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分析

作者: 尼块央荣

农作物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保障我国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通过科学种植,不仅可以保障农业安全生产,还可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条高效、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之路。同时,可保障当地农民达到增收致富的良好愿景,使农业行业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一、农作物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1、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主要采用化学控制技术。尽管化学控制技术处理高效,但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通过农作物科学种植与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的危害,以此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

2、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目前,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生产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当前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传统的作物病虫害控制手段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强对科学种植与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较为关键。

二、农作物科学种植技术

1、选择品种

选择良好的品种对提高作物的产量、降低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品种在性状特点上有很大的差别,在选择品种时,需仔细阅读品种说明,并根据当地的环境、耕作方式、种植意向选择合适的品种。具体如下:

①根据耕作方式选择适宜的品种。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间作套种),以康农玉108、腾龙718、冠玉1129、安科106、中金368等为佳。

②根据种植地的地理位置、茬口、气候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在品种审定中,对不同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海拔、茬口进行界定,并对主要的病虫害的抗性进行鉴定。在种子包装介绍中,要全面掌握并合理选用。例如,在浅山丘陵地区的早茬玉米,适宜选用西大998,康农玉108,冠玉1129等,迪丰618,华玉1号,金科2号,中高山区的华玉5号等品种。

③根据产品用途选择合适的品种。生产可食玉米可选用正大12号、成单718号、正大999号等硬颗粒品种;青贮饲料要选用川单99、雅玉青贮8号等青贮玉米;其他品种需选择高产、稳产、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水稻品质普遍达到部颁优质食用稻3级或更高的品质。

同时,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部门关于农作物品种布局的意见,每年由市、县、乡村两个部门按照上年度试验,需对示范、生产中的品种表现进行分析,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茬口、不同耕作方式的作物品种布局指导意见,以此指导当地农民科学选种。

2、科学整地

整地是指农作物在播种前需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活动,其为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整地方式包括浅耕灭茬、翻耕、深松耕、耙田、垄、畦等。整地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表状况,从而为作物的播种、生长和田间管理提供有利的条件。

①浅耕灭茬是用圆盘、旋耕机、灭茬犁等粉碎根茬,疏松表土,清除杂草的一种方式。在农作物收割后或翻地之前。采取翻耕方式,以翻土为目的将泥土弄松,同时把肥料、残茬和杂草等掩埋起来。

②深松翻是指用松土或凿形犁头等松软的耕层,把犁下层刨开,防止土壤板结。耙地可在耕地之后,用各种各样的耙来使土壤变得平坦。耙的深度为4-10cm。用圆盘耙、钉齿耙等耙地,使其具有破碎土块、疏松表土、保水、提高地温、除草等功能。耖田是一种在水田中进行的一种表面耕作,其目的是平整耕地,还可粉碎土壤,混合肥料,促进土壤和肥料的融合。耖田常在播种之前或在插秧之前进行。

③垄作是在田间修筑较窄的垄沟,以增厚耕层,提高土壤温度,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便于排灌。可用作畦机、犁、锹、铲等作畦。深沟高垄覆盖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④在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以往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在此,当地需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技术,并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通过深松和整地,大幅度提高土壤的储水量,使其达到旱涝的基本均衡状态。根据实验结果,在浅耕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仅为60cm,而采用机械深松,可使土壤含水量达到150cm,充分的水分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增加粮食收成。

3、科学播种

各类作物的生长依赖于良好的环境、合理的浇水、精确地施肥,为此需全面掌握农作物生长特点,为其制定合理、全面的播种方案,只有把每一项工作具体化、细节化,认真落实,才能实现农作物高质量、高产量的种植效果。

例如,油菜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每年有一亿多亩的油料,其籽粒含油率高达35%-50%,其幼嫩茎叶可作蔬菜,榨油后的残渣可制成高品质的饼肥。播种季节:冬油菜:9月下旬播种,来年5月下旬收获春油菜:4月底播种,9月底收获。

再如,为了提高花生品质,必须采取适当的播种措施,需避免过早播种和晚播种,过早播种会引起晚霜冻;过晚播种将会对花生的销售期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产量下降。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会降低。据调查,在花生生育后期,因高温、雨季的影响,在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已停止了块茎的生长。温度升高时,叶片缩小,匍匐茎生长,块茎发生畸变。所以,适宜的播种时间要视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4、加强水肥管理——水肥一体化

①中后期肥水管理。在农作物水肥管理中,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并指导各地做好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在田作物科学合理追肥。在此过程可鼓励追施尿素、氮钾肥等穗肥、叶面肥等以此调节作物营养生长,并提高农作物抗早衰、抗倒伏的能力;指导各地注意气温、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适时调水、因苗因墒、适时浇水、保墒、降温。为了改善田间气候状况,减少冠层气温,还需指导各地开展“晨灌夜排”,以此达到科学播种效果。

②控制施肥量

当前,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必须严格控制施肥量。在控制施肥量的同时,要注意防止过量施用,过量施用不但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引起农作物出现病害等问题。

例如,大量使用氮肥,使粮食产量在数十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增加了种植成本,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施肥条件下进行水稻选育,也会使某些关键基因缺失,使主要作物的肥料利用率降低。一般在水稻收获后,选择适宜的施肥量。在施肥前,要对所用的肥料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肥料,加强微量元素的补充;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要控制施肥量,否则会导致产量下降。

再如,在水稻的施肥中,要合理地施用钾、磷。磷肥主要是基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根据肥力充足的土壤施磷,以确保作物的后期所需;钾肥一般在水稻的生长阶段都要,可将磷酸二氢钾喷洒到田间,以达到灌浆的效果。同时,在抽穗和开花期间,每140g施用磷酸二氢钾,可加入适量的水分,以此确保水稻营养均衡地健康生长。

③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解决水资源浪费、化肥污染等问题的技术,是在安装有滴灌施肥设备条件下,灌溉与追肥结合的蔬菜高效水肥管理技术,具有节水、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产量与品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省工等优点。在该技术下,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以水肥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农作物肥料用量不足的问题。

④节水灌溉技术。技术可以满足作物生育、果实生长、产量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可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对大田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节水灌溉技术能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并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及土壤水分的吸收。同时,节水技术的回收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三、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分析

1、光学工艺

利用光能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如 LED、日光灯、生长灯等。首先,由于作物对光照的需要差异明显,因此,在合理应用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作物的差异性特点。其次,光技术是利用其本身的光能特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保护实际生产环境的目的,并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无菌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动能转换,蔬菜产业急需进行无菌化种植。无菌化栽培技术,既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并且可解决病虫害。无菌栽培技术是一种不依靠种植基地,直接用水灌溉作物根系的技术。与其它栽培技术相比,它具有许多优点,而且是适宜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既能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又能为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各地政府对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①新品种优选

培育优质品种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的丰产特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此应选择无病害、高产、抗病的品种,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②合理密植

无菌栽培技术应做到通风密植,提高单位产量,提升种植效益;在播种之前要浇透幼苗,要选择生长健壮、大小匀称、株距适度、行距保持一定的栽植密度。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它品种,灵活地利用场地,增加单位占地面积,增加产量。

③合理灌溉

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控制中、后期,并按苗情、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灌溉。当农作物开花、结果时,正是水分需求的重要阶段,相关的栽培人员要特别注意灌溉过程。灌溉也要视天气情况而定,例如在干旱的时候要多浇些水,在下雨的时候要少用水。同时,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适当地调节灌溉频率。

3、生物防治技术

在生物控制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控制害虫的发生。同时,在作物土壤中还含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物质,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抗菌素,从而有效地抑制和降低作物所产生的病原菌和病虫害问题。例如,在控制蝗虫的过程中,可以在发生蝗灾的时候和作物的生长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控制,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杀死蝗虫,并无法进行繁殖,其主要目的为摧毁蝗虫的食物系统,让它们失去繁衍能力。

4、利用农作物长季节栽培技术

在使用农作物长季节栽培技术时,可确保达到农作物基本生长条件,使其对病虫害进行预防。例如,2017年初,市植保站建立长季节栽培西甜瓜土传病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本技术体系涵盖了西瓜整个生产、微生态调控、无病虫育苗、产中绿色防治。对当地冬种西瓜进行了系统集成和示范。选择具有典型和辐射性的区域进行示范,即20亩地、技术辐射100亩,并在示范园区内实现了全园示范。

5、形成良好的保护地设施

无土栽培基质为农作物栽培的基础,根据资料,目前全世界90%的无土栽植形式都是以基质栽为主,无土栽基质能为农作物提供稳定协调的水、气、肥结构的生长介质,它除了支持、固定农作物外,更重要的是充当养分和水分的载体。如,夏季高温季节,基质堆成条跺,同时喷湿基质使其含水量超过80%,在消毒栽培设施时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密闭温室或大棚,并曝晒10-15天;在冬季低温季节,用零下2℃冰冻基质24-48小时,可杀死杂草种子,真菌孢子和虫卵。作为无土栽培的基质,在施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空气、灌溉水、前茬种植基质中的病菌会越来越多,导致后茬作物出现病害,严重时会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甚至造成大面积的传播以至于整个种植过程失败。因此,基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进行消毒或替换。对种植设施进行消毒,确保在灭菌的同时,对作物的病虫残株、地膜等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消除,以此形成保护地设施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发生。

四、农作物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发展对策

1、坚持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将种植效益最大值体现

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当地农民在进行种植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同时要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良好机遇,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明确突出特色,经济导向,生态兼顾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种植产业发展,以此保障种植效益最大值体现。其次,要使土地种植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条件、水利资源等条件,采用农业技术的耕作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的耗费。它既能降低农户的劳动成本,又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还可有效地防止因耕作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损害。

2、加强对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是振兴乡村的一项重大措施,不能仅凭群众一己之力来完成。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支持措施,落实专业技术培训,应对推广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现代化水平。在此,推广人员需跟上时代步伐,加强自己的农业技术知识,普及农业技术。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向广大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资料,其中包括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主导技术、农药减量技术等,并请农业技术科研人员现场解答技术人员的问题。

3、政府推出促进和支持绿色农业技术的政策

除了要大力推广,还要建立出完善的宣传体系,其中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农业推广的重要内容。一项新技术的普及,其本身的特点、使用成本等都将对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发展,必须通过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保障其生活品质。比如,政府可以对农民实行新的绿色农业技术,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如实质性的资源支持等。

综上所述,为达到高产、稳产的种植效果,在农作物栽培中,种植人员应从科学整地、合理种植、因地栽培、科学施肥、合理用水、土壤管理、综合整治病虫害等多个方面进行,以此不断促进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同时,还需明确科学种植与病虫害技术的发展措施,当地需加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以此有效提高农民劳作效率,保障农民稳产增收,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种植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677406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糯良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