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 王一楠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农业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也随之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得到提升。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成为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标准与原则相较传统农业发展有了较大提升,对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要求也进一步加强,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新时代农业行业建设的新目标。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与建设逐步开始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标准信息化不仅能够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还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行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起到显著效果。
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发展符合农业国际竞争力方面需求,对农业市场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探索目前农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业标准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市场竞争力以及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提高了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开始对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做出部署,发展过程中发现农业标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农户经济收入,满足国家针对农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且对我国“三农”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与信息化的概述及发展情况
1、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主要指的是根据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以“领先、协调、统一、简化、优选”为原则,通过科学技术和经验标准,指导农业加工生产等环节提升农产品质量与产量,从而使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得到推动,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稳定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重大作用,其涉及的内容众多,是实现综合质量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农业标准化需要遵从环境、质量、技术规范以及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标准体系等制度,将先进技术充分融入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推动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农业建设与生产,提升生产质量与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向着信息化方向转型,从而为农业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各行业的统一发展趋势,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是促使其向着信息方向转型的重要渠道。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为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进步带来重大影响,信息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农业遥感技术、通信技术等,这些先进设备与技术现阶段已经在我国农业行业广泛普及,且发挥出了重要价值。
3、国内外发展情况
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现阶段已经在全球得到普及,不仅我国农业在向着标准信息化方向发展,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向着该方向努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能够增强农业行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带动农业行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稳定发展意义非凡。标准信息化建设需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监管体制以及强大的农业信息管理平台,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关乎着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近几年我国对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希望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推进农业经济社会化,使我国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得到实现。
二、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1、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现状
我国对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逐渐提升,相关质检部门更是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落实情况高度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落实情况基本成熟,经过多年的努力相关国家标准也已制定完成,且成为农业行业的发展标准,农业行业以其为准则不断完善优化农业标准体系,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2015年,我国制定了多个关于农业标准体系,相关备案标准达到4000多项,而地方备案标准高达2万多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我国对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进行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单位将重点放置在绿色食品的生产上,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质量与产量,将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与国际农业标准化水平拉近。2014年,我国开始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量问题进行规划,这对于传统标准的改善起到了重要意义,农产品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了保障,农药生产厂家也开始不断完善自身,将农药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缩减和替换,不断拓宽农药品种。新型农药在残留量控制上相较传统农药更加严格,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基本能够达到要求标准。如今,我国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但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暴露出了一定问题,探索解决这些弊端的措施成了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2、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①农业监管体制落后
虽然我国已经将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提上日程,但在实际展开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一定不足之处。首先,现阶段我国农业监管体制较为落后,相关部门对农业监管制度的推行不够重视,导致农业监管工作缺乏力度,没有充分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农业行业出现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等一系列不良现象,这对于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与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具体落实。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相关工作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局限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落实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不断完善农业监管体制,注重创新,拓展工作思路。
②标准系统建设滞后
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并未形成严格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标准体系,对标准系统建设方向模糊且无法与国际公认标准水平接轨。我国现存的农业标准系统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受到新时代的影响如今的农业发展市场规模以及对农产品质量与标准的要求都与过去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当下部分地区农业标准系统建设滞后,使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无法全面落实。比如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土壤污染严重,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环境污染导致农作物种植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堪忧,相关标准已经颁布很多年,却仍然没有全面将这些问题解决,农用土地污染情况依旧无法达到相关标准。由此可见,农业标准系统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着农业行业的发展,导致农作物无法为农业行业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对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十分不利。
③农业信息管理不足
实现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还需依靠强大的农业信息管理制度,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管理相关部门并未制定合理的农业信息管理制度,导致其地区农业信息管理力度不足。另外,虽然部分地区设定有相关的信息发布窗口,但其并不能全面满足群众的需求,还有部分地区仅仅是设置了相关的信息媒体,但实用性较差,比如在进行信息宣传时只是将信息传播出去,而忽略了重要信息的筛选,导致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的辅佐。部分地区对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认为其效果不够明显,急功近利,一旦发现短期内无法为自身提供利益价值后,就不愿再继续对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导致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受到严重制约,使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无法全面落实。
④农民信息意识薄弱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较先进国家较为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种植人员思想认识不足。我国大部分农业种植工作的实操队伍是由农民构成的,其文化水平有限,思想认知不够先进,眼光不够长远,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始终无法得到推进与落实,农民无法全面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始终将思想局限在传统农业种植与发展上,对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作用难以理解,甚至存在部分农户即便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不愿将其公之于众,只注重自身眼前的利益,对他人的信息并不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对我国农业建设与农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发展趋势
1、落实相关工作及完善相关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在国际上得到进一步推动,而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全面展开能够使我国农业产业链逐渐向着国际标准化靠拢,这对于农业的长足发展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趋势愈加强烈,首先我国农业开始落实标准化相关工作,且逐渐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与优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农业领域实施标准整合,将标准改革深入推行,从而将农业发展方向向标准信息化建设拉近。相关部门正在研发更适合农业发展的体系,并对传统农业发展标准进行处理,落实修订与复审工作,将农业标准进行整合,从而解决农业标准化与信息标准化存在的问题,使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得到进一步落实。不仅如此,我国对农作物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控制愈加严格,致力于将农产品农作物农药残留量控制到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以内,国家相关部门开始推出多项关于农作物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政策,希望通过有效手段对农业生产线进行治理,从而确保农业标准化标准信息化有序发展。
2、加快相关体系建设及设立示范区
在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较为优质的地带是东部沿海地区,且在此地区农业标准化发展较早,水平相对更高,主要包括山东、上海一带,这些区域在保持原有产地特征的基础上,打造出了更具特色的农产品,并形成了标准的检测体系。由此可见,加快农业标准信息化相关体系建设,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落实起到决定性作用。加快相关体系的建设能使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使地区农业品牌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使其地区能够获得更优质的社会利益。部分地区开始打造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标准示范作为载体对农产品生产种植进行监管,全面把控农产品质量与产量,将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实处。示范区的设立能够为地方提供更清晰的标准化要求,使地方相关部门在施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据可依,以农业体系标准点为基准将农业生产精准化示范,这对模式的推广也起到关键作用。我国对农业标准化要求主要体现在绿色生态产业上,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的农产品,示范区能够为生产模式提供重要依据,使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完善,从而将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向国际化标准拉近,将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农民信息意识培训与管理
加强农民信息意识培训与管理也是推动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农民信息意识对农业标准信息化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开始加大对农民信息意识的培训与管理,通过有效渠道为农民建立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将眼光放长远,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农民信息意识的培训主要通过设置宣传点、聘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以及线上宣传等几种模式展开。农民信息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后明显发现农业信息标准化工作的落实相较过去有显著提升。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农民信息意识培养力度,加强信息意识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站、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农民灌输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使农民积极配合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展开。另外,还应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力度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长足意义,防止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消极心理,积极引导农民建设信息理念,促进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
4、提升标准信息化系统研发速度
信息化系统的研发能够使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更加规范,对探索农业标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显著作用。依据农业标准化信息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标准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业标准在网络环境中继续发展,使农业标准体系与网络模式同步。对于标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应确保数据库字段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对其各方面进行细致规划与设计,保证其能够满足农民与农业建设的需求,将其实施监测,发现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端,通过有效手段进行解决处理,从而构建标准数据库,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库与资源综合利用能避免农业资源的重复利用与资源浪费,保证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农产品质量追踪得到实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落实,对标准信息资源的整合能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实现计划标准与发布标准的关联对应,构建农业标准数据库推动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落实,为农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文章结合农业标准信息化的概念与发展情况,探讨了农业标准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农业与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相关技术水平也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得到增强,现代农业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到完善,而农业标准信息化也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标准信息化应改善存在的弊端,不断落实相关工作,完善相关制度,设计示范区加快相关体系建设,加大农民信息意识培训与管理力度,加快标准信息化系统研发速度,积极引进专业人员与技术,提升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264003山东省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