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关于羊细菌性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作者: 张育红羊群在养殖管理期间经常会出现各种疫病,羊肠炎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的疫病,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肠炎和继发性肠炎,原发性肠炎致病原因大多为养殖环境的问题导致的,而继发性羊肠炎的发病原因通常比较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羊肠炎在诊断防治期间,原发性羊肠炎的临床症状较为简单,易于诊断,对症治疗即可。但是继发性肠炎除了应用临床诊断之外,为了提升诊断的精准性,还需要采取实验室诊断才能够分析出致病原,从而对症治疗。2021年7月23日,青海省同仁市地区畜牧兽医单位办公室人员接到当地某小型羊群养殖场负责人反映,此养殖场内共计存栏羊只82只,自7月18日起,有28只羊相继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自行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3天后无较为显著的疗效,并且患病羊只还出现死亡的现象。在收到羊只疫病的相关报告信息后,青海省同仁市畜牧兽医站快速反应,及时派流行病学调查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当地的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对此起羊群腹泻疾病开展现场紧急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当地环境观察、患病羊只临床症状表现、致死羊只的剖检分析、现场养殖工作人员的询问以及采样送至实验室诊断等操作。最后将此起羊群腹泻疾病的致病原因分析为是由于近期气候环境不良、饲养管理条件差、以及养殖户的自身技术经验不足导致羊群出现细菌性的肠炎。现将本次羊群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羊群腹泻基本情况
1、现场询问基本情况
依照养殖场负责人的反应,本养殖场共有羊只82只,自2022年7月18日起,在养殖场内相继有12只羊出现了腹泻的症状,截止7月18日共有28只羊出现患病。如图1
该养殖场羊只的排泄物颜色为褐色、稀便,内容物无血丝,患病羊只的体表温度在38℃~39℃之间。患腹泻的羊只大多出现脱水、消瘦、虚弱的症状,极个别的腹泻羊只伴有流泪、流鼻涕的现象。观察图1,7月20日,距离首只患病羊只发病的第3天,出现了1只患病羊只死亡的现象,7月22日,距离首只患病羊只发病的第5天清晨,出现1只患病羊只死亡,7月23日,距离首只患病羊只发病的第6天,出现1只患病羊只死亡。截止2021年的7月23日,养殖场内的发病羊只已经增加至28只,死亡患病羊只共3只,发病情况呈现上升的趋势。
此养殖户的羊只养殖模式为放养与圈养结合的模式,圈养位置位于同仁市加吾乡加吾岗村自家庭院中,放养位置在村西120m处草地。该养殖场对成年羊只通常不饲喂干饲料,羔羊的饲喂少量的饲料,饲料在当地兽药店自行购买。购买后不进行大量存放,购买后一个月内喂食完毕,再进行购入。至2021年以来,本养殖场没有开展过外部引进羊只,外销情况暂无,繁殖模式为自繁自养。取食用水为自来水资源,参与养殖活动的饲养人员近三个月未进入过其他的养殖场、活畜禽交易市场,没有跟兽医药销售工作人员及兽医进行接触,无野生动物接触历史,同养殖区域以及其他的养殖场内的羊群表现均正常化。
二、现场情况调查
1、羊舍的基本环境
此养殖场为当地常见的家庭养殖模式,羊舍的位置于自家简易房,简易房与自家院子连接,在内部共饲养羊只82只。由于本月阴雨天气较多,羊舍内部的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粪土混合潮湿堆积,内部地面、垫料出现潮湿霉变。现场所有羊只混合喂养,羊群夜间休息地点潮湿阴冷,湿度较大。
2、患病羊只临床症状
在羊舍内部观察羊群,发现该养殖区域的羊群出现集体偏瘦的现象。患病羊只精神状态不良、身形消瘦、毛发无光泽,且凌乱、取食量较少、发病严重的患病羊只不取食,观察其舌苔发现有增厚、呼气有异味;观察患病羊只的排便情况,多数羊只的粪便为水样、糊样,无血便,在排泄物中混合少量的黏液以及脱落肠黏膜组织物。其中有8只患病羊只观察其肛门出现松弛,在其肛门周边有粪便的污染,并且周边沾满羊毛,同时伴有大便失禁症状。有6只患病羊只出现体表温度的上升、呼吸短深急促、眼结膜位置出现潮红、发绀,眼窝位置出现凹陷下去,伴有流泪。发病羊只的皮肤弹性减差、排尿量少。发病时间较长,较为严重的患病羊有5只,其体表温度降低、四肢无力、卧地不起、精神状态沉郁,随着病情的发展,其机体功能出现衰竭,最终倒地抽搐直至死亡。发病羊只集中在羊群中的成年母羊、妊娠期羊只,极少数患病羊只出现异食的现象。
3、剖检诊断分析
取一只具有典型症状的患病致死的羊只进行剖检观察,可以发现患病羊只的胃部、肠道位置有显著的病变,肠道黏膜充血严重、伴有肿胀,在黏膜上方还有大小不一的血块依附。此外,在患病羊只的胆囊黏膜部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在心包膜上方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脾脏颜色为红色或黑紫色,并且伴有显著的充血、肿大等不良现象。在其肾脏与心外膜之间有针尖大小出血点,部分患病羊只表现出皮下水肿,肠壁位置也存有出血点。
三、实验室诊断方式
依据患病羊只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及剖检观察进行分析,初步将其诊断为羊细菌性肠炎,致病细菌为沙门氏菌。为了进一步的验证致病原,收集病死羊只的肠系膜淋巴及母羊的分泌物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开展实验室技术鉴定,从而达到精确确诊的效果。对于疑似的患病羊只,采集其腹泻病死羊的肠道淋巴、脾脏、胆囊等组织样品,或收集患病母羊的排泄物及血清等开展实验室的诊断。
1、使用涂片镜检
在实验室无菌的条件下,将病死羊的肠系黏膜淋巴组织、母羊的分泌物等病料,进行涂片镜检。运用革兰氏染色、镜检两种方式进行观察。可见此细菌的革兰氏染色表现为阴性短棒杆菌,菌体的两侧为钝圆形、菌体无荚膜、菌株大部分的周边有鞭毛,少部分无鞭毛,菌株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自行的进行运动。
2、分离培养
在实验室无菌的条件下,将收集到的病死羊胆囊组织、患病母羊的排泄物等病料置于普通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进行接种观察,接种后将培养基置于35℃下的恒温培养箱内进行长达24小时的静置培养。经过24小时后观察发现,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多个中间凸起的圆形菌落,菌落的颜色为无色半透明状,外表光滑。将菌落挑取后接种置于强选择性培养基上,置于35℃的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可以发现,培养基内生长出中心部位颜色为黑色的菌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基内的液体颜色变的浑浊、且均匀。
3、生化鉴定
从普通琼脂培养基中挑取疑似菌落接种置于三糖铁琼脂培养基内,将其放置在恒温35℃的恒温箱中进行观察培养24小时。如果在试管底层产酸产气或仅为产酸,或者在试管底层产生硫化氢,底层颜色变黑,可以依据此反应判断出此疫病的感染细菌为沙门氏菌。
4、荧光抗体检测方式
使用已经消毒后的接种环接触到收集的病死羊病料或患病母羊病料制作增菌培养液,将其制成较薄的涂片,将其置于35℃恒温箱中或者是置于室温中使其自然晾干。使用甲醛10mL、三氯甲烷30mL、乙醇60mL充分混合制成固定液,并利用固定液将涂片进行长达5~10分钟的固定,随后使用95%乙醇充分的浸泡清洗,最后自然晾干备用。
在病料涂片上滴入几滴沙门氏菌荧光抗体,并将其置于盒内环境中处理30分钟,环境温度控制在35℃。处理结束后取出浓度为0.01mL/L、pH值为9.0的磷酸盐缓冲液将多余的荧光抗体冲洗掉,随后使用相同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液浸洗10分钟,取出后使用蒸馏水再次冲洗,等待其自然晾干后滴入pH值为9.0的碳酸盐缓冲甘油,随后盖上盖玻片进行封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判断。
为了确保荧光抗体检测方式的准确性,在观察涂片时要观察至少10个视野。发现在涂片内有黄绿色的发亮杆菌,在其他位置有橙黄色的荧光。橙黄色荧光为其他种类的杂菌和无关杂质,而黄绿色的发亮杆菌为沙门氏菌。
二、调查结果
1、现场情况的调查
①养殖区域的分布
经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调查,该羊养殖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同仁市加吾乡加吾岗村,属于家庭养殖散户模式,羊舍为一间大房间所隔离出的三间简易房,在房子的门口为家庭庭院,也是羊群的日常活动区域。养殖户的门口与村村通公路相临,在村西处120m处有草地,也是该养殖场的羊群放牧主要地点。
②羊群发病及死亡基本情况调查
2022年7月18日该养殖户在放养羊群时观察发现,有12只羊出现拉稀的症状、取食量减少、精神沉郁、排泄物为褐色的稀便、伴有血丝、具有脱水的临床症状。发现羊群患病后,该养殖户立即至当地兽药店购买用于治疗羊群腹泻的药物,由于该养殖户对化学药剂了解不足,其无法准确的将使用剂量及药物名称进行复述。在采取皮下注射治疗后,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观察出现感病症状后的第3天,7月20日死亡1只成年母羊,随后同羊舍内部的羊只表现出陆续发病的症状,其中发病最多的为成年羊只和母羊。在此期间,该养殖户除了在兽药店自行购买药剂进行皮下注射治疗后,并未使用其他措施用于辅助治疗。7月18日~7月23日,共有发病羊只28只,死亡羊只3只,其中死亡2只母羊、1只成年羊,发病概率为34%,病死概率为11%。7月23日,同仁市畜牧兽医站流行学调查技术人员在对该养殖现场的情况、羊群发病症状、病理观察及实验室诊断后,立即对此羊群采取防控管理措施,对于已发病的羊群实施紧急隔离治疗。并且依据实际的发病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症用药,截止7月26日以来,该羊群患病情况得到了基本的控制,并且逐渐好转。
2、追溯流行病学调查
依据羊群患病的流行病学问询调查、现场观察分析、临床症状资料的查阅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排除羊群患大肠杆菌病及小反刍兽疫等可能性。在经过当地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的分析交流后,诊断为由于当月的阴雨天气较多、该养殖户在饲喂羊群期间多喂养未经充分发酵的湿草,并且水分含量较多。同时,此养殖户接触羊群养殖的时间短,对于饲养技术了解不够深入,导致饲养管理出现众多不规范的地方,羊舍内部卫生条件差、湿度大等等因素,造成了本次羊群细菌性肠炎的发生。养殖户在羊群患病后,虽然立即的进行购药治疗,但是购买药品时描述不够明确,购买药物不对症,起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该养殖场内羊群生长瘦弱,患病病程较长、机体素质差的羊只后期出现脱水,机体衰竭致死。
3、应用防治管理措施
①紧急措施
对于已经患病的羊只需要加强护理,并且将其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已经出现病死的羊只必须采取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羊舍内部的粪便、被粪便所污染的垫料等要全部清理出,并使用消毒药剂进行全面消毒后深埋无害化处理。对羊舍内部的地面、墙壁、工具全部消毒,增强通风效果,降低羊舍内部湿度。同时,由于该养殖场羊舍空间较小,每天在羊舍内部进行至少1次的喷雾消毒,连续消毒1周,在消毒期间轮换使用至少3种消毒药剂。
2、药物治疗措施
对于已患病的羊只使用土霉素注射液治疗,依照患病羊只的体重每公斤用药0.05~0.1mL,注射时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每天注射治疗1次,连续治疗3天。同时,对于已患病的羊只,每天灌服0.2g胃蛋白酶用于辅助治疗。部分羊只出现严重脱水时,可以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80mL、5%碳酸氢钠30~50mL充分混合,每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3天。
3、提升日常饲养管理条件
经过现场观察与问询发现,在该养殖场内饲养管理条件差,而至于不良环境中的羊群其自身抗病性较低。因此,为了提升羊群的抗病性,避免后续长期出现不良反应或致病,该养殖户在管理期间,应当注重对羊舍内部的消毒、饲养条件、多为羊群补充矿物质、在缺乏草料期间饲喂优质饲料,从而增强羊群的抗病性,确保羊舍环境的空气清新,增强通风效果,同时降低空气湿度水平。该养殖户在外出放养羊群时,应当推迟放养的时间,避免羊群在外出取食时食用过多的水分含量过多的青草,从而导致出现致病性腹泻。
4、重视预防管理
在开展羊群养殖期间,养殖户应当遵循“防重于治、养防并重”的相关原则,散户养殖时,如果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应当在管理期间注重生物安全性避免致病原入侵感染。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避免出现寄生虫感染,同时依照当地的疫情流行规律,做好免疫接种程序,避免出现重大疫病的感染传播。
三、讨论分析
依据本次疫病的发生流行学调查情况、临床症状分析、剖检观察、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和治疗的效果,综合判断为本次疫病的发生为羊细菌性肠炎,由感染沙氏门菌所引起的。
1、感病因素分析
依据上文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次羊群感染细菌性肠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此养殖户的羊群饲养管理模式为传统的家庭散养模式,养殖条件相对简陋,羊舍内部的饲养环境条件卫生性差,羊舍湿度大,污染物较多等。第二,该养殖户家中的羊群其自身营养条件不足,羊群整体体形偏瘦,机体抗性较差,易出现感病。第三,由于当月天气阴雨天较多,羊群外出放养时食用了较多含水量大的青草,导致羊群出现消化功能异常,增加感病性。
2、应对措施
依据本次该羊群发病的因素,建议养殖户后期做好如下管理措施;第一,在饲喂羊群期间,对羊群饲料的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均衡把握,提升饲喂条件,在清晨有露水或雨水的情况下,减少外出散养放牧。第二,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性,对于羊舍地面应当做好防潮准备,屋顶做好隔热防水,及时清理地面,定期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垫料的干净卫生性。第三,减少对羊群的转群、换料,做好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减少应激。第四,养殖户应当加强自身的养殖技术学习,增强管理技术水平,做好日常疫病防治,确保养殖的健康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811399 青海省同仁市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