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其发展的总结分析
作者: 贾丹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市场对猪肉存在着较大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对猪肉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希望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生态猪养殖技术既能提升猪肉的产量,同时又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造成的环境污染。本文从论述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出发,首先介绍生态猪的养殖模式,然后总结生态猪养殖技术的要点,最后分析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的重要性
1、提高产出猪肉的品质
首先,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能够提高产出猪肉的品质。在传统的生猪养殖产业中,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通过生产效率的提升来达成,为了缩短生猪的出栏周期,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养殖户往往不考虑生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只是尽可能多地进行饲喂。同时为了降低病害的出现概率,甚至还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导致猪肉品质的进一步降低,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
但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对猪肉的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的产品已经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但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适宜的品种选择,科学的养殖管理与严格的疫病防治,提升产出猪肉的质量,更符合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
2、提升生态猪的市场竞争力
在农村的养殖业当中,生猪养殖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随着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其相较于传统肉猪养殖模式的优势也就越明显,在这样的差异驱动之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于生态猪养殖行业之中,因此生态猪的数量将进一步提升,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生态猪肉的质量优势下,消费者对生态猪肉的认可度也会提升,将会带动资源向生态猪养殖领域的倾斜,提升生态猪的市场竞争力。
3、减轻肉猪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传统肉猪养殖产业中,难以避免会产生粪便与污水,但是传统肉猪养殖产业并没有相应的粪便利用与污水处理方案,造成了环境污染。而没有相应处理方案的原因也很简单,对于人工占主导的传统肉猪养殖产业来说,粪便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且工作内容较为繁琐,处理污水与粪便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而对于生态猪养殖来说,粪便与污水都会被直接采集,成为沼气与有机肥的原料,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二、生态猪的养殖模式
1、散养化养殖模式
散养化的养殖模式是生态猪养殖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养殖模式,所谓散养化,也就是将生态猪放归到自然田野当中,为生态猪的生长提供更接近于原始的、天然的生长环境,生态猪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生长状态也将更趋近于原始。散养化的养殖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猪肉的质量。
2、立体化养殖模式
现阶段生态猪的养殖中,还有立体化的养殖模式作为辅助,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养殖行业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影响,向着智能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立体化的养殖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产物其特点就是更为科学、高效、便捷。
立体化养殖模式所指的并非是空间概念上的立体,而是在保证合理性的前提下,引入能够与生态猪进行共同饲养的,饮食结构与习性都与其相近的家禽,进行共同管理。也可以选择一种农作物,最好是生态猪食谱中的种类,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农作物为生态猪提供食物,生态猪的粪便又给予农作物更多的养分,不仅能控制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农作物质量的提升同样能带来更好的收益。
3、产业化养殖模式
产业化是生态猪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养殖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除了利用立体化养殖模式构建内部系统之外,还可以在养殖户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建立养殖基地、生态猪产品销售公司,构建出外部的产业链条。
三、生态猪养殖技术的要点
1、建设规范合理的猪舍
进行生态猪养殖,首先要建设合理规范的猪舍,猪舍是生态猪养殖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的质量与合理性同样会对生态猪养殖造成影响。出于成本考虑,生态猪舍可以在传统猪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强制要求新建猪舍。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都要以健康、安全、卫生为核心要求。
生态猪舍与传统猪舍在设施上最主要的差距就是高架网床猪舍的运用,高架网床猪舍可被分为上下两层,由钢网分隔。上层为饲养区,必须保证钢网的强度与承载力,能够承受所有生态猪的重量,与此同时要合理设计底板缝隙的尺寸,既要能够保证粪便能够顺利落入下层,进入集粪区,同时也要避免缝隙过宽,夹住猪脚。饲养区还需要在相应高度安放通风排气设备,方便调控饲养区的温度。
下层为集粪区,主要用于猪粪的收集,为了避免地面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出现渗漏的情况,因此在建设时需要对第一层地面做防水与加固处理。集粪区的两侧还应当开挖排尿沟,将猪尿液直接排入沼气池。除此之外,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合理规划上下层的高度,既要保证下层高度能够允许扫粪车通过,完成粪便清扫工作,又要留给上层的饲养区足够的活动空间。
2、因地制宜选择仔猪品种
仔猪品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了保证仔猪能够适应环境,保障良好的生长态势,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仔猪品种。首先要考虑到仔猪的环境的适应性,以及长途运输所带来的风险,可以优先考虑本地培育的优良品种。其次要考虑到仔猪的抗病性,尤其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除了重视猪舍的建设之外,仔猪自身的抗病性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首选身体素质强,抗病性好的仔猪,降低因为疫病导致亏损的概率。
3、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
猪舍的建设与仔猪品种的选择只能说是生态猪养殖中的前期准备工作,养殖管理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猪养殖的最终成果与经济收益,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①保证饲料的营养价值
饲料质量对生态猪养殖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不同于传统的肉猪养殖,生态猪在饲喂过程中放弃了快速生长饲料的使用,而是用天然的农产品加工成饲料进行饲喂。因此养殖户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必须关注饲料原料的质量,确定绿草、粮食等农作物的安全性,保证饲料的营养价值。与此同时,生态猪产生的猪粪也可以作为有机肥的优质原料,与农田形成双促进循环,农田为生态猪提供优质饲料,生态猪产生的粪便也将回过头来促进农田作物的生长。
饲料是生态猪育肥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饲料中所含的能量确实能够快速提高生态猪的重量,但是却会导致生态猪肉的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饲料配比时,要合理配置各种原料之间的比例,提升生态猪育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除了像上文所说,选择营养价值丰富的优质饲料原料之外,还需要根据生态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但在自主搭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不能脱离现实情况盲目添加,反而会对生态猪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或者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搭配好的成品饲料。无论是自行搭配饲料还是购买成品饲料,都需要确保饲料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质与氨基酸,提升肥猪体内的沉淀量。
除了营养物质之外,还可以在育肥猪的饲料中添加1-2克的青饲料,不仅能为生态猪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其中的植物纤维还能促进生态猪的消化,提升生态猪对饲料的转化率。如果没有条件每日提供青饲料,也可以使用维生素补充剂作为替代,只是具体的添加量需要根据生态猪的体型与所处的生长阶段进行计算,不能凭感觉随意添加。另外,在对生态猪进行饲喂时,除了要保证饲料的营养价值,还需要在饲喂过程中关注猪只的精神状态、排便情况,观察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病猪并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②提供充足干净的饮用水
除了营养充足的饲料之外,养殖户还需要给生态猪提供充足的、干净的饮用水,以满足生态猪在生长阶段与育肥阶段的需求,充足的饮水也能提升生态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用盐,起到杀菌作用,同时也满足生态猪对盐分的需求。还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调整生态猪的身体状态,提升对外部细菌的抗性。此外,一定要保证饮水与饮水设备的洁净,定期对其进行清理,避免病菌通过饮用水感染生态猪。
③创设良好的养殖环境
与生态猪相关的一切饲养活动都需要在猪舍这一环境中展开,良好的养殖环境不仅是提升生态猪养殖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保证生态猪健康的前提,能够防治疾病的传播。在开始生态猪饲养之前,要提前对猪舍用稀释酒精或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通风后将生态猪引入猪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将新的品种引入到原有的猪群当中,则需要在合群前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进行身体检查与消毒,创造一个安全的隔离环境。确定引入猪种身体健康后再将猪群合并。脏乱的养殖环境是病菌滋生的温床,也是病菌传播的理想环境,因此在养殖过程当中,则需要定期对猪舍中的垃圾、粪便、饲料与杂物进行清理,保证猪舍环境的整洁,并在清扫完成后进行通风。除了对生态猪进行保护,养殖户还需要加强对自身的防护,饲养人员携带的病菌同样会形成传染源。因此在饲养人员进入猪舍前必须进行全面消毒,为生态猪提供安全的养殖环境。
4、重视疫病防治
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养殖户严重亏损的情况就是疫病,一旦出现疫病,就很难控制其传播,也无法挽回损失。因此生态猪养殖必须重视疫病的防治。夏季由于气温高,蚊虫活跃且数量多,也是各类疫病的高发季节,猪瘟、呼吸道综合征等传染性疾病的出现概率也会提升。为解决疫病防治问题,养殖户首先要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避免细菌在脏乱的环境中滋生。在流感多发的时间段,养殖户还可以通过在生态猪的饲料中加入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药,提升生态猪对流感的预防能力。如果生态猪群不幸真的出现了感染疫病的情况,那么养殖户需要在第一时间将病猪与其他健康的生态猪分隔,避免相互感染,及时联系畜牧医院进行治疗。如果疫病已经扩散到了猪群之中,养殖户需要在第一时间寻求防疫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避免疫病的大规模传播。而对已经感染疫病的生态猪尸体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感染疫病的猪只生前居住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5、利用基因改良技术,培育优良猪种
正如上文所说,生态猪养殖产出的猪肉质量与生态猪的品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想要提高生态猪养殖创造的经济效益,就要重视猪种培育工作,对现有的生态猪品种进行优化。
现阶段主要有两种培育优良猪种的思路,第一是通过杂交将引进猪种与本土猪种的优势结合。我国本土猪种生长速度慢,肥肉占比高,如两头乌,但此类猪种的肉质与口感都更好,更受消费者的喜爱。养殖户可以将引进猪种与本土猪种进行杂交,培育出生长快、易繁殖、瘦肉多且口感好的优质猪种,并将性状稳定遗传。第二种思路则是利用基因改良技术,从根源上改变种猪在生理性状上的表达,通过胚胎干预的方式改良种猪的品种,提升其质量。
四、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1、规模化
从现阶段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生态猪养殖技术应用的规模化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虽然我国目前仍有不少的小规模养殖户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生态猪养殖,但是这只是行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渡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规模化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资源集成以及技术水平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规模化技术应用不管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管理方面的平均成本都将进一步降低,但规范管理的程度与合理性却将进一步提高,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
与此同时,规模化的科学生态猪养殖将会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规模化的科学生态猪养殖将会成为地区生态猪养殖产业的核心与带动者,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中小规模的养殖户解决在技术方面的难题,并在品种的培育、养殖管理与饲料搭配上给出帮助。在规模化养殖的带动下,区域生态猪养殖产业的水平都将进一步提升,促进中小规模养殖户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强了行业的规范性,又通过集群效应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2、自然化
为提高生态猪肉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提升生态猪的出栏率,大部分的生态猪养殖户所采取的都是自然放养的方式,该种养殖方式最主要的优点就在于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生态猪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过程,因此产出的猪肉有着较高的质量,有着相较普通猪肉更加良好的口感与风味,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与喜爱。与此同时,生态自然的养殖理念也与先进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相契合,满足了消费者对品质的进一步追求,也带动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提升了生态猪肉的交易价格,在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自然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生态猪养殖另一个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能够提高生态猪肉的品质,提升生态猪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减轻肉猪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猪的养殖主要分为散养化、立体化、产业化三种模式,在使用生态猪养殖技术时,需要建设规范合理的猪舍,因地制宜选择仔猪品种,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重视疫病防治,利用基因改良技术,培育优良猪种。现阶段生态猪的养殖技术正向着规模化、自然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单位:111000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