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及防控举措分析

作者: 何晓楠

随着我国近年来畜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养猪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养猪行业创造收益的过程中,传染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而在养猪行业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中,危害最大的当属猪口蹄疫,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养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猪口蹄疫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均有所下降,但猪口蹄疫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因此相关工作者仍旧需要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和发病症状进行分析,提出有关猪口蹄疫的防控举措建议,以期为我国养猪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和发病症状

1、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猪口蹄疫病毒属于一种常见的传染类病毒,其传染性异常迅速。最直接的传染源是携带病毒的种猪或者已经发病的种猪,一般在感染的开始阶段传染性达到最强,并且由于其发病率和传染率较高,因此在一些种猪已经痊愈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具备着传染性质,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二次感染的概率,而猪口蹄疫病毒的宿主一般以动物为主,例如猪、羊、牛、鹿等偶蹄目哺乳动物,传播的范围较广,危害较大。

而在猪口蹄疫病毒的传染途径方面一般可分为两种,即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其中,直接传播是猪口蹄疫病毒传染的主要方式,通常会以动物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等作为传播载体。例如,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汗液等分泌物,都可作为猪口蹄疫病毒传播的途径。间接传播目前主要的形式多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带有猪口蹄疫病毒的人或交通工具进入猪口蹄疫发病区会携带猪口蹄疫病毒,并且在接触动物的过程中进行传播,从而造成间接传播的情况;二是,带有猪口蹄疫病毒的母猪在进行哺乳的过程中会将猪口蹄疫病毒以乳汁的形式传播给仔猪,从而形成间接传播;三是,鸟类迁徙以及空气等方式进行间接传播,带有猪口蹄疫病毒的种猪通过呼吸会将带有猪口蹄疫病毒的气体和唾液带入到周围的空气环境中,使局部地区的动物会被动携带猪口蹄疫病毒,从而造成了猪口蹄疫病毒的间接传播现象。猪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且传播过程中对于传播载体的要求较低,因此这也对我国养猪行业进行猪口蹄疫病毒的防治工作增添了较大难度。

在猪口蹄疫病毒具体的流行特点方面,猪口蹄疫病毒多发于我国的春季,而严格意义上来讲,猪口蹄疫病毒在一年四季都会存在传播的可能,而由于猪口蹄疫病毒在传播途径上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而我国的春季正处于多风时节,因此猪口蹄疫病毒在春季爆发的概率相对而言较高,并且一旦发生猪口蹄疫病毒感染现象,猪口蹄疫病毒在春季的扩散速度较快,影响的范围也较广。在我国,猪口蹄疫病毒的传播特点存在一定的南北方差异,在春夏季节,北方的传播感染几率相较于南方而言,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趋势,相比之下的传播速度以及感染范围也较高,其次便是我国的冬季,冬季我国的养猪行业在饲养环境的保护方面容易出现不足的现象,从而容易形成阴冷潮湿的饲养环境,非常有利于猪口蹄疫病毒的生长,并且一般情况下,冬季的猪口蹄疫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多以集中饲养种猪爆发感染现象为主,并且具备较快的蔓延速度。

2、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

在感染猪口蹄疫病毒后,种猪一般会存在3-7天的潜伏期,如果处在猪口蹄疫病毒爆发的高峰期,潜伏的周期则会在5天左右,病猪口蹄疫病毒的发病部位多以种猪的呼吸道、口腔以及身体各处软组织中,并且一般会伴随着发热、水泡以及溃疡等现象,其中发热的温度大约在40℃左右,同时在感染期间,体温一般不会发生下降,而随着猪口蹄疫病毒感染时间逐渐变长,种猪在猪蹄的位置会出现严重的水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猪的行动功能,而猪口蹄疫病毒在感染成年种猪时,大部分的成年种猪会出现自愈现象,但是在体内仍旧存在猪口蹄疫病毒,并且其传播性质不会消失,形成寄生的现象,并且寄生的时间周期大约在6个月左右,期间如果不及时进行猪口蹄疫病毒防治措施,则会导致种猪出现二次感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对于母猪和仔猪而言,一旦感染上猪口蹄疫病毒,其致死率将大大提高,因此相关部门要注意及时开展防范措施。

二、有关猪口蹄疫的防控举措建议

1、开展自主繁殖和养殖

当前在猪口蹄疫的预防措施过程中,养猪行业工作者要想保证所饲养的猪没有携带猪口蹄疫病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自繁自养措施,由于猪口蹄疫的感染性与传播性较强。因此,一方面,自繁自养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对猪口蹄疫的病毒进行初步预防,保证所饲养的猪经过相关检测,并且在种猪的繁殖配种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检测标准,对要进行配种的种猪进行全面检测,保证参与配种的种猪无猪口蹄疫病毒,从根本上降低猪口蹄疫病毒在猪群中传播的概率,从源头阻断猪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而提升对猪口蹄疫的预防效果,大幅降低了养猪行业在进行种猪引进的过程中存在猪口蹄疫病毒的风险概率,同时在进行配种的过程中,参与配种的种猪要先进行隔离喂养措施,降低引进种猪中存在猪口蹄疫病毒的风险,要在第一时间对种猪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对猪口蹄疫病毒进行全面筛查,并在隔离期间对种猪进行全面的消杀工作,以此来为后续的免疫接种工作做准备,保证可以充分发挥后续的免疫接种工作的作用,从而在根本上提升种猪自身的免疫能力,在确保被隔离的种猪符合集体饲养条件时,再开展种猪的配种工作,以此来保证在进行集体饲养工作的过程中,也会从根本上降低猪口蹄疫病毒传播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养猪行业在进行种猪饲养的过程中不会由于外部引进工作而面临猪口蹄疫病毒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养猪行业进行日常的经营与饲养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集体饲养的过程中出现猪口蹄疫病毒传播的可能性,或者部分种猪出现猪口蹄疫病毒感染的症状,要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并且及时开展相应的防疫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及时对出现猪口蹄疫病毒感染现象的种猪进行处理,并及时上报给当地的动物防疫部门,以科学的手段划分具体的隔离区域、饲养区域以及观察区域等,将现有的所有种猪进行定期检测和全面监督,严格落实防疫部门下达的相关猪口蹄疫病毒防治措施,以每天为单位,对种猪的饲养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杀工作,并对没有出现猪口蹄疫病毒感染病症的种猪进行药物预防处理,并及时关注种猪的成长情况,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种猪的实际成长情况以及病症变化来决定后续的饲养工作,保证在出现猪口蹄疫病毒传染现象的情况下,将养猪行业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并最大程度减少对种猪生长过程的负面影响。

2、完善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

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是防治猪口蹄疫病毒的重要方式,也是为种猪的生长过程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养猪行业在进行猪口蹄疫病毒的防治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对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一方面,养猪行业要制定完善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方案,针对猪口蹄疫病毒设计专业性的防范措施,定期对种猪的生长环境进行清理消杀工作,保证种猪生长环境的卫生情况,对种猪生长环境中容易产生细菌病菌的位置要定期用火碱水进行清理,也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其中,由于猪口蹄疫病毒会存活于种猪的分泌物以及排泄物中,因此相关饲养人员在进行清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种猪饲养区域内的排泄物进行及时清理,保证饲养内部环境的卫生标准,并进行通风处理,并严格规范县管饲养人员的工作方法,避免由于饲养人员操作不当所引起的内部环境污染等情况,同时可以适当采用高温杀菌的方法,利用猪口蹄疫病毒在80℃高温下无法存活的特性来进行消杀工作,以此来提升消杀工作的质量,同时养猪行业内的相关饲养人员应当定期对饲养工具以及自身的工作服进行消毒杀菌,在日照充足的天气下将工作服以及饲养工具放到阳光下进行暴晒,以此来降低外部环境的猪口蹄疫病毒存活率,针对外来人员以及车辆等,均要统一进行消杀环节,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后方可正常进入,从根本上切断猪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途径,做到种猪生长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养猪工作人员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合理采用一些先进的消毒设备。例如紫外线消毒设备等,主要可以放置在种猪生长环境的入口处,将消毒设备作为防治猪口蹄疫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切断大部分病菌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在开展日常饲养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了解市场方面的变动,并汲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与成功案例,以此作为制定猪口蹄疫病毒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及时掌握社会动态,一旦附近地区爆发了猪口蹄疫病毒,则要在第一时间开展猪口蹄疫病毒的防治工作。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相关饲养人员应当定期为种猪进行成长情况的检查,从而在猪口蹄疫病毒传播前进行严格的监督工作,工作关键点在于提升种猪的免疫能力,帮助提升种猪自身对于猪口蹄疫病毒抵抗能力,以此作为预防猪口蹄疫病毒工作的重点内容,并且要严格监督相关饲养人员的工作方法,按照当前我国先进的饲养模式以及养猪场所饲养种猪的品种来进行具体饲养工作方案,并安排专业的监督人员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以此来帮助养猪企业构建完善的日常饲养管理体系,从而保证种猪可以在科学的饲养方法下进行成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猪感染猪口蹄疫病毒的风险。

3、严格落实疫苗接种工作

对于猪口蹄疫病毒的防治工作而言,针对猪口蹄疫病毒自身传播能力强以及发病率高的特点,提升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力度是降低猪口蹄疫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的养猪企业在面临猪口蹄疫病毒扩散现象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猪口蹄疫病毒所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方面,养猪企业在进行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加强猪口蹄疫病毒相关的疫苗接种工作力度,严格把控猪口蹄疫病毒疫苗的质量,所投入使用的猪口蹄疫病毒疫苗要满足国家批准的安全标准,并在购入疫苗后严格加强货物的运输管理力度,避免由于运输过程中的处理不当等行为所引发的猪口蹄疫病毒疫苗损失等,从基本上保证疫苗可以充分发挥防治猪口蹄疫病毒的作用,并在投入使用前对疫苗的整体质量进行最终检查,包括猪口蹄疫病毒疫苗的密封情况以及详细的生产信息等,最终保证猪口蹄疫病毒疫苗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投入使用,以此来从本质上保证猪口蹄疫病毒疫苗自身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由于猪口蹄疫病毒疫苗检查工作不充分导致的疫苗接种工作出现负面情况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在进行猪口蹄疫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饲养工作人员要注重对疫苗的使用方法以及具体的接种方式进行严格规范,全面按照猪口蹄疫病毒疫苗的使用说明书来进行,包括猪口蹄疫病毒疫苗的接种方法、使用说明以及使用周期和具体用量等,避免由于猪口蹄疫病毒疫苗的错误接种导致无法发挥猪口蹄疫病毒疫苗在防治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进行猪口蹄疫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接种工具的安全性和卫生情况,规定一头猪使用一个接种针头,避免接种针头重复使用而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并参考专业人士的建议定期进行检查,保证所饲养的种猪对猪口蹄疫病毒疫苗不会出现排斥现象,并在使用过程中严格规范剩余疫苗的保存管理方法,避免由于疫苗保存处理工作不当导致的疫苗作用下降等情况,并在疫苗接种结束后对疫苗接种工具进行全面消毒杀菌,并对使用后的疫苗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其挥发产生有毒气体并造成污染,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所饲养种猪的品种来进行具体的接种周期以及用量方案,保证对猪口蹄疫病毒疫苗进行科学使用,从而充分发挥猪口蹄疫病毒疫苗对猪口蹄疫的防治作用。

4、加强对相关饲养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开展猪口蹄疫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饲养人员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饲养人员在进行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工作方法以及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都对猪口蹄疫病毒的防治工作质量直接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因此,一方面,养猪行业内部应当积极加强对相关饲养人员的培训力度,根据当前我国在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中相关专业人士所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以及养猪行业当地种猪的具体品种以及实际发展规模,制定符合养猪行业开展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培训方案,并严格制定具体的培训周期,以此来提升相关饲养人员在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过程中的专业化处理能力,从根本上提升相关饲养人员的专业修养以及岗位知识应用能力,使相关饲养人员在面对猪口蹄疫扩散现象时可以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饲养人员对于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的落实能力,并从本质上强化相关饲养人员对于猪口蹄疫病毒的防范意识,从而有效提升猪口蹄疫病毒的防治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养猪行业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及完善的员工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基本的工作准则和规范要求,从而提升相关饲养人员在开展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时的积极性,避免相关饲养人员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以此来减少饲养人员在进行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过程中工作失误现象的发生,并积极落实员工责任制度,保障相关饲养人员充分理解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作用,进而有助于养猪行业有效落实猪口蹄疫病毒的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猪口蹄疫病毒对于我国的养猪行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经过本文分析可得,在开展猪口蹄疫病毒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开展自主繁殖和养殖、完善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严格落实疫苗接种工作以及加强对相关饲养人员的培训力度。

(作者单位:111000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