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
作者: 申学勇
生态茶园的发展与病虫害防治是分不开的。生态茶园的病虫害防治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改善茶园生态系统,持续控制茶园病虫灾害,减少农药使用频次,提升茶叶产量及质量,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同时,茶叶是我国特色风味饮品,其具有醒脑提神、利水消肿、防暑降温等功效,深受市场消费者喜爱,这极大的推动着抄乐镇茶产业发展。抄乐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200mm,年均气温14.9℃,无霜期285天,平均相对湿度85%,非常适宜茶叶生长和种植。据统计,抄乐镇现有茶园2.6万亩,茶叶种植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茶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会茶叶产量、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传统病虫害防控技术模式下,极易造成农药残留及污染等问题,不利于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园的打造,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苔藓、地衣绿色防治
苔藓、地衣是茶树常见附生物,其主要附生于茶树枝叶上,然后吸取汁液,导致茶树生长迟滞,树势衰退。地衣呈青灰色,是真菌是藻类共生的植物,其中以睫毛梅衣的发生最为普遍。苔藓呈绿色,主要以孢子随风随雨传播,进而对茶树造成危害。
苔藓、地衣,两者均在茶树枝干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快速生长繁殖,然后随风雨传播,春秋季节温暖潮湿,地衣和苔藓快速生长,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则生长缓慢。地衣和苔藓可危害任何茶树,相比较而言长势较弱、树皮粗糙以及老龄茶树的发生率更高。阴暗潮湿茶园多发苔藓,山地茶园多发地衣。
茶地衣和苔藓绿色防治技术如下:提高茶园管理意识,及时清理干净茶园内的杂草,降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茶园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确保茶树健壮生长;人工用C形侧口竹片刮除苔藓、地衣,减少茶园内地衣和苔藓数量;非采摘季节,可喷施6%氢氧化钠水溶液、2%硫酸亚铁溶液、15%石灰水,均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茶园内地衣、苔藓过多时,可喷施12%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效果突出。
二、茶炭疽病绿色防治
茶炭疽病,在抄乐镇茶区有着较高的发生率,该病属真菌性病害,会对成叶造成较大的危害。发病初期,叶尖、叶缘出现水渍状病斑,颜色为暗绿色,然后病斑不断扩大,颜色变为褐色,有的变为灰白色。病斑呈不规则型,有的呈半圆形,最后病斑的表面形成大量的黑色细小颗粒。
炭疽病的发生,可品种、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环境下,炭疽病发生率升高。常年连阴的茶区发病后症状严重。阴山、低洼地发病率较高。若生产时滥用氮肥,忽视对钾肥的施加,雾多、露水多的茶园炭疽病的发生率较高。
茶炭疽病绿色措施技术如下:提高茶园除草意识,及时落实中耕除草工作,将茶园的枯枝败叶、杂草等清除干净,改善茶园通风性和透光性;要定期进行修剪作业,加快新梢抽发,防止侵染;重视对腐熟有机肥、农家肥的应用,配合施加氮肥和钾肥,促进茶树抗病力的提升;要密切留意天气状况,及时清沟排水,避免引发涝灾;发生病害后,应先将病叶摘掉,然后喷施农药,无公害茶园建议喷施25%吡唑醚菌酯、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有机茶园应选择10%多抗霉素、1%蛇床子素等药剂,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三、茶云纹叶枯病绿色防治
云纹叶枯病是茶园常见的一类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胶泡炭疽菌。该病会对老叶、成叶造成较大的危害,有时芽叶、嫩梢亦可发病。叶片患病后,边缘会出现水渍状的小斑点,颜色为黄褐色,然后病斑不断扩大,颜色变为褐色,形状变为半圆形,呈云纹状分布。后期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并出现灰黑色的小粒点,最终叶片脱落。
茶云纹叶枯病的发生,和温湿度、土壤、品种等密切相关。高温高湿环境下,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每年的8-9月份进入高发盛期。若土壤排水差,土层浅,会影响茶树根系发育,易于遭受冻害、旱害,茶树抗病力弱,发病后症状更重。
茶云纹叶枯病绿色防治技术如下:科学选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优选适宜当地的抗病性品种;控制好茶树栽植密度,密度不可过大,避免影响田间光照通风;重视施肥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控制氮磷钾比例,禁止盲目施肥;加强中耕除草和培土,提高土壤松散透气性,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及时浇水排水,营造适宜的田间土壤湿度;做好抗旱防冻工作,提高茶树抗病力;重视茶园清洁作业,及时清理干净茶园中的落叶,或将其深翻入土腐烂,将越冬病菌消灭,防止病害的发生;发病严重时,建议交替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四、茶饼病绿色防治
茶饼病也被称之为叶肿病,属真菌性病害,会对嫩叶,新梢造成较大的危害。用患病茶所制成的茶叶味苦,品质差,产量低。叶片患病后,会出现半透明状的斑点,有的呈淡黄色,有的呈红棕色,然后病斑不断扩大成圆形,直径约1cm。病斑正面凹陷、背面凸起,然后逐渐萎缩,变为淡褐色的枯斑。叶脉患病后,会导致叶片扭曲变形。叶柄、嫩茎患病后,逐渐肿胀扭曲,有的会导致新梢枯死。
茶饼病的病菌主要在病叶中越冬、越夏,温度达到20℃、湿度达到80%时病菌随风传播至新梢、嫩叶上,而后不断侵染。茶饼病的发生,和温湿度、土壤、肥料等密切相关,日照少,湿度大,则发病率高且重。若滥用氮肥,忽视修剪及除草等工作,则极易导致茶饼病的发生。
茶饼病绿色防治技术如下:新建茶园要做到科学选种,并做好对种子及幼苗的检疫工作,避免携带致病菌,若发现有病株,要及时清除,并用生石灰对病穴消毒;及时中耕除草,减少田间杂草数量;田间地头若有遮阴树,应将其砍掉;重视追肥管理,结合茶树长势及时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树势,提升抗病力;有条件的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做到缺啥补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施肥成本,减轻发病;加强采摘管理,做到分批采茶,修剪作业要在入冬前进行,避开发病盛期;发生病害后,建议用60%粉锈净40g兑水45kg喷雾,或用25%粉锈宁100g兑水45kg喷雾;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g兑水45kg喷雾,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五、茶白星病绿色防治
茶白星病,也被称之为点星病,在抄乐镇常有发生。该病的病原为叶点霉,属真菌性病害。会对嫩叶、嫩芽、嫩茎、叶柄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其中嫩叶的发病率最高。患病嫩叶会出现褐色小点,然后不断扩大,变成灰白色的圆形斑点,直径约1.5mm,病斑中间凹陷,边缘呈紫褐色。潮湿环境下,病部出现散生的黑色小点,后期病斑融合成大斑,此时叶片逐渐变形、卷曲。叶脉患病后,会导致叶片畸形,嫩茎患病后,会出现黑色小粒点,叶柄患病后,会导致梢枯。利用患病茶叶所制成的茶,味道苦,有异臭。
茶白星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当中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快速繁殖,然后随风和雨传播。低温高湿环境下,茶饼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在温度为16-35℃,湿度超过80%时,发病率明显升高。春季和秋季发病率高于夏季和冬季,尤其是高山茶园,最易于发病。
茶白星病绿色防治技术如下:调运茶苗时,要落实检疫工作,及时发现病苗并处理,避免病害的传播扩散;重视茶园清洁,及时将枯枝、拖地枝等清理掉,及时除草,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重视肥料管理,科学配制氮磷钾肥料,保证配比合理,提升茶树的抗病性;越冬前浇灌一次越冬水,提高地温,同时也能够杀灭土壤中的越冬病菌,确保茶树安全越冬;提倡分批采茶,每次采茶时将病叶除掉,防止病菌的传播;病害严重时,建议交替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六、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治
茶小绿叶蝉,是抄乐镇茶树常见害虫之一,该害虫具有繁殖快和危害重的特征,每年的5-6月份和8-10月份是高发期,会对茶叶产量及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茶小绿叶蝉,会对嫩梢、芽叶造成较大的危害,成虫、若虫均栖息于茶丛叶层中上部,温度适宜时活动,高温、雨天转移至茶丛内。害虫主要积聚在茶树的芽叶、嫩梢上吸取汁液,进而对水分、养分供应造成阻碍,不利于茶树的生长。受害的茶树嫩芽节间短缩、芽叶卷曲、硬化,质地脆,弹性丧失。受害的茶叶叶脉变为暗红色,叶片边缘呈红褐色焦枯状。芽叶受害后变脆,加工时极易粉碎,影响成品率。
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治技术如下:及时采摘长出的茶叶,减少虫卵数量,减轻茶小绿叶蝉对茶树的危害;提高中耕除草意识,破坏害虫的栖息场所及环境,同时也避免杂草和茶树争夺水分及养分,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重视对黄板诱杀技术的应用,将黄板悬挂在茶园内,高度应高于茶蓬15cm,每667m2悬挂25张,可有效诱杀绿叶蝉成虫;重视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如:植株、赤眼蜂等,均是小绿叶蝉的天敌,将其释放于田间并保护,可控制茶园内小绿叶蝉数量;科学选用农药,建议每667m2用2.5%鱼藤酮乳油120ml兑水60kg喷雾,或用15%茚虫威乳油25ml兑水60kg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溶液剂90ml兑水60kg喷雾,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七、茶毛虫绿色防治
茶毛虫,也被称之为茶黄毒蛾,是抄乐镇茶区重要害虫。该害虫会对茶叶造成较大的危害,幼虫可将茶树的老叶啃成半透明状。该害虫具有群居性,大量茶毛虫积聚在茶叶的叶片背面啃食叶片,直至将其取食殆尽。茶毛虫体表有毒毛、鳞片,人接触之后往往会出现皮肤红肿及瘙痒的现象。茶毛虫的发生,和气候及栽培因素密切相关,温度舒适潮湿环境下茶毛虫快速产卵繁殖,若茶园栽培管理粗放,茶园内有大量杂草,会极大的增加茶毛虫等虫害的发生率。
茶毛虫绿色防治技术如下:茶树栽培前,做好土壤深翻晾晒等工作,杀灭土壤中的虫卵;提高茶园管理意识,重点做好除草工作,将茧蛹消灭;盛蛹期及时中耕培土并压实,避免成虫羽化成虫;冬季人工查找卵块并将其烧毁,减轻危害;重视对灯光诱杀技术的应用,在茶园内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可有效诱杀茶毛虫成虫;利用茶毛虫的趋色性特征,每667m2悬挂25-30张黄板,可诱杀茶毛虫;重视对性信息素的应用,在茶园内设置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成虫亦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在茶园内人工释放赤眼蜂,其是茶毛虫的天敌,可将其诱杀;重视对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的应用,具有绿色无害的优势;化学防治时,建议在幼虫期交替喷施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八、茶叶螨绿色防治
茶叶螨类虫害的发生,会对茶树产生极大的危害。茶叶螨虫种类较多,目前危害抄乐镇的主要以茶橙瘿螨、茶短须螨等为主。茶叶螨体型小,繁殖速度极快,不易于被发现。被螨类害虫危害的茶树,往往会生长不良,芽叶的叶色褪变,丧失光泽,有的芽叶逐渐萎缩,甚至有的叶片逐渐衰落,树势衰退,最终茶树死亡,这会严重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及质量。茶叶螨多发于每年的7-10月份,此时温度高,若降雨少,茶园荫蔽,会进一步增加发病率。
茶叶螨绿色防治技术如下:提高茶园管理意识,重点加强施肥管理,施肥时要确保配比合理,最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结合茶园土壤测定结果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少施氮肥,能够抑制茶叶螨的发生;针对新植茶园,要实施针对性管理,促使其快速成园;针对郁闭的茶园,应及时将无效枝、荫枝等剪掉,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茶叶采摘时,建议分批次多次采摘,将潜藏在嫩叶中的茶橙瘿螨、茶黄螨清除,减轻危害;采收秋茶之后,要进行修剪作业,同时配合喷施波美0.4-0.5度的石硫合剂,然后封园,减少越冬害虫数量;重视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如:“以螨治螨”,在茶园内释放胡瓜钝绥螨20包/亩(1500只/包),可有效减轻茶橙瘿螨对茶叶及茶树的危害和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释放胡瓜钝绥螨时禁用化学农药,避免产生毒害;茶园内螨类害虫数量较多时,建议交替轮换喷施15%哒螨灵3000倍液、10%联苯菊酯3000倍液、20%双甲脒1000倍液、10%天王星3000倍液,73%克螨特3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九、茶蚜绿色防治
茶蚜也被称之为桔二叉蚜,其主要积聚在嫩梢芽叶上刺吸汁液,导致新梢发育不良,嫩梢芽叶萎缩卷曲,生长发育停滞,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受害的芽叶制成的干茶色暗,带有腥味。同时,蚜虫在采食时会排泄蜜露,这不仅会对芽叶造成污染,而且会诱发霉病。相比较而言,春茶受蚜虫的危害和影响最大。
茶蚜绿色防治技术如下:越冬前做好茶园清洁工作,及时将枯枝落叶等清除田间,并浇灌一次越冬水,然后在叶面上喷施3-5度波美石硫合剂,将越冬虫卵杀灭;重视及时分批采摘,尤其是春茶,及时采摘新梢芽叶,可减少害虫数量;重视对天敌的利用,如:草蛉、瓢虫,均是蚜虫的天敌,可捕食诱杀茶蚜;重视对黄板的利用,将黄板悬挂在茶园内,可将部分翅成蚜杀灭;化学药剂防治时,建议交替喷施10%联苯菊酯乳油5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综上所述,生态茶园建设背景下,传统粗放化、以化学农药为主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要积极创新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化防控技术,掌握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要点,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推动绿色、生态茶园构建,确保茶农增收、茶叶增效,保障茶叶舌尖上的安全,促进抄乐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564102贵州省湄潭县抄乐镇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