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防控群发性牛腐蹄病与精准治疗的综合策略

作者: 杨霞

牛腐蹄病是蹄部感染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引起的疾病,发病速度快,患病牛数小时内跛行,病症为体温升高、运动障碍等,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表现为全身症状,患病牛卧地不起,丧失行动能力,影响牛养殖产业经济效益。牛腐蹄病具有群发性特征,病害影响范围大,对牛养殖业危害严重。为提高群发性牛腐蹄病防治水平,本文通过对病原、病因、临床症状的了解,提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技术思路,强调日常预防措施。经过源头防控和精准治疗,降低群发性牛腐蹄病发病率,减轻病害所致危害,保障牛养殖产业长远发展。

一、牛腐蹄病病原

牛腐蹄病的病原主要为牛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对牛生理机能的影响机制不同。

坏死梭杆菌是家畜的正常寄生菌,作为一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原,可能引起家畜坏死性、化脓性疾病。家畜的健康组织具有阻止坏死梭杆菌入侵机体的能力,避免某些部位遭病菌侵染,但蹄部组织受伤或遭粪尿、积水浸泡变软后,蹄部大量寄存坏死梭杆菌,增生繁殖速度快,致使蹄部化脓、坏死,坏死梭杆菌持续侵染生牛,可能导致全身病理变化,加重危害。1%福尔马林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等常规消毒药均可杀死坏死梭杆菌。

节瘤拟杆菌是牛、山羊蹄部的严格寄生菌,离开动物组织后在自然环境中仅能短时间存活,环境影响节瘤拟杆菌的毒性,例如潮湿、温暖环境时,病原毒力可持续数天。节瘤拟杆菌分泌的蛋白酶分解消化牛蹄部角质层,损伤蹄部表皮及基层,受节瘤拟杆菌侵染部位成为坏死梭杆菌的侵入通道,两种病原协同侵害牛蹄部,导致蹄部组织化脓、坏死,患病牛生理状态变差,病原侵害严重时,可能导致牛出现全身性病理变化。

二、牛腐蹄病病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

节瘤拟杆菌、坏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是牛腐蹄病的致病菌,其中以节瘤拟杆菌、坏死杆菌的致病性最强,病菌长期存活于粪便、污水中,毒力强、致病性强,即便牛蹄仅遭到少量病原微生物感染,仍具有较高的腐蹄病发生率,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合理将于短时间内加重病情。若牛蹄混合感染其他致病菌,疾病类型多样、病情严重、病因复杂,导致治疗难度高。

2、生长环境恶劣

夏季牛舍高湿、高温,牛蹄角质因长期浸泡在污水中发生软化,蹄部组织腐败,为病菌侵入蹄部提供通道,牛舍细菌繁殖速度快,病菌侵染牛蹄,引起牛腐蹄病,此问题在频繁泼水降温后更为明显,地面长期保持潮湿状态,增加了牛腐蹄病的发病率,加重病情;牛舍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差,环境闷热,饲养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牛舍粪便,恶劣的牛舍环境容易发生牛腐蹄病;牛舍地面不平整或偏硬,牛因长时间站立引起肢蹄受损,病原菌经受损部位侵染牛蹄,引起腐蹄病。

3、饲养方法不科学

不科学的饲养方法无法给牛提供足量营养或营养供给不均衡,牛摄取营养不足,提高腐蹄病发生率。例如,日粮中锌、锰等微量元素不足以及钙、磷等矿物元素不足,牛蹄生长迟缓,角质疏松;日粮配制不科学,粗饲料添加量少,过度添加精饲料和碳水化合物;频繁更换饲料,牛瘤胃内容物发酵异常,消化功能紊乱,酸性物质经血管传输至蹄部组织,影响牛蹄健康生长;日粮中维生素、蛋白质占比少,牛难以从饲料中摄取足量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理需求,持续消耗组织、骨骼中积蓄的营养物质,随着机体维生素、蛋白质持续消耗,蹄部组织疏松软化。诸如上述饲养问题均会影响牛蹄部正常生长,增加病菌侵入机会,牛腐蹄病高发。

4、其他疾病继发腐蹄病

牛患关节炎,继发腐蹄病;牛患子宫内膜炎,引起产后不食、产后瘫痪等疾病,牛体质变差,生理机能衰退,局部血液循环因机体末梢存在血栓发生异常,牛长时间处于血液流动不畅状态,导致蹄部变形、角质化。受多种疾病因素影响,牛继发腐蹄病,病因复杂,病情严重,严重危害牛的生长。

三、牛腐蹄病临床症状

1、急性型腐蹄病临床症状

牛遭病原侵染后,数小时内快速发展,病牛蹄部持续疼痛刺激,病牛跛行,行走姿态异常甚至无法行走,高举蹄部以缓解不适感,烦躁不安。牛腐蹄病患病部位红肿,蹄冠状带和趾间间隙出现红斑,肿胀可能发展至跗关节部位,牛蹄趾由于肿胀相互分离,患病部位形态异常,严重时肿胀波及跖骨软组织或整个掌骨。牛腐蹄病发病后期,蹄部病变加剧,跛行愈发严重,部分病牛蹄部腐烂,以牛舍环境潮湿、污水聚集尤为明显,可见蹄部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用手触摸患病牛蹄,病牛有疼痛反应。牛患腐蹄病后,精神沉郁,食欲衰退,体温可达41℃,生牛患腐蹄病,泌乳量减少。若对急性型牛腐蹄病的治疗不及时,病牛继发感染率高,蹄部可能脱落,有死亡风险。急性型牛腐蹄病病情迅速发生与发展,病症多样,对防治时机和防治方法提出较高要求。

2、慢性型腐蹄病临床症状

病牛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病时间长,部分潜伏性较强的牛腐蹄病持续时间长达5个月。牛蹄部皮肤红肿,角质层变黑,病牛有轻微不适感。随着慢性型牛腐蹄病的发展,蹄部病变范围扩大,痛感增强,蹄部深部组织感染,牛蹄持续肿胀,病情加重后,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病蹄皮壳变形、水肿,蹄肢较正常形态有明显肿大迹象。按压患病牛蹄,流出带有臭味的黏性分泌物,表明牛蹄遭到感染。不同于急性型牛腐蹄病的是,慢性型的发病速度慢,症状相对不明显,但由于发病持续时间长,对牛蹄造成较大损害,牛长期患腐蹄病可能诱发蜂窝织炎,若生长环境恶劣或饲养方法不科学,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引起败血症,多种疾病攻击病牛,加大治疗难度,存在病死风险。

四、牛腐蹄病的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牛的症状,结合日常饲养管理方法和以往疾病发生情况,对牛进行保定处理,做出诊断。结合病症进行诊断,牛腐蹄病的鲜明症状为:牛蹄趾间皮肤存在1cm或更大裂缝,严重时横跨整个趾间;裂缝边缘释放恶臭气味,观察发现该部位发黑坏死;牛蹄趾间皮肤不同程度脱落、坏死,病害部位渗出带有臭味的黏性液体;部分牛蹄患肢肌肉萎缩。

活检或渗出液拭子厌氧培养也是常用的牛腐蹄病临床诊断方法。若发现病害部位存在坏死梭杆菌、节瘤拟杆菌,结合临床症状观察结果,确诊为牛腐蹄病。牛患趾间纤维瘤时,存在细菌性皮炎,牛蹄趾间纤维瘤的底部是病变集中区域,原因在于牛蹄深部皮肤存在裂口,细菌经由该处感染牛蹄。趾间皮肤皮炎,存在带有臭味的糜烂现象。不同于牛腐蹄病的是,趾间纤维瘤的病变区域集中在趾间皮肤,不会向周边蔓延而引起趾间或全身肿胀。根据牛腐蹄病和趾间纤维瘤在症状上的区别,临床诊断时结合肿胀蹄部的分布和范围进行鉴别,诊断病牛是否存在腐蹄病或其他类型疾病。

五、牛腐蹄病治疗

1、牛腐蹄病药浴治疗

药浴治疗对群发性牛腐蹄病的疗效良好,若在发病初期采取药浴治疗措施,由于病症未发展至深处,能够快速取得疗效。群发性牛腐蹄病的病牛数量多,单独为每只病牛进行药浴治疗耗时耗力,根据病牛规模搭建1个药浴池,将病牛驱赶至池内至少浸泡5min,统一药浴治疗。群发性牛腐蹄病药浴治疗常用药剂为硫酸铜溶液,每日用药1次,发挥药剂的杀菌作用,清除牛蹄的腐败组织,促使牛蹄患病部位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恢复正常状态。硫酸铜药液的渗透性强,疗效显著,但采用该药剂治疗群发性牛腐蹄病时不可与有机物混用,以免抑制药剂活性。即便硫酸铜药液对群发性牛腐蹄病的治疗效果良好,仍要注意该药剂具有一定毒性,为避免防治时病牛误食引起中毒事故,在药浴治疗时加强管理,防止病牛饮用药剂。治疗病牛数量较多,管控难度大,可在药浴前饲喂足量的水,稀释病牛误食至体内的硫酸铜。群发性牛腐蹄病药浴治疗还可采用无刺激性的10%硫酸锌溶液,避免牛毛发着色。通过硫酸锌溶液治疗群发性牛腐蹄病时,向药液中增添表面活性剂,通过外加料促使溶液中的锌离子以较快速度渗透至角质层,改善疗效。

患腐蹄病的牛数量较多时,药浴液可选择10%福尔马林溶液,降低药浴成本,治疗方式是每10d安排1次药浴,直至牛蹄部痊愈为止。福尔马林溶液药浴后,向牛蹄撒青霉素干粉,加强疗效。福尔马林溶液的刺激性强,使用时控制溶液浓度、用量、频率,若无特殊要求,不宜频繁采用该药液治疗群发性牛腐蹄病。

2、牛腐蹄病清创手术治疗

部分病牛的腐蹄病严重,安排清创手术,清除内部坏死组织,促使病害部位愈合,针对性治疗严重的腐蹄病。首先,根据临床诊断结果确定牛蹄部病变部位,用0.1%高锰酸钾冲洗粪便、尿液及杂物。随后,扩创化脓感染的伤口,清理内部坏死组织,用双氧水清理扩创部位的脓性分泌物,经过深度清理后使伤口保持干净,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消毒伤口,涂抹青霉素鱼肝油乳剂。最后,用纱布条填充或包裹患病部位,考虑到患病蹄部脆弱,包裹纱布时多缠绕几层,加强防护效果。必要时,将自行车内胎包裹至牛蹄处,隔绝水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牛蹄的影响,使清创后的伤口正常生长而不出现二次感染。按上述流程对牛腐蹄病发生部位进行清创手术后,将病牛转移至干燥圈舍中,严格管理饲养环境,清理圈舍,避免牛蹄沾染粪尿、污水;加强营养供给,使病牛摄取充足营养,加快恢复速度;每日换药1次,直至牛腐蹄病痊愈为止。

3、抗生素治疗牛腐蹄病

牛患腐蹄病后发生死亡主要与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有关,采用抗生素治疗可以预防继发感染。例如,肌肉注射氟苯尼考药物,剂量20mg/kg,用药48h后二次给药,加强疗效;肌肉或皮下注射头孢噻呋钠药物,剂量1.1~1.2mg/kg,每日1次,连续3~5d。

六、牛腐蹄病预防方法

1、环境管理

科学选址在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区域建设牛舍,朝向坐北朝南,使太阳光射入圈舍,改善圈舍环境,避免阴暗、潮湿的牛群生长环境。圈舍避开洼地,防止积水;避开大型工厂、公路,减轻污染。圈舍地面保持平整,铺装材料采用红砖或水泥,粗糙度适中,过于粗糙将加剧蹄部磨损,过于光滑可能导致肉牛滑倒摔伤。肉牛运动场地呈四周向内略微倾斜状,用三七灰土压制成型,为场地建设排水系统,避免场地长期积水。肉牛运动场地的垫料不可采用炉渣、生石灰等不规则料,以免因垫料平整性差导致肉牛蹄部在运动过程中受损。管理人员及时清理圈舍的粪尿、污染物,保持干净、清爽的圈舍环境,减少病菌。在圈舍配置无撒漏的饮水器具,防止肉牛饮水时洒出水从而导致地面潮湿。露水较大的清晨不宜外出放牧牛群,放牧场地避开洼地、河边等潮湿区域,防止外出活动期间牛蹄长期沾水。

2、采用规范消毒

腐蹄病病原对环境抵抗力弱,采用常规消毒剂即可杀死病原,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定期对牛舍和活动场地消毒。消毒对象包含圈舍地面、饮水器具、食槽等,药剂采用混合均匀的2%~5%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乳,均匀喷洒,全面消毒。消毒前,将肉牛赶出圈舍,确认圈舍无肉牛活动后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后用清水冲洗消毒部位,再将肉牛赶入圈舍,避免肉牛接触带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对于存在腐蹄病患病历史的牛场,建设专用消毒池,池内注入4%硫酸铜溶液,池体深度没过牛蹄,将肉牛赶至池内进行消毒。条件受限无法建设专用消毒池时,将草垫置入10%硫酸铜溶液浸泡,再铺设至圈舍和肉牛运动场地,通过草垫携带的溶液消毒。

3、日常俢蹄

根据肉牛蹄部生长情况,定期修蹄,去除过度生长的角质,降低发病率。正常成年肉牛,前蹄、后蹄的甲长分别为7.5~8.5cm、8~9cm,根据该要求控制修甲长度,不可过度修甲,不损伤角质层。部分肉牛蹄部可能存在瘀血面,此现象通常与牛只蹄部溃疡有关,修蹄时清理血块,喷洒4%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

4、加强活动

为强化育肥,规模化养殖场的肉牛活动量少,蹄部血液回流不畅,蹄部皮肤收缩拉伤,病原经由蹄部裂口侵入体内,导致牛患腐蹄病。因此,日常管理时需要增加肉牛活动量,每日将肉牛赶至活动场地,肉牛在活动过程中血液正常循环,锻炼蹄部,使蹄部正常生长,减少腐蹄病的出现。

5、科学饲喂

日常饲养时,根据不同龄期肉牛的生长状态科学搭配草料、精料、微生物等,实现营养的均衡供给和足量供给。例如,哺乳期母牛,增加饲料中维生素、锌、硒的比例;公牛配种时,增加蛋白质饲料、鱼肝油的供应量,提高配种质量。同一肉牛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环境对营养的需求各异,需要根据动态性原则进行科学饲喂,满足肉牛对营养物质的摄取需求。

6、消除牛腐蹄病诱因

生牛细菌感染疾病可能继发腐蹄病,例如生牛肺炎、子宫炎症等,需要积极治疗此类疾病,减少继发因素;生牛胎衣不下、酮病等产生的危害在于影响肉牛生理机能,蹄质变差,抵抗力下降,也需加强治疗,以免诱发或继发腐蹄病。

7、精心选种选育

为满足肉牛产业发展需求从外地引种时,严格遵循申报检疫制度进行引种,从无疫病地区引种,隔离观察15d,确认引种牛在此期间无疾病发生、各项生理机能良好后,才可混群饲养,饲养过程中加强管理,按计划进行免疫。及时淘汰腐蹄病严重的公牛和母牛,优选冻精,禁用有肢蹄遗传缺陷的公牛精液。规范选种选育,在源头上加强管控,减少生牛腐蹄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群发性腐蹄病是牛养殖领域的常见疾病,病原包含牛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等,患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养殖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群发性牛腐蹄病的危害,了解病原、病因,掌握诊断方法,做好预防和治疗,通过环境管理、全面消毒、加强活动、科学饲喂等方法降低牛腐蹄病发生率,采取药浴治疗、清创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方法减轻已有疾病产生的危害,保障生牛正常生长,增加牛出栏量,改善肉牛品质,提高牛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810399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西滩乡畜牧兽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