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感染布鲁氏杆菌病的净化措施

作者: 杨沛霖

随着全国各地牛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牛数量越来越多,各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布鲁氏杆菌病是牛养殖业中较为常见的疫病之一,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与危害性,已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性传染病。该病一旦暴发流行,则会长期潜伏在养殖场内难以净化,当前尚无特效药可以治疗,很容易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对牛布鲁氏杆菌病进行有效净化并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牛布鲁氏杆菌病原及流行特点

1、病原学特征

布鲁氏杆菌病由布鲁氏杆菌感染所致,其菌属众多,当前已知的就有19个生物型、6个种类,该病菌主要寄生在细胞内,侵袭力与传播力均较强,主要侵害宿主淋巴系统及生殖系统。布鲁氏杆菌外观呈球杆、球型或短杆状,其中牛属菌多呈短杆状,长度为0.5~1.3μm,宽度约为0.4μm,未长有鞭毛、荚膜和芽孢等结构,为革兰式染色阴性菌,涂片镜检多呈单个排布。该病菌在外界环境中适应能力极强,阳光直射条件下可存活4h,但难耐湿热环境,在60℃温度条件下30min即被灭活,70℃温度条件下5min即被灭活,100℃热水中会被立即灭活,普通的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2、流行病学

人类与多种动物均易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其中,以牛、羊、猪等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更易感,成年动物比幼龄动物更易感,发病率也更高。布鲁氏杆菌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夏季高发。牛养殖场内患病牛与带菌牛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公牛感染后期的精液、尿液、粪便中会携带大量病菌,患病的妊娠母牛生产或流产后,其乳汁、胎衣、胎盘羊水、恶露等分泌物中携带有大量致病菌,对产房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健康牛接触后染病。通常情况下,患有该病的妊娠母羊在流产后的3年内,其阴道分泌物中仍带有布鲁氏杆菌。呼吸道、生殖道、消化道等是该病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等传染该病。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临床症状

布鲁氏杆菌病多呈地方性流行,牛只染病后通常会有15~180d的潜伏期,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不同年龄段牛感染该病后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具有繁殖能力的成年牛是该病侵染的主要群体,患病后临床表现较明显,而未达到繁殖阶段的犊牛感染该病后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新疫区的病牛多为急性经过,老疫区病牛呈慢性经过,但在妊娠牛群中多呈爆发性流行。种公牛染病后,阴茎红肿、胀痛,常引发睾丸炎、附睾炎、睾丸坏死、滑膜囊炎、关节炎等症状。母牛染病后多在妊娠5~8个月时突然流产,产出死胎、僵尸胎,部分产出弱胎,犊牛多在前期夭折。流产后出现胎衣不下、生殖道感染等症状,阴道持续流出气味恶臭的红褐色分泌物,后期多引发子宫炎症。老疫区内妊娠母牛染病后通常不会流产,但会出现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关节炎等症状,且伴有屡配不孕、胎衣不下、局部肿胀等情况。

2、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公牛与母牛,常见睾丸、附睾、前列腺、子宫等处存在脓肿,胎盘存在病变,呈淡黄色胶胨样浸润,表面粘连有大量脓性和絮状分泌物,胎膜层厚度增加,且存在出血点。子宫粘膜、绒毛膜间积蓄大量浓块和淡灰色污浊渗出物。少数胎儿皮下渗出血性液体,胸腔与腹腔中存在红色积液,有自溶性变化。淋巴结肿大,呈弥漫性颗粒性淋巴结炎,颜色变黄且质地变硬,脾脏肿胀,存在坏死灶。

三、检测方法

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是最常用的布鲁氏杆菌病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无菌采集病牛或疑似感染牛的血液,待凝固后分离出血清作为被检材料。使用蜡笔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划出边长4cm的方形小格,使用规格为0.2mL的吸管在每1方格内加入0.03mL被检血清,然后滴入0.03mL的虎红平板抗原,使用无菌细竹签将其搅拌混匀。若4min内观察到凝集现象则判断为阳性,未出现凝集则判断为阴性。

2、全乳环状试验(MRT)

用温水将患病母牛乳房清洗干净,并用洁净纱布擦干,将乳汁挤在无菌器皿中,取1mL乳样放入灭菌凝集试验管内,滴入50μL四氮唑抗原后摇晃均匀,放置于38℃温水中培养60min,若观察到乳柱上层乳脂存在红色环带,则可判断为布鲁氏杆菌。该方法是当前检测牛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操作简便,出结果迅速,但易受隐性乳房炎影响出现假阳性反应,可配合其他检测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PCR检测技术

PCR检测技术即为生物链聚合酶链反应,是在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基础上准确检测致病原的核酸物质,阳性结果即可确诊为布鲁氏杆菌感染。该检测技术仅需采集病牛分泌物等样品即可完成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是当前实验室诊断中较为先进且使用频率最高的检测技术,但该检测技术成本较高,对仪器设备、操作人员技术的要求较高,基层部门需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性采用。

4、试管凝集试验(SAT)

无菌采集病牛血液并制取血清,按照1∶100(含1000IU/mL)的比例进行稀释,若出现“+ +”凝集现象,则可确诊为阳性;若将牛血清按照1∶50(含50IU/mL)的比例稀释,出现“+ +”凝集现象,可判定为可疑反应。结果为可疑反应的牛只,需经3~4周重新采血检测,若检测结果仍为可疑反应,则可判定为阳性病牛。

四、净化措施

1、采血检测

整个养殖场的牛均需进行无菌采血,并按要求保存。样品由样品管理员统一接收,填写《接收样品登记表》和《检测业务委托协议》,并检查样品符合性,之后将血液样本按照顺序进行唯一性编号记录,送入实验室进行血清分离。接样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均需穿着工作服,带好口罩与手套,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同时也可避免样品被污染。实验前后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采集的血清样本可用RBPT检测进行初筛,采用SAT复检,整个实验过程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动物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18)进行,尽量减少气溶胶产生量。检测结束后,工作人员应脱掉1次性防护服、手套、口罩、鞋套等装入高压灭菌袋中,用75%酒精或0.5%新洁尔灭彻底消毒双手,最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面部可用消毒巾擦拭。将用过的血清管、检测玻璃板、移液器吸头、防护用品等进行高压消毒后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做好废弃物处理或移交记录。

2、分区净化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将牛场合理划分为控制区牛群、未控制牛群和净化群,将健康牛、疑似牛与阳性牛分离开来,便于对牛群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牛养殖场布鲁氏杆菌病的净化效率。

3、阳性牛的处理措施

养殖场不可采用抽检方式,应确保100%的检测率,检测结果连续2次均为阴性的为净化牛群。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应立即上报给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并对病牛进行扑杀与无害化处理,禁止消毒处理后流入市场危害人类健康。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划分出疫区与疫病威胁区,及时封锁疫区,并禁止一切外来动物入内,进出疫区、疫点的车辆需经过严格的消毒。病牛圈舍、运动场等区域,可交替使用1%消毒灵、10%石灰乳、20%漂白粉全面消毒,2次/d。料槽、饮水器等可用0.01%新洁尔灭或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次/d,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使用,牛群皮毛可用0.3%过氧乙酸或0.1%新洁尔灭消毒,1次/3d。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排泄物,以及阳性妊娠牛流产后产出的胎儿、胎衣、恶露污染物等均需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深埋污染物时,挖坑深度尽量高出地下水位1.5cm以上,坑的底部做好防渗、防漏处理,坑底部撒铺1层厚约5cm的生石灰消毒,避免布鲁氏杆菌的扩散蔓延。发病牛场在彻底消毒后需要经过3个月的空场自然净化期才能引进牛只饲养。

4、可疑牛群处理措施

对于检测结果呈可疑反应的牛群,应立即进行隔离饲养,限制其活动范围,并利用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复测,若仍判定为可疑牛群,则可将其归类为阳性病牛,并给予对应措施处理。若经复检,结果转为阴性,则可将其隔离饲养30d后再次复检,结果仍为阴性的可放入健康牛群饲养。对于出现流产情况的母牛,应立即隔离饲养,并将母牛胎儿、羊水送检,筛查布鲁氏杆菌病。确诊阳性的母牛,应将其与犊牛隔离饲养,并于犊牛5~9月龄时进行布鲁氏杆菌病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方可进行疫苗接种。

5、常规检测

养殖场需要制定符合本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尤其是规模化养牛场,不要过度依赖优良品种母牛群,坚持自繁自育,尽量避免从外场引进种牛。本场自繁自养牛群应在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1次全面布鲁氏杆菌病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实施分区管理。一旦本场内检出阳性病牛,则需增加检测频率,坚持每1个月检测1次,连检3个月,直至剩余牛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方可恢复每年2次检测制度。确需从外引种的,要按照规定做好检验检疫工作,确保引种地无布鲁氏杆菌病发生,引进的牛只需在距离本场100m以外的地方隔离饲养45d左右,期间进行2次布氏杆菌病检测筛查,结果全部为阴性且无其他异常后进行带体消毒、常规疫苗接种后才能放入本场饲养。饲养满1年后按照自繁自养牛群的检测方法进行常规检测。

五、综合防控

1、加大检疫力度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多次修改动物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规范,重新规定了牛布鲁氏杆菌病相关防控流程及防治技术要求,尤其是养殖场引进外来种牛时,必须开具相关证明以确保该种牛来自非疫区,并要在装卸过程中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各方面合格后方能开展运输工作。调运方面,需严格遵守疫病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调运,同等风险区相互调运的放入原则及相关要求。调运过程中,各区域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对种牛运输途中的检疫合格证进行查询,避免病牛或带菌牛在运输过程中进行疫病传播。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牛养殖场,当地检疫部门要做好每个季节的检疫工作,并加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检疫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及检疫工作的规范性。在牛布鲁氏杆菌病高发期,或周边区域发生布鲁氏杆菌病传染情况的,需适当增加检疫频率,对传染风险较大的养殖场进行多次疫病检测,及时调查、记录、分析养殖场牛群的来源、数量、规模以及饲养结构等,全面掌握该疾病的地方流行情况,为疫病防控奠定基础。

2、定期接种疫苗

养殖场要在基层兽医及防疫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接种计划,每年定期为牛群接种布鲁氏杆菌病疫苗。疫苗免疫虽不能彻底消除牛布鲁氏杆菌病,但能有效减少该疾病的暴发与流行,相关研究表明,牛群接种布鲁氏杆菌活疫苗后能起到75%的保护作用。现阶段,市场上用于预防牛布鲁氏杆菌病的疫苗包括羊型布鲁氏菌M5和猪型布鲁氏菌S2两种。用法用量上,M5为皮下注射250亿活菌/头,S2为肌肉注射500亿活菌/头。免疫接种时间尽量安排在配种前30~60d,妊娠母牛禁止接种,同时避免与口蹄疫疫苗同时接种,防止产生免疫抑制现象。兽医防疫人员要熟练掌握疫苗保存、运输及使用方法,规范免疫接种手法,确保免疫成功。同时,管理人员应做好接种牛标记与免疫接种记录工作,避免重复接种。

3、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净卫生,可有效提高牛群生存质量,降低布鲁氏杆菌病发生概率。养殖人员要定期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尿液等污物,避免其堆积发酵滋生病菌与寄生虫。将清理出来的粪便运往特定处理区堆积发酵,并喷洒广谱灭虫剂与消毒剂,灭杀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活动空间过小恶化牛群生存环境。高温季节注意防暑降温,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并根据牛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对营养的需求规律科学配比饲料营养,确保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均衡,提高牛群体质,增强抗病能力。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控制饮用水质量,确保饮食、饮水安全。另外,犬、鼠、蚊、蝇、蜱虫等均是牛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媒介,会导致该疾病的传播扩散,因此,养殖场内禁止养犬,并需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蝇、灭蜱虫工作,切断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

4、做好消毒管理

做好养殖场消毒管理是防控牛布鲁氏杆菌病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养殖场要构建完善的消毒制度。定期使用84消毒液稀释剂或2%~4%氢氧化钠溶液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全面消杀,1次/7d,确保消毒密度。金属设施可用熏蒸、火焰等方式消毒。养殖场出入口处可设立氢氧化钠消毒池,来往车辆、周边环境等可采用2%烧碱进行消毒。对于硬化地面要确保完全浸湿消毒,而非硬化地面、土地浸透程度应不少于3cm。严格按照诊疗基础操作规范对医疗器械进行彻底消毒,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降低牛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染几率。

5、人员防护与管理

对于经常接触牛群及管理设施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疫病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在诊断、治疗、助产等特殊工作场景下,工作人员要穿戴好防护服,佩戴好1次性橡胶手套、医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在参与疫病诊疗与防控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可中途饮水、吃东西,待工作完毕彻底消毒后再进食。若工作人员存在皮肤破损情况,应尽量避免与病牛直接接触,以防经皮肤与黏膜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对于经常接触病牛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个人健康体检,一旦检查出布鲁氏杆菌感染,要及时调离岗位接受治疗,完全康复后再返回岗位。

总之,牛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传染病,该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仅会给牛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且会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做好该疾病的净化与防控工作对提高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保障人类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与牛养殖户应深入了解布鲁氏杆菌病基础知识点,掌握该疾病的净化程序,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促进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816099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畜牧兽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