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刺槐生长质量的精细化抚育要点与病虫害防治策略
作者: 吴玉洲刺槐是防风固沙的优质树种,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扦插育苗或抚育管理不到位,我国部分林区刺槐长势差,综合效益偏低。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刺槐特征特性的了解,研究扦插育苗和精细抚育技术要点,了解刺槐常见病虫害的流行特点,提出防治措施。本文研究对刺槐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指导,使刺槐健壮生长,提高刺槐造林质量。
一、刺槐特征特性及种植条件
刺槐树木高度达20m,属高大落叶阔叶乔木。小树枝以灰褐色为主,光滑平整,叶片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刺槐喜日照,耐阴、耐寒冷能力差,对土壤条件的适应性良好,条件允许时优先选择沙壤土、粉沙土等肥沃深厚的土壤种植刺槐。土壤水分适宜,对刺槐生长有促进作用。刺槐根系不够发达,树冠较浓密,种植3~7年进入生长旺季,根系集中在土壤4m的位置。刺槐树干直挺、较高,耐风能力有限,若在风口种植刺槐,可能由于风力过强引起刺槐弯曲、折断等现象。刺槐每隔2年可丰收1次,结实早、产量高,种子呈扁肾形,颜色以褐绿色和紫褐色为主。
二、刺槐扦插育苗技术
1、刺槐采穗圃的选择
①选择长势健壮的优良无性系1年生的扦插苗,进行检验,确保扦插苗不发生病虫害、不携带菌源和虫源。②挑选圃地,要求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光照充足,采穗圃建立在苗圃周边。根据扦插苗对养分的需求,深耕细耙土壤,施加基肥。土壤中可能携带菌源和虫源,导致扦插苗难以正常生长,喷洒杀菌剂进行消毒。③按株行距1.0m×1.5m的规格密植,形成定植图,方便管理各扦插育苗区域的苗木,使苗木均衡生长。④母株高度约50cm,根据枝条长势保留4~6个具有生长潜力的枝条用于培养主枝。按照去弱留壮的要求管理扦插苗,在距基部5cm位置截枝,冬季植物休眠后截枝效果较好。⑤春季管理重点在于科学浇水施肥,根据圃地苗木生长情况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清理圃地杂草,改善扦插苗生长环境。
2、刺槐育苗地选择与处理
①根据如下要求选择育苗地:土质疏松肥沃,背风向阳,排灌条件良好,微黏性土壤或砂土。②春季土壤解冻后,撒施肥料并消毒,改善育苗地土壤条件。肥料包含有复合肥750kg/hm2和有机肥3~4.5kg/m2,将两类肥料均匀撒施至地表;消毒采用72%链霉素和80%代森锰锌,两种消毒药物等比例混合,撒施量为40~50kg/hm2。③深耕土壤30cm,破除育苗地土壤板结,起垄做苗床,垄高20cm、垄宽40cm。
3、刺槐穗条采集与处理
①采穗对象为粗度1.5~2cm的1年生完全木质化枝条,采穗时间为冬季植物落叶休眠后。②采集刺槐枝条后,检查长势,剪去芽质量较差的基部和木质化程度较差的梢部,各插穗保留2~3个饱满芽,插穗长度12~15cm。根据扦插要求,下部切口剪成斜面。③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按1∶1的比例混合,作为浸泡插穗下部剪口的溶液,单次浸泡时长48h,每间隔12h移动1次。④刺槐插穗浸泡结束后,将其置于砂土厚度10~20cm的沙藏池内,砂与土的比例按7∶3控制,砂土保持湿润。插穗下部剪口朝上放置,覆盖砂土。剪口截面有白色根原基时,可扦插,一般在砂土覆盖后的10~15d扦插。
4、刺槐扦插技术及覆膜
①打孔器打孔,孔深与插穗长度一致,孔径略大于插穗粗度。②垄插1行,在垄面中央扦插,株距30cm。③顶芽与垄面平齐,插穗被扦插至孔内后,将土壤压实。④插穗扦插到位后,覆盖一层地膜,垄沟内大水漫灌。
5、刺槐苗木出圃时间及起苗要求
翌年春季树木萌芽前起苗,根据刺槐生长特性,起苗时间通常为3月中下旬。起苗时保留根幅20~30cm,起苗过程中注意防护,谨慎操作,防止根系受损。苗木根系保湿,包裹湿草袋。每20株苗木打包成1捆,设置标签,注明每捆苗木的数量等基本信息。
三、刺槐精细抚育要点
1、刺槐造林地的选择
刺槐对造林地土壤无特殊要求,轻度盐碱地和贫瘠林地均可种植刺槐,但砂质土壤条件能够促进刺槐生长,培育高品质刺槐林,宜选择如下造林地:坡度15°、砂壤土、土层厚度不少于40cm、周边水源充足、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平坦的细沙地等。
2、刺槐造林前精细整地
根据造林时间确定整地时间,例如:夏季整地、秋季造林;秋季整地,翌年春季造林。根据造林地地形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坡度超过20°的地块,沿山体等高线块状整地,株行距1.5m×3m;缓坡地和平地,带状整地,翻深不少于25cm,带宽和带距均控制在1m。整地后,开挖60cm×60cm×80cm栽植穴,分开堆放开挖产生的表土和心土。
3、刺槐造林苗木选择及栽植技术
造林选择1~2年生长健壮、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无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质苗木。栽植前,先穴内回填深度约穴深1/3的表土,施10~15kg腐熟有机肥,肥料与回填土壤均匀混合,提供促进苗木生长的基肥,再继续填土至穴深2/3处。起苗时注意防护,不损伤苗木根系,起苗后用水浸泡苗木根系3d。移栽前,根据苗木根系生长情况进行修剪,重点剪去过密和过长的侧根。经检查确认苗木品质良好后,将其置于栽植穴中央,回填土壤。株行距1.5m×3m或2m×3m,对应栽植密度分别为148株/667m2、110株/667m2。栽植后灌1次定根水,栽植穴上覆盖细土保墒。
4、刺槐主干截干作业
在地面15cm位置截断主干,作业时间为栽植10d后,截干位置准确,在切口覆盖土壤。切口保持平滑,不由于截干导致树皮被撕裂。
5、刺槐苗木浇水时机
根据刺槐苗木对水分的需求适时浇水,通常在春季干旱和秋末浇水,以土壤墒情和气候条件为准控制浇水量。
6、刺槐造林后的松土除草
造林后,最初的3年每年抚育1次,浅挖树盘土壤5~10cm,清理苗木周边0.5m范围内的杂草,减弱杂草与苗木的营养竞争。分多年依次进行抚育管理,逐步扩大树盘。
7、刺槐施肥量及施肥次数
造林当年施肥2次,每株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各50g,分别在6月和7月施肥。造林地土壤较贫瘠时,每株施磷酸二氢钾65~70g,增加磷肥施用量,增强刺槐菌根的活性。造林第2年、第3年,每株施磷酸二氢钾、尿素各100g,每年5月、6月、7月下旬施肥。作为蜜源的刺槐林分,按以上方法施肥的同时还需增施0.1%的硼锌二元叶面肥,从造林第2年开始,每年9月中旬施肥,采取此施肥方式促进刺槐开花,增加蜂蜜产量。
8、刺槐定干时间及抹芽
定干时间为冬季,先观察树势,再进行定干,截断弱枝和小枝,每株保留2根长势健壮的枝条用于培养主枝。春季,根据苗木根部幼芽的生长情况挑选数个长势健壮且方向向上的幼芽,予以保留,重点培养,使其发展为健壮枝条,除此之外的弱芽、小芽等不具备培养潜力的芽应抹去。
9、刺槐生长期的整形修剪
刺槐枝条茂盛,结合树势及时修剪,减少多余枝条,避免不必要的营养消耗,经过整形修剪后,培养良好树形。造林第2年的5月上中旬整形修剪,保留的主枝应满足当年生、长度不少于20cm、长势健壮、无病虫害的要求,修剪主枝周边的侧枝,通过树形管理措施维持树木顶端优势,促进树木良好生长。造林第3年和第4年,按照树冠冠幅与树高为2∶3的要求进一步整形修剪,着重培养主枝,修剪多余侧枝。
10、刺槐幼林期林下间作
刺槐幼林期的林间光照充足,根据造林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间作矮棵农作物,例如花生、大豆等,提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耕代抚,改善林间环境,促进刺槐健壮生长,增加经济收入。
11、刺槐间伐标准及适宜的郁闭度
间伐作用在于提升林间通风透光性,维持良好的林间环境供刺槐生长。林分郁闭度达到0.9时适宜间伐,将郁闭度稳定在0.7以上,间伐强度一般为15%,经过间伐后,有利于培育中大径材。
四、刺槐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1、刺槐立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刺槐苗木根茎和幼根容易感染立枯病,受害苗木根茎呈水渍状,颜色为褐色,幼根感染立枯病后出现不同程度腐烂,易干缩枯死。虽然感染立枯病的刺槐根部容易死亡,但苗木仍可正常生长。立枯病病原以菌核和菌丝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环境合适时发病,造成严重影响。细菌通过种植工具或顺水流传播,侵入寄主,引起病害。
防治措施。加强林间调查,一旦发现刺槐感染立枯病,及时在源头上采取管控措施,若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改良土壤并晾晒,在受害刺槐的根茎浇灌药物进行治理,例如70%敌磺钠可溶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d喷施1次,根据立枯病防控效果控制喷施次数,一般2~3次即可,也可采用30%恶毒灵水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2、刺槐紫纹羽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刺槐各生长阶段均可能感染紫纹羽病,雨季发病率高,属于慢性疾病,病害蔓延范围广,严重危害刺槐生长。刺槐感染紫纹羽病后,病害初期根部存在紫红色菌丝,随着病害持续发展,形成根状菌素,呈黑褐色。刺槐枝叶感染紫纹羽病后,轻微症状为枝叶呈黄绿色,病害严重时枝叶长势差,甚至干枯死亡。
防治措施。浸泡苗木,杀灭病菌,预防紫纹羽病,例如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3h,也可以采用2%石灰水浸泡15~20min。造林人员加强观察,若苗木感染紫纹羽病,连根挖掘,转移至造林区以外进行集中处理,用农药消毒土壤,杀灭致病菌,切断病害传播途径。
3、刺槐腐烂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刺槐生长期间容易感染腐烂病,树枝、树干感病的主要症状为凹陷菱形病斑,病害严重时表面皮层溃烂。每年3月中上旬开始出现腐烂病,病菌从刺槐伤口、剪切口侵入,危害刺槐,伤口周边形成病斑。刺槐感染腐烂病后,树皮颜色发生变化,由病害初期的橙红色转为后期的黄白色。
防治措施。林间管理,通过预防措施降低腐烂病发生率,结合物理、化学等防治方法,加强对刺槐腐烂病的防治效果。根据腐烂病流行特点,用护树大将军预防腐烂病,在树体表面及周边地面喷涂1瓶药剂和30kg水调制的混合液,每15d用药1次,连续2~3次,降低刺槐腐烂病发生率。造林区通风透光条件良好时,刺槐健壮生长,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因此管理人员通过修枝间伐的方式改善林间通风透光条件,以达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若刺槐感染腐烂病,及时砍掉受害树木,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避免周边健康刺槐树感染腐烂病。
4、刺槐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亚温带气候区的刺槐栽培林区容易发生白粉病,高发时段为5~6月和8~9月,枝叶和嫩芽是主要受害部位。刺槐感染白粉病后,症状随病程的发展发生变化:发病初期,以稀疏白色粉斑为主;发病中期,叶面的粉斑数量增加,部分粉斑面积扩大,融合为大面积病斑;发病后期,叶面基本被病斑覆盖,感病部位呈灰色,逐步产生黑色小粒状斑点,叶片受害严重时开始皱缩。
防治措施。若刺槐感染白粉病,及时修剪受害部位,焚烧销毁,防止白粉病病原继续传播进而导致刺槐大面积发病。气温较高时容易发生白粉病且病害严重,通过降温、降湿的方式改善林间环境,破坏刺槐白粉病发生条件。化学防治药剂采用25%粉锈宁可湿粉剂1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也可以用白酒1000倍液(酒精含量35%)进行防治,每隔3~6d喷施1次,连喷3~6次。
5、刺槐金龟子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金龟子属于林业地下害虫,刺槐地下部分是金龟子的主要危害部位,成虫的危害能力强,除了咬断幼苗根茎外,还可能啃食叶片和嫩芽。金龟子的幼虫为蛴螬,分布范围广,是刺槐栽培期间发生率较高的一类虫害。金龟子5~6年完成1个世代,遭金龟子危害的部位缺苗断垄,虫害严重时苗木无法正常生长,出现严重的枝干枯萎现象。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若土壤虫源数量多,可能严重危害刺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