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有效发挥
作者: 杨虹相较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具有可循环、无公害、高效等优势特点,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积极探索上述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奠定生态农业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定位,推动生态农业实现更好地发展。
一、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相较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生态农业本身便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创造农业经济价值的过程中,不会“涸泽而渔”,而是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现有的农业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从而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经济价值。
2、生态农业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粗放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以往,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无度地攫取现有的土地资源,甚至不惜“烧山垦荒”,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对农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自然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下,不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还非常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对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促使其持续发挥出农业生态价值。
3、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另一作用便是提升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品质与食品安全更加关注。在众多农产品中,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且价格也更高,能够为广大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对生态农业发展而言,针对农产品的定位便是“绿色无公害”,因此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商品价值,为广大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这对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意义。
①可循环。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具有可循环特点。这些循环体现在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方面,可以减少废物垃圾产生,实现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发挥出更高的农业生产价值。例如,常见的循环生态农业包括:鳖虾稻生态种养模式、沼泽地-莲藕-泥鳅生态繁殖模式等。
②无公害。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主张绿色无公害,合理利用现有的光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加强对各种物理防治、微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不再采用高残留、高污染等化学农药,而倾向于选择低残留、低毒农药。在肥料施用方面,更注重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避免环境污染。
③高效。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高效特点包括两方面:一是效益高,注重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产出更高的农业生产收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常会对现有的土地资源结构进行合理的改造,做好土地各种资源合理分配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收益。二是效率高。生态农业也非常注重生产效率,比如上文提到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不仅体现了可循环、绿色无公害特征,不同种植内容集中在同一个农业生态小型系统中,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比如在沼泽地-莲藕-泥鳅生态繁殖模式中,农民不需要清除泥鳅排泄物,这些排泄物能够成为莲藕的有机肥。农民也无需松土,可通过泥鳅运动进行松土,减轻了农民生产种植压力,因此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发挥途径
1、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与农业科技应用,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助力生态农业实现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在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为了促使生态农业价值的发挥,必须要提高对农业科技应用重视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生态农业为载体,大量推动农业科技应用,自此有效发展农业经济。例如:农业科研院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校企联合,整合各类农业科研资源,加强先进农业科研技术研发,并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此来应用到生态农业中,从而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水平,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推广测土配方,开展计量施肥工作,还可以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从而在避免对土壤带来污染的同时,提升土壤肥力,以此来实现农业增产的目的。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以下高效能种养循环、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减少秸秆焚烧,而是将农作物秸秆化为肥料还田实现循环再利用;例如: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倾倒,将一些废弃的农作物经过加工作为粗饲料,用于农业牲畜的养殖。还可以应用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完成对牲畜粪便的发酵,使其转化为生产清洁能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不仅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还能够充分发挥其降低农业生产能耗,提升农产品产量,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产能
①在助力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业耕地保护,高标准打造绿色园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结合实际情况,统一建设标准,按照绿色循环、农业生态化现代化的理念,打造一流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坝区农田格田化、丘区农田梯格化、山区小田分别化等。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立足农村,搭建“田网”“渠网”“路网”等。通过上述基础设施,规范农田化管理,满足农业水利灌溉要求,而路网的建设更有利于农产品运输销售,带动农业经济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②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种植、养殖、农田灌溉产业,集约发展、循环发展,提升农业生产产能。精心编制总体规划养殖核心产业园、粮改饲优质饲草加工区、良种繁育育肥区的同时,实施水系修复、生态林营造,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生态空间格局,加强对早期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与运行管理,对农业周围的江河流域,需要提升污染治理力度,重点需要加强农业生产污染物对中小河流域带来的污染治理,满足灌溉要求的同时,节约大量水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彰显生态农业的“绿色无公害”特点。在路网管理方面,针对一些农业生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打造农业资源路线、旅游路线,加强路线运输管理,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③多措并举,多方位打造农业绿色品牌,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提升。多方位打造农产品品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农业供给结构的重要路径。新时期下,农业品牌打造与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同样重要,应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扩大农产品认证规模,完善准入标准,积极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将达标农产品纳入品牌范围,在“绿”和“质”上下功夫,开发绿色农业产业品种,通过国家食品标准认证,积极打造生态农业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在“促”和“销”上做文章,拓宽生态产品交易途径,开辟多种线上销售渠道,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主动对接各地大型超市、酒店,提供产业化、特色化高端定制服务,定期举办生态产品线上线下推介,实行各产业分割销售,多样化高效对接促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努力实现生态产品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发展,推进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助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农产品溢价空间和多功能价值,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3、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水平
与传统的农业不同,生态农业本身包含着很多先进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等内容。如果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将很难理解并认可这些新理念,在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农民通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也会比较低下。既不利于生态农业发展,也不利于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价值发挥。基于此,必须要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从而让广大农民有机会享受到免费优质的教育,从而带动生态农业推广普及,这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并阻断农村各类问题代际传递重要途径。在开展农民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农村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树立新型农村教育的核心观念,确保广大农民在接受教育后,能够真正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实践,能够真正获得“看得见”的收益,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水平。除此之外,还应认识到,无论是何种教育,本质上都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宝贵。为了推动教育工作开展,当地政府必须要参与其中,加大公共教育的投入,才能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工作外,还应强化农村各类农业院校的技能教育培训力度,成功打造新时代职业农民,将农村教育与生态农业密切结合在一起,促使广大农民接受生态农业、践行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更好地发挥出生态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价值。
4、结合不同区位生态,应用不同的生态农业技术
通过上文叙述可知,早期粗放的农业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欠账较多,因此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区位生态、资源禀赋等加强污染治理。比如针对一些平原区域,主要特点为自然资源丰富。但早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投入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最终导致土地肥力流失严重,土壤板结,土地污染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在该区域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积极引入一些无公害病虫害防控技术,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量,促使土壤污染得到治理,肥力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推广应用耕地轮作制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在耕作制度方面,可以选择菜-稻-菜、小麦-水稻-秋菜等方式。而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肥料使用量,还能够提升肥料使用的针对性,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益。如果该区域为丘陵地区,主要特点是土层浅薄,田地产量相对较低,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在使用化肥、农药时,因地表径流带来的损失较大,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低。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则可以采用秸秆覆盖、坡改梯等坡面水系拦截技术,还可以在该区域建立沼气生产基础工程,并以此为依据,做好种养业的科学合理分配,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如果农村区域属于山地地区,主要特点为面积较广,山谷偏高,坡地数量较多,人口数量较少。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很容易出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下,农田较为分散。农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方式较为粗放,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受客观地形影响,还很容易出现水土侵蚀严重,耕地保水保肥能力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选择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比如山地地区大量推动果树、茶叶、药材等农业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不仅生产收益良好,还能够起到保水、保土、绿化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如果山地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还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这对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发挥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
5、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①发展农业生态化,多产业并行。陕西省地处秦岭,自然资源富集、生态优势明显,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8%,负氧离子浓度高于世卫组织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 但目前,一些基层养殖业发展仍处于传统生产经营阶段,未建立生态化养殖模式,植被破坏、面源污染等问题突出,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生态高地”与“经济洼地”存在一定反差。因此,应坚持环境生态化、村庄公园化思路,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加快建设生态型、产业型、宜居型、小康型、旅游型、活力型乡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治污净化等生态循环工程,完成厕所改造,完成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花坛,修整文化墙,栽植绿化树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以巩固乡村振兴,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托蔬菜、金银花、艾草、苹果等种植产业、生猪养殖产业,通过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创新+融合“老”产业创造“新”效益,形成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良性循环的“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循环养殖模式,形成“乡村文旅项目+农业产业园+工业产业园”产业,利用资源生态,产业相互带动、融合发展振兴。
②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养殖产业主导,把生态养殖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坚持生态优先。依托当地养殖资源优势,以产业项目为引领,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把绿色循环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统筹生态空间与产业布局,建立生猪、肉牛养殖场,培育生态养殖产业,实现从“家”养发展到“规模化”养殖,从“规模化”养殖发展到“标准化”养殖的转变,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铺设地暖,提高出栏量,提升农村农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基于自身的特点,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农业当下存在的问题分析,从侧面凸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通过生态农业发展彰显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的途径,以此来推动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710021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