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防治重要性及科学先进的防治优化策略要点

作者: 李胜敏 徐雪梅

花生病虫害防治重要性及科学先进的防治优化策略要点 0

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对农业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应用原有的花生种植技术和理念很难取得良好的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因此研究和落实科学先进的花生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必须提高对研究解决花生病虫害策略、完善种植方式等课题的重视程度。

一、防治花生病虫害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花生产量

花生在其生长周期中会遭受多种病原菌和害虫的侵袭,如叶斑病、枯萎病、蚜虫和地下害虫等,这些病虫害不仅会损害花生植株的正常生长,影响其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可能导致植株死亡,从而减少可收获的花生数量。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严重性。通过减少病虫害的损失,不仅可以提升单产,即单位面积内的花生产量,还能保障整个种植区域的总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提高花生质量

病虫害会影响花生的生长,导致花生产量下降。受到病虫害影响的花生,其果实会出现腐烂、变质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花生的质量。此外,病虫害还会导致花生的营养价值降低。因此,防治花生病虫害不仅可以保证花生的产量,还可以提高花生的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

二、花生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类型

1、叶斑病

叶斑病作为花生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主要分为黑斑型与褐斑型两种,会对花生植株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发病时植株叶片形成明显的黑褐色斑块,并且集中在正反两面,为圆形或近圆形,大小在0.5-8mm,随着时间推移,病斑会逐渐扩大,导致多个病斑融合。叶斑病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发生,对花生植株的叶片危害最为严重,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受病害影响后落叶,植株的养分吸收不足,每年减产在5%-15%之间。

2、茎腐病和根腐病

花生种植会出现茎腐病与根腐病等病害,此类病害主要由真菌造成,会大大降低花生的质量与产量。茎腐病与根腐病的发生阶段存在明显差异,茎腐病大多集中在花生的生长前期、中期,先从叶片部位开始发生腐烂变黑,随后感染到茎基部分,发病后会形成明显的黑褐色病斑,叶片也会随之变黄。根腐病在出苗前的感染居多,主要通过感染萌发种子引发病害,出苗率降低或幼苗受损,最终造成减产等问题。发病时植株枯萎、主根部分变褐色,并且存在腐烂现象,导致花生植株生长受限。

3、锈病

花生锈病对植株叶片的危害较大,尤其在病害进入中后期时,还会危害到叶柄、茎枝以及果壳等部位。进入花期后会提高病害的感染概率,病害感染初期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发生变化,随后逐渐向上延伸蔓延,影响到其他部位的叶片,导致叶片颜色发黄。另外叶片背面还会形成较多的白色大小斑块,正面则以黄色小点居多,叶片背部病斑会随着时间推移改变颜色逐渐扩大,最终形成黄褐色隆起,当表面破裂时会产生铁锈色沫,而植株的叶片彻底枯黄,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植株枯死等危害。

4、花生蚜虫

蚜虫是花生种植过程中常见的虫害种类,全国各地区花生种植基地都有出现,受害程度与蚜虫感染规模有关,每年减产达到20%-30%,严重的情况下可达60%。在花生植株苗期到成熟期都有出现蚜虫的可能性,轻则抑制植株的生长、开花、结果,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限制植株生长,导致植株生长完全停滞,还可引发其他病害的发生。蚜虫主要以虫群形态集中在花生植株的叶片等部位,通过吸取汁液为食,影响花芽的形成。

5、棉铃虫

棉铃虫也是危害较大的虫害类型之一,当幼虫孵出后会取食卵壳,随后进入植株顶部钻蛀嫩叶,并以叶肉为食,久而久之叶片仅剩叶膜,因此会呈现出透明状。3龄后的棉铃虫会蚕食叶片,叶片上形成缺口或诸多孔洞,每年以蛹的形态在植物根系附近土壤内越冬,气温回暖到15℃时便会羽化,危害附近的花生植株。大多数情况下植株叶片损失可达15%-30%,而花生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三、花生病虫害防治的优化策略

1、优化花生品种培育

预防为主是防治花生病虫害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种植户尽可能控制花生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可以同时提高其质量和产量。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花生自身抵抗性可以增强病虫害预防效果,因此研究人员应当积极开展优质花生品种的培育工作,致力于培育出具有理想抵抗力的花生品种。品种培育相关部门应当构建完善的花生培育机制,确保种植者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综合分析花生的抗性问题。效果较好的培育方法是将高产的优质品种作为亲本,然后多次应用杂交技术,最终培育出具有良好抗病性的花生品种。还应当重视花生培育项目管理的增强和升级,积极引进现代化的培育理念、技术和设备,以此提高技术的有效性和培育工作的先进性。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可以提高培育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多维度地监测和分析不同品种花生的情况,使花生的培育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现阶段研究人员已经培育出了抗性强的花生品种,并且在诸多地区都实现了应用和推广,但是仍然存在花生产量不理想的问题,因此研究人员在品种培育过程中需要兼顾花生的产量和质量。

2、优化花生种植技术

花生在播种前期、幼苗期和结果期都有概率出现病虫害,可以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和应用有针对性地防治措施有效防治病虫害。种植前期需要参考当地的气候特点、土质条件以及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有针对性地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具体操作是将药物和花生种子按照1:2的比例拌匀。为了避免上一批花生病虫害对新一批花生生长的影响,农户可以通过深耕等方式清除土壤中的细菌和害虫卵。沙质土壤高垄种植是比较科学的花生种植方式,降雨量较大的花生种植区可以采用周围挖掘排水渠的方式,科学控制土壤水分。因为土壤的酸碱性会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在种植前需要进行酸碱测试,并且利用生石灰调节酸性土壤。

3、优化花生病虫害防治体系

全面杜绝花生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病虫害是不现实的,研究人员和农户的目标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为此可以构建出有针对性的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有机结合化学、农业和生物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以此提高工作效果。在开展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应当落实科学用药的原则,农户需要明确常见花生病虫害的农药喷洒方法。例如按照说明书严谨科学地喷施75%百菌清800倍液以有效控制花生的立枯病。应用生物技术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员可以用生物优胜劣汰的原则培育出病虫害的天敌。农业防治的常用方法是加强轮作、深耕和调整种植结构,以此改善花生作物的生长发育环境。

4、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①叶斑病防治

对于花生叶斑病来说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防治,比如通过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花生品种,降低叶斑病的发病概率,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花生品种,实现对病害的有效预防。同时采取轮作换茬的生产模式,尤其在叶斑病较为严重的种植区域,尽量将花生与其他农作物轮流种植,可以在花生收获后种植玉米、甘薯等作物,能够有效控制叶斑病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叶斑病的情况,则需要根据疾病对症下药,发病初期就要及时采取药物喷洒,治理及时的条件下能够增产15%-20%,目前主要采用1:2:150-200的铜钙合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10天或半个月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减轻病害。

②茎腐病防治

相比其他病害茎腐病感染后的治理较为困难,所以要提前做好预防,降低茎腐病的发病率。比如通过做好种子处理防止病害发生,除了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外,应适当保留花生种子,将自留种贮藏在适当位置避免受潮发霉,栽种前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处理,即可有效预防病害。种植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感染病害,若发现病株应立刻用药展开治理,主要采用苯甲丙环唑等药物喷洒,同时适当添加多元素微肥,用足水量对植株根基部分展开喷洒,每个星期喷洒1次,可以根据发病程度适当调整保证治理效果。

③锈病防治

在锈病防治中应重点加强田间管理,根据发病情况适当添加有机肥、磷钾肥,同时做好田间防旱排涝工作,通过强化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锈病发病概率。对于已经感染的花生植株,初期采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三唑酮3000倍-5000倍液喷雾,10天喷洒1次即可,连续使用3次左右即可恢复。

④花生蚜防治

蚜虫本身会对花生植株造成严重危害,主要以吸食植株枝液为生,所以容易造成大规模减产,除此之外蚜虫也是传播其他病毒的害虫,容易引发各种类型的病害,因此要及时用药展开治理杀灭蚜虫。治理过程中可以采用40%氧乐果1000倍液或25%蚜虱绝2000-3000倍液喷洒防治,另外3%啶虫脒3000倍液,也能起到较好的杀虫效果。

⑤棉铃虫防治

棉铃虫的危害期主要在每年的6-8月之间,应采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1500-2000倍液、25%的毒死蜱1500-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500-3000倍展开喷雾防治。根据棉铃虫的特点卵孵盛期喷药效果更好,每7-10天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抑制虫害。另外棉铃虫具有畏光喜暗的习性,每日早晨与傍晚是施药的最佳时机,能够提升20%左右的治理效果。

5、加强不同时期的防治

对于花生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来说,需要从不同生长阶段入手进行控制,每个阶段出现的病虫害种类不同,所以要采取针对性地治理措施,促进花生植株的健康生长。比如每年春季播种前期是病虫害的高发阶段,应进一步增强病虫害防治意识,明确该阶段的病虫害类型,以往的种植经验分析,播种前期大多会出现茎腐病、根腐病,主要由花生种子真菌感染引起,对花生植株的根部、茎部危害较大,可以根据病害类型采取防治措施。在进入开花期后要加强红蜘蛛等虫害的预防,此时虫害的发生概率大幅提升,种植人员要根据红蜘蛛的特点进行用药防治,避免虫害大范围蔓延。另外重点关注花生植株幼苗期与开花期两个阶段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作为产量影响最大的生长阶段,必须保证无任何病虫害发生。每年花生结果期也是病虫害发生概率最高的阶段,由于季节变化较为明显,逐渐进入潮湿的气候环境,这也是引发病虫害的主要原因,种植人员应构建相应的防治体系,通过田间管理与综合控制,加上区域性防控,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6、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花生种植病虫害防治手段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控制病虫害,应优先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技术充分融合,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物理防治技术上,主要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展开防治,以花生种植中的害虫为例,大部分害虫都有趋光性特点,种植人员可以采用捕虫灯,有效消灭害虫,或通过粘虫板展开诱杀。生物防治主要根据病虫害特点引入天敌,比如在蚜虫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释放瓢虫、食蚜蝇等,有效抑制田间蚜虫基数,甚至能够有效消灭蚜虫,在不影响环境与花生植株生长态势的条件下完成治理,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自然生态与非目标生物更加友好。化学防治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根据病虫害类型针对性用药,不过该方法容易产生药物残留,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治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用药。除此之外构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机制,以便及时采取治理措施,避免病虫害进一步扩散蔓延提高防治难度,充分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理。

7、优化花生栽培管理技术

①花生栽培技术

花生种植病虫害防治应采取正确的栽培技术,从源头展开有效防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比如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一般来说品种抗逆性强受病虫害影响的概率大大降低,并且感染病虫害后,不会造成大规模减产等问题,所以采用抗逆性强的品种成为首选,也是提高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播种前需要采取翻地技术,对种植区域的土壤展开精细翻耕,同时提前做好种植密度控制,对于花生来说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可以借助机械设备将土地翻耕,部分害虫与病菌会隐藏在土壤内,适当翻耕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尽量避开雨季或旱季进行播种,根据花生种植习性每年气温在22-24℃时种植效果最佳,此时的降雨量较为适中,能够充分保证产量。除此之外合理施加水肥,根据花生植株不同的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类型的营养元素,注意把控好施肥量,精准施肥才能改善土壤养分,为提高产量奠定良好基础。

②除草管理技术

播种前应做好田间除草,杂草是引发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种植前的7-10天。可采用封闭型除草剂进行处理,需要注意土壤的湿润性,以便保障除草效果。一般来说除草工作会分为苗前与苗后两个阶段,苗前主要展开大范围除草工作,可以使用除草剂灭草,苗后则在花生苗长出5cm时进行人工除草。除此之外注意满足植株的水分需求,以5-9mm的需水量进行供水。

8、实施绿色防治技术

绿色防治技术是对化学防治技术的改良,由于传统农药喷洒会造成农药残留,并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农业部门加大了化学防治技术的改进。绿色防治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喷射农药,在保证药效的条件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使用过程中会通过喷雾助剂等方式强化防治效果,主要在喷洒农药碱添加助剂,进一步增强药液效力,完全附着在花生植株上。相比传统的喷洒方法能够节省用量,会根据防治对象采取不同的喷雾助剂,同时适当控制浓度,即可降低对植株与环境的危害。如减少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的应用,添加25%的A4助剂,不仅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还会节省更多农药用量。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对策不仅可以提升农户的经济收益,对花生种植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可以通过积极培育高低抗力花生品种、优化种植技术和防治体系等方式,使花生的病虫害得到科学控制,实现花生高产增收的目的。

(作者单位:118000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118000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