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菌糠栽培褐蘑菇技术要点

作者: 郭玲玲

摘   要   介绍了利用杏鲍菇菌糠栽培褐蘑菇技术要点,主要包括栽培条件、堆料发酵、播种、覆土前发菌、覆土管理、覆土后发菌、催蕾管理、出菇管理、采收管理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   杏鲍菇;菌糠;栽培;褐蘑菇

褐蘑菇又名棕色蘑菇、香口蘑,为双孢蘑菇的近缘种,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科,伞菌属,其菇盖多生纤维状鳞片,表皮细胞因含有褐色素而呈黄褐色,盖大柄粗、菌肉肥厚,是一种珍稀的腐生真菌。褐蘑菇有“素牛排”之称,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极高,作为高品位食用菌在欧美及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大受欢迎。其子实体的粗蛋白含量高达40%以上,富含多种氨基酸和SOD、CAT、POD、PPO活性物质,Ca、Mg、Fe、Cu、Mn、Zn等元素含量高,K含量达到52 000 mg/kg以上。褐磨菇在人体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心脑血管及肾功能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功效。Beelman等发现褐蘑菇对肿瘤有预防作用;刘姜等研究了褐蘑菇碱提物对于四氧嘧啶导致的糖尿病小鼠的影响,发现对于患病小鼠血糖水平有显著的降低作用;Kuvibidila等发现褐蘑菇对小鼠的胶原性关节炎及相关并发症有调节作用。Chandra等研究发现褐蘑菇能够提升肠道免疫力。此外,褐蘑菇还有防癌抗癌、保肝护肝、美容驻颜等作用,是欧美市场及发达国家颇为畅销的食用菌名贵品种。

以杏鲍菇菌糠、牛粪为主要原料,在温室内用层架栽培褐蘑菇,解决了杏鲍菇菌糠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途径。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栽培条件

1.1   栽培设施   温室长80~100 m,宽8 m,中高3.8 m,肩高2 m。床架排列方向与菇房方向垂直,床架长5~6 m,宽约1.4 m,床架4层,底层离地0.3 m,层间距离0.55 m。

1.2   栽培季节   建堆时间一般为8月10—20日,播种时间为9月10日前,出菇时间为10月末到次年5月。

1.3   环境和物料条件   菌丝体生长发育和子实体发生最适宜温度、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要求空气湿度、培养料pH值在之后的相应环节具体说明。

2   原料准备(以每平方米计)

干牛粪15 kg,过磷酸钙0.5 kg,轻质碳酸钙0.25 kg,杏鲍菇菌渣干料20 kg或湿料45 kg。

3   堆料发酵

堆料发酵分为两个过程:前发酵和后发酵。前发酵历时10~15天,其间翻堆3次;经过第3次翻堆后,物料趁热移入菇棚进行后发酵,后发酵历时6~8天。

3.1   前发酵

3.1.1   建堆

1)建堆时间。根据当地播种期向前推15~20天,即为建堆时间。

2)建堆场地。场地宜通风向阳,离菇棚较近,水源方便,排水良好,水泥地面更好。一般栽培面积100 m2,铺料厚度20 cm时,初次建堆时料堆宽2 m,堆顶高1.8 m,长度10 m,料堆周围开好排水沟。堆料场地要求平整,若是泥地要消毒,四周排水要做好,不能积污水。原料预湿后,排水沟撒漂白粉杀灭蚊蝇,以免滋生蚊蝇,再到堆料里产卵繁殖。

3)建堆方法。料堆南北走向,受光均匀。一般堆高1.5~1.8 m(低温季节高些,高温季节低些),宽2~2.5 m(低温季节宽些,高温季节窄些),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呈龟背形,不要建成三角形,避免高温区少,发酵效果差。建堆时先铺1层厚15 cm、宽2 m预湿的秸秆,长度视培养料的多寡而定,秸秆上铺1层牛粪,厚5 cm。以后1层秸秆1层粪,直到堆高1.8 m,顶层为粪肥层。建堆后的培养料含水量为75%,pH值达到8~8.5。为了增加透气性,料中用锹把间距33.3 cm(1尺)打孔到底透气,雨天盖薄膜防雨,晴天盖草帘防晒。料面喷杀虫杀菌剂,建堆完毕用消毒液将料堆表面全部喷一遍。用草帘盖住料堆保湿,雨天用塑料布遮挡,天气放晴立即撤去塑料布,防止闷料。

3.1.2   翻堆   用温度计测试培养料下约30 cm处的温度,当达到65 ℃时,保持24小时后翻堆。翻堆时遵循“中间放两头,两头放中间”的原则,将生料置于中间位置,把熟料放到两边。通常先把料堆外层草料用耙子耙下来,放在一边,稍洒水以免干燥,在重新建堆时再逐渐混到料堆中去。内层和底层的粪草翻拌对换位置,边翻拌边加入辅料和外层粪草。翻料时将放线菌打碎均匀混到料中,利于发酵。

3.2   后发酵

3.2.1   菇房准备   后发酵的菇房面积不宜过大,以100 m2为宜。菇房要密封良好,使用前认真检查,确保菇房不漏气。菇房使用前后用药剂熏蒸,闷棚24小时,然后充分换气通风再进料。

3.2.2   进料   第3次翻堆3天后,料堆内温达到55 ℃以上时,将发酵料拆堆移入菇棚。选择晴天,拆堆转棚要迅速,最好在2~3小时内完成,既要避免过多热量散失,又要抖松排除粪草中的废气。培养料集中放于床架的中层和上层,厚薄均匀,平整堆放,厚度约28 cm,二次发酵前保证培养料的湿度。完成进料后,立即封闭菇房。

3.2.3   升温   升温阶段采用巴氏消毒法。用锅炉蒸汽加热,菇棚外有管道通过与锅炉连接通入菇棚,检查门窗,保证密封严实,通风窗预留绳子延伸至菇棚外,料堆内和棚内放置温度计。发酵初始阶段,微生物活动可以使培养料温度上升,当料温不再上升,或5~6小时后,再用蒸汽加温。温度58~62 ℃时减火,3小时后停止蒸汽,保温24小时。注意此阶段料温不能超过63 ℃,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高温下许多有益微生物会被杀死或活力下降,造成控温阶段的发酵无法正常进行。

3.2.4   恒温阶段   料温58~62 ℃保持24小时开窗换气,以便培养料充分发酵。每天至少开窗2次,南北上下窗对开,每次10~30分钟。料温降至50~52 ℃,保持4~6天。恒温阶段料温48~55 ℃,要保持平稳,温度若低于45 ℃,有害菌易大量繁殖而污染培养料。发酵时如遇到这种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巴氏消毒1次。恒温阶段完成后,缓慢通风,避免菇房外杂菌孢子随冷空气进入菇房。

3.2.5   降温阶段   恒温结束后,缓慢降低料温,当料堆内温度降至45 ℃时,逐渐通风降温。当料堆浅层温度降至28 ℃时发酵结束。堆料用无菌工具翻匀、拍实、整平,厚度25 cm左右。降温阶段一定要及时开窗,让多余的水蒸气散发出去,防止料面凝结冷凝水,造成过湿,不利于菌丝吃料。最佳含水量60%~65%,pH值6.5~7.5。

4   菌种播种

菇房内温度22 ℃以下、料温25 ℃以下,且温度不再上升,也闻不到氨气味时开始播种。宜选阴天进行,晴天在早晨和傍晚进行,中午强光下料和菌种容易干燥,不宜播种。播种用的叉子、菌种瓶、盛放菌种的容器(干净的塑料盆或瓷盆)等工具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工作人员需戴医用手套。用挖菌钩挖出菌种,掰成颗粒状,先将用种量(500 mL/瓶,2瓶/m2)的75%(即750 mL)撒于料面,用叉子翻动将菌种与上半层料混匀,再将余下的25%均匀撒于料面,抖动料面,轻轻拍平。播完后,在料面上盖1层编织袋或带孔的黑色地膜保湿。

5   覆土前发菌管理

覆土前发菌期25~30天。要求棚内暗光,湿度40%~70%,温度最低20 ℃,最高28 ℃,料内温度最低20 ℃,最高25 ℃。播种后经常检查,杜绝虫害、杂菌发生,若发现及时处理。

6   覆土

覆土前必须检查用于覆盖的土壤是否有潜伏的害虫或受到杂菌污染,尤其是疣孢霉、绿霉和螨类。覆土前菇床培养料表面保持干燥,若料面较湿,及时打开门窗通风,适当吹干料面;若料面表层太干,肉眼已很难看到菌丝,可在盖土前2~3天用1%石灰清水喷雾润湿料面,促进料内菌丝复壮,进行“吊菌丝”处理,菌丝返回料面即将长满培养料,料面稍干后覆土,厚度3 cm。

7   覆土后发菌、催蕾管理

覆土到出菇16~20天,棚内温度保持22~25 ℃,湿度80%~85%。覆土8~10天,部分菌丝爬到土表面时加大通风,使温度降低到12~   15 ℃,湿度增加到90%。再经过8~12天,可见到菇蕾出现。

褐蘑菇栽培空间相对密闭、阴暗、潮湿,温度适中,极易引起杂菌污染和病虫害发生,给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生产中应该以预防为主,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防治,管理中注重科学性,合理选择用药。

8   出菇管理

出菇期棚内温度保持在12~20 ℃,最佳温度为15~16 ℃,湿度90%~95%;喷水要轻喷、勤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忌喷“关门水”,忌在高温时和采菇前喷水;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当温度低于8 ℃暂时关闭通风口保温,温度高于22 ℃时早晚通风并停止喷水;光照管理上,保持暗光即可。         9   采收

当菌膜未破裂、菇盖3~4.5 cm时采摘,采收过晚质量差。采菇时用旋转法即可,注意菇根不要带起菌丝及周围幼菇,如发现采菇后缺土,及时补土。

采摘时随采随切柄,保持切口平整,不能带泥根,切柄后将菇放在箱内。装箱后放入冷库,一般冷库温度保持1~3 ℃,可保鲜1周。为保证质量,采菇前不要喷水,以免菌盖或菌柄变红。

参考文献

[1] 张国明.褐蘑菇温室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1(3):54-55.

[2] 梁晓丽.褐蘑菇营养和活性成分分析及体外抗氧化功能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3] XU T,B BEELMAN R,D LAMBERT.The  Cancer preventive Effects of Edible Mushrooms[J].牘Anti-Cancer Agents in牘Medicinal Chemistry (Formerly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Anti-Cancer Agents),2012,12(10):1 255-1 263.

[4] 刘莹,刘政,黄静,等.褐蘑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2):323-325.

[5] 刘莹.褐蘑菇碱提物降血脂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7):336-338.

[6] KUVIBIDILA S,ALEXANDER H,LIM

Y,et al.White button,Shiitake,and Portabella mush-

rooms modulate the developmentof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in mice[J].The FASEB Journal,2009,23(1_Meeting  Abstracts):909.5.

[7] PETERSON S,LUCAS E A,TRAORE D,et al.Effects of Portabella mushrooms on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dilute brown non-agouti(DBA1)mice[J].Functional Foods in Heath and Disease,2011,1(9):279-296.

[8] CHANDRA L C,TRAOR D,FRENCH, et

al.White button,portabella,and shiitake mushroom supplementation up-regulates interleukin-23 secretion in acute dextran sodium sulate colitis C57BL/6 mice and murine macrophage J.744.1 cell line[J].Nutrition Research,2013,33(5):388-396.

[9] 吴文荣,忻龙祚,黄智鸿,等.张家口地区褐鳞蘑菇栽培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中国食用菌,2010(3):52-5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