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苗木培育技术实践应用及病虫害防治有效策略分析
作者: 李学彬
目前,林业领域正面临病虫害局势的严峻挑战,该问题尚未实现全面而有效的控制。病虫害作为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大威胁,其影响深远且不容忽视。它们不仅能够显著阻碍林木的正常生长进程,而且在极端情况下,更会直接导致林木的枯萎与死亡。这一后果不仅对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健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严重损害。因此,深入分析并探讨林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对实践应用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一研究领域的推进,将为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一、 林业苗木种植技术要点
1、土壤选测
在探讨林业工程中苗木培育的土壤条件时,优质土壤被视为关键要素,其不仅为苗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长基础,还确保了水分与营养物质的充分供应,进而促进了良好的排水与透气性能,营造出理想的生长环境。鉴于不同区域林业项目对苗木种类的特定需求,土壤适应性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特定种类的苗木,如杉树,偏好酸性土壤环境,通常要求土壤pH值低于5;而垂柳等则倾向于碱性土壤,pH值常需维持在8以上。因此,在苗木培育实践中,精准匹配土壤与苗木种类至关重要,以确保其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此外,土壤安全性评估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鉴于部分地区土壤可能受到化工废弃物等污染源的影响,潜在的有害物质若未经检测直接使用于苗木培育,将可能引发苗木枯萎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林业工程单位应携手专业研究机构,对土壤进行全面的安全性与pH值检测,以确保土壤质量符合苗木生长需求,为苗木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一旦选定合适的土壤,还需进一步实施细致的土壤处理工作。这包括前期的土地规划、杂物清理与土地平整,以及根据目标苗木种类精准施用底肥。在播种前约6d,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普遍采用喷洒浓度为1%~3%的硫酸亚铁溶液的方法,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若检测发现土壤酸碱度偏离理想范围,还需通过添加碳酸钙、细石灰等碱性物质或硫酸铁、亚酸亚铁等酸性物质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土壤酸碱度适宜于苗木的生长需求。这一系列精细化处理措施,共同构成了保障苗木健康生长的重要基石。
2、选择树种
树种的选择是林业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一选择过程直接关联到林业成效及后续管理,因此必须精细化操作。首要原则是坚持适地适树,确保所选树种与林地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自然要素高度契合。通常情况下,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因其展现出较强的适应力、易于管理、成林迅速且林分稳定等优势。针对贫瘠的造林地,则可特别选用如侧柏、樟子松等具备杰出耐旱耐贫瘠性能的树种,通过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不仅能提升林业成活率,还能有效降低造林成本。其次,需科学选择健壮的苗木。在明确林业树种后,苗木质量的控制成为关键环节。苗木的规格、长势直接关联到造林成活率。因此,所选苗木应具备健壮的生长态势、发达的根系,且须排除病虫害、机械损伤等不利因素。这样的苗木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缩短缓苗期,从而提升林业的整体成活率。
3、水浸催芽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催芽技术,进一步细分为温水催芽法与热水催芽法,两者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水温及其相应的应用范围。①温水催芽法侧重于采用40℃~45℃的适宜水温,将种子完全浸入此温水中,浸泡时间约为12h。随后,将浸泡后的种子移至合适的容器中,并在其上方覆盖如草帘等遮蔽物,以维持环境湿度在20%左右及温度稳定在60℃,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理想的微环境。在此过程中,还需每日以温水对种子进行翻动清洗,以确保其均匀受水并排除杂质,此循环过程大约持续7d。②热水催芽法则聚焦于利用80℃~90℃的高温热水来实现催芽效果,此法尤为适用于那些表皮质地较为坚硬的种子种类,比如皂角和刺槐等。操作过程中,需将种子置于其体积2倍的热水中,通过充分搅拌后静置,待水温自然冷却至常温。此时,需细心去除浮于水面的不良种子,随后将筛选出的优质种子转移至木质容器中,并加盖覆盖物,置于温暖环境下静置2~3d,即可达到适宜播种的状态。
4、科学整地
为了增强造林苗木的生长态势,工作人员需预先执行至关重要的整地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全面整地与局部整地作为2种主要策略被广泛应用。全面整地涉及对林业区域进行全面深耕,旨在优化土壤结构,为苗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地势平坦且面积较大的造林地上,全面整地技术展现出其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局部整地则聚焦于林业地的特定区域,细分为块状整地与带状整地2种方式。块状整地采用局部块状翻耕,不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其实施需紧密结合造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山地条件下,整地工作应沿着等高线进行,以确保生态平衡与作业效率;而在平原区域,则宜依据南北方向开展,以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带状整地作为另一种局部整地技术,其核心在于保留适宜宽度的原有植被,这不仅降低了操作的复杂度,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问题。此技术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思熟虑,确保了造林工作的可持续性与效益性。
5、准备种植穴
在苗木培育初期,需合理规划种植深度和种植穴大小,一般来说,圆形或椭圆形的种植穴更适合大多数树种,因为这种形状能为根系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且便于操作,在底部铺设15cm厚的松软土壤层,可为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根系的发展。对于特定树种,如樟子松,栽植深度需超过40cm方可显著增强其抗旱能力,因为深栽能使根系深入地扎入土壤中,从而获取更多的地下水和养分,减少干旱对其的影响。
6、选择定植时间
树木移栽最优月份为每年11月~次年3月,在这个时间段内,树木处于休眠状态,新陈代谢缓慢,对移栽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成活率较高,如果种植区域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则需要适当推迟栽培时间,以免低温对幼苗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大量幼苗死亡。同时,还需根据杂草的生长情况来调整幼苗的种植时间,避开杂草的繁茂期,为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且在早春时期较多的杂草,可提前种植幼苗,占据优质生长空间,减少杂草的侵入;对于生长周期长、繁殖能力较弱,且主要在夏秋季节生长的杂草,可延迟种植幼苗,避开杂草的生长高峰期,减少与杂草的竞争压力。在实际工作中,林业种植人员一样要密切注意杂草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杂草对幼苗构成威胁,应及时除草,保证幼苗能够健康地生长。
7、科学除草
在林木培育过程中,杂草的生长是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清理,杂草会与树木竞争水分和养分,导致树木生长不良,而且杂草的存在还会为细菌提供滋生环境,进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因此定期进行林间除草是十分必要的。人工除草是常见且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杂草刚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可手工拔除或使用工具铲除杂草,以控制其生长,这种方法虽然劳动强度较大,但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树木造成污染。还可借助药物除草,如使用草甘膦,其中草甘膦是广谱除草剂,适用于多种杂草,使用时需将草甘膦按18~30kg/hm2的比例配制成600~900倍液,然后均匀喷洒在地表,以快速而有效地清除大面积的杂草,节省人力和时间。不过,在使用化学除草剂时,需注意安全操作,以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同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方法使用,保证效果并减少对非目标植物的影响。
8、施肥与灌溉
在进行林木施肥前,先要了解林木的类别及其生长特点,因为不同类型的树木对养分的需求和生长习性各不相同,如一些速生树种需要更多的氮肥来促进其快速生长,耐旱树种则更需要磷和钾来增强其抗逆性,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林木健康高效地成长,因此在规划施肥方案时,须遵循按需、平衡、节约、环保的原则。施肥量和比例是施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林业种植人员需根据林木的具体需求来确定施肥量,同时考虑土壤的实际情况,如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根据所使用的肥料种类来确定具体的施肥量和比例,氮、磷、钾是林木生长所必需的三大元素,其比例通常为3:1:2或4:1:3,但这个比例可根据具体树种和土壤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施肥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是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施肥效果最佳。除了施肥,灌溉也是林木管理的重要环节,现代灌溉技术,如微润灌溉可满足林木的水分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并构建现代化的灌溉管道系统,可实现精准灌溉,让每一棵树都能得到适量的水分。此外,合理规划排水渠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在雨季,良好的排水系统可防止积水导致根系腐烂,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二、林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
1、物理阻隔法
物理阻隔法能在维护林区生态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比如,在早春时节,使用洋甘菊和醋制成浸泡液,将麻绳浸泡在其中,然后将这些处理过的麻绳绑在树干上,能防止小鼠等啮齿动物的入侵,该方法既简单易行,而且不会对树木造成伤害。对于食叶害虫,可使用胶带阻隔法,先清理掉枯枝、杂草和病枝,以减少害虫的栖息地,然后在树干距离地面30cm处刮去1层树皮,用特制的胶带缠绕2周,来阻止金龟子、春尺蠖等害虫爬上树干,保护树叶免受侵害,虽然该方法操作相对繁琐,但其效果显著,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树苗培育期间,搭建防虫网能防止各类害虫的侵扰,将防虫网全面覆盖苗圃,或对单株的树苗进行单独防护,可阻挡住飞虫以及其他小型害虫的进入,从而为幼苗的生长创造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保证幼苗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尽管物理阻隔法在防治病虫害这一领域具有诸多显著的优点,即具有很强的环保特性,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不存在任何毒副作用,对幼苗的生长极为有利,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投入较多的人力,在决定使用该方法时,相关部门务必要依据实际的具体情况审慎选择,并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生物农药防治法
生物农药因其毒性残留低、杀虫效率高的特点,在林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见的林业生物农药类型包括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真菌和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病原细菌是生物农药,常用于防治落叶松毛虫等害虫,这类细菌能感染害虫的消化系统来控制其数量,减少对林木的危害。昆虫病原真菌,如白僵菌则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松褐天牛。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则具有干扰害虫正常发育过程的能力,控制马尾松毛虫等害虫的数量,并且不会对天敌造成伤害,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尽管生物农药在林业中有诸多优势,但我国目前的生物农药使用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使用范围也较为有限,许多先进的生物农药产品仍处于试验阶段,为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并维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大对生物农药制造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生物农药的使用率,使其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诱杀法
依据害虫的生长习性和季节周期,在其繁盛期进行集中诱杀处理,是环保的害虫控制方法。多数害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在林木四周设置杀虫灯是常见的防治手段之一。以春尺蛾为例,其通常在2月~4月孵化,到5月份便开始侵蚀林木,为控制春尺蛾的数量,可在4月末~5月初这段时间内于林木周围安装杀虫灯,利用害虫对光源的敏感性将其吸引并捕杀。除使用杀虫灯外,诱杀法还采用黄板技术,黄板的功能类似于粘鼠板,在上面喷洒吸引害虫的气体或液体,使害虫被吸引到黄板上并黏住,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对颜色敏感的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此外,掌握不同种类害虫的具体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对于提高诱杀效果至关重要,如某些害虫更喜欢在夜间活动,那么将杀虫灯设定为夜晚开启,如其他害虫在白天更为活跃,这时就需要选择适合日间使用的诱捕工具。也可结合多种诱杀方法来综合提高防治效果,即在使用杀虫灯的同时,在林木周围布置黄板,形成多层次的防护网,从而增加诱捕的覆盖面,全面控制害虫数量。
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使用化学药剂来预防和治理各种病害,当前市场上有大量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剂,针对不同的树木、害虫和病菌类型,因此选择合适的药剂是关键。在实际应用中,预防性药剂的使用量通常低于治疗性药剂,如蚜虫是常见的害虫,在每年的3月~11月期间对树木构成威胁,为预防蚜虫的滋生,可使用800倍稀释的杀蚜药剂或2.5%的溴尔菊酯溶液喷洒叶面,如果树木已经受到蚜虫侵害,则可适当增加药剂的浓度以增强防治效果。对于蛾类害虫,如毛虫等,使用0.5%甲维盐乳油配制成1000倍的溶液进行喷雾处理。此外,25%灭幼脉也是替代药剂,这两种药剂都能控制蛾类害虫的数量,减少其对树木的危害。在病害防治方面,四环素和土霉素等抗生素类药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树木病害的防治。如杨树腐烂病和溃疡病使用100mg/kg的制霉素或1.5%波尔多液来进行控制,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保护树木免受病害侵袭。
综上所述,在林业种植活动中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可采用物理阻隔法、生物农药防治法、诱杀法和化学防治技术等相关技术,并健全病虫害防治机制、培养抗病虫害的优良树种、强化林木种植周期监测,全面应对林业病虫害问题,保护林业生态安全,实现林业资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274400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堌集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