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杀菌剂防治西洋参锈腐病效果对比试验

作者: 张彦龙 孙艳妮 高立强 李红兵 胡小平

六种杀菌剂防治西洋参锈腐病效果对比试验0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地合作项目(XYS2023003)、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K3030821024)资助。

张彦龙,孙艳妮,陕西省永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713400;高立强,胡小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李红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收稿日期:2023-09-05

*通讯作者:高立强(E-mail:gaoliqiang@nwsuaf.edu.cn)

摘   要   Ilyonectria属真菌是引起西洋参锈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给西洋参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选取分离自陕西省留坝县西洋参的Ilyonectria属病原菌,通过平板培养,测定其在PDA培养基上的生物学特性和菌落形态特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择6种常用杀菌剂进行了病原菌抑制效果测定对比。结果显示:Ilyonectria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浅黄色至浅褐色,气生菌丝滑顺,菌落质地形似毛毯,边缘较平滑,大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稍弯曲,两端钝圆,可见1~2个分隔。室内测试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多菌灵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咯菌腈和丙环唑;恶霉灵和甲基托布津有一定抑制效果,但用量偏大,不推荐;五氯硝基苯效果最差,几乎无作用。

关键词   西洋参; 锈腐病; 杀菌剂; 生物学特性; 抑制效果

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s)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原产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南部的低地森林中,常以根入药,主要成分为西洋参皂苷,具有提高免疫力、降低血糖血压、增强脑力体力、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药食同源的名贵中药材。

近年来,关于西洋参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的综述性文献较多,但针对西洋参锈腐病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留坝西洋参锈腐病病原菌以土赤壳属真菌(Ilyonectria)为主,致病性最强,在数量和普遍性方面占绝对优势。从幼苗到成株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发病盛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病害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加重,重茬地发病率有时高达90%以上。病原菌主要侵染主根、须根、幼茎、芽孢等部位,造成参根大面积腐烂,丧失药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

目前,西洋参锈腐病的防治仍以化学措施为主,常用防治药剂有多菌灵、恶霉灵、三唑类等杀菌剂,不同产区、种植基地以及种植户在农药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差异。为筛选适宜的农药品种,我们对西洋参锈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抑菌作用进行了测定,旨在为制订合理的田间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Ilyonectria分离自陕西省留坝县生产的西洋参上,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坝西洋参基地鉴定并保藏。

1.2   供试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具体配制方法参照方中达第三版《植病研究方法》。

1.3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6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30%恶霉灵水剂(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2.5%咯菌腈悬浮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山西德威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0 g/L丙环唑乳油(山东利民化工有限公司),具体浓度设置见表1。

1.4   药剂敏感性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不同供试药剂先用无菌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再用无菌水稀释成最终浓度为使用浓度的带药 PDA 培养基平板。于超净工作台上用100 μL移液器吸取15 μL活化好的西洋参锈腐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1×103 copies/mL),置于不同梯度浓度药剂的平板培养皿中,以无菌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共9皿,在25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后,在显微镜下测定菌丝长度。每皿选择30个不同视野下的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的菌丝进行测量,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

菌丝生长抑制率(%)=[1-(对照菌丝长度-药剂处理菌丝长度)/对照菌丝长度]× 100

1.5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20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8.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洋参锈腐病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   对留坝县西洋参栽培区的西洋参锈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当地西洋参锈腐病普遍发生,发病植株地上部分症状不典型,根部表皮可见形状不规则的铁锈色或褐色病斑,病斑逐渐融合形成不规则大斑,病健交界处清晰可见(图1-A)。将Ilyonectria在PDA培养基上培养14 天,菌落颜色呈浅黄色至浅褐色,气生菌丝滑顺,菌落质地形似毛毯,边缘较平滑(图1-B);菌丝无隔膜(图1-C);大型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稍弯曲,两端钝圆,可见1~2个分隔(图1-D)。

2.2   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Ilyonectria的抑制作用   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杀菌剂,对锈腐病病原菌生长产生了不同的抑制效果(图2),依据显微镜下观测到的结果分别计算每种杀菌剂每个处理的相对抑制率(图3)。不同杀菌剂对西洋参锈腐病的抑制效果对比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不同药剂对于西洋参锈腐病菌的相对抑制率差异较大,传统的土壤处理剂多菌灵对西洋参锈腐病仍具有极好的防控作用,在浓度为0.1 μg/mL时的抑制效果即达到79.05%。其他可选择的药剂有丙环唑和咯菌腈(通常用来进行种子包衣),二者在极低的浓度下对锈腐病原菌也有相当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替代药剂轮换使用。甲基托布津虽然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但这是在极高浓度下实现的,实际生产中不建议采用。通常应用的另外一种土壤处理剂五氯硝基苯和甲基托布津一样,或许在较高浓度下对锈腐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测试结果表明,在通常推荐浓度下对西洋参锈腐病几乎无效。至于通常采用的土壤处理剂恶霉灵,对锈腐病原菌也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不但能够抑制菌丝生长,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但和甲基托布津一样,也是在极高浓度下才能实现,推测应当是锈腐病原菌对恶霉灵已经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抗药性,在实际使用时需要考虑剂量效应,以免因药剂使用不当而造成重大损失。

3   结论

综合来看,多菌灵对西洋参锈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仍可作为主要防控药剂;咯菌腈和丙环唑对锈腐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候选药剂,但其要用于锈腐病的田间防治尚需更多试验数据支持。甲基托布津和恶霉灵对锈腐病虽有一定防效,但达到一定抑制效果需要较大剂量,在实际使用时需要考虑剂量效应。五氯硝基苯抑菌效果最差,对西洋参锈腐病几乎没有防控作用。

由于光照、温度、降雨等环境因素以及药剂施用方式、时间等人为因素干扰,不同杀菌剂在田间的应用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孙景超.西洋参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寻根, 2017 (3):24-27.

[2] 王章淮.西洋参栽培技术与加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3] 程超寰. 西洋参的前世今生[J]. 家庭中医药, 2018,25(1):10-12.

[4] 耿英杰.陕西留坝西洋参锈腐病菌生物学及其土壤空间分布研究 [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

[5] 陈福民,化文平,王喆之.陕西留坝县西洋参规范化种植基地适宜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9,55(3):46-48.

[6] 赵方杰.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7] 张天宇,李恭民,陈伟群,等.西洋参锈腐病病原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1):43-48.

[8] 王聪浩.西洋参菌核病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9] 刘欣然.东北地区人参锈腐病菌分子鉴定及药剂筛选[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9.

[10] 张党省.留坝西洋参锈腐病成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7):119-121.

[11] 严雪瑞,傅俊范.柱孢属(Cylindrocarpon)真菌和参类锈腐病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01):71-75.

[12] 陈伟群,张天宇,陈嘉孚,等.西洋参锈腐病药剂防治试验简报.植物保护[J].1991(03):31-33.

[13] 邵慧慧,张西梅,刘紫祺,等.引起西洋参锈腐病的Ilyonectria属4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J].植物病理学报,2021(06):1-11.

[14]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第三版) [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