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常见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作者: 吴维平近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水域、水体环境渐趋恶化以及池塘的老化和底部淤泥等问题,是导致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养殖水域、养殖方式与养殖类型逐渐变成制约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与水产养殖病害流行的趋势相结合,对水产养殖业病害的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具体的病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水产养殖病害的流行趋势
1、破坏范围较广
通常情况下,水产养殖中水体是流动的,在此影响下一旦出现病害就会随着水流逐步扩散。如此,季节性较强的病虫害就会不分季节出现,甚至有可能全年出现,具有较广的破坏范围,且流行病的时间较长,增加了治疗难度。
2、病害种类较多
近年来水产养殖中病虫害的种类越来越多,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集约化养殖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新型病害不断出现,比如大口黑鲈的诺卡氏菌病、黄颡鱼“一点红”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这些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病害耐药性较强
病害治疗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药物,导致水产养殖品种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甚至这种耐药性越来越强,最终造成对治疗相关病害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事实上,出现耐药性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且还会给防治病害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病害的防治还必须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并结合实际情况更换防治药物,降低病害的耐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无法避免发生各类病害,比较常见的病害有以下几种:
1、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影响鱼类健康。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华鳋病、锚头鳋病;另一种是车轮虫;还有一种是指环虫。由于寄生虫呈寄生生活,夺取鱼体内的营养物质,对鱼体组织产生刺激和阻塞作用,进而影响鱼类生长和发育,甚至出现死亡的情况。一般来说,中华鳋寄生在鱼的鳃上,锚头鳋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等处,病鱼呈烦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缓、体瘦等病态;车轮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感染其神经组织,鱼体表现出烦躁不安的症状,最终呼吸困难,衰竭而亡;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上,使鳃组织损伤,分泌大量黏液,不利于鱼类呼吸,严重时使鱼类窒息死亡。对上述的寄生虫病,需要分析具体情况,还要考虑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以便更好地将其控制起来。
2、细菌性疾病
细菌是影响鱼类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结合目前的生产情况分析,发现细菌性疾病成为水产养殖中的主要疾病之一,需着重关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现阶段,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类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及赤皮病。当鱼类得了细菌性败血症后,病鱼全身体表充血以至出血,甚至肌肉出血呈红色,有腹水,肠道表现为肠炎。病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若鱼类得了烂鳃病之后,其鳃丝被柱状黄杆菌感染,鳃盖骨的内表皮呈现溃烂状态,最终干扰鱼类呼吸致其死亡;当鱼类感染上肠炎病,其肛门红肿、外突,肠道充血发炎,进而严重影响鱼类进食,最终导致鱼类出现死亡;赤皮病属于一种皮肤病,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若鱼类得了赤皮病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逐渐脱落致鱼群死亡。一旦出现这些疾病,还需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加以判断,保证养殖鱼类的品质。要积极落实预防措施,降低细菌病的不利影响,提高水产养殖鱼类的安全性。
3、真菌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春季开始到清明节期间更易发生真菌性疾病,且在早春转塘鱼种期间,由于捕捞、运输等损伤鱼体体表,或皮肤被寄生虫破坏,以致霉菌感染鱼体伤口处,比较常见的有水霉病。该疾病比较突出的表现为鱼体受伤后该部位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物,还可能存在食欲减退与焦躁不安等突出症状,最后导致鱼体瘦弱而死。水产养殖过程中真菌性疾病也是危害大且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4、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也是水产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且疾病还具有传染性,一旦出现很有可能严重破坏整个水产养殖。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有草鱼出血病、鳗狂游病及鲤痘疮病。目前我国还未研究出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
三、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特点
1、水产养殖病害发生频繁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具有爆发率高的特点,基本都是流行病害,例如细菌性败血症发病原因是池塘未清淤、饲料营养失衡、投放近亲繁育的鱼种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大量的病原体出现,这种疫病在水产品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特别是在换季的时候,是疾病大范围爆发的时期,对水产养殖带来的损害最严重。
2、水产养殖病害范围广
水产养殖的环境比较特殊,各个水域之间一般都是相互连接起来的,如果一个水产养殖区域发生病害,可能会波及其他的养殖水域,由于同一水域一般都会养殖多个品种,其病害的波及范围广。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防,病害的波及范围会越来越广,最终导致整个水域出现病害,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3、水产养殖病害会交叉感染
水产养殖业在进行水产品养殖的时候都会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同一个水域养殖多个可以共存的品种,正是因为这样,在发生病害时,不同种类之间的物种和不同病害之间相互影响,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现象,进而出现并发症,如果养殖户不能够及时的做出处理,病害的波及范围得不到控制,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4、水产养殖病害出现耐药性
由于药物的市场环境复杂,造成一些病害药效得不到保证,再加上大部分的水产养殖户未经专业培训,缺乏科学用药知识,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养殖过程中滥用及盲目用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导致水产品的抗病害能力下降,还会使病害产生抗药性,水产品的发病几率增加,治疗难度变大。
四、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在病害防治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法提高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结合几种常见病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寄生虫病的防治
寄生虫病具有很多类型,比如鲺病、纤毛虫病。对于纤毛虫病,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有:一是针对养殖虾或蟹的池塘使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并在消毒结束后方可投放苗种。二是使用5倍纤虫必克彻底清塘,杀死越冬的虫卵,从而消灭纤毛虫病。三是在寄生虫病害高发季节使用复合型二氧化氯消毒。但是需要在病害高峰期前20d使用,才能提高防治效果。此外,还可以拌饵投喂硫酸新霉素粉,至少连续投喂2d。四是发病后,使用复方硫酸锌粉Ⅱ型或高铁酸钾或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消毒水体,连用2d;第3d,全池泼洒水产用VC;拌饵投喂硫酸新霉素粉、水产用复合维生素CE及保肝护胆药物,连用5-7d为一疗程。
2、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通常情况下,由致病菌引起的疾病我们称为细菌性疾病。水产养殖中比较常见的致病菌类型有嗜水气单胞菌、粘球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等,受到这些病菌侵入,很容易出现水产养殖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以及白头白嘴病等等。因此,必须结合水产养殖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一是药物治疗。用二氧化氯、溴氯制剂或碘制剂进行全池泼洒杀菌消毒1次,病情严重时,隔天再泼洒1次;同时拌饵投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复合维生素CE或氟苯尼考粉、三黄散和水产用复合维生素CE,连用5-7d为一疗程。二是提前投喂药饵,预防季节性病害,可以拌饵的药物有大蒜素粉、板蓝根大黄散等等,至少连续投喂2d。针对虾或蟹等品种,可用生石灰消毒水体,调节pH值,每隔15-30d施用1次,每次用量按1m水深施放150-300kg/hm2。三是其他防治措施。对养殖的水产苗种进行消毒时可以使用食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以及聚维酮碘,但对于无鳞鱼如黄颡鱼对药物较为敏感,高锰酸钾、二氧化氯、敌百虫、硫酸铜等药品应谨慎使用。四是彻底清塘消毒。在捕捞结束后曝晒鱼塘底部,在苗种放养前15d用生石灰消毒让鱼塘底质得以改善。
3、真菌性疾病的防治
因水霉菌和绵霉菌、鳃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性疾病。在已发现的真菌性疾病中,主要是水霉病,几乎所有水产养殖品种都可感染发病。在拉网或运输后,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浸浴鱼体,冬春投放鱼种后预防水霉病可全池泼洒,用量为水深1m,食盐150kg/hm2加硫醚沙星3kg,隔天再用硫醚沙星一次。发病后,治疗时白天用硫醚沙星,傍晚用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用药后要加强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水产养殖受到病毒感染引发了病毒性疾病,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有草鱼出血病、鳜鱼虹彩病毒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和河蟹颤抖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治:一是做好休整鱼池和药物清塘工作。清除塘口多余淤泥,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鱼塘。一般情况下,应在投放苗种前的一星期进行。二是做好预防措施。在每年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季节,提前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若塘口已经发病,还必须全池泼洒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或聚维酮碘溶液1次,病情严重,隔天再泼洒1次。在此用药的基础上服用1-2个疗程的药饵,避免病毒性疾病进一步恶化。三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用于预防草鱼出血病,可以大大地降低草鱼发病率。
五、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建议
1、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疫工作体系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水产养殖业能否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水产品质量安全,亟须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多地参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完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病害防疫工作体系,应用强制性的干预手段,并强化相关方面的宣传,帮助养殖户形成对检疫、防疫的合理认知。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要考虑到养殖者的自身收益,出台相应的养殖操作规程及支持政策,使水产养殖业实现生态养殖、绿色养殖,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2、构建专业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队伍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过程,它需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人员全面参与其中,而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会对防疫工作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逐渐向适度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发病率提高,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危害更大。为此,要全面加强水产养殖工作队伍建设,确保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疫病防控要求。不断加强防疫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要引导广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人员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另外还需要改进基层站所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吸引高技能的人才加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队伍当中,充实整个队伍力量。
3、做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源头性工作
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与苗种质量、环境、饲料、渔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生产者在选育苗种的亲本时,要经过严格的提纯、复壮,生产优质良种,提高种质的抗病性。在启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建立、健全检疫机构、检疫监督机构。杜绝不健康的苗种进入养殖区,降低养殖品种的发病率;加强水域环境的监测,为养殖品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必要时可适当投放环境改良剂。科学投喂优质饲料,不投喂单一饲料,减少因饲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病害防治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科学用药理念,加大渔药销售、使用的管理力度。要做好畜禽用药扩展至水产领域有关规定的制定工作,以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4、加快各级病害防治中心能力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水产病害防治中心硬软件的配套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将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运转起来,做好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要利用“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平台,做好养殖病害信息发布、预测预报和远程诊疗服务工作。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以改善测报员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
5、扩大水产养殖品种的病害监测范围
自2003年4月起,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各地设立水产养殖动植物疾病监测点,宜秀区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初步掌握水产养殖病害发生、发展情况,为科学防病治病提供依据。建议在继续做好常规病害和黄颡鱼“一点红”病、鳜鱼虹彩病毒病及大口黑鲈的诺卡氏菌病监测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测报的养殖种类、养殖病原种类。完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病害测报面,制定统一的病害监测分析方法,努力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6、开展广泛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首先,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组织水产技术指导员参加省内外培训,学习水产养殖用药技术、病防基础知识、现场诊断、病害特征、检测和防治方法及实验室操作技能等内容,提高技术人员的病害诊断和防治水平。同时,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和网络教育、电视、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宣传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知识。特别应努力抓好对广大渔(农)民的培训,要利用好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举办病害防治技术专题培训班。组织渔(农)民集中参加学习,通过培训使渔(农)民了解病害发生的原因,掌握病害防治知识,从而在生产中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从根本上杜绝滥用及盲目用药行为,进一步提高生产者健康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的意识。
(作者单位:246052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