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双高”红薯特征特性及脱毒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作者: 余仕强

红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种植较为普遍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范围较为广泛,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产量较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当前随着市场对优质红薯需求量逐渐增加,农村技术水平也逐步提升,种植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前基层地区的红薯种植现状来看,很多农户一直坚持传统的种植理念,但由于品种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自留品种频繁带毒,使得红薯栽培管理过程中各种病虫害严重发生流行,生产出来的红薯品质低下,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对双高红薯的特征特性以及发展优势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双高红薯的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红薯的概述分析

1、红薯的形态特征

红薯是旋花科番薯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形状多样,主要包括心脏形、肾形、三角形和掌状形,边缘可能呈现全缘或具有深浅不同的缺刻,颜色通常为绿色,但部分品种的叶片基部可能呈现绿色、绿色带紫、紫色或紫红色,叶片的表面通常具有绒毛,尤其是嫩叶,叶片长和宽的尺寸会因栽培条件而异,差异较大。红薯的茎称为蔓或藤,长度可达数米,茎的直径一般为0.4~0.8cm,颜色可能为纯绿、褐绿、紫绿或全紫等,茎光滑少数品种可能被茸毛覆盖,株型分为匍匐型和半直立型,且茎上具有分支,称为侧蔓,茎上的节上有芽和根原基,能够生长出新的枝条和根。红薯的根主要分为须根、粗根和块根,须根细而长,具有多个分支和根毛,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粗根也称为柴根,是由于受到不良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块根是红薯的主要贮藏器官,呈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颜色和肉质因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而异,红薯的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红薯的生长习性

红薯的生长周期根据播种时间和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春薯生长期为160~200d,夏薯生长期约为110~120d。生长大致可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春薯约需60~70d,夏薯约40d,茎叶生长较慢,根系发展较快,主要以生长纤维根为主,中期春薯约需50d,夏薯约30d,此阶段块根膨大较慢,茎叶生长快,主要以生长茎叶为主。后期春薯在8月下旬以后,夏薯在9月上旬以后,是块根膨大的主要时期。红薯喜温怕冷,适宜的地温有助于其生长。栽秧时土壤温度在10℃左右不利于发根,15℃需5d发根,17~18℃发根正常,20℃需3d发根,27~30℃只需1d即可发根。气温在25~28℃时,茎叶生长快,30℃以上茎叶生长更快,但薯块膨大慢。38℃以上呼吸消耗多,茎叶生长慢,20℃以下茎叶生长也快,但15℃以下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霜冻,茎叶枯死。红薯喜阳,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利于茎叶生长,同时耐干旱,耐贫瘠,水分过多不利于高产,但要获得高产,需要施足化肥,特别是钾肥。

二、“双高”红薯的发展优势

1、双高红薯的特征

“双高”红薯,亦称为商薯,是一种以高淀粉含量和高产量为特色的红薯新品种。双高红薯因其高淀粉含量和高产量而得名,“商薯19”等品种在适宜的种植条件下,产量可达传统品种的几倍,同时该种红薯品种淀粉含量也较高,使得它在食品加工和淀粉工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双高红薯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在多种土壤类型中生长,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佳,对气候的适应性也较强,能在不同的气候区域生长,但高温、干旱条件可能会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双高红薯除了富含淀粉外,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加工性能好可用于制作红薯粉、红薯干、红薯条等多种加工产品,也可用于动物饲料的生产。

2、双高红薯的发展优势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属于川黔滇交界地区,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高低温差和雨季、旱季分明的特点。当地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100~1400mm,无霜期:240~280d,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1200~1400h。德江县紧邻川渝地区,渝怀高铁、沪昆高铁穿境而过,连接成都、重庆、贵阳等主要城市,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水土资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红薯种植,同时基层地区培育了多个红薯产业园区,加工企业众多,形成完整的红薯产业链。德江县是贵州省红薯的主产区,红薯种植面积达66.67km2,年产量超过50万t,品种多样主要种植红瓤白薯、黄瓤白薯、紫瓤白薯等十几个品种。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红薯产量需求的逐渐增长,传统红薯栽培模式下马铃薯带毒、病虫害严重发生、品质差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急需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强品种的更新换代,在这一背景下“双高”红薯在当地应用优势进一步显现。“双高”红薯淀粉用途广泛,可加工成粉丝、粉丝、淀粉糖等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再加上德江县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适宜“双高”红薯高产稳产。近些年,为更好推动红薯种植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双高”红薯快速推广,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双高”红薯产业发展。

三、“双高”红薯高产种植技术

1、双高红薯的科学育苗

①精心选择和制作苗床

红薯育苗时,苗床的选择与制作非常关键,它关系到红薯苗的生长状况和移栽后的植株发育。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背风向阳、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积水和土壤过湿、地势平坦、疏松肥沃、无病菌的沙质壤土,保证苗床所在地区的地下水位应低。苗床选择完成之后应该按照南北向开墒,墒面宽度约为1.3m,墒面两侧设有排水沟,宽度约为30cm,深度同样为30cm。在早春进行深翻犁耙,深翻的同时施入1500kg/667m2腐熟有机肥、20kg/667m2复合肥和50kg/667m2普钙,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红薯苗生长之需。为了预防土壤中病菌的侵染,在整理好的苗床地后,可以使用2%的敌克松溶液进行喷雾消毒,使用60~70kg/667m2药液或者使用敌克松原粉结合整地进行土壤消毒,使用2~3kg/667m2。苗床制作完成之后要求土壤细碎、平整,并有一定的肥力,使用沙质壤土平铺在苗床上,厚度在5~8cm之间,以适应红薯苗的生长需求。

②优质红薯品种的选择

在选择红薯品种时,要从环境适应能力,生产潜力,市场需求从综合角度入手,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产量较高、淀粉含量较高,适应能力广泛,抗病性能优良,口感加工特征较好的优质红薯品种。在贵州省德江县,根据上述要求和当地的种植条件,推广应用较好的“双高”红薯品种主要是从河南地区引进的“商薯”系列品种,因其高淀粉含量和高产量而被称为“双高”红薯,常见的有商薯19。

③种薯处理

选择无病害、形状端正、大小适中的种薯,浸泡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0%的5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中30~60min。然后放置在催芽室内进行催芽处理,温度:25~35℃,湿度:85%~90%,暗光或弱光照射。常用的催芽方法主要包括了堆积催芽法或者温汤催芽法或者人工促进催芽法,第1种方法是把种薯堆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盖上稻草、旧棉被等保温材料,保持湿度,每天检查,翻动种薯,防止霉变。第2种方法将种薯浸泡在45~50℃的温水中2~3h,捞出后用干净的布擦去水分,堆放在潮湿的沙床或通风的房间内催芽。第3种方法是用刀在种薯的一侧切一个浅口,深度约0.5cm,长度约2~3cm,将种薯放在湿润的沙床或草垫上,切口向下,保持湿度和温度,促进切口处发芽,由于该种方法容易引入病菌,通常不使用。在催芽处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催芽床的湿度,每天喷洒一次清水,避免阳光直射,保持暗光或弱光环境,发现种薯霉变或其他问题,及时剔除,催芽5~10d,当种薯发芽长度达到1~2cm时即可进行播种育苗,但要注意播前用50%的500~6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或者70%的600~800倍液的百菌清容易进行浸润消毒处理,防止病害。

④红薯的科学播种育苗

红薯的播种育苗时间一般控制在3月的中上旬,这个阶段如果土壤温度不达标,可以通过苗床加热处理的方法,保证土壤温度逐渐提升,通常可以选择燃烧玉米秸秆、树枝和木材等方式来加温苗床。在加温的前2~3d,由于苗床的土温较低,需要在早晨、中午和晚上持续加温,当苗床5cm深的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时可以选择在早晚加温,或者只在晚上加温,如果外界气温较高,加热时间约为3d,如果外界气温较低,加热时间约为5d。在苗床5cm深的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将已经催芽的种薯种植到苗床上。种薯需要一个挨着一个地整齐紧密排列,行距保持在10~20cm,然后覆盖2~3cm的细砂土。每个育苗棚需要洒水100~120kg,确保洒水后育苗床不积水,接着用6m宽的塑料棚膜覆盖在搭建好的半圆形拱棚骨架上,四周用土压实,以防大风掀膜。在育苗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如果棚内温度较低,需要适当加温,温度较高可以适当揭开棚膜进行通风,通常白天的温度应控制在20~25℃之间,晚上的温度应控制在16到18℃之间,每隔5~7d向苗床喷洒一次水,每个苗床每次喷洒10~15kg的水。经过20~25d的育苗,当薯苗长到大约20cm时可以在白天中午通风炼苗2~3h,高度达到25cm时,就可以剪取茎段进行扦插了。每个茎段的长度约为20cm,保留4~6片叶子。

2、双高红薯的科学栽插分析

①土壤的整地与施肥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pH值以6.0~7.0为宜。在种植前进行冬季深耕或春季深耕,深耕深度在30cm左右,使土壤达到疏松的目的。在深耕后的土地上,按照红薯的生长习性,挖沟起垄,垄高20~30cm,垄宽40~50cm,沟宽20~30cm。结合整地还需要做好基肥的湿润工作,通常追施优质完全腐熟的农家肥3000~4000kg/667m2,搭配使用硫酸钾复合肥30kg,黄腐酸钾50~60kg,混合均匀之后撒到地表翻沟到土层以下。

②红薯秧苗的科学栽插

结合贵州省德江县的气候特征,红薯的筛查时间较为宽泛,5~8月份均可以进行种植红薯,春薯一般选择在5月上旬进行转场,夏薯选择在6月上旬进行。从提前制备好的苗床当中剪苗,将剪好的秧苗基部进入到50~100ppm的萘乙酸溶液当中(有效成分兑水10~20kg/g)10~15min,晾干之后进行扦插处理,这样能够促进根系生长,没有条件的种植户可以不使用该种药剂,直接进行栽插。在栽插处理过程中,应该将红薯苗的基部2~3节插入到土壤当中,深度控制在8~10cm,使苗间露出地面3~4cm,株距控制在30cm,在每一个畦面上交叉栽插两行,栽质量控制在4000~4400株/667m2。栽插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一次灌溉,沟灌种植模式之下灌溉量一般控制在100m3/667m2,对于有滴灌条件的种植地滴水量控制在40m3,要确保灌溉透彻,促进秧苗根系生长。

③红薯栽插及施肥管理

在红薯栽插后2周内,及时检查苗情,对于缺苗、死苗的地块,要及时补苗,补苗后及时浇水,促使补苗成活。栽插后至发根缓苗阶段,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墒情达到45%~55%,有利于红薯成活。发根缓苗后,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适时浇水,保持土壤墒情调控到55%~60%。红薯生长后期,雨量偏少、土壤湿度小,此时要注意浇水,保持土壤墒情控制在50%~55%左右,有利于红薯膨大。红薯栽插后15d左右,可选用稀薄的人畜粪300~500kg或尿素3~5kg施入到大田当中,促使红薯旺盛生长。在红薯植株生长期间,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适时进行追肥。追肥可选用氨基酸螯合型NPK三元复合肥,施7.5~10kg/667m2,并搭配使用磷酸二氢钾施2~3kg/667m2将其配制成0.1%~0.2%的溶液进行叶面喷洒,促进红薯块根膨大。另外,在红薯生长期间还需要注重做好中耕培土工作,栽插后10d至封垄前进行中耕,每隔10~15d进行1次,进行2~3次,中耕后对垄进行培土,培土高度一般控制在3~5cm,以不露薯块及根系为宜。

3、红薯病虫害防治方法

红薯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主要有黑斑病、软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夜蛾等几种,针对这些病虫害可以采取化学药物防治的方法,其中红薯黑斑病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红薯软腐病推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红薯根腐病可以应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灌根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根结线虫等)使用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5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夜蛾类害虫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5%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病害的药物使用间隔为10~14d,虫害为7~10d连续喷2~3次。

4、适时的红薯收获时期

当气温下降到16℃以下时红薯的茎叶会停止生长,气温进一步降低到9℃以下红薯块茎就会遭受冷害。因此,红薯的收获时间需要根据气候条件来决定,如果收获时间过早,会导致红薯减产,如果收获时间过晚,红薯块茎又容易受到冷害,并且在冬季存储也会变得困难最佳的收获时间一般控制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确保在收获时晚上最低气温保持在15℃以上。收获回来的红薯如果需要留种,在收获时应该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适当晾晒,并要做到收获、装载、运输和放置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红薯块茎的损伤。选择大小均匀、无损伤和病斑、单薯重量在150~200g之间的红薯作为种薯。收获后将红薯晾晒2~3d,然后喷洒70%的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消毒灭菌之后再放入地窖中储存。

综上所述,贵州省德江县有着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红薯种植产业,在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随着红薯市场需求量的逐渐增加,传统栽培模式下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更好推动红薯种植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就需要以高产种植为出发,积极引进新品种,并推广应用脱毒红薯种植技术,更好地解决传统种植模式下红薯种薯带毒,以及产量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问题。同时在高产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不断完善栽培技术规程,以此来充分发挥优质红薯的产量和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推动红薯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565200贵州省德江县复兴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