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森林病虫害防治模式的相关探讨

作者: 魁少俊

现代林业森林病虫害防治模式的相关探讨0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造成了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森林病虫害不断发生和蔓延,森林资源质量不断地降低,生态体系严重失调。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迫在眉睫。森林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社会资源,其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历来都是高度的重视,早已建立了对应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相关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对于林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森林建设的长远发展,从我国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林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文中主要对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保证现代林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的林业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林业产业产值增长从1994年至2017年累计增长了52倍。在这一过程中,坚持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发展中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增强林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森林病虫害防治这个问题上,要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在当代林业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务必全方位高度重视森林建设质量,处理林业基本建设中存在的森林病虫害难题,确保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全方位推进林业产业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森林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体系,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不同的威胁和损害,其中病虫害造成的危害相当致命。防治森林病虫害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预防治疗森林中出现的病虫害,这一措施对于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森林病虫害对于林业资源的危害越来越大,为此,做好防治工作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开展森林病虫害预防治疗工作的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属于我国极为重要的资源,现代林业工程的建设能力和发展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增强森林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准,务必要改变林业生态项目的建设体系与建设方法,为林业生态工程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在实施中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病虫害时有多发,对林业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在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中,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通过组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做到从源头上消除阻碍森林资源增长的各种隐患因素,保护和增强森林资源增长速度,构建、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综合性、抗逆性、防护性,降低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作为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森林产出的木材和附加产品不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森林产品产出能够保证农业生产、国防军队建设、老百姓日常生活,还可以起到防沙治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作用,具有很好的绿色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然而,近几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在多地发生猖獗,造成了森林资源增长受阻,森林质量、数量下降,这给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各级财政预算列项之内。

二、森林病虫害发生特征

森林出现病虫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病虫害种类较多。据统计,在我国多地森林害虫类型有数十种,严重的地区乃至百余种,其中防治难度最大和影响最为严重的病虫害主要有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造林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白皮松、杨树和柳等,上述两种虫害,对油松、樟子松具有致命性危害,导致其木料大批量降低产量、质量,甚至造成成片林分的毁灭。另一个方面是范围大,难以实施根治。伴随着国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国内各地的人工造林总面积大幅增加,但在造林树种选择方面较为单一,由此对森林病虫害的抗性相应降低,病虫害发生面积和严重程度不断扩增。虽然各地采取多种多样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住了病虫害的蔓延势头,但是,近年来的冬天气候变暖,为病虫越冬存活提供了条件,进一步造成防治难度的加大。 例如像松毛虫、青杨天牛等害虫,易存活、易隐藏、难防治,一旦发生出现就会马上爆发,难以进行根治,若是事先检测预报工作不及时,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林业病虫害的主要特性。

1、种类的简单性。林业病虫害的出现主要表现在有着突发性,在出现之前很难对其开展预测和预防。由于国内森林面积大,出现病虫害也较为频繁。林业管理部门无法对病虫害开展全方位的检测,所以开展病虫害防治不彻底。此外,在国内的病虫害种类中,病虫害的种类较多有着简单性,而对于不同种类的害虫的防治措施也有着不同的措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2、影响存在广泛性。林业病虫害所造成的灾难有着较强的广泛性。发生林业病虫害一般情况下不是局部的,它的出现通常会对整个区域的广阔林业资源带来严重影响。而我国林业资源种植的又相对集中,在选择的种植树种还比较单一,所以容易造成病虫害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3、病虫害的顽固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应用的杀虫药剂也日益的完善。同传统的状况相比,我国对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有了成熟的经验,但是对于长远防治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药物的持续作用下,虫害也提升了适应性和抵抗力,具备了抗药性,使得一部分害虫在治理后无法消灭,而对于有的害虫来讲不仅不会消灭,而且还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灾难。

四、病虫害防治的功效

1、保证森林生态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体系中具有很多气候条件和多种生物特性,自身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强,但是这种调整无法抵抗严重的病虫害。假如病虫害不断扩散发展,森林生态体系将会受到严重危害。因而,在病虫害发生初显端倪时,提前加以有效管控至关重要。

2、有益于提升森林的品质质量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将会使森林树木生长受到严重的破坏,林地、林分质量不能达标,将来取材困难,林分质量下降,寿命缩短,成本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均受到影响。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预报及其防治,既能确保森林资源总体质量和森林使用效率,又能确保增强森林承载能力。

3、间接减少相邻森林发生病虫害的概率

病虫害的预防是一个早预报、早防治的过程,必须长期性地开展观测预报,收集分析森林内的所有数据信息。通过观察,观测者们要更好地掌握了解森林,更好地把握动物栖息地、植物的生长环境、气候变化等相关要素。开展病虫害检测时,必须通过检查分析数据、结论等信息内容,能够及时发现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相邻森林之间及时解决防治,尤其是危险性大的病虫害,防止大发生。

五、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1、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免疫力较差

为了能够扩充森林资源的总量,我国十分重视人工造林,对人工造林和天然防护林的病虫害防治保护力度相对较弱。部分地区为了加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天然林过多的砍伐,较多绿色生态林地受到破坏,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出现严重失调,进而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抗性降低,抵抗病虫害的免疫力减弱,导致病虫害大发生。进而使林地林木质量、数量严重下降缩减,树木生长周期延长,最后导致生态环境出现问题。

2、病虫害治疗相对困难

由于林业管理人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认识不到位,忽略病虫害日常检测预报,病虫害检测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森林病虫害猖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主体的林木,树体高大且分布在高山、沟谷等工作人员难以到达的立地条件,面广量大。因此,实施操作起来难度、成本加大。另外,目前森林病虫害发生种类不断增加,监测预报和防治过程渐趋繁杂,因而,林业主管部门务必精确高效地检测病虫害,全面推行病虫害防治预警机制,从根源上确保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3、防范和治疗用药不够规范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中,防治观念上存在执念和偏差,常常觉得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数量越多、喷洒周期越短,防治效果就越好。这样不但无法获得较好的病虫害防治实际效果,而且给病虫害增强了抵抗性,加重了后期防治难度,降低整体防治的实际效果。最后造成即使在后期的防治工作中,提升药量也达不到明显效果。

六、综合治理的定义和原则

1、综合治理定义

森林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防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防治观念,密切分工合作,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在病虫害所发生的各个阶段开展防治,实现较好的防治实际效果。也就是要有较好的防治模式,树立预防观念,不可以只停留在病虫害发生时防治,而需在发生病虫害前予以解决。使得病虫害防治落实到育林全部环节,从栽种苗木入手,挑选抗病虫害品种,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不可以只关注技术而忽略宣传、教育工作等等。

2、综合性治理的原则

在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各环节中,务必首先建立治理标准,以预防为主,投入人、财、物等资源开展预防,而非应用技术方法进行治疗。在使用生态方法有效的情况下,首先不使用药物方法,因为应用药物可能会消灭病虫害的天敌。应用生态、生物防治治理模式,可以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重视生态、生物等综合防治的科学研究及应用。

七、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1、科学构建综合管控模式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历来是重治轻防,是综合防治的短板。在具体植树造林环节中,要提升林业工程管理方法。如做到地块选择、养苗、植树、运营、管理、砍伐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增强树体免疫力,合理融洽树木个体之间的生态关系,保证树木健康成长,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不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标准理念,采用高效的综合管控模式。比如,必须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搭建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森林本身防灾减灾能力。要合理配置其他树木,构建植物群落,应用人工林加天然林的运营模式,加强物种互相制约功效,保证林业生态环境长期稳定。在日常工作中,要详细分析森林生态环境、社会现状,结合当地情况挑选绿化树种、提升造林成活率,提升林业其他抚育管理水平。比如按时清除杂草,剪修不必要树枝和防治病虫害。此外,提升动植物检疫水平,我国加入WTO后,同世界各国的沟通愈来愈多,外来病虫害传入和出现爆发的风险性大幅上升。因而,在实施动植物检疫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各地动植物检疫工作,避免各种危险性病虫害的扩散。

2、高度重视病虫害监测系统建设

首先,要做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预测单位的设备设施完善。比如,提升关键林业区站、古树名木区、关键虫害预报点的监测能力和设施建设,构建以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部门为主体的强大监测预报互联网,及时不断监测森林生态体系有害生物消长动态,积累数据分析,打造功能完善、更为贴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精准监测森林有害生物的发生与消长状况,达到立体收集、网络上传、自动分析、智能报告、科学决策的作用。此外,森林病虫害防治预警报告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重要核心任务,林业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要素、以往数据信息等,积极主动监测森林病虫害状况,制订高效的防治策略。比如,要严格遵守森林有害生物事件每星期报告制度,评定监测预警信息工作成效,防止出现少报、谎报、瞒报等问题。与此同时,一定要通过报刊、广播节目、电视、手机、互联网技术等途径向社会各界公布预警提醒,为防治工作提供有效支持,扩大监测预警信息范畴,改善服务等各种渠道,丰富监测预警信息手段。构建森林病虫害监测全过程控制管理模式,包含创建森林有害生物精确监测网络、创建数据分析系统和监测点基本概况数据库系统,强化数据采集、信息传递、资源管理、信息识别等整体过程管理。对于存在严重威胁的有害生物,应开展重点监测,预报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向和动态,为防治部门提供依据。

3、开展无公害森林病虫害防治模式

应用化学药物防治森林病虫害是最常用的方法。对于很多严重的森林病虫害可以采用这一方法防治。但是,不恰当的应用会影响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会导致部分生物种群灭绝。因此,为了提升森林品质,尽量要采取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开展无公害森林病虫害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属于最常见的无公害防治措施。比如,用一些机器设备捕杀虫害等。在森林病虫害传播方式的防治中,应用阻隔技术阻隔传播途径,避免病虫害进一步扩大。通过诱杀技术在森林病虫害多发环节,运用暗光、高压电等捕杀害虫。利用温湿度调整、暴晒等方式清除病虫害等等。生物防治是最重要的无公害防治方法,不但可以确保防治成效,而且还能降低成本。比如,通过林业虫害天敌防治是常见的防治方式。是指将一部分天敌昆虫引进森林,有效管理病虫害,在降低病虫害,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林业生产。引入一部分益鸟防治森林病虫害。森林中的鸟类主要是以啄木鸟、山鸟、喜鹊等,因此在森林中建巢,给这些鸟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此外,还可以通过病毒、细菌等方式进行防治,白僵菌能够防治马尾松毛虫等病虫害,提升防治效率,促进现代林业绿色无公害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上,为了增强防治效果,维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联系实际,依据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生活空间多维、生活习性多样等特性,对于森林抵抗力弱、病虫害防治难度高、防治药物不科学等多种因素,明确提出针对性策略开展防治,积极加强森林病虫害综合管控,注重灾情监测、开展无公害防治,提升防治效果,持续推动现代林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731600甘肃省永靖县林草事业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