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猪场保育猪养殖效益管理方法与疫病防治措施研究
作者: 邓雅泓
加强保育猪养殖管理,为保育猪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是提升猪场养殖效益的关键举措。做好保育猪养殖管理工作,可切实提高生猪成活率、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因此,猪场养殖管理人员应加强保育猪养殖过程猪舍环境以及温度管理,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搭配饲料组成,以均衡、丰富的营养供给,促使保育猪健康、茁壮成长。同时,还应加强养殖水源管理,确保猪饮用水水质达标。此外,应做好保育猪驱虫、免疫疫苗接种等工作,提升猪只体内免疫水平,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一、保育猪生长发育特点
1、易于引发疾病
保育猪刚出生时会从母体得到部分母源抗体,伴随母乳的不断吸收也可得到部分抗体,由于母源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保育猪新生阶段不易感染疾病。然而,随着仔猪进入断奶保育时期,无法再从母体获得抗体,其体内原有抗体含量不断减少,且身体机能尚未发育成熟,进而致使保育猪疾病抵抗能力直线下降,对病菌、病原体过分敏感,易于引发疾病。仔猪保育期常见疾病包含仔猪水肿、大肠杆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口蹄疫以及猪瘟等。
2、发育速度快
保育期仔猪采食量大、营养物质转化能力强,科学喂养条件下可在短时间内增加较多体重,通常情况下可增重400g以上,是猪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此时仔猪与母猪分开饲养不久,时常会产生暴躁、易怒现象,并且伴随母源抗体含量的持续减少,保育猪患病风险逐渐加大。同时,保育猪从母乳更换至饲料,会有一段适应期,其间很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出现肠胃疾病。因此,猪场养殖人员应为保育猪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并合理配置饲料组成。
二、重视保育猪养殖环境管理
1、猪舍环境管理
为确保保育猪健康成长,应加强猪舍养殖环境管理。首先,保育猪舍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育猪养殖会产生排泄物以及污水,不仅会增加空气湿度还会增加有害气体含量,加大保育猪患病风险。因此,应根据保育猪养殖密度与猪舍面积,留置足量门窗,并安装通风装置,以排出猪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等污浊气体,提升空气质量,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概率。其次,定期清理猪舍。排泄物过多的环境易于滋生细菌、霉菌等病原体,会影响保育猪健康。因此,要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墙壁、地面以及猪舍环境干燥整洁。
2、猪舍温度管理
仔猪免疫力低、抵抗力较弱,为确保仔猪免受温度影响,导致出现生理疾病,应加强养猪环境温度管理。仔猪环境温度需根据其生长阶段合理控制,仔猪断奶初期身体结构尚未发育成熟,对低温环境耐受能力较差,因此应适当加大环境温度,通常控制在28~32℃区间,以此确保仔猪健康成长。伴随仔猪日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增强,此时可适当降低环境温度,在其生长中期将温度控制在25~28℃即可,以此为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当外界环境处于冬季寒冷季节时,仔猪耐寒能力有所下降,为确保猪舍温度管控的有效性,应加强保育猪舍保温措施。例如,在门窗部位铺设棉布,增加猪舍密闭性、增加采暖设备等。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温措施,可有效提升仔猪生长速率,降低染病概率。同时,在夏季高温季节也要注意猪舍温度管理。若环境温度超出30℃左右,会导致仔猪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减缓等。因此,环境温度过高时,可采取简单的洒水降温、加强通风、降低饲养密度等措施,或在猪舍安装温控设备,以此确保环境温度满足仔猪发育需求。
3、养殖密度控制
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饲养保育猪的数量。养殖密度的合理性,不仅与猪舍环境清洁相关,更与保育猪的健康状况具有直接关联。若猪舍内养殖密度过大,会降低通风质量,且舍内排泄物滋生细菌、病菌数量增加,尤其在高温天气,闷热的环境会导致保育猪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增加呼吸道疾病发生风险,与之相反,若猪舍养殖密度过小,虽加大猪的活动面积,改善空气质量,但不利于提升养殖效益,会造成空间浪费。因此,猪场养殖人员应根据保育猪日龄、体重,制定合理的养殖方案,将单舍保育猪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可按0.3~0.6㎡/头密度饲养。
三、饲养管理
1、加强饲料管理
饲料是保育猪摄取营养的主要物质,为确保仔猪饮食健康,提升养殖效率,应做好保育猪饲料的管理工作。首先,保育猪饲料应从正规渠道购买,不能为降低养殖成本而选用廉价饲料。同时,购买前应查看生产日期及保质期,以及合格证是否齐全,确保饲料新鲜、安全,无霉变、破损现象。其次,加强饲料储存管理。应将饲料存放于通风、干燥、阴凉位置,以免受潮、受热产生变质、发霉情况,并且要确保存放场所封闭,无老鼠、猫狗等进入,以防对饲料损坏、污染。同时,应定期检查储存饲料状况,发现包装破损、霉变等饲料及时处理,严禁饲喂仔猪。再次,保育猪应饲喂专用饲料,不可饲喂母猪或种猪饲料。与仔猪饲料相比较,种猪饲料及母猪饲料营养成分高、配方多样,保育猪体质较弱,身体机能未发育成熟,若对其饲喂,很可能会导致仔猪出现消化不良、营养过剩,严重者还会引发各类疾病,降低仔猪免疫能力,进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因此,猪场养殖人员应将饲料分类堆放,且拌料饲喂前核对准确,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2、合理配置饲料组成
饲喂营养物质均衡的饲料,是提升保育猪疾病抵抗力,加快生长速率的关键。因此,应合理调配饲料组成物质,为保育猪发育供应丰富营养元素。首先,确保饲料可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及氨基酸。能量是保育猪发育的关键物质,可选用玉米、小麦等作为主要投喂饲料,此类作物中含有大量淀粉,可提升保育猪发育速率。而对于蛋白质的添加,可选择加入鱼粉、豆粕,其内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而且具有一定含量的氨基酸,可为保育猪成长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同时,还应注意饲料中微量元素、抗生素、微生态制剂含量。保育猪摄入足量的铁、锌、铜等微量元素,不仅有助于生长发育,还能加强免疫力。而抗生素的摄入,则可在保育猪体内形成屏障,加强疾病抵抗能力。抗生素的添加应适当控制,以免对生猪造成不良影响。饲料中的微生物制剂,能够调节保育猪胃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提升营养物质转化率。
此外,保育猪饲料配置还应考虑其是否具有适口性及吸收性。良好的适口性可激发保育猪食欲,增加饲料摄取量,进而加快生长。而吸收性则与饲料转化率息息相关,吸收性好的饲料可降低养殖成本,满足保育猪成长需求。饲料投喂量应根据保育猪生长日龄、体重以及生长速度合理控制,以免饲喂过多导致保育猪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胀等状况;以免饲喂过少,影响保育猪生长发育,降低养殖效益。
3、加强饲喂方法管理
保育猪具有群体采食习惯,因此在饲喂时应注意保育猪之间争抢饲料而出现争斗状况。仔猪断奶分栏养殖,应根据养殖密度提供充足的采食位,以免因争抢食位导致部分仔猪进食不足。对于断奶24h后仔猪,应按照3次/d方式饲喂。为锻炼仔猪采食能力,可在初期饲喂时,将饲料堆放于地面木板之上,让仔猪随意进食不限食量。当仔猪具备自主采食能力后可利用食槽饲喂,养殖人员应注意观察食槽,要保持其内具有充足饲料,以免仔猪抢夺食物出现争斗现象。保育猪投喂饲料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猪只体重增长情况,采取针对性换料方案,对于采食量大、消化快、发育快的保育猪,可提前更换投喂饲料,对于体型瘦弱、矮小的保育猪,应根据其具体生长速度,合理控制换料时间。换料过程应缓慢开展,逐渐减少前期投喂饲料量,逐步加大后续饲料量,促使保育猪缓慢适应,以防发生应激反应。
4、分栏饲养
由于仔猪生长速率不同,其体重呈现出不同态势,因此,应根据保育猪特点,将猪群进行科学分栏,以免出现大猪欺负小猪,体型强壮的猪欺负瘦弱猪现象。部分仔猪消化能力强,饲料转化率高,与同时期仔猪相比具有较大体型。而部分仔猪消化功能差或其他因素影响,生长较为缓慢,体重及长势明显不如健康仔猪。为确保仔猪群内不会出现争斗现象,强化仔猪生长环境,应及时按仔猪特征进行分栏处理。可将体重、体型处于同一水平的猪只整合饲养,而生长缓慢、体型瘦小的仔猪饲养在一起,以此实现精细化管理,采取针对性养殖措施。分栏养殖依据不能仅注重仔猪体型、体重,还应考虑其品种、采食习惯,通常情况下,可将同品种、体重与体型几乎一致的仔猪整合饲养,并要严格按照留强不留弱、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进行分群,以便确保分群工作的合理性。首次分栏完成后,应尽量不再进行二次调整,确保分栏前后饲养环境保持高度一致,并且仔猪分栏移动距离不宜太远,以免其产生应激反应,减缓生长速度、降低采食量。部分仔猪分栏更换环境后,可能会因适应性较差而出现仔猪争斗现象,严重时会将对方耳鼻、脖子咬伤,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养殖人员应加大巡视力度,对打架现象及时制止,并对受伤仔猪隔离饲养,对伤口部位消毒处理。
5、饮水管理
水是保育猪正常生长的关键要素,充足的水源供应不仅可以提升仔猪新陈代谢能力,还能加强对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强化生长,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因此,猪场养殖人员应加强仔猪饮用水管理工作,满足其生长过程中的饮水需求。首先,确保饮用水源清洁卫生。保育猪身体机能发育不成熟、免疫力较为低下,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差,因而要确保饮用水质量符合要求。猪场应安排专人对饮用水源进行定期抽样检测,通过实验室送检,明确饮用水内组成物,若发现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应立即停止保育猪饮用,针对其质量不达标具体问题,利用净水设备或泥沙沉淀、高温消毒等方式进行处理,水质合格后再提供饮用。其次,控制饮水温度。保育猪肠胃消化功能不成熟,饮用凉水会对其肠胃产生刺激,进而致使保育猪出现腹泻情况。为避免这一现象产生,养殖人员要根据外界环境温度合理控制水温。当处于冬季时,保育猪产生应激反应的可能性加大,所以要保证仔猪饮水温度适中,而在春、夏、秋温暖季节,保持水温处于常温即可。再次,饮水中加入适量微量元素。养殖人员可以根据保育猪生长发育情况,结合饲料营养配方,在饮水中合理添加微量元素,而这对于保育猪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最后,改进饮水设备。水槽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常见的饮水设备,但是由于水槽开口较大,会导致饮水直接暴露在环境中,从而极易混入粪便及饲料残渣,而这势必会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对饮水设备予以改进,运用饮水器代替水槽为保育猪喂水,以此减少饮水在投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与此同时,养殖人员还要对饮水器定期予以清理消毒,以此防止饮水器内部杂质沉淀或病菌滋生对保育猪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四、疫病防治
1、定期驱虫
受到养殖环境及饮食、饮水等因素影响,保育猪肠道内会沾染寄生虫虫卵,伴随时间推移会在其体内及体外皆有显现,不仅会与猪只抢夺营养物质而导致保育猪身形瘦弱,免疫功能下降,还会释放毒素,进一步弱化保育猪长势,造成生长缓慢、饮食减退等状况出现。因此,猪场应根据保育猪生长阶段及日龄,制定科学的驱虫方案,对其进行定期驱虫处理,以防寄生虫对猪只产生严重危害。一般情况下,可在保育猪生长至15kg左右时驱虫1次,驱虫药可选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具体药物用量应按照保育猪体重、体型而定,以此实现对寄生虫的有效灭杀。例如,对阿维菌素驱虫药的使用,养殖人员可将药物与饲料按照0.2mg/kg混合搅拌,进行投喂驱虫。对于保育猪体外驱虫,可选用12.5%双甲脒乳剂兑水,利用喷雾设施均匀喷施在猪体表面,可有效去除体表寄生虫。需要注意的是,体外驱虫时应尽量将猪群分离,以免部分猪舔舐药剂,从而产生不利影响。并及时将体内驱虫粪便清理干净,防止粪便中含有虫卵污染猪舍,造成保育猪二次染病。
2、免疫疫苗接种
为保育猪接种免疫疫苗,是提升其疾病抵抗能力的关键手段,猪场应根据当地流行疾病种类,选取适宜的疫苗进行接种,并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对于已到疫苗接种日龄保育猪,应重点接种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疫苗。接种疫苗需从正规厂家购买,并且合格证件齐全。需要注意的是,保育猪处于下列情况不宜进行疫苗免疫:断奶、分栏时间短、抗病毒药物服用14d内、使用免疫抑制剂14d等。保育猪的疫苗接种,应做好详细的数据记录,包括接种时间、疫苗名称、接种次数等,以此为后续开展接种工作提供依据。保育猪疫苗接种完成要对其做好标记,以免混淆造成重复接种或遗漏。疫苗接种针头不可连续使用,接种完成应集中统一处理,并观察接种猪只是否产生不良反应,对于不良反应较大,出现呼吸困难、四肢瘫痪的保育猪,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加强病弱猪护理
保育猪养殖难免存在患病、体质较弱的情况,养殖人员应加强对此类猪群的护理,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适宜的护理措施,促进病弱猪早日康复。猪场病弱猪应离群单独饲养,投喂饲料以教槽料为主,并要适当提升饮用水温度,以此为病弱猪提供舒适的康复条件。同时,投喂饲料时,可根据病弱猪数量以及食量,在食槽中加入适量奶粉,兑水稀释为水合物,为猪只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饲料中还需结合病弱猪状况,添加口服补盐液、葡萄糖、维生素等物质,以此补充营养加快其康复。待病弱猪症状减轻至痊愈,还需观察一段时间,以免旧病复发。等到观察无碍,体质恢复至健康水平后,即可将康复猪只放回原猪舍混合饲养。
总之,猪场养殖人员应对仔猪保育过程充分重视,以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提高对保育猪的管理效率及质量,使其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要合理搭配饲料营养物质,确保仔猪养分均衡,以此提升疾病抵抗力。此外,应做好保育猪驱虫及免疫疫苗接种工作,以提升免疫力,避免猪只感染口蹄疫、猪瘟等疾病,促进生猪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421001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