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平川区马铃薯“十变”增效措施

作者: 柯琴

柯琴,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730913。

收稿日期:2023-10-06

摘   要   马铃薯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平川区在马铃薯生产中积极引进新观念、新技术、新品种,着力推进“十变”举措,即:变畜力犁耕为机械耕作,变平作为垄作,变露地种植为覆膜种植,变化学施肥为主为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施,变常规种为脱毒种,变地方农家品种为主为优良品种为主,变切块播种为整薯播种,变追干肥为追水肥,变放任生长为人工调控,变人工挖收为机械采收,促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马铃薯;增效;“十变”措施;平川区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冷凉,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适宜马铃薯种植。近年来,平川区积极引进马铃薯生产新观念、新技术、新品种,推进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发展取得明显效果,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量20万t以上,平均亩产量    2 000 kg以上(高者可达4 000 kg),平均亩产值3 000元左右(高者可达6 000元),年产值8亿元以上。特别是复兴乡、种田乡、黄峤镇等乡镇,将马铃薯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概括而言,平川区在马铃薯生产中,着力推进了以下10个方面的转变。

1   变畜力犁耕为机耕

长期以来,平川区农业生产以畜力耕作为主,耕层浅,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特别是犁底层坚硬,马铃薯块茎膨大受到限制,产量提升难度大,亩产量长期徘徊在1 000~1 500 kg。近年来,随着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等现代机械的应用,马铃薯田块耕作层明显加厚,由20 cm加深到30 cm以上,耕旋后的土壤变得细碎疏松,地块也更加平整,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蓄水保墒能力增强,马铃薯块茎膨大更加充分,整体产量提高,平均亩产达到2 000 kg以上。

2   变平作为垄作

平川区传统种植马铃薯以平作为主,活土层浅,对马铃薯块茎营养的供给有限。生产中多采用堆土的方法,将植株周围的表层土用锄拉到植株基部堆成堆,以加厚块茎生长区的活土层厚度,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近年来,平川区推广垄作种植方法,种植前机械起垄,以增加生长区活土层厚度,改良植株生长区土壤状况,提升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减少块茎膨大阻力。同时,垄作栽培模式下,垄面吸收热量增加,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植株生长区地温,后期在降雨多的情况下,垄面湿度较小,可有效减少烂薯损失。根据测定,马铃薯垄作栽培可比平作增产20%以上。

3   变露地种植为覆膜种植

平川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 mm,马铃薯需水量大,每形成1 kg鲜薯块茎至少需要消耗100 kg水,水分是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降水少、干旱缺墒严重制约平川区马铃薯产量提高。

平川区传统马铃薯种植以露地为主,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随着地膜在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有效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了天然降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据测定,地膜马铃薯较露地马铃薯增产幅度在30%以上。目前平川区马铃薯已经实现了地膜全覆盖栽培。

4   变化肥为主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

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土壤营养平衡被破坏,马铃薯产量提升受限。平川区大力倡导在马铃薯生产中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配方施肥,进一步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促进马铃薯产量爬坡过坎,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平川区马铃薯生产中有机肥用量逐年增加,商品有机肥亩用量大多在400~500 kg。另外,钾肥的施用普遍受到重视(钾肥与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形成有很大关系,钾肥充足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根据马铃薯生长特点,亩施马铃薯专用肥60~75 kg或尿素40 kg左右,磷酸二铵30 kg左右,配合硫酸钾60 kg左右,可满足其对肥料的基本需求。

5   变常规种为脱毒种

长期采用常规种,马铃薯缩叶病、早(晚)疫病、环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给生产造成极大损失。近年来,平川区依托润雨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富田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成丰种植合作社等积极引进一级脱毒种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免费发放给农户,促进了马铃薯种植的无毒化。脱毒种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抗性,脱毒马铃薯植株生长健壮,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最大薯块达到1.5 kg,应用脱毒种增产幅度超过38%。

6   变地方农家品种为主为优良品种当家

马铃薯不同品种生产能力差异较大,地方农家种薯退化现象明显,造成低产低效。近年来,平川区把良种化作为马铃薯增效途径,先后引进推广了青薯9号、陇薯7号、陇薯15号等优良品种,全区马铃薯良种率达到95%以上,应用良种的马铃薯田块亩产均在2 500 kg以上。

7   变切块播种为整薯播种

长期以来,平川区马铃薯播种采用的是切块法,极易造成环腐病菌感染,导致环腐病大流行,烂薯率居高不下。脱毒原原种的推广彻底改变了这一播种方法,目前平川区马铃薯均采用整薯播种,有效规避了环腐病大流行,减轻了生产损失。

8   变追干肥为追水肥

马铃薯生产中易出现脱肥现象,影响植株生长及薯块膨大,因而马铃薯初花期需要追肥补充营养。传统追肥多采用颗粒性复合肥干追,费工,劳动强度大,施肥不当还容易发生烧根现象。随着简易滴灌设施的普及,平川区马铃薯追肥开始向追水溶肥转变,有条件的地方,马铃薯起垄覆膜前,在膜下铺设滴灌管,初花期将高钾型水溶肥通过滴灌管输送到根部,这样追肥可实现肥水同补,既省工又安全,还可以提高肥效,防止肥害发生。

9   变植株放任生长为人工调控

平川区传统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人为干预较多,由于施肥比例不当、氮肥施用过量或后期降雨多等原因,常导致植株徒长消耗大量营养,不利于地下块茎膨大,造成低产低效。现在,针对徒长植株,可以采用地上喷施多效唑、缩节胺、矮壮素等生长调节剂的方法控制生长,促使营养向根部流动,保证产量。

在病虫防控方面,马铃薯易受早(晚)疫病、环腐病、缩叶病、蚜虫等病虫危害,导致减产,传统马铃薯种植很少喷药,导致病虫严重发生。

近年来,平川区加强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落实。在病害防控方面,综合采用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种植脱毒薯等农业措施提高植株抗病性,病害发生初期选择65%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70%代森联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化学防控。在蚜虫防控方面,结合田间悬挂黄板,在蚜虫发生初期喷10%蚜虱净粉剂3 000~4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3%啶虫脒微乳剂1 000倍液等。

10   变人工挖收为机械收获

马铃薯人工挖收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随着马铃薯采收机械的推广,平川区80%的马铃薯田块实现了机械化收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