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应用要点的深入探讨
作者: 加娜尔古丽·套汉 热依扎·哈布哈力
小麦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最为主要的经济农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并在我国广泛种植。在进行小麦种植工作过程中,小麦施肥技术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具科学性、有效性施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实现小麦高产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就小麦种植的施肥原则以及施肥技术应用要点进行阐述,并以新疆奇台地区为例进行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对于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需求以及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进而为了极大满足人们需求,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质量和产量提供强有力保障,对现有施肥技术、种植技术等多项技术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小麦种植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小麦高产量、高质量生产。
一、小麦种植的施肥原则
对于肥料的种类选择以及施用量的制定,应充分结合实际麦田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发育状况来决定。绝大多数状况下,小麦种植户应在进行小麦播种工作前期对种植土地土壤开展实地考察工作,以此对土壤肥力以及营养元素含量状况进行深入、全面、具体了解和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对后期施肥工作肥量设计以及种类选择进行适时、合理、有效调整和设计。
二、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1、使用合理施肥技术
①高产麦田施肥技术分析
在较为适宜的土壤环境下,土壤实际养分含量相对偏高,有机含量绝大多数状况下不会低于1.3%,而速效氮含量为每千克80毫克,速效磷在土壤中含量为每千克20毫克,速效钾含量为每千克100毫克。对土地地形进行合理调整,尽量保持土地平整,以此为在干旱时期进行浇灌工作以及在梅雨季节开展排水工作提供极大便利。通过此种做法让小麦产量维持在每亩产小麦400千克。对于高产麦田施肥工作的重点在于结合实际状况,大力施加有机肥,对氮肥以及磷肥施用量进行适时、合理调整,并格外关注氮肥施用状况。在实际施肥过程中,采用全部农家肥,并将1/2的氮肥、2/3的基肥、适量钾肥以及少微肥作为底肥,其中磷肥以及钾肥的2/3作为基肥,而余下的1/3钾肥作为追肥施用。
②中产麦田的施肥技术分析
在针对中产麦田进行施肥工作过程中,其中中产麦田有机含量在1.0%-1.2%之间,而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在每千克65毫克左右,对于速效磷,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在每千克17毫克左右,除此之外,其中还包含每千克不足100毫克的速效钾。在此种状况下,小麦最终产量达到每亩生产小麦350千克。如此看来,对于中产麦田其肥料施用量应适时增加,以此让土壤肥力以及土壤营养元素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让土壤性能得到强有力保障。例如在进行钾肥施用工作过程中,及时、合理有效进行钾肥施加,以此让矿物肥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中产麦田来说,有机肥以及微肥都是基础,其主要施肥种类还是在于氮磷钾肥,三者的充分供应为中产麦田小麦茁壮成长提供强有力必要营养元素支持。
③晚播麦田施肥技术分析
而针对晚播麦田施肥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工作过程中,小麦生长发育出现延缓或者衰退现象是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并且在此期间小麦分蘖率也相对较高。所以在针对晚播麦田进行施肥工作过程中,小麦种植户应进一步提升对小麦施肥技术的关注力度,以此为开展大规模小麦种植工作提供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在有效增加播种量的前提下,对施肥技术管理工作进行适时、合理、科学改进和完善。在进行晚播麦田实际施肥工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底肥施播技术的合理、有效使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肥水自身具有极为丰富的营养元素并具有极高的养分,能够为小麦正常、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并为小麦茁壮成长以及生殖生长管理提供强有力保障。基于此,小麦种植户在针对晚播麦田开展施肥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肥水实际状况以及营养含量具体情况来进行逐一推进。与此同时,针对土壤肥力以及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的土地,应积极采用经济型施肥模式,以此让农业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为小麦茁壮生长提供有利环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针对晚播麦田开展施肥工作而言,需要充分考虑麦田土壤肥力实际状况以及各营养元素含量情况,并与地力基础进行有机融合,以此为依据对肥料施用时间以及施用量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和调整。除此之外,还应对晚播麦田进行深入分析,为有效达成绿色生产目标,小麦种植户还应对小麦秸秆处理工作的关注力度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工作,并对基肥进行适时、有效的施加的同时,有效增强对氮肥以及磷肥的管控力度。
2、科学选用施肥类型
①施足基肥
绝大多数情况下小麦在成长过程中对氮元素以及磷元素需求量相对较大,此过程中应合理、适宜追加有机肥,一方面为小麦茁壮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元素需求,另一方面还能让土壤肥力以及土壤有机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此为土壤的肥力保存以及水分保留提供强有力保障,进而为小麦高产量、高质量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和必要保障。
②重施拔节肥
当小麦处于成熟期时,在此阶段一旦小麦生长所需营养和元素补给不足将会对小麦生长带来严重威胁,进而致使小麦生产质量和最终产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有效避免此种状况的发生,小麦种植户在此阶段应严格控制并合理使用拔节肥,对拔节肥用量以及施加时间结合实际小麦生长状况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和适时改进,以此让营养元素流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除此之外,在小麦实际生长过程中,如果小麦分蘖较多并且长势良好,则可适时减少并延后拔节肥施加时间;如若小麦存在分蘖少、长势弱的问题,则应结合具体状况,适当增加拔节肥用量并合理提前施加时间。除此之外,在进行拔节肥施用工作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实际天气以及气候状况,避免在阴雨天进行拔节肥施用工作,以免造成营养元素大量流失,进而为小麦茁壮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元素支持,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③冬肥与返青肥
在针对冬小麦开展种植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并有效施用冬肥为冬小麦根系快速发育提供充足养分,以此让小麦植株自身抗性以及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为小麦顺利越冬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同时,也为小麦在来年春季茁壮生长打下坚实基础。在进行冬肥施用工作过程中,应深入考虑种植区域的环境、气候以及土质特性并充分结合小麦实际生长状况,加之灌溉技术的配合以此让小麦茁壮成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进而为其快速、健康生长提供必要支持。除此之外,在春季来临时需要及时对小麦施加适时、合理、有效的返春肥,在进行返春肥施用工作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的是种植户应充分考虑实际气候状况以及种植环境选取更为合适、有效的肥料进行施用,如此能够为小麦植株下端快速发育提供有利条件和充足养料,进而让小麦植株自身抗性以及生命活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④轻施孕穗肥
孕穗肥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小麦麦穗结实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小麦处于成熟期阶段时,结合适量孕穗肥的施用能够让小麦自身光合作用得到有效强化,以此让麦穗形成所需要的养料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于所需营养元素的吸收成效也得到显著提升,进而让小麦产量以及质量得到大幅度上升。在进行孕穗肥施用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小麦实际生长过程中如若小麦出现水肥缺乏或者早衰问题时,种植户应及时施用孕穗肥,以此让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得到及时补充;如若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小麦水肥充足、长势良好,或者出现部分小麦倒伏状况,对于此种状况不适合施加孕穗肥。
3、积极改进施肥技术
在进行小麦种植工作过程中,存在部分环境因素、地域因素以及气候因素对小麦健康茁壮生长带来一定威胁,不同区域环境下其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种类、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环境条件都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对小麦生长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高产麦田其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低于1.28%。除此之外,氮磷钾元素的实际含量也相对偏高,对于此需要对水分进行及时补充。
三、实例研究
1、供试材料
以新疆奇台为例,选用新东20号作为供试作物,而供试肥主要包括46%碳酰胺(别名尿素)、46%三倍过磷酸钙(又称重过磷酸钙)以及40%硫酸钾。实验场地面积为3.0亩,该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沙壤土,肥力适中。与此同时,灌溉较为便利,并以0-20公分为标准,其中有机质含量为每千克12.8304克、全氮含量为每千克0.9152克、全磷含量为每千克0.83克、全钾含量为每千克17.51克。除此之外还富含一定含量的碱解氮(含量为每千克35.6毫克)以及速效钾(含量为每千克118.54毫克),其pH酸碱度约为8.0。而对于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铁含量为每千克约6.0毫克、锰每千克约5.0毫克、锌含量为每千克约0.68毫克以及铜含量约为每千克0.28毫克。
2、实验设计
实验处理:结合实际需求,可以在实验麦田中设立3个区域,区域1作为对照空白组,其占地面积为50平方米;区域2为习惯施肥组,其占地面积设置为100平方米;而区域3可作为测土配方施肥组,占用试验麦田面积为100平方米。
肥料施用模式以及用量:区域1不施加任何肥料;区域2施加三倍过磷酸钾,并按照每亩20千克用量施用,并加以碳酰胺辅助,其用量按照每亩30千克施用;区域3施用三倍过磷酸钾、碳酰胺以及硫酸钾,其中三倍过磷酸钾用量为每亩13千克,碳酰胺用量为每亩28.3千克,而硫酸钾施用量按照每亩5千克施加。
结合实验麦地沙壤土特性将磷肥和钾肥作为底肥,氮肥作为追肥施用。在进行施肥工作过程中,应格外注意的是,要将纯养分量转换成实际肥料进行施用。
肥料施用形式和时间:以亩为单位,有机肥施用3吨,而磷肥和钾肥作为基肥,对于碳酰胺将其划分为3部分,其中30%作为基肥使用,剩余70%则平分为两部分,分别在第一次浇水和第二次浇水作为追肥施用。
3、试验方法
试验地选择:严格遵循实验方案和规划挑选地势较为平坦、整齐以及土地肥力较为均衡,具有一定代表性且肥力差异较小的中产地块。
试验麦地准备和播种:在本年的10月初旬,在针对实验麦地开展耕地工作前期,对混合农化样进行了采集(至少采集16个点),并将实验麦地划分成若干区域,组织劳力开展打埂工作,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在四周设计保护行,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所规定的肥料施用规划施加肥料后,进行犁地工作。与此同时,在进行翻地工作过程中,需要保证翻地深度在20公分左右,在完成整地工作后开始开展小麦播种工作。在进行小麦播种工作过程中,小麦行距应彼此保持在20公分左右,各区域间埂高设计为25公分,埂宽设计为40公分,四周埂高维持在40公分左右,其宽度设计在50公分左右,并充分结合实验设计标准和要求进行作业,每亩小麦播种量确定在20千克,其播种深度要把控在4公分左右。
在本年的11月中下旬开始浇灌越冬水,并在来年的3月下旬遵循实验方案将肥料与浇水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完成一次追肥工作,在来年的4月中旬开展第2次追肥工作,在来年5月初旬进行第3次浇水,在5月中旬完成第四次浇水。在整个小麦生长过程中总共浇水4次,并采用区域单灌单排模式,以此极大防止了串灌串排问题的发生,并在来年6月上旬进行收割,其中在小麦生育期没有施加任何叶面肥。
4、结果与分析
①不同施肥处理的生物特性以及产量
结合实验数据,通过地块配方施肥区域与空白区域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配方施肥区域整体产量和质量优势较为突出,其中对于种植于此区域的小麦产量每亩增产128千克,增长率为53.8%。而将配方施肥区域与常规习惯施肥区域进行对比,千粒重增长2.75克,单产增长44.1千克,增长率为13.7%(如表1所示)。
结合表2可以得出,氮的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排比为习惯施肥区域、测土配方施肥区域、空白对照区域,磷的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排比为测土配方施肥区域、空白对照区域、习惯施肥区域,而钾的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排比为习惯施肥区域、测土配方施肥区域、空白对照区域。(以上排比均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不同施肥处理的化肥利用率
测土区域的氮肥利用率为(389.4×2.64-238.6×2.50)/13=33.20%,磷肥利用率为(389.4×0.55-238.6×0.45)/6=33.93%,钾肥的利用率为(389.4×3.00-238.6×2.43)/2=297.78%,习惯区域的氮肥利用率为(345.3×2.68-238.6×2.50)/13.8=23.83%,磷肥的利用率为(345.3×0.45-238.6×0.60)/7.4=1.65%
③土壤供肥力
土壤供肥力(N)=(不施肥区域产量/100)×百千克产量需氮养分量,所以土壤供氮能力为238.6/100×2.50=6.0千克/亩,土壤供磷能力为238.6/100×0.60=1.43千克/亩,土壤供钾能力为238.6/100×3.09=7.37千克/亩
施肥技术的科学、合理、有效应用在小麦种植工作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为小麦高质量、高产量生产提供强有力保障,故此,有关农业部门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种植需求以及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小麦施肥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工作,以此让当地种植户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种植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让当地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831800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西地镇人民政府农(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831800新疆昌吉州奇台县东湾镇人民政府农(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