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培育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科学控制策略的深入探讨
作者: 王晓晶云杉在我国的生态防护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生长常受到气候、土壤条件及管理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云杉易遭受病虫害的侵扰,严重阻碍了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控制病虫害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其发生和演化的规律,并在病害发生初期即采取适当的防治策略,以遏制病虫害的扩散。因此,本文详细探讨了云杉林常见病虫害的控制策略,目标在于降低云杉林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而优化云杉林的生长状况。
云杉因其显著的经济、生态和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地。作为一种常绿的高大乔木,云杉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对其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实施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同时,积累并借鉴以往的经验,以避免同类问题的反复发生,确保云杉的经济效益不受影响。
一、云杉叶锈病
1、云杉叶锈病为害症状
尕海-则岔地区的云杉叶锈病是由祁连金锈菌引发的,此病害在当地频繁且普遍。祁连金锈菌不仅寄生于云杉,还包括青海云杉、云杉及杜鹃等多种乔木和灌木,导致的损害范围广泛。在疾病初期,叶片上可观察到淡黄色的斑点,这些斑点上伴有微小的黑褐色尖刺,这些即病菌的性孢子。接着,在雌性的顶端会分泌出一种类似于蜂蜜的淡黄色液体。当疾病发生时,橘黄色的锈病菌会在发病部位产生,并产生一条长长的隆起。在锈孢子发育和分裂时,会释放出大量黄褐色的孢子粉末,这些孢子在空气中散播,继续侵染树木。患病的针叶因失水而逐渐黄化,最终脱落。杜鹃是该病菌的中间寄主,其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的杏黄色病斑,背面则聚集有大量橙色的冬孢子簇,孢子基部伴有淡黄色的菌丝。
2、云杉叶锈病发生规律
该病原菌以冬孢子的形态在杜鹃植株中度过冬季,待到次年六月中旬,冬孢子开始萌发,产生担孢子。这些担孢子借助风力传播至云杉的幼嫩针叶上,引发严重的病害。在病原菌初次侵染后,会潜伏8~11d,6月末~7月上旬是其侵染的高峰期。接着在7月中旬~8月上旬,锈孢子在杜鹃植株内扩散并继续感染。然而,受感染的杜鹃植物会在次年的5月下旬才显现病症,且只有少数病株能形成冬孢子堆。大部分植株会在3年后才显现病状并形成冬孢子堆。降水是影响叶锈菌发病的关键因素,而连续的阴雨天气则不利于病菌的扩散。林缘的单株、稀疏林区以及树冠上部的植株更易受到感染。
3、云杉叶锈病科学防治措施
防治云杉林叶锈病的核心策略应着重于增强林木养护和提升其内在的抗病能力,同时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建议对林分进行适当的疏伐,保证林分郁闭率达到0.7或更高。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以红桦、白桦和山杨等阔叶树种作为主要树种,其混交比率可以控制在60%~40%和70%~30%之间。为了增加造林后的成活率,在营造混交林时,应该选择当地种。基于此,本项目拟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将金露梅、银露梅等不被叶锈病侵扰的植物引入到人工云杉林中,维持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并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发病早期可用20%国光三唑乳油1500~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每隔15d左右喷2~3次。
二、云杉美景梢锈病
1、云杉美景梢锈病为害症状
云杉美景梢锈病在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构成了继甘肃叶锈病后的又一严重破坏性病害,主要对云杉的新生梢和嫩叶构成威胁。受影响的云杉芽比健康芽提早约半个月生长。病芽呈现异常的肿大,其形态类似圆锥体,颜色桃红,并带有小斑点,这实际上是病原菌的生殖结构。新叶在畸形生长后形似香蕉,表面布满黄褐色的性孢子。随后,叶片上会出现桔红色的长形锈斑,导致新叶转为鲜明的橘黄色。当这些孢子发育到一定阶段,它们会分裂并释放出大量黄绿色的孢子。与此同时,受感染的嫩枝会变成暗棕色,但并未脱落。
2、云杉美景梢锈病发生规律
该病菌以萌发的芽为宿主,次年六月上旬开始显现病症,新梢和嫩枝作为初次感染源。主要在海拔2600~2800m的云杉林中广泛发生,其发病时间较叶锈病早30d。当林分郁闭度低于0.7,即较为稀疏的林地,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3、云杉美景梢锈病高效防治措施
为维护疏林的生态平衡,应及时进行补植工作,确保纯林的健康状态,需适时实施间伐措施,特别是在林分密度较大时。对于染病的树木,应采取修剪措施,并将剪除的病枝病叶集中移出林区,以减少次年的病害源头。如遇大面积病发情况,可采用75%的百菌清溶液,以800倍液稀释,每隔10~15d进行2~3次喷洒治疗。
三、云杉落针病
1、云杉落针病为害症状
云杉落针病是由云杉散孢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特征表现为对云杉的新生针叶进行侵袭。在疾病早期,针叶会出现褪绿现象,随后发展为黄褐色斑块。该病害具有持续扩散的特性,导致针叶逐渐失水,颜色从红变黄,最终干枯脱落。在冬季和春季,病害尤为严重,导致树枝枯黄,全株可能因病枯死。此外,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以黑色小颗粒的形式出现在地面上的落针上,沿着针叶的气孔排列,这是病害传播的重要标志。
2、云杉落针病发生规律
云杉落针病属一年侵染一次的病害,其病原以菌丝或子囊盘形态在松针上越冬。次年5月下旬~6月上旬,子囊盘释放孢子到云杉的新嫩针叶,直至9月初孢子的感染能力仍保持。孢子的传播媒介包括风、雨,以及鸟类和昆虫。值得注意的是,雨水和强风会散布孢子,导致背风面的针叶受害尤为严重。地势低洼、森林边缘以及生长环境不佳的林木,因生长力弱,易受到严重影响。
3、云杉落针病精准防治措施
构建针阔叶混交林时,应注重对林木的养护和监管,以提升其抵抗逆境的能力。对于高密度的林区,需进行适当的疏伐,每次疏伐后林木的遮蔽度应保持在0.7以上。在秋季和冬季,应清理森林内的落叶,并彻底清除枯死的树木,将其移至林地之外进行安全销毁,以减少次年的病虫害源头。在病害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65%代森锰锌500~1000倍液、50%多菌灵500~1000倍液防治。在6~7月份进行2~3次喷雾,间隔15d左右。在3m或更高的林地中,一旦发生了云杉落针病,可在7~8月的晴天清晨或黄昏,施放安林烟剂2~3次,剂量约为1kg/667m2,每次间隔约两周。
四、云杉球果小卷蛾
1、云杉球果小卷蛾为害症状
在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内,云杉球果小卷蛾被认定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种实害虫,其危害程度不容忽视。该昆虫的幼虫会在球果内蛀洞,并以种子和其中的胚乳为食。在消耗了受害种子的胚乳后,它们会继续侵袭其他未受损害的种子。受侵害的球果因此提早脱落,鳞片无法正常开启,球果形状扭曲,且有大量油脂溢出。云杉球果小卷蛾的这种行为对自然更新过程及人工育苗活动造成了重大影响。
2、云杉球果小卷蛾发生规律
云杉球果小卷蛾的生命周期为一年一周期,在冬季,成虫以蛰伏的方式在受害果实中度过。到了次年4月初,蚕开始活跃,而化蛹的高峰期则出现在五月中旬。从5月初~6月中旬,是成虫孵化的时期,其中6月中旬标志着它们活动的顶峰。孵化活动在6月初~7月初,6月中下旬为孵化的峰值。老熟幼虫则在七月底~8月底的时段内于果梗中准备越冬。云杉球果小卷蛾主要栖息于疏林、纯林及中幼林区,尤其在树冠的阳面和上部密度较大。
3、云杉球果小卷蛾有效防治措施
在造林前,实施严格检疫,避免病虫害幼苗入侵。建立针阔叶混交林,通过疏伐、补植等措施。9月~10月,云杉果实成熟后,为防止第二年的害虫来源,必须将受侵染的球果拾取、销毁。建立人造鸟窝,对有利鸟的聚集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松球金斑小卷蛾的卵阶段,在3~5d的时间内,将蚜虫分成2批,每次投放30,000~50,000个。利用圆叶蝉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捕成虫。在害虫低龄幼虫阶段,使用化学药剂如乐果乳油、辛硫磷、杀螟松乳油、啶虫·毒或Bt乳剂,按指定比例稀释处理,每隔7~10d交替使用,防止害虫抗药性产生。
五、云杉八齿小蠹
1、云杉八齿小蠹为害症状
云杉八尺小蠹,是一种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蛀干型害虫。其对云杉的侵害尤为严重,会在树体底部至顶部的韧皮部和边材间形成复杂的纵沟结构。在干旱和冻害的环境下,受害的云杉会停止分泌树脂,针叶转黄,营养输送受阻,导致树木的最终死亡。此外,当该虫种大规模爆发时,云杉并非唯一受害者,它也会对针叶树种如落叶松、油松等产生严重威胁。尕海-则岔保护区的针叶树种比例较高,鉴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应强化对云杉八尺小蠹的防控措施,以维护森林生态的稳定和资源的安全。
2、云杉八齿小蠹发生规律
云杉八齿小蠹的生命周期为一年一代,其主要在冬季于地面的树皮下或落叶层中过冬,部分个体也会留在受害树木的隧道内,直至5月中旬再次活跃。在受害树木的隧道内,可发现大量形态多样的小蠹虫。云杉八齿小蠹通常借助松墨天牛作为传播媒介,然而,它也能通过苗木、松木原料、松木包装材料以及松木制品实现远距离传播。
3、云杉八齿小蠹科学防治措施
为提升森林质量,应强化幼苗检验程序,实施针阔叶树混交种植策略。需定期清理林区内出现的受压木、风倒木、衰弱木、病虫害木、濒死木及枯死木,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对于清除的病虫害木材,采取3g/m3或15g/m3的溴甲烷进行熏蒸处理,随后密封2~3d,以彻底消灭害虫,避免病虫害扩散。本项目计划以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小蠹幼虫作为诱饵,在1hm2的云杉林内设置5组诱捕装置,每组包含3~4株树木,于7月初在树木上施以1.5%的α~蒎烯喷雾,并进行剥皮操作,促使害虫化蛹。对于轻度受害的林区,应在林缘10~15m处,于越冬成虫起飞前7d,在林内设置诱捕器,两个诱捕器间距40m或更远,并定期巡查,及时清理诱捕到的害虫。防治措施还包括采用钻孔注药技术,对于有水源的林地,于6月初~6月中旬,在距离地面40~50cm的位置钻孔,注入1.5 mL的乐果乳油,用土或棉花封堵,有效杀灭害虫。另外,5月下旬~7月上旬,可使用30%的氯菊酯乳油500倍液对云杉树干进行喷洒,以防止害虫在树干上蛀洞。
六、松天牛
1、松天牛为害症状
松天牛是云杉生态系统的主要破坏者,主要攻击云杉的树皮,在树干上形成了一个宽阔且不规则的扁平凹陷,其中充斥着棕色的昆虫排泄物和白色的纤维状物质。研究表明,虫害可能会干扰云杉林的营养传输系统,限制其生长,同时会使针叶变为黄色。在蛀道的末端,会形成蛹室,并排出大量的蛀屑,积聚在树皮下方。成虫以云杉的树干和嫩枝皮为食,通过在云杉树皮上刻槽并产卵的方式进行繁殖。在非飞行状态下,它们会隐藏在云杉树皮的裂缝中,或者在树干的背风处避难。松天牛是极具破坏性的松科害虫,同时也是重要的病害传播媒介,因此,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控制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2、松天牛发生规律
松天牛主要以云杉、冷杉和落叶松为寄生对象,其生命周期为一年一周期。冬季,该昆虫以成熟幼虫的状态在森林中度过,待到次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进入树干的蛀道。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1周后,会在受害树木上形成直径约为8~10mm的圆形孔洞,且羽化活动主要在晚上至半夜进行。5月份是成虫数量的峰值期。据观察,8~9年生的幼林受其影响最小,而20年以上的云杉林受害程度最高,尤其是林缘地带和人工纯林的情况尤为严重。
3、松天牛高效防治措施
针对以往出现的轻微森林病害,可在成虫羽化前约一周,将诱捕器悬挂在通风处,高度保持在地面以上1.3m,相邻诱捕器的间距设定为30~40m,每7d进行一次检查和清理,以消除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策略,如利用球孢白僵菌的无纺布卷缠绕在树干上,待其感染天牛幼虫后,对于幼虫阶段的自然传播,成年期的影响尤为显著。同时,通过积极的保护措施和利用,例如在人造栖息地中引入益虫,以及释放一些有益的天敌,可以有效地进行防治。在成虫数量达到高峰时,可以使用50%杀虫脒稀释200倍或40%敌敌畏稀释800倍进行防治,间隔20d连续喷洒两次。同时,清除林地内的病虫害木、衰弱木、被压木和枯死木,保持森林清洁,并采取上述药剂进行熏蒸处理,以防止病害扩散。
七、 大灰象甲
1、大灰象甲危害症状
大灰象甲,又称为象鼻虫,是一种主要以云杉根部为侵害目标的昆虫,其活动导致云杉根部皮层持续剥落,干扰了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受大灰象甲侵害的云杉,其针叶自顶部开始逐渐由绿色变为灰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枯黄,最终因养分传输受阻而死亡。此昆虫主要攻击新生针叶,导致松针出现缺刻并变黄,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针叶折断。
2、大灰象甲发生规律
大灰象甲的生命周期从卵到成虫阶段约为7~14d,总生存期为17~21d,其间其繁殖力旺盛,且对环境有高度适应性,能通过空气或卵的传播扩散。大灰象甲在冬季以土壤为栖息地,待次年春季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会从地下钻出,继续进行侵害。值得注意的是,大灰象甲的活动高峰期主要在早晨和傍晚。
3、大灰象甲防治措施
保护和利用大灰象甲的天敌,如叉节腹泥蜂,通过大量释放,可以有效减少林区内的大灰象甲数量。雨后是大灰象甲活动频繁的时期,应立即采取人工灭虫措施。定期检查树梢,发现虫卵需立即摘除,并销毁所有可能藏匿虫卵的枝叶和果实,以防止其繁殖。强化园林清洁工作,及时清理受感染的枝条和树叶,通过焚烧或掩埋处理,并在整个园内喷洒杀菌剂,以降低次年云杉像虫的发生率。当大灰象甲危害严重时,可交替使用50%杀螟硫磷200倍液和甲胺磷1000倍液进行喷洒,每7d喷药1~2次,连续2~3次,以有效控制虫害。
综上所述,科学的病虫害防控策略在云杉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对云杉常见病虫害的深入了解,清晰掌握各种病虫害的独特危害性,以便灵活地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及农业防治手段,进行有的放矢的防控。工作重心应放在预防措施上,辅以必要的治理,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对云杉的潜在损害,确保云杉培育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734000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黄山自然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