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者: 李再秋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多种类的农作物种植,玉米就是属于我国农业发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基础性农作物。随着玉米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加,市场当中对于玉米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各地的耕地面积也出现了缩减,这种情况就对于玉米种植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事玉米种植的种植人员,必须提高玉米的产量方可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加大玉米种植的密度,尽可能地在更小的范围内种植更多的玉米,从而实现提高玉米种植区整体产量的情况。但是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控制好玉米的品质,必须把握好玉米种植过程中最合适的密度。

一、我国玉米市场的概述

由于玉米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中,所以社会当中对于玉米一直有着较大的需求量。这种情况也就使得我国许多地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玉米种植活动。玉米本身不仅富含各种营养元素适合于直接食用,同时玉米还可以通过后续的加工制作许多全新的食品。并且由于玉米的收获周期处于合理范围内,所以开展玉米的种植活动可以在短时间获得相对应的经济效益,这也就使得我国许多农业种植户都热衷于开展玉米种植活动。而从我国社会对于玉米的实际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国内对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国内也以玉米为基础开发出了许多全新的工业产品,玉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地增长。这种情况不仅是为玉米生产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农业生产者要想通过玉米种植的形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充分的把握好社会对于玉米的实际需求。

二、我国玉米生产的特点

1、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充分地利用和各种机械化生产设备开展宣传活动,那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但是从我国当前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玉米种植活动还是存在着机械化水平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往往还是需要通过人力来开展玉米种植和管理工作,不仅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升,同时还会为劳动者带来较大的负担。所以就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出更多符合我国玉米种植者实际需求的农业生产设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2、玉米种植的栽培技术较为落后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栽培技术对玉米整体的产量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但是我国当前许多种植户在日常种植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往往还是选择开展人工施肥活动,从而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同时也没有选择合适的轮作形式开展种植活动不利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3、玉米种子的品种品质不高

玉米作为16世纪引入到我国的一类重要农作物,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种植历史,并且在许多区域都有都非常广泛的种植。然而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玉米种子开展的有关研究工作却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才开始系统化地研究玉米种子。由于研究时间尚短,导致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玉米种子的品质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玉米种子的品质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所以未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针对玉米种子进行更加系统化的研究工作,开发出更多符合我国发展实际需求的高品质玉米种子。

4、玉米种植区分布不均

虽然玉米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的种植情况,但是实际上,我国的玉米种植区域还是呈现出了不均匀的特点。当前我国主要的玉米种植区大多集中于北方,在南方地区开展的玉米种植活动大多较为分散。这种玉米种植区的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有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为了更好地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从北方购买玉米作为养殖饲料,极大地提升了畜牧业的养殖成本。

三、玉米种植密度对于玉米产量影响的根本因素

1、不同的种植密度对于土壤肥力产生不同影响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土壤当中蕴含的肥力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当前我国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各种化肥在种植活动中的应用,玉米种植区中土壤所蕴含的肥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对于肥力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长,这种情况就导致玉米整体的产量都出现了下滑。而且在不同的种植区域中最适合的种植密度也有区别,种植户应当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土壤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种植密度。

2、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玉米光合作用效果的强弱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较大影响,玉米的叶片是玉米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而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玉米叶片的生长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玉米的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之内时,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不断增长,玉米整体的产量反倒会随之增加。而当玉米种植的密度超过了临界线后,就会使得玉米叶片的生长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四、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玉米种植密度小的产量的影响

在开展实际的玉米种植活动中,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较小,那么就会导致玉米整体的产量出现下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玉米个体的生长来看,玉米单独个体生长所需的营养却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因为玉米整体的种植密度较小的情况下,每一株玉米植株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都可以实现充分的光合作用,从而确保更好地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这种情况虽然可以使得玉米个体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也会导致玉米整体的产量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所以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如果玉米种植的密度过小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玉米种植整体的产量下降,不利于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2、玉米种植密度大的影响

如果可以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因为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个玉米可以长出更多的穗粒。但是当玉米种植的密度过大时,那么单个玉米果实的重量会出现下滑。所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种子的密度和玉米最终的产量之间所呈现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式的抛物线状态,在达到最高点之前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产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在达到最高点后玉米种植密度继续增加,玉米整体的产量反倒会随之下降。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控制好玉米种植的密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3、玉米种植密度适中的影响

如果可以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将玉米种植的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供给,同时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解决了玉米生长过程中个体发育和整体发育之间产生的矛盾。所以说作为从事于种植的种植户,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玉米种植的密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种植活动的经济效益。

五、玉米种植密度对于玉米品质的影响

随着我国国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各类农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农业种植户在开展农业种植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追求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同时还需要程序合适的手段提高农作物的品质。玉米其中包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淀粉和蛋白质以及脂肪等等,因此判断区分玉米的品质时也是基于各项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的。如果玉米当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不合格,那么自然会对于玉米的品质产生影响。从当前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较小,那么单个玉米中所蕴含的营养价值往往更高,而如果玉米种植的密度较大那么单体的品质也会出现一定的下滑。这种情况就要求了进行玉米种植时,必须通过开展实验的形式准确地把握好不同的密度对于玉米营养成分产生的影响,并且以实验的有关数据为基础结合玉米种植的具体商业用途,将特定的玉米营养成分含量提升到最高,更好地保障玉米生产的品质。

六、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玉米种植密度

只有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合理,才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种植的质量。并且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在面对不同的种植密度时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偏紧凑型的杂交玉米品种拥有着更强的耐密性,所以在选择这种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时,就可增加种植密度,从而提升玉米的产量。而如果是选择平展性的杂交玉米种子,那么在种植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控制好玉米的种植密度在一定限度内,从而更好地实现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平衡。除此以外,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玉米种植时最合适的种植策略也是不同的。在水源供给较为充足的区域种植玉米时,由于种植区域内的水肥条件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玉米种植的面积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整体的产量。而如果是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区域进行种植时,则应当将玉米种植的密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确保玉米植株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

2、加强对玉米种子的研究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从事玉米种子研究的有关技术人员就应当进一步地加强研究力度,以我国当前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培育出更多拥有更高品质和产量的玉米品种。从我国当前玉米种植的现状,在我国许多地区开展的玉米种植活动都是呈现出种植密度较低的特点。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实际的生产需求,研究人员就应当进一步的加强耐密玉米品种的研究工作,确保后续提高玉米种植密度的同时,还可保证玉米单株的产量和品质。

3、做好科学的田间管理工作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所开展的田间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合理,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产量有着较大影响。而在田间管理工作中,首先开始的就是苗期管理工作,玉米种植过程中的苗期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保障玉米在生长发育的初期可以正常地成长,尽可能地减少外部因素的玉米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玉米拔节之前就需要进行苗间管理工作,及时的去除玉米种植区域内的杂草并且保证水肥供给,确保玉米根系的成长发育。苗期管理实际上是田间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好苗期管理工作才可以保障后续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在完成苗期管理之后后续进行的就是穗期管理工作,从玉米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一时期开展的管理工作的玉米的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从事农业种植的种植户,在玉米抽穗的前期必须控制好灌溉力度,保证玉米种植区域内的水肥供给,更好地推动玉米根系呼吸能力的提升,保证玉米后续的成长发育。在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将灌溉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如果灌溉量过大那么就会影响玉米的抽穗,而灌溉量过小则又会影响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营养供给。这就要求了种植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灌溉策略。

完成穗期管理后,而后进行的就是花期管理。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可以达到预期水平,种植户在种植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大田间管理的力度,确保玉米可以顺利地完成授粉和灌浆的活动。在种植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玉米种植区域存在过于干旱的问题就应当及时地补水,避免干旱的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而如果种植区域内部水分含量过大,就应当做好科学的排水工作,避免水分过大对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压力。而且在玉米的花期阶段为玉米适当的补充肥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适当地补充肥料,不仅可以有效地延长玉米植株的生长寿命,同时还可以提供玉米的品质。如果玉米的生长状况不太理想,那么就应当进行补肥。而如果玉米的长势良好,就应当控制好肥料的使用量,避免过量的肥料使用对玉米产生不利影响。而随着玉米的生长,玉米种植区域内的土壤有可能会出现板结的现象,这种土壤板结的情况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利影响,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还很容易导致玉米的早衰。所以种植户一旦发现了种植区域中出现的土壤板结的情况,就必须马上进行处理,尽可能地减少土壤板结对于玉米种植产生的影响,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4、通过机械化手段进行玉米种植活动

在传统的玉米种植活动中,之所以会出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理想水平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许多种植户仍然是选择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种植,这种情况不仅无法保证玉米种植初期的种植品质,同时在施肥的过程中也无法将肥料的使用控制在合理水平。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各地在开展玉米种植活动时就应当根据种植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机械化设备进行玉米种植活动,从而更好地保证玉米种植活动的品质。在有效减轻玉米种植户劳动负担的同时,提高玉米种植活动的品质和效率,更好地推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除此以外,农业种植户,还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种植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计算出最合理的玉米种植密度,在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升玉米整体产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玉米的品质。

5、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一直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能选择合适的手段做好病虫害防治,即使采取了合适的玉米品种以及选择了科学的管理模式,所取得的种植效果往往也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水平。我国许多地区的玉米种植户在种植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对于病虫害防治重视不足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地加强对于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地减少各种病虫害问题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在正式开展玉米种植之前,玉米种植户应当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的翻耕,从而有效地减少玉米种植过程中植株感染的概率,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要想保证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产量和品质都可以有效地提升,就必须把握好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和品质发生的变化。并且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密度开展种植活动。从而确保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产量和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14200辽宁省海城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