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林业造林技术与育林方法科学运用的综合分析

作者: 胡志梅 郝亚军

提升林业造林技术与育林方法科学运用的综合分析0

在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深入推行的背景下,林业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造林育林的成效。对林业造林技术与育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把握技术方法的要点是林业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本文简单分析了林业造林育林的意义,探讨常用的造林技术与育林方法,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促进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一形势下,林业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既要依靠林业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又要持续提升造林技术,在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优选树种,科学应用造林技术,合理运用育林方式,力争以最低的投资获取最大的造林收益,从而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推动林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林业造林育林的意义

1、林业造林育林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通过造林育林活动,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林业造林育林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造林育林活动,可以提供大量的原材料,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林业产业还可以与其他产业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造林育林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造林育林活动,可以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林业造林技术

1、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是一种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技术,也叫直接播种造林法,是将树种直接栽入土壤中的方式。由于其具有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便等明显优点,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采用。但是,这种方式对土壤的要求很高,需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往往用于人口稀少的地区。通过生产实践,得出了在播种时选用大粒、易发芽的种子,经育苗移栽后成活率较高,具体的方法有撒播、穴播、条播和块播等。①是撒播,把树种散布在指定区域内的一种播种方法。使用前不需要整理土壤,也不需要在播种后进行覆盖。因此,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散落的种子很容易被鸟类吃掉。②是穴播,在播种之前,先将土壤整理好,然后按一定的距离,用挖坑法进行播种。这种方法的适应性很强,适合任何地形和树木,而且树种是分散在不同的坑内,不会造成严重的浪费。③是条播,在播种之前,将土壤按条带状平整好的一种播种法。④是块播,在预先安排好的地块上集中播种。该方法既能实现对目标区的平均播种,又能将目标区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均匀散布的种植点,然后进行大面积种植,主要适用于森林改良。对于不同种类的种子,其播种方式也有差异。比如,对于小粒的种子,可以采用撒播的方法进行播种,这是因为相对于大粒种子,小粒种子更容易被土壤所覆盖,采用撒播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播种效果。对于大颗粒的种子,则可以采用穴播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种子长时间暴露在地表不能正常生长。

2、栽苗造林

栽苗造林技术,是将拥有完整根系的幼苗,栽种在适宜的土壤中。由于幼苗自身拥有完整的根系。因此,在进行移植时,幼苗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对于外界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有较高的抗性,并且对周边林区的自然环境没有太多的需求。然而,在定殖期间,一旦根系受损或失水,则会大大降低其成活率。因此,在播种结束后,可以通过注射营养液,调节温度,做好防冻和虫害的处理,帮助它度过幼苗期。在栽苗造林时,应防止不同树种间的根系互相争夺养分,要明确苗木与苗木的间距,同时要通过合理的混交方式,防止因病害造成大面积苗木死亡。

3、分殖造林

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分殖造林方法,将废弃林地作为原料加以利用。在实际造林过程中,要对枯树根系、干、叶等进行处理,并对地表进行清洁,为造林创造一个有利的生态环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造林费用,而且产生的苗木也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伤害,长势也会更好。在这种造林方式下,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干预,就能使林木自由生长。分殖造林虽有许多优点,但适用范围有限,且在土质疏松的土地上不宜采用此法,否则会增加劳力和影响造林质量。因此,分殖造林技术适用于适宜进行无性繁殖的杨树、松树和柳树。

4、插条造林

插条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长枝扦插育苗,经过培育以后当作幼苗来栽植。对所用苗木有具体的选材要求,所采用的枝条要有1个月以上的树龄,而且主干要比较粗,以增加成活率。选定了合适的枝条之后,把多余的枝条剪掉,要在春季解冻之后,秋季霜降前把根系扎进土壤里。在栽植枝条时,要先将枝条留在离地面3cm的地方,保证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并且要将栽种枝条周围的出土层弄平,然后用薄膜覆盖表面,这样可以增加生长的温度,降低水分的挥发,次年插条发芽后,即可揭膜。在利用扦插技术进行独苗培养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栽植间距,使苗木能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苗木的培育质量。

5、混交林造林

这一造林技术是在造林地选择两种或多种树种进行混栽,充分利用混栽优势的造林方法。同时指出,所选树种之间要有一定的互补性,以免在生长上产生相互排斥。根据日照强度,选择喜阳树种在高处种植,喜阴树种在低处种植,规划合理的种植密度,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林木间不会互相干扰。此外,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做好病虫害的控制工作。对于抗性较强的树种,可与其他树种混栽,对所有树种都有一定的防护效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就单一树种的造林而言,混交林的技术工艺在某种程度上是平衡和互补的,不仅可以使造林用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可以为造林区提供最基本的保护。

6、抗旱造林

覆膜和节水保墒DJS是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内容。地膜覆盖造林是利用薄膜覆盖的方法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和保持土壤湿润,为苗木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是一种适合于荒山绿化的新方法。在使用时,一般选用0.008—0.12mm的塑料薄膜,保证苗木的直径在薄膜的中部,薄膜周围覆盖3—5cm的土壤,这样薄膜的外形方便后期的集中浇水。节水保墒DJS造林技术是将适量的水与土壤放入塑胶容器内拌匀,然后在塑胶容器下方均匀地凿出4个约4mm的孔,以便幼苗的根系能够从中钻出,将幼苗移植到塑料容器内种植,既便宜又简便。

7、营养繁殖造林

营养繁殖造林技术又称无性繁殖技术,是指对幼苗的特定营养器官或幼苗地下茎部位进行二次培育,是一种高产造林方式。与前面几种造林方式相比,这种造林技术所需的费用较少,在同样的成本下能够获得更好的造林效果,同时还能提高造林的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无性繁殖造林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该造林技术对苗木的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成功。②该技术对母苗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的树苗都可以使用,如果母苗的条件达不到标准,就不能通过营养繁殖技术来造林,不适合大面积的造林,所以普及效果不佳。

三、林业育林方法

1、选地、整地

选地整地在林业育林中至关重要,造林地点和整地水平对造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造林地点的选定过程中,应对其生长习性进行全面考量,既要能适应其生长需求,又要避开污染源和人口密集区,还要保证周围的公路通畅,方便育林物料和木材的输送。由于树木对土壤性质、土壤结构和气候条件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造林时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对造林地进行科学选择。在对造林地址进行合理选择之后,要做好造林地的整理工作。①平整土地,移除造林地的障碍物,对凹陷部分进行填平,确保地面平坦,并有一定的坡度。②按造林需要,选用适宜的整地方式,有整体整地和带状整地两种。如果坡度小于15度,且有良好的水分条件,则适宜采用整体式的整地方式,将土地翻耕,深度大于25cm,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整地。当造林地的地势高而缓,且土壤水分状况不佳时,宜采取条带状整地方法。对于平坦地区,可采取高垄作畦,山地可作水平台阶,反坡梯田。

2、繁育种子

将基因改造的品种用于林业造林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率,增强苗木的抗病能力和林木品质。种子繁育是林业育林方法之一,对维持林木优良性状,培育健壮苗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科学选种是开展种子繁育的第一步。①要选择遗传性状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母本和父本,保证其迅速成长,从而达到缩短育林时间的目的,真正适应经济发展对优质林木的需求。此外,还应确保选用的树种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抗性,避免各种病虫害对林木的健康生长造成威胁。②对传粉进行控制,通过人工授粉和遮袋传粉等手段,避免出现杂交的情况,确保优良的种质资源。③要及时收获,依据不同品种树木的生长习性、实际生长发育状况和种子的成熟度等因素,对采种的时机进行科学选择,确保在收获的过程中种子完全成熟,从而提高种子的品质,保证种子的发芽率。④合理存储树种,要把种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防止种子受潮发霉。在播种育苗之前,要按照具体的需求对种子进行处理,采取科学、高效的浸种方式或者对种子进行包衣,达到消毒的目的,防止出现病害,影响幼苗的存活率。

3、培育壮苗

作为林业育林中常用的繁殖材料,苗木的健壮性和抗病性等都会对育林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气候、管理等因素都会对苗木的生长情况造成影响,在对育苗地进行科学选择、确保环境适宜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壮苗培育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实现对苗木长势的有效增强。①控根快速育苗法,能确保苗木根系发达,健壮生长,并有效地缩减苗木生长时间。在培育阶段,采用网筛结构底盘、凹凸形状的侧壁制作成控根快繁容器,其特殊的形态能显著提高幼苗的根系发育能力,在其顶端发芽后有效地提高侧根的数量。同时,对畜禽粪便、秸秆、玉米芯等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制备特殊的控根介质,以提高幼苗的侧根发生能力,对主根进行适度限制。②全光照自动间歇喷雾扦插法,与常规露地育苗方式比较,本技术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采用全自动、连续喷洒的方法,构建全光、间歇喷洒的扦插床,能有效降温,保持叶片湿润,从而加快幼苗的生长和发育。在实践中,必须选用具有较好透气性和透水性的栽培基质,如石英砂、珍珠岩等,才能取得较好的育苗效果。③容器苗生产栽培法,利用PVC控根容器,达到循环利用育苗容器的效果,增强后续容器修剪的便利性。培养基质可选用草炭、秸秆、玉米芯等,并添加一定数量的缓释型颗粒肥料,为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

4、抚育管理

①灌溉管理。幼苗移植到造林地后的数个月内,对水分的要求很高,要按照树木的特点和造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来制订灌溉方案,每一次灌溉都要确保湿润到幼苗的根部。在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如果造林地区的土壤排水性差,可以通过挖掘排水渠等方式把造林场地内的积水排除出去,防止积水对树木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②施肥管理。在进行造林之前,要依据土壤测试的情况,合理地施用肥料,并加入一定数量的基肥,为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要按照树木的生长习惯,适时进行施肥,施肥要多用有机肥,适当地施用N肥,施肥量、施肥间隔要与树木的生长情况相适应。

③整形修剪,控制杂草。及时对枯枝、过密枝进行修剪,以确保林地的透光和通风。为了促使树木主干的成长,必须对分支进行适当的修剪,并对顶端枝条进行修剪,以利于侧枝的发育。在此期间,要注意对林木周边的杂草进行清理,在除草过程中要结合中耕,在杂草生长较旺的时候,适当施用一些除草剂,防止与树木争夺养分和水分。

5、林木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林木生长期间,预防和控制病虫害非常重要。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有生物、物理以及化学三种:①生物防治是利用林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和防卫作用,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利用林下连作模式,可以增加林木的物种多样性,提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还可以科学引进害虫天敌,利用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降低林木病虫害发生的概率。②物理控制是指使用色彩、光照强度等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在森林中合适的位置和高度上悬挂色板和驱虫灯,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③化学防治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多种化学剂交替施用,掌握好间隔期,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综上所述,造林育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对造林技术以及育林方法进行科学运用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造林育林实践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播种、栽苗、分殖、插条、混交林、抗旱以及营养繁殖等造林技术进行灵活运用。同时,掌握选地整地、繁育种子、培育壮苗、抚育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育林方法。从而全方位提升造林育林质量,为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710521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孟村镇社区(村)管理和网格化服务中心;718000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林业工作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