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推进措施分析
作者: 董海杰 常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中能够实现对水产品进行高密度、集约化生产与管理,降低环境污染、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农业相关行业进行产业机构优化。本文分析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优势,通过水循环技术、监测技术等内容分析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最后分析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推进措施。
水产工业化养殖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潮流,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提高水产养殖质量,降低水产品出现病害的几率,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当地对水产养殖进行集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养殖产量,为市场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水产品,保障水产品的安全健康。
一、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优势
水产品是重要的动物性蛋白来源,是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在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维护全民营养健康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在统筹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不断促进渔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其中工业化养殖技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2021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690万吨,比2012年增加1188万吨,2013-2021年年均增长2.2%;养殖类水产品产量5394万吨,比2012年增加1411万吨,年均增长3.4%;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增加到80.6%,比2012年提高8.2%,我国渔业生产态势良好,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1、降低养殖成本
水产工业化养殖能够缩短水产品的养殖周期,通过提高水产品养殖密度,结合相应的氧气供应技术等保障水产品的稳定生长,在高频率的生产与上市良性循环的养殖模式下,逐步降低养殖范围并减少各类养殖必需品的需求,最终降低养殖成本。
2、降低其他各类影响因素的干扰
传统水产养殖方式主要为露天养殖,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例如台风、干旱等,影响水温以及水体环境的稳定性,造成水产品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例如湖北黄石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系丰富,但季风气候的气候变化特点也为水产养殖带来困难:春季气温变化较明显且温差较大为鱼苗孵化以及产卵带来影响。而工业化养殖方式可以在室内建设养殖塘,利用相应的设备调节水体温度,为水产品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水源以及水质问题影响着水产养殖的稳定性与质量。传统水产养殖在工业化的影响下,水资源面临着被污染以及自然降水少的问题,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且水质质量降低容易出现病害问题,为养殖户带来毁灭性经济打击。水产工业化养殖能够利用化学以及生物的方式进行水处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水质,既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成本,达到规避水产品病害问题发生的目的。
3、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养殖户应用工业化养殖技术的过程中,水产品养殖密度增大,结合现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的不断推进,当地集约化的水产养殖管理,全面确保了水产品的销售稳定,养殖户跟进工业化养殖技术,规范管理室内养殖区域,减少水产品的病害问题,同时向水产品高频率投喂高营养饲料,提高能量供给速率和转化率,为自身的经济收益稳定与提高做保障。
二、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
1、水循环技术
水循环技术的应用主要利用水泵等循环水养殖设备将各个池塘内的水进行定期清理与更换,提高水的流动率,避免池塘内的水出现静置情况,结合生物过滤器、多功能生态处理器等设备对水资源进行杀菌等处理,清理水中含有的水产品排泄物等杂物,最后将处理结束后的水资源继续利用到水产养殖中,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水处理技术分为两种,分别为集中式处理与分散式处理。集中式水处理是将各个养殖户更换下的水集中到某处进行统一集中的处理,该方式处理水资源的优点在于减少设备需求量,降低经济压力,并且处理量比较大,但缺点在于由于其处理水量比较大,所以处理效率降低,在集约化管理方式下,最大限度保障各个养殖户的养殖质量。分散式水处理方式是指在每个养殖区域安装相应的水处理设备,由养殖户自主处理与控制水资源的处理频率,该方式处理水资源的优点在于提高水资源的处理质量,进一步减少水中的杂物含量,缺点在于各个设备的安装与运行比较复杂,对电量的需求提高,为养殖户增加养殖成本。
例如山东东营的淡水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系统将更换下来的水输入到全自动微滤机中,通过相应的设备进行水体的净化过滤处理以及浮床生物反应处理后,利用紫外线等杀菌技术消杀水体内的细菌与微生物,最后调节水体温度并将水重新流回养殖区域,达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水污染问题。
2、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在水产工业化养殖过程中负责监测水产品的生长状况,监测水的温度、酸碱度、透明度等,利用相应的监测设备全天候的监测养殖区域的整体状况,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治理措施避免出现水产品死亡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室内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保障水温,降低外界因素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监测技术的应用需要提高监测点设置的科学性,结合水质变化的规律与水产品的生活区域,合理控制监测设备在池塘中的深度,避免过深或者过浅导致水体更换频繁,反而不利于水产品的健康成长,同时科学设计监测设备的参数,实时监控水体质量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警,提高养殖户的处理效率。
监测设备的安装需要在专业水产养殖相关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养殖水产品品种的生活习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为了保障监测设备的稳定运行,线路设计也需要提高合理性,避免发生电路安全问题。监测设备需要保障各个养殖区域内的全面配备,因此,为了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投入,监测设备的选择需要保障经济合理,提高使用寿命,减少故障问题的发生概率,同时对养殖户培训监测设备的保养方式,为养殖户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当监测设备出现养殖户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相关部门能够为养殖户提供相应的维修服务。
为进一步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设备采集的各项数据需要与当地管理部门相联系并保障数据信息的稳定更新,提高当地集约化管理程度,根据监测设备数据总结水资源更换规律以及天气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等内容,建立相应的数据统计图,针对每一项内容规划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当地水产工业化养殖的稳定性,为当地水产养殖业经济增长带来保障。
例如欧洲工厂化水产养殖,利用环封闭式的水循环水产养殖方式作为主要养殖手段,采用全自动监控设备代替人工监督,增加多样化的水处理设备净化水质,调节水温,保障工厂化养殖场的高效稳定运行。
3、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的应用在于自动调节与控制水体的透明度、酸碱度以及温度等,重视监测并控制水体内的氧气含量,在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水体内氧气溶解度出现不同,而养殖水产品的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这时就需要水泵调节水循环时间与次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打氧气,并保障水体的透明度与酸碱度。水温控制是水产品养殖的重要环节,气候变化比较明显时,需要对水体进行升温,保障水体温度与往常无异,确保水体对氧气的溶解率稳定,避免出现水产品死亡问题。
每一个养殖塘内在水产品数量增加的同时,根据养殖密度计算水产品需要的氧气量,最大限度保障水体内的氧气含量,通常利用机械增氧、液氧增氧以及化学增氧等方式,其中机械增氧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水产品的死亡率。
例如浙江绍兴地区的青虾主产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该地对养殖户的养殖池进行了改造,安装了底增氧系统设施,开展底增氧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获得了每亩青虾产量一百多公斤的成绩。
4、养殖塘地设计
传统水产养殖池塘的设计为了保障对水体的分流,通常设计污水排放与溢流口,或者增加一个水循环口,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减少设施投资成本与运行费用。水产工业化养殖的池塘设计首先需要降低池塘深度,提高各个池塘之间的紧密度,便于各个池塘内水体的流动,降低水循环相关设施的建设成本。
在室内水产养殖区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保障相应的备用设施完善,例如,在定期进行池塘墙壁的消毒过程中,为了确保消毒的全面性与彻底性,需要将水产品引到备用的设施中,消毒结束后需要对池塘内的环境进行再次检测,确保池塘环境达到水产品的生活标准,减少水产养殖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
在当地已经建立合作社的情况下,水产养殖池塘的设计与建设需要达到集约化与统一化,例如,当地采取统一的水处理方式时,各个养殖厂的布局需要便捷水体的收集与回溯,减少建设成本,提高水体的处理效率,达到统一进行水体更换的效果,降低水循环设备的运行成本,养殖户也能从固定的水体更换规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出现水产品死亡情况,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合作社需要定期进行水体检测,将水体标本送到专业的检测机构,尤其是气候变化比较明显的时期,提高对水产品状态的观察频率,避免室内池塘水体流动过程中出现大面积病害问题,为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5、电子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
渔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农林牧渔业智慧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中能够提高养殖的科学化,促进养殖数据化,实现全面自动化,能够对水产品生长需要的各个条件进行监督与控制,并将相应的数据传输到相应管理人的移动设备上,达到对养殖户养殖状态的全面监督,保障当地水产品养殖业的安全与稳定发展。
例如山东滨州的博兴县启动“5G+智慧渔业”水循环养殖项目,通过在池塘布放多参数传感器,接入相应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进行集成搭载,利用5G网络将每个池塘设备组件组成物联网网络,以远程服务器为业务控制中心,完成对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展示发布,创新水产养殖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有力推动水产养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推进措施
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水产工业化养殖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在高质量、高科学化的饲料配比喂养下,水产品的肉质提高,产量提升,满足我国水产品消费市场的基础上,扩大了水产品出口市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体现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达。
1、加大相关人才引进与培养
水产工业化养殖逐步朝着绿色高质量且高技术含量的养殖技术方向发展,未来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科学的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等各类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应用,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为水产养殖业的智能化提供人才保障,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普及,水产工业化养殖业也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建设并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补充并完善行业相关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训,还需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人才引进,利用现代新媒体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宣传,提高相应的人才储备量,同时加强与农业院校的合作,为水产养殖相关人才提供实践机会,提高本专业学生对水产养殖的认识与了解,为水产工业化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2、地区之间加强工业化养殖技术的宣传
各养殖地区的气候条件与水产养殖品种各不相同,在推进工业化养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当地养殖户贯彻工业化养殖技术的优点,结合当地养殖户的养殖品种与当地容易出现病害问题的时间,介绍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优点以及病害问题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提高当地养殖户对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认同感。宣传人员耐心与各个养殖户进行沟通与解决问题,利用新媒体设备将其他地区的水产工业化养殖视频对养殖户播放,视频内增加对养殖户的采访,加深当地养殖户对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了解,在进行养殖区域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保障改建工作的稳定顺利进行。
当地养殖户在真正利用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进行水产养殖之前,当地相关部门加强对养殖户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让养殖户了解每一个设备的运行方式,了解各个数据的安全范围,保障自身对室内养殖方式的熟悉,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与安全卫生意识。
当地相关部门在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的前期,加强对各个水产养殖区域的巡逻频率,及时发现养殖户存在的认知误区与操作不规范的地方,纠正养殖户的错误认知,保障其合理有效应用各个现代化设备,为自身的养殖安全负责。监督养殖户是否存在不合理提高养殖密度的问题,原因在于部分养殖户急于求成,没有按照发展规律合理增加养殖密度,结合养殖户不科学的氧气需求计算方式,容易导致大面积水产品死亡问题,为自身带来经济损失,不利于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影响当地养殖氛围与技术应用效果。
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能够实现养殖集约化与智能化,提高当地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进行产业机构调整,为我国渔业发展贡献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更加智能的现代化设备应用到水产工业化养殖中,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问题,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265200山东省莱阳市海洋渔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