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分析
作者: 洪迎娣
生态经济离不开林业的发展,苗木培育技术和移植造林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绿化面积的增加,扩大苗木资源占地比率。本文从育苗地、种子、播种技术、施肥、成苗期管护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做好苗木培育工作,同时,合适时机、移栽密度、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人员素质、造林范围和质量检测是影响移植造林技术实施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从以上方面做出努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工程是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目标的重要基础。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境内地形以中低山地为主体,间或分布着河流、盆地、山前丘陵等,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四区”于一体的县份,森林覆盖率高达77.33%,林业经济是岳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工程的发展。林业工程的发展,对增加绿化面积、增加氧气含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工程的经营发展,离不开造林技术的支持,其中苗木培育技术和移植造林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两项技术。一般来说,育苗、造林、经营是林业经济密不可分的几个方面,共同连接起林业经济发展的脉络,在某一环节中出现问题,都会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对苗木培育技术和移植造林技术的提升,对林业工程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苗木培育技术要点分析
1、育苗地的选择与管理
育苗地的科学选择,是苗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因地制宜做好林业工程的重要条件,关系苗木生长的质量,有利于在林木种植实践中为苗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动力。岳西县5个土类中,山地草甸土占0.16%,石灰岩土占7.19%,山地棕壤占23.48%,黄棕壤占69.15%,在育苗地的选择上,主要应考虑土壤肥力、地理位置、土质情况、水源多少、病虫害等因素,林木的不同类型对育苗地的需求不同。依据不同土质情况,土地可以分为沙土壤、壤土、轻土壤、黏土、沙土等类型,其中,沙土壤、壤土、轻土壤较为适宜林木生长。区分土壤的酸碱性,盐碱性土壤适宜种植垂柳,酸性土壤适宜种植松树。因此,应当从苗木栽种的实际出发,根据苗木的不同种类选择合适的土地。另外,病虫害是苗木生长的一大影响因素。除了外部引发的病虫害外,有的土壤本身也存在病虫害,会直接影响苗木的出芽率,造成林木生长困难。
在育苗地的管理上,应当对土壤的现有条件进行人工干预,使其适宜苗木生长。在肥力改善方面,根据苗木生长所需,选择合适的肥料,主要有有机肥和化肥等类型。通过肥料的施用,改善土壤肥力条件,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营养。在酸碱平衡方面,酸性土壤中可以添加草木灰和石灰等物质,碱性土壤中可以搅拌草炭土和松林土。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土壤的消毒处理,喷洒药剂,从源头上处理病虫害,为苗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对育苗地进行规划和使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苗木的健康生长和取用提供便利条件,也为林业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条件。
2、苗木种子的选育和预处理
如果说育苗地是苗木生长的外部条件,那么苗木种子就是关系苗木生长的关键因素。在苗木种子的选择上,重点考虑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关注种子的种子外形、抗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选种工作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选择生长旺盛、生命力强的母树产生的种子,这种种子通常外形完整,能够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应对自然环境的各种挑战。对不符合标准的种子进行淘汰处理,保证种子质量。
在苗木种子的预处理方面,对选择好的种子进行冲洗、清理和消毒,通过地膜覆盖、水源灌溉和科学施肥控制好种子生长的温度、湿度和肥力条件。人为干预对种子胚根生长有着积极作用,保证发芽率的同时能够取得最佳催芽效果。除此之外,为保证种子的存活率,在符合标准的种子加入药剂拌匀或者用药剂浸泡,增强消毒效果,减少病菌对种子的影响。
3、播种技术和模式的优化
播种行为的具体实施,离不开科学的计划和严格的执行。第一,在播种时间的选择上,大多数情况下,基于温度和气候条件的考虑,“春雨贵如油”就有了明显的指向特征,春天是最为适宜的种植时间,播种后降雨量的不断增加又对苗木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第二,在土壤、温度、湿度等基础条件的控制上,技术人员应当对育苗地的各种条件有大致了解,关注育苗地区长时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和典型气象特征,对不同时期的温度、湿度变化和年平均气温、降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时期苗木种子的管护做出改变。如果是播种时温度骤降,可以通过地膜覆盖等方式增加温度,同时,有机肥的酵解作用也能够满足种子生长必需的温度条件。天气干旱的情况下,为避免水源缺失对种子生长的不利影响,应当及时进行灌溉,水分支持是种子根系生长的必备条件。此外,苗木种子或者幼年苗木根系不发达,吸收水源的能力较差,应当及时关注种子的水分情况,必要时及时进行人工灌溉。第三,在苗木种子的补缺方面,技术人员需要建立工作台账,需要对苗木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出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发现的未能发芽或者出苗的种子及时进行更换,使得苗木种子不能错过生长期,在合适的时期健康生长。
4、施肥管理
处于育苗期的幼苗自身免疫力较低,抗风险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为保证充足的营养支持,需要对幼苗施加肥料。在施肥管理上,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重点关注烧苗问题。幼苗的夭折除来自自然的各种风险外,人工不科学的管理也会造成极大影响。对幼苗施肥,应当合理控制施肥的用量和时间,定时定量,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第二,基肥和追肥的科学实施。依据苗木生长阶段的不同,肥料选择也会有所区别,除种类的选择外,科学施肥也对施肥次数和数量做出要求。基肥和追肥就是施肥的两个阶段。通常情况下,基肥尽可能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提升土壤肥力,注重施肥均匀,避免出现苗木生长的差异性。施肥量的控制上,大约为150g/m2。追肥是根据幼苗生长的不同情况做出的选择,通常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等不同类型。施肥过程中,为保证幼苗的养分吸收,通常会将肥料与水分进行充分融合,保证化肥效用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追肥时间的控制上,出苗整齐后一个月是最合适的时间,这个时候的幼苗生长旺盛,急需不同种类的营养支持。
5、成苗期管护
苗木种子出苗时期,由于较为弱小,极易受到风吹倒伏、病虫害、草木生长和土壤板结等情况的影响,所以需要尽心管护,减少外部因素对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幼苗倒伏源于其根系不稳,风力稍大便会产生倒伏情形,育苗地障碍物的设置能够减少风速影响,在苗木周围设置支撑物能够缓解苗木根系压力,都会增强幼苗的抗倒伏能力。病虫害的防治主要包括差异性防治和季节性防治两种防治方式。差异性防治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说,50%胶体硫50-100液对白粉病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间隔一个星期喷洒一次,连续两次治疗能够看到明显效果。另外,剪除病虫害枝丫、喷洒药水等都是基础的治疗方式。季节性防治是指在病虫害极易出现的季节进行重点关注,尤其是春季。春季始,万物生,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温度的逐渐上升为害虫的繁衍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建立林区的病虫害管理档案,对常见的病虫害和治疗措施进行档案整理,在病虫害出现之前进行人工干预,避免植株生长的各种不利情况。除草是林业生产的必备项目,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板结状况,为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环境。通常情况下,利用机器或者人工的方式清除杂草,在杂草较多的情况下,除草剂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移植造林技术要点分析
1、选择合适的移植造林时机
移植造林的时间选择是影响苗木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移植造林需要将苗木脱离原有的生存环境,适应现在的各种条件变化,对苗木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选择苗木生长状态良好的时候,能够良好应对环境改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在移植造林的时间选择上也存在诸多差异。常年高温的热带气候区,四季温度变化不大,在季节的变化上对苗木移植的影响不大,但是相比较而言,温度上升较快、降雨量较大的2-4月份是最佳的移植时期。然而,每年有几个月冻土期的东北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待冻土解冻、气温回升后,土壤才能达到移植条件,时间通常是在5月份。岳西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历年平均气温在13.8℃至15.4℃之间,在苗木移植方面受气候影响较小,除季节性因素外,一天内早中晚不同的时间段对苗木移植也会产生影响。相对而言,气温较低的早上和晚上,因为水分流失缓慢,较为适宜苗木的移植。移植造林时间的恰当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移植后苗木的成活率,全面提升林业工程的造林效率。
2、控制移栽密度
苗木的移栽,应当根据育苗地的大小和移栽数量的多少综合进行判断。在苗木的间距控制上,过于稀疏达不到提供足够的苗木资源的目的,过于稠密又会导致苗木生长不顺,根据苗木大小不同需要采取合适的距离。一般来讲,苗木移植规模和造林规模1:20的比例是满足一般的造林规格的。这种标准,能够有效按照造林计划实施造林活动,满足林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苗木的大小规格选择上,应当考虑既要符合苗木继续生存的需求,又要便于移栽。一般情况下,胸径为 4 cm 左右的三叉生长的幼苗、高度40cm左右的小型乔木、高度120cm左右的大型乔木是满足上述需求的。造林面积和幼苗数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控制造林规格的关键因素。在移植造林实践中,按照确定的造林规格标准进行科学移栽,能够保证移植造林技术功效的有效发挥,实现效益最大化。
3、移植造林技术要点
移植造林技术的科学实施,应当考虑到根系的完整性、湿润性、运输的稳定性和栽种的及时性,有助于提高移植苗木的成活率,更好开展苗木移植工作。在苗木移植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苗木根系的保护,确保其完整性,既为苗木提供移栽之前必要的营养支持,也有助于苗木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成活率。除根系和枝丫的完整外,苗木移栽还应当注重水分保持,栽种点尽量就近选择,缩短路途中水分损耗,另外,技术人员可以在苗木根部喷洒水分,保持其湿润性。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苗木能够得到有效缓苗,避免枯死。同时,要注重外部因素对苗木的损伤,如运输途中的路况,避免选择坑坑洼洼的道路,导致苗木根部的土团掉落,避免根系的损伤和水分流失,也要避免车辆刮蹭,极易导致枝丫损伤的情形出现。除此之外,移植到栽种点后,应当及时栽种,尽量缩短苗木在外部环境暴露的时间。苗木移栽完成后,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确保苗木适应新环境,避免移栽后死苗现象的出现,特别是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因素的影响。
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做好实施监测工作,对林区的病虫害类型进行监控管理,分析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林区的病虫害类型复杂,差异性明显,如果治疗不对症,极易导致病虫害的泛滥。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应当先找到主要的病虫害类型进行治疗,抓主要矛盾。第二,精准防治,对症下药。依据不同的病虫害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例如,400倍喷洒乐果乳油液体对食叶类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911乳油可以处理苗木腐烂的病虫害。第三,季节性防治。季节性差异对害虫的繁殖和病虫害的发展有着不同影响,针对不同季节的病虫害防治应当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同时在防治过程中应当有效发挥不同季节的自然特征带来的积极作用。总体而言,冬春季节是病虫害防治的两个关键时间点。春季害虫的繁衍能力增强,数量明显增多,应重点关注对害虫繁殖链的防控上,对害虫的治疗除关注成年害虫外,还应当彻底杀死虫卵,避免再生。冬季的低温对病虫害防治有着积极作用。冬季气温较低,细菌的滋生没有相应条件,再进行喷药治疗,能够有效处理好病虫害问题。第四,早发现,早治疗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注重及时性。及时处理病虫害问题能够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泛滥和无序管理。
5、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林业工程实施极为重要的资源,对林业工程发展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想确保苗木生长的质量和移植造林的水平,就要有效发挥技术人员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满足造林需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将林场、学校、研究机构相结合,发挥集体力量,展现集体智慧,促进信息共享和科技创新;建立营林造林技术交流平台,加强外部交流,扩宽技术人员的思维和眼界。
6、确定造林范围
对林区范围的划定,既要考虑适宜苗木存活生长,又要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确定造林范围时,注重林区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和统筹发展,实现整体和谐,同时,考虑城市工业用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等的总体规划,既要实现自然生态目标,又要利于林业经济发展。造林范围的划定还与城市地形有一定关联,考虑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地形的影响,不同高度的造林区适宜移栽不同种类的苗木,既可以丰富其多样性,又能够保持整体一致。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为例,其境内存在较多的中低山地,受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变化的影响,各处地势、高度、坡度、坡向有着明显不同,垂直差异明显。这种地形上的垂直差异表现在苗木种植的具体措施上,海拔700米以下,以种植马尾松为主,次为成片杉林、竹林及其它经济林;700-1000米,以种植黄山松、落叶栎、椴、桦、山槐、化香为主;千米以上以茅栗、短柄泡、黄山松、栎为主;孤峰顶部,风大多冻,砾土浅瘦,多为矮林、灌丛或草甸。上述具体苗木的种植,会在山地上形成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和温带针叶林、阔叶混交林的丰富立体效果。
7、森林质量监测
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在森林整体质量监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苗木移植造林中的潜在风险,并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展现移植造林技术的完美成果。比如在火灾的预防方面,红外热像仪就是主要的隐患防范工具,利用了不同热度下的红外成像原理。红外热像仪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火灾带来的林木损伤和空气污染,将移植造林过程中的潜在火灾风险化解于源头状态。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的发展离不开苗木培育技术和移植造林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我国林业经济创造良好的绿色收益。这两项关键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苗木的存活率,实现林业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246600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国有林业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