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
作者: 罗兰桂 黄芝恰玉米是广西地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主要集中种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南宁、百色、来宾以及崇左等地,沿海部分地区和桂南、桂北也有少量种植。目前现阶段广西玉米种植过程中仍然还会出现病虫害问题,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治理效果,改善传统玉米种植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农业防治实现精准病虫害的防治,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不光会降低玉米的产量,还会影响到玉米的品质,以往针对玉米病虫害问题采取的仅仅是化学防治,比如喷洒农药等,但是这种方式会造成农药的残留,一旦过度使用农药还会对于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问题,还能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协调当地的绿色发展。
一、绿色防控技术的概述
绿色防控技术指的是通过绿色植物保护的手段,以环境保护为重点,通过农业学者的研究,可以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改善农药与化学品在促进增产增效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上提升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确保玉米可以绿色健康生产。我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中绿色防控理念的提出,促进了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落实,根据我国现阶段玉米种植的现状来看,利用物理方式、生物方式以及生态调控方式可以减少对于农药和化学品的使用。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已经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根据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建设了许多示范区域重点项目,应用的绿色防控技术超出10余种,在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玉米种植面积中已经达到了186.44万公顷左右,2018年6月已经超出了204.64万公顷左右。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和普及的当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也结合本地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开始调整绿色、高效的技术模式,确保广西生态环境问题获取改善。
二、现代绿色玉米种植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条件和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无污染农作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绿色防控技术是近几年在我国的农业中应用最多的一项技术,直接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然而,在一些地方,受经济发展程度和病虫害威胁等原因,限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农作物的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以促进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提高,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时,倡导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方法防治害虫,降低了传统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大量残留问题,达到了种植全过程的无污染无残留,最大限度地避免农作物食用安全问题,符合当下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要求。在发展绿色玉米种植业时,应该推广科学化的做法,降低传统的耕作对周边的生态环境的损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栽培管理制度,提高玉米的品质,使土地资源、水源、肥料都可以得到有效分配,降低了农药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从16世纪中叶引入我国,明朝晚期进入广西。在广西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单,适合山区种植,加之广西山区地形较多,因此,在18世纪中叶,桂西地区的种植已经十分普及。广西30年代和4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约为33.3000公顷,粮食总产250万吨至30.6万吨。广西的玉米种植从1950年到1959为一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实行了土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对玉米种植的积极性,并大力提倡和推荐优质的农家品种,培育了不同的品种,改良了玉米种植技术,使得广西的玉米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70—1979是广西地区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历史的因素,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播种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广西的玉米产量在1980-1989期间处于调适和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保持稳步增长,单位面积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广西的玉米产量在1990-1999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的玉米和大豆的总生产和单位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年均种植面积达55.10万公顷,年均产量145.9580吨,年均亩产2640.44公斤。广西2011-2015年度的年均播种面积分别为58.8200公顷、年均261.3698万吨和4442.3194公斤。
三、常规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绿色防控管理体系
传统的玉米栽培工作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病虫害防控手段,还受绿色防控管理体系的制约,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由于缺乏对农作物的控制,对农业生产中的绿色防控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当前我国玉米种植病虫害的主要问题,没有从观念和实际工作的观点来考虑,没有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种植户也没有落实防治原则,对于绿色防控措施了解甚少。
2、玉米病虫害防控方式比较单一
在推广和普及上,必须根据不同品种、地区、环境等因素,采取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措施。面对传统害虫控制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存在着防制方法不够科学化、病虫害防控方式单一等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农户自身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水平不够,加之绿色环保控制成本比较高,程序复杂。
3、农户的学习意识不强
农户自身的农业水平对农作物害虫的绿色控制有很大影响。部分农户对防治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常规害虫防治工作并不科学,甚至使用的病虫害防控方式比较落后,仍然遵循传统农业种植思想。有的农户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逐,很可能为了追求产量,减少病虫害,出现滥用化肥、农药的问题。
四、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浅析
玉米作为当前我国主要的粮食产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而在生产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对于病虫害控制方面尤为关键,有关种植人员要全面分析玉米种植要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优化,并根据未来玉米种植管理方向进行防控技术探索,为我国的绿色玉米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利用生物与物理综合控制技术
在常规的玉米栽培中,采用杀虫剂、农药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大,所以采取的生物联合物理控制方法更能体现出目前的绿色发展思想。比如,许多害虫都有其各种的特性,具有趋光性和求偶性,所以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害虫生物学特性,在玉米田间安装专用的光源,或通过信息素来引诱昆虫。此外,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采用自然法则主动诱杀害虫,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然而引进的方式代价高昂,而且由于天敌的数目和规模都很难掌握,所以在我国的推广并不广泛。另外,由于某些虫害的色彩偏好,可以通过在田间设一个黏虫盘来诱使蚜虫进行物理攻击。物理防控技术与传统的化学防治不同,它以人工控制为主,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学污染,但物力消耗巨大,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很少。
2、实现科学防治管理目标
在玉米种植中,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是通过精细化的经营和管理,以达到控制病害发生的目的,比如广西地区的降雨比较多,全年降雨量一般会保持在 1200-1800毫米,可是雨量的分布并不均匀,降雨多集中于夏季5月至8月,在这一时期会频繁洪涝灾害,所以这一时期要减少浇水次数,并要在适当的时间清除田间的杂物和野草,以免造成病虫害的发生。许多农户过分强调生产效益,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造成了种植间隙的缩小,导致了田间的通风不畅,从而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因此,要适当地调控种植密度,进行田间排水,及时通风,以减少病虫卵或昆虫数量,从侧面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或规模。例如,要在农田中进行除草,这样可以让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空气流通,提高控制的效率。
3、合理使用化学防控方式
在玉米病虫害的绿色控制中,应采用综合措施,提高害虫控制的有效性,尽量减少化学用品的危害。所谓的“化学控制”,就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各种农作物病虫害。比如,玉米的白粉病会对植株的生长产生一定的伤害,早期的黄点很难被及时发现,但会随着生长引起霉变,对玉米种植产生很大的不利作用,可以使用三锉酮、丙环唑乳油等药物进行混合喷淋。农药防治在我国的应用已有数年之久,且成效显著。首先,农户要依据本地区病害逐年发展的特点来选用药剂,或针对病情发展进行防范,从而达到早期防治效果,把虫害数量限制在安全的限度之内。其次,农民要在生产中合理地使用杀虫剂,并按农业技术部门的推荐或使用说明书来选用,以避免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五、实现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和推广的路径研究
绿色控制技术是一种以人工干预为主,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方面进行控制的综合防治方法。例如在早期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种子本身的品质,在播种之前要先用药剂进行浸泡,可以增强对疾病的抗性,是一种早期的防患性措施。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提高防治中、后期的防治成效。在绿色控制方面,应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提高综合防治技术水平。
1、运用信息化技术展开病虫害防治分析
应在农作物害虫的控制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玉米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例如,在控制害虫方面,大数据起到了关键的角色。利用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甄别,可以发现一些作物的病害特点,也可以帮助农民了解作物生长。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既能保证数据处理和计算的准确性,又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基于数字技术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利用该平台,农户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信息输入到信息化的平台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和技术的比较。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点,可以使害虫控制达到科学的发展目的。
2、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随着现代玉米的种植观念逐渐形成,对绿色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此,必须加强财政投资,推动绿色防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海报、讲座、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技术推广所需要的技术和装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在农业生产中,应建立“绿色控制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要在有关部门进行更多的投资,以保证农作物的品质。充足的专款投资,可为高效推进绿色防治新技术的应用发挥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实际工作中,有关政府部门要改变认识,全面掌握玉米的绿色防治技术,加快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推动绿色防治技术的发展,给予一定的经济和人才支持,确保新技术的有效使用。通过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玉米的整体效益得到更大的提高。
3、引发推广体系下的示范效应
在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中,要完善技术推广系统,要加强科技应用效率,充分发挥科技控制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更高的标准来推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际操作中,广大农民要掌握相关的防治技术和防治理念,了解作物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虫害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监测,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进行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的宣传。要从专业化、现代化、系统化地防治入手,为发展绿色玉米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对某些绿色防控体系和方法,可以采取试点办法,找出问题并加以补充。为了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经济效益,还应该真正的发挥农业绿色防治技术的积极效果。
4、制定检测环节确保防控成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粮食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在玉米害虫控制中,滥用农药可能引起粮食的安全问题。加强粮食品质的检查和鉴定,是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粮食检疫局、农业局等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安全性的检测技术,选用适当的检测手段,以保证检验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但由于目前我国玉米播种质量验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导致很多质检工作人员难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因此,试验工作者要结合玉米的特性,根据当前测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试验方法。检验检疫机关要加强工作的质量与效能,运用现代科技,以减少玉米的农残含量。比如说,在检查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玉米地的特性,从种植和生长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有毒的化学成分和杀虫剂。操作人员应选用合适的测试手段和工具,对其进行仔细地检查。加强检验手段的科学性,提升品质检验的效果,从而保证粮食生产中存在安全问题。
5、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
加强技术推广人才的技术素质,对农业生产和技术宣传工作的成效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训练,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技术的应用和宣传工作的科学化。在对害虫进行监测、控制的过程中,从技术和实际操作上进行综合运用。通过对技术工人的深入研究,以保证其操作技能的精确度。在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中,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与特征,提高自身的技术管理与检验水平,使绿色化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进行。对技术人才的培训要做到有针对性,要运用基本的数据库,熟悉数据分析体系,为农户提供精确的害虫控制策略。同时,农业部也要为专业的种植者们创造实习的平台,加强各行业之间的交流,让技术人员与种植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和施行标准,从而提高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总之,在广西的玉米种植过程中,推广和普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现状,还可以提高玉米的生长品质,发挥增产增效、节能降害的优势。能够全面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增收,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本地区玉米产业的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533819 广西靖西市武平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公室;533819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