探索实践

作者: 肖慧 唐建祥

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方式的探索实践 0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作物病虫害防控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玉米是陕西省汉中地区一种主要的农作物,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但是在生产中,玉米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危害,极大地降低了其产量与品质。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是提高玉米单产,保证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就着重分析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防治对策,旨在为改善粮食生产的品质,保证农户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是陕西省汉中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同时也是饲料、工业和能源的主要来源。其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主要的资源。在现阶段提倡高产栽培的种植过程中,不仅要强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病虫害危害和防控的重要性,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展开研究,使用合理可行的病虫害防控对策,保障玉米健康生长,确保玉米种植技术应用到位。

一、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

1、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特点

(1)玉米小斑病

该类病害是由长蠕孢菌感染所致,当该病菌感染玉米后,主要发生在果穗和苞叶上。该病害在全生育期都有发生,尤以抽穗、灌浆期最重。该类病害主要危害叶片,随着温度升高、湿度增加,发病速度就会加快。与其他部分比较,在苞叶、叶鞘上病损面积大,边缘紫,中心为黄褐色,有时可见黑霉。当玉米果穗受到侵害时,其表面会出现灰褐色霉菌斑点,并伴随着病害的加重,果穗逐渐变坏。

(2)玉米锈病

遭到锈菌病菌侵染后,引起玉米茎秆、苞叶和叶片等部位出现病害。前期发病,在玉米叶上首先会有浅黄色的小点,然后逐渐扩散,最后变成黄褐色的孢斑,孢斑破碎后会释放出许多锈孢子,这些孢子会随风扩散,导致病害加重,造成约20%的产量下降。

(3)玉米大斑病

该类病害是玉米农作物生产中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该类病害主要危害苞叶,通常从植株下半部开始,逐渐扩展到整个植株。在玉米叶上出现了褐色的、长梭状病斑,并随病害加重而变焦黄。在病害发生过程中,若连续下雨,病斑上会形成灰黑色霉,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光合功能,使其长势变差,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死亡,造成大范围的生产损失,损失率可达到50%。该类病害病菌分生孢子多以病害残株作为下一次的初次感染来源,并随环境的变化在整个生育期内传播。

(4)玉米纹枯病

该类病害发病时期为粒型期到灌浆期,极少见于苗期和生育末期。该病害危害的部位主要是果穗和叶鞘。当果穗部位出现病害,在穗部苞叶上也会出现巨大的云纹样斑点,内部的种子和穗轴也会发生严重的腐烂。受害后,茎上的叶子颜色呈现褐色,形状不规则,根部颜色变得灰白,而次级根则呈现出黄褐色,甚至开始腐烂。当多雨高湿天气持续较久时,病菌表面会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并在菌丝上堆积成多个菌丝球,产生褐色、形状不规则的菌核。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其核容易脱落而遗留在农田中,进一步危害到其他玉米植株。

2、玉米主要虫害发病症状

(1)玉米螟虫

螟虫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虫害,主要为害玉米的心叶部位,该部位被螟虫啃透后,玉米叶上面形成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孔洞。玉米抽穗后,该类虫害在雄花中为害,造成雄花从茎部断裂,继而危害苞叶、花丝和籽粒,同时还会在玉米茎秆上取食,造成玉米倒伏。

(2)玉米蚜虫

这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虫害,经常聚集在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吸食植株汁液,造成叶片皱缩、卷曲、变形、叶片萎蔫,严重时植株枯死。在抽雄之前,总是聚集在植株的心叶内,而抽雄后又散布到雄穗和雌穗上,继续繁殖,危害植株。当玉米抽穗后,大量成、若蚜虫聚集在雄穗苞内,每穗上都有数百到数千只之多,当数量较多时,这些蚜虫会分散在每个枝条上,形成黑穗,而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整个果穗以上的叶片、叶鞘和穗苞都被蚜虫覆盖,被称之为黑株。同时,蚜虫所产生的花蜜也能引起煤污病、病毒病,以及吸引蚁群危害等。

二、玉米病虫害全面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贯穿于整个玉米生长期间的防治技术,同时也是绿色农业种植管理中主要提倡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遵循玉米生长规律,充分考虑到玉米植株生长环境,在玉米不同生长期间采取合适的农业防治技术,既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管理效果,也能够起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1)播种前实施种子处理技术

一般情况下,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杀菌、涂膜包衣、催芽和硬化等工序。

①消毒杀菌是最基本的措施,能有效地避免把有害生物带到地里。一般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种,在药剂中浸种15—20分钟后用水清洗、干燥,可以降低苗期病虫害的发病率。

②涂膜包衣是将杀菌后的种子与一种保护性物质结合在一起,既能为其供给养分,又能预防病虫害。应采用既能促生又能防止病害的包衣剂,再加上硼、锌等必需的微量元素,按照100kg种子包衣用量500g—1000g进行包衣处理。

③催芽处理,将种子放置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使其萌发至露白。种子用温水浸泡3—4小时,然后放在湿润的布或沙子中,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间隔12小时观察1次,直至露白,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而加快出苗速度。

④对种子进行硬化处理,将种子置于0℃—4℃温度下硬化1—2天,再快速转入15℃—20℃温度下恢复1天,从而增加其环境适应性,减少病虫害发病概率。

(2)实施田间管控技术

注重对农田进行有效地管理,以保证农田环境的合理和安全,具体技术措施应用包含如下4个方面:

①及时灌水。玉米生育期需水较多,尤其在灌浆期,对水的需求较大。在整个生育期内,要掌握好灌水的时机和水量。确保植株在“一干二湿”条件下生长。

②翻耕、去除杂草。在玉米生育期进行中耕除草,能使土地变得更松软、增加空气流通性,降低田间杂草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水的蒸发,减轻农作物病虫害发病概率。注意在玉米幼苗期,通常不需要进行任何的中耕除草工作,要等在2—3片叶的时候进行。

③适当追肥。玉米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很大,特别是氮元素是决定作物高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整个生育期内,应加强对土壤养分的管理,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追施肥料时应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和对营养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④强化幼苗和生育期栽培管控。在生育期,要密切关注幼苗生长情况,发现缺苗要及时进行补种,在补种时要严格控制栽植密度,否则会对植株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在生育过程中,主要包括结穗期、花粒期两个阶段。在花期之前,及时剔除病穗和弱穗,确保植株健康,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玉米结穗期,要加强水肥管理,根据其生育状况适当追氮,使土层保持较高的营养水平。在花粒期,应结合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适时增加水分,适当增施尿素,为后期收获做好准备。

2、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玉米生产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选用适当的化学药剂,才能实现防治的目的。药物防治通常是以喷雾、诱杀、撒施等形式进行防治,比如使用敌敌畏、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甲维·高氯氟等,以及使用戊唑醇、井冈霉素等药物控制玉米病虫害。在使用化学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技术应用要点:

(1)针对不同种类病虫害,选用适宜的化学药剂

比如针对小斑病,可使用25%醚菌酯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溶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溶液等,在抽雄期、灌浆期等进行防治。对于大斑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心叶期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溶液在抽雄期使用,也可配合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防治。针对锈病,可使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配合使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等进行防治。针对螟虫,可使用氯虫·噻虫嗪、球孢白僵菌喷雾,或苏云金杆菌加细沙灌心,或辛硫磷颗粒剂撒施等防治。蚜虫防治,可采取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种子包衣或拌种,玉米苗期使用溴氰菊酯、吡虫啉、噻虫胺、马拉硫磷等药剂喷雾进行防治。小地老虎防治中,应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丁硫克百威+苯醚·咯·噻虫进行拌种,也可播种时用杀虫双大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及毒死蜱颗粒剂等随种子穴施。苗期为害时采用毒饵诱杀,如使用敌百虫、毒死蜱、杀虫单等药剂拌麸皮、青草,堆成小堆放置玉米田中诱杀防治;或选用熏蒸性强的药剂如氯虫苯甲酰胺+敌敌畏或+辛硫磷,于傍晚时喷雾防治。

(2)不要随意增加化学药剂的用量

一旦发现有了抗性,要立即改变化学药剂种类。同时喷洒时要注意药剂比例问题,要注意对农药的用量、施用时间的合理控制。

3、生物防治手段

生物防治是通过自然的生防因素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危害,绿色环保,成为绿色富民农业理念下提倡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的生防技术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诸如寄生虫、蜘蛛,集中捕杀害虫,减少害虫种群数目,起到良好的虫害防控效果,且不会对农田环境造成伤害。

(2)采用嫁接防治

采用嫁接抗病株,将具有抗病性的植株嫁接在容易遭到病虫害侵袭的植株上面,达到控制病虫害目的。

(3)应用生物农药防治

即采用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提取液等生物农药防治害虫,比如枯草芽孢杆菌、链霉菌,植物源性物质等,该药剂对农田环境、人的身体无危害,有利于达到绿色防治的目的。

(4)基因育种防治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病育种研究,选育出抗病害新品种。将含有抗病的外源基因转化到玉米中,强化其病性。

(5)有益菌调控防治

对土壤中拮抗菌、共生菌等有益菌进行调控,达到提高作物抵抗力目的。

(6)有益微生物调节防治

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等调节,实现对病虫害的控制。或者施用有机肥、地膜覆盖、实行轮种等措施,有效地提高农田环境生态质量,减轻病虫害。

(7)昆虫激素调节防治

昆虫激素调节诸如昆虫性信息素干扰,对害虫的生殖与行为进行干预,达到减少有害生物种群的目的。

总之,利用生防手段控制玉米生产上的害虫,可以有效地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化学杀虫剂的过度使用,从而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但是,目前该技术还存在着技术推广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要使该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应用,还需加大研究与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条件,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顺利实施。

4、物理防治对策

采用物理防控方法可抑制病虫害生长、繁殖和扩散,减少其对玉米的危害。采用网罩等自然防护措施,可防止有害生物与玉米植株发生直接接触,减少玉米叶片部位出现病害的可能性,避免幼苗遭受虫害侵袭。具体的物理防治技术应用如下:

(1)对于特定的虫害,可以采用物理陷阱或捕虫器,如黄色板、黏虫球等引诱和捕捉害虫。这样可以减少有害生物的数目和减少其对玉米植株的破坏。

(2)采用高、低温度条件,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与繁衍,比如对玉米种子进行加热处理。

(3)采取诸如割草、除草等机械化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的生存空间。清除田间的野草,减少有害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4)使用高压水流喷淋冲洗,以去除有害物质和病菌,这种方法在控制某些软性虫、霉菌性病害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5)人工捕获或修剪一些在玉米秆上生长的吸食性或虫蛀性虫害,从而达到降低其种群数目的目的。

(6)运用诸如光陷阱等电子学手段引诱虫害,再用电击将其消灭,这个办法对于夜行性的有害生物更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物理防治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成本高、技术操作困难等问题。为达到高效的病虫害防治,必须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并与其他的绿色防控措施有机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5、植保无人机防治技术

植保无人机是一种新兴的农机设备,对农作物生产和病虫害防控管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技术应用可划分两大方面:

(1)在播种前应用植保无人机

玉米农作物早期病虫害防控是保证作物正常生产的前提,应用植保无人机,在作物种植之前进行田间施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绿僵菌等生物杀虫剂,可以防止土传疾病发生,达到防治黑穗病等病害目的。使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等化学药剂的种子包衣,可以在播种前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防止其在地下部产生有害生物,并对某些病害产生一定的抑制。

(2)在播种后生长期间应用

应用植保无人机喷洒技术,保证施药区域内的药物浓度达到最优,与常规的手工施药方法比较,既可以有效地降低防治成本,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植保无人机的辨识精度已超过90%,通过预先进行辨识与分区,极大提高了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了精准用药。另外,植保无人机携带传感器,可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控,实现对病虫害早期预警。实时获取到玉米叶片的反射光谱情况,获取植株的生长状态,并与GIS及大数据相融合,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高风险区的精准定位,为农民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综上分析,在玉米生产中,应加强对其病虫害控制。在具体的控制工作中,有关部门和种植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控制玉米病虫害防控的重要性和病虫害的主要特征,并有目的地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使病虫害控制系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全方位落实事前预防,综合治理的防治理念,来减少和消除病虫害危害,稳步提升陕西省汉中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724200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