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花生高产种植管理技术探讨

作者: 高会朋

摘    要:为了提高花生质量与产量,文章以春花生为例,研究了其栽培技术,分析了当前春花生栽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择地、深耕、施加基肥、选择及处理品种、选择最佳时机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春播花生;栽培技术;产量;质量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03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5.2       文献标志码:B

花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花生栽培面积逐渐缩小,栽培技术未达到预期水平,经济效益未完全体现。目前,很多地区的花生栽培呈现管理粗放式的特点,产量、质量无法保障,未激发出花生的生产潜力。

1 选择土壤优质的地块

花生适宜在30~50 cm的土层中生长,在透气性强、肥力充足的土壤中产量与质量较高,为此需要重视花生种植地的选择。

选择花生种植地块时,需要了解此地块之前种植的其他农作物,比如刚刚收获了花生、大豆等的地块不适合再次播种花生。花生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如果长期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种作物,容易产生病虫害,诱发肥力不足等问题。

2 深耕地块及施加基肥

春花生能否在最佳时机种植与种植地块的处理程度有关。在入冬之前完成花生种植地块的深耕工作非常重要。部分地区可以采用机械深耕深翻土地,深耕时要确保其深度达到30~50 cm。需对深耕深翻后的土地及时施加基肥,一般情况下,需施加圈肥3 000 kg/667 m2,以此保证土壤的肥力能够满足花生生长需求。

除了施加圈肥之外,还需要在土地中增加过磷酸钙,并结合硫酸钾复合肥。当所有的基肥均施加完成后,需再次整平土地,从而有效避免土壤中潜藏病虫害,促进花生起垄覆膜[1]。

3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3.1 优质品种的选择

品种的质量决定了花生的产量和质量。一般情况下,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品种。地理地质、自然气候等因素也会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不同地区相同的花生品种会产生不同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必须提高选择花生品种的技术水平。目前,很多地区都在推广优质花生品种,比如丰花一号、海花一号等。除了选择常见的优质花生品种外,还可以寻求农业专家的帮助,种植优质的花生品种。

3.2 种子的处理

选择了优质的花生品种后,需对花生种子进行科学处理。要想使花生苗全苗壮,在处理种子时应晾晒选中的花生种子,提高花生的发芽率。一些地区的种植户会直接购买荚果,但荚果需要提前晾晒,确保其水汽散尽,并现剥花生米作为种子。

多数花生种子在播种前都需拌入药剂,以预防花生病虫害。药剂有助于防治花生的地下害虫、地上害虫,在防治病害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剂。吡虫啉、多菌灵等都可以拌入到花生种子中,为了提高药剂的效果,可以将这两种药剂兑水后喷洒在花生种子表面,确保喷洒的均匀性,以提高搅拌的综合效果[2]。

4 选择最佳的播种时机

不同地区花生播种的时间不同,选择最佳的播种时机是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适时播种能控制花生苗的长势,并且效果十分显著。相较于错过最佳播种时机的种子,适时播种的花生种子出现烂果、伏果的概率较低。

花生适时播种需要很多条件,需要种植户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从春花生的播种及其性质来看,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过早播种的问题。一些地区如果在4月中旬之前播种春花生,则会因为气温过低导致花生发芽率降低,出苗时间过长,花生苗生长不全、不够壮实等。此类花生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的概率较大,受病虫害为害的程度较深,进入生长后期,还会出现早衰的现象,导致花生的产量明显降低。不同地区的地理地质、自然气候等条件存在差异,在选择春花生播种的最佳时机时,应从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花生种植规模等基本条件出发,综合多方面因素制订具体、科学的播种方案,最大程度提升花生的产量,同时保障花生的质量,促使花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为经济作物的价值[3]。

我国种植花生的地区较多,但是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种植区域,在花生栽培技术普及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花生播种时机选择不当仅是众多问题中的一种。目前,大部分花生仍属于散户种植,很多种植户缺乏专业的花生栽培知识和技术,容易错过最佳播种时机。多数农户都是依靠种植经验确定种植时间,整体上缺乏科学性。

从春花生种植的角度来看,种植户需要结合科学的栽培技术知识以及生产种植经验,提前准备适合种植区域面积的地膜,并将春花生覆盖好。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完成春花生的播种,从而提升花生的发芽率,确保出苗整齐。

如此一来花生下针期也会具有一致性,进入生长期,即使自然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花生的影响也会比较小,花生结果也会相对比较集中。选择最佳的播种时机可避免花生出现倒伏现象,降低花生荚果生霉、腐烂的概率,还可以为地块内其他作物的种植创造更好的条件。

采用轮播、套种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块土壤的肥力,从而确保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4]。

5 合理密植

采用合理密植的方式种植花生有利于提升花生的产量和质量。起垄双行播种的方式便于花生的田间管理。通常采用密植的方式种植花生,需要将垄距控制在90 cm左右,行距维持在45 cm左右,株距保持在15 cm左右,种植密度为10 000穴/667 m2最佳。为了提高花生的出苗率,需要在每一个穴内播种两粒花生种子,并确保穴深达到3~5 cm。

提高花生密植的技术水平,利于花生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促进花生的光合作用,同时确保群体增产效果。相较于3 000穴/667 m2的种植密度,10 000穴/667 m2的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大约20%的产量。花生种植密度的合理性需要建立在很多具体的条件上,例如,需要提前分析花生种植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并根据土壤的肥力选择最合适的肥料以及最佳的花生品种。

即使采用地膜覆盖密植的方式种植花生,也无法避免花生田间出现杂草,为此需要及时除草。现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除草剂等药物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已能够满足农作物种植的基本需求。过去,我国在农作物种植中使用除草剂的频率较高,乙草胺曾是应用范围较广的除草剂之一,随着其危害被发现和普及,现已被淘汰。

在春花生的除草过程中,应选择更加安全、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除草剂。此外,需要加大人工拔草力度,在提高花生产量的同时保证花生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种植经济的发展和进步[5]。

地膜作为花生合理密植的重要材料之一,需要选择厚度适中的地膜,要确保地膜的保温保湿效果。目前,0.005~0.006 mm的地膜较多,而且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最高。但是这类地膜易破碎、会造成环境污染,需要尽可能避免使用。研究表明,0.007 mm的地膜更能促进花生生长。一方面0.007 mm的地膜厚度适中,不易破裂,可以二次回收利用;另一方面这种厚度的地膜有更好的保温保湿效果,有利于促进花生增产保质。

除了选择合适的花生地膜外,还要提高覆膜的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的深耕深翻效果可以有效整平土地。覆膜后将地膜拉紧并固定好,用其他工具压实压严,可以避免大风等恶劣天气破坏地膜。在花生播种后的6~7 d内完成打孔放苗工作,可避免地膜内温度过高烧坏花生苗。将花生苗放出之后,不能立即揭开地膜,应继续将其压实压严,为花生苗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6 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花生的田间管理水平决定了花生的生长态势、产量和质量。在花生的种植过程中,需关注花生的生长情况,做好清查工作,避免花生的侧枝留在地膜内,从而阻碍花生主干生长,降低花生产量。

花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将“防”置于主要地位。在花生苗生长期间需要注意防治根腐病、病毒病、茎腐病,这3种病害属于花生的常见病害,是最容易降低花生产量和质量的病害。近年来,针对这3种病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经研发出多种预防的药剂与方法。

在花生生长初期,尤其是进入花期后,可使用恶毒灵、锌肽二氢钾、啶虫脒等兑水后均匀喷洒在花生苗上。初花期,花生易出现网斑病、蚜虫、棉铃虫以及病毒病等,会导致花生的开花数量下降,降低花生质量,因此需要及时将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锌肽二氢钾等兑水后均匀喷洒到花生上。荚果膨大期,花生同样会遭遇各种病害,比如叶斑病等。叶斑病容易导致花生早衰,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利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上锌肽二氢钾兑水后喷洒防治[6]。

花生的病虫害大部分都可以及时预防,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花生的田间管理水平,加强种植人员的田间管理意识,从而及时发现病虫害并予以处理。花生进入到生长阶段后,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花生苗徒长,影响后期荚果的形成与膨大。

一般春花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完成种植,7月中下旬会进入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对花生进行化控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提高花生营养生长效率,使其顺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从而实现上控下促的目的。

在这一阶段可使用药剂增强效果,例如助壮素缩节胺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以在该阶段每10 d喷洒1次助壮素缩节胺,喷洒两次便可促进花生荚果膨大,还可以控制花生苗徒长,整体来看,在其作用下会提升花生苗的结实率[7]。

由于大部分的花生种植人员缺乏化控意识,所以花生苗徒长的现象较为严重。结合当前春花生栽培技术的普及情况来看,积极建构有效的花生栽培技术培训方案,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确保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效果。选择化控手段与方法时要结合花生徒长的情况,提高药剂的合理性,避免滥用药剂对花生的质量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7 选择最佳收获时机

花生作为容易遭受雨水等影响的农作物,适时收获不仅可以提高其质量,还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其产量。如果花生已经进入成熟期,但未及时收获,会导致花生成熟后脱落到地上,继而增加后期花生收获的成本,而且落到地上的花生水分含量较大,易出现霉变的现象。

花生最佳收获时机的确定有迹可循,可以通过观察花生的果壳判断花生是否进入收获期。一般情况下,当花生的果壳网纹开始变得十分清晰,剥开花生荚果之后可以看到花生果壳内海绵层具有黑色光泽,花生的果粒已经足够饱满,并且种皮具有红润等特点时,可以初步确定花生进入适时收获时节。如果在花生具有以上特点之前收获,会影响花生后期晒干后的品质,降低花生整体产量。若是在花生具有以上特点之后收获,则会导致花生在收获期遇到恶劣的天气或者落入地面,增加收获的难度与成本[8]。

不同地区种植的花生品种不同,收获的时机会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花生品种也会出现收获期不一样的情况,对此种植人员需从多方面出发,综合吸收各种信息,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花生收获计划。花生收获期间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选择机械采收,则需要根据花生田地的大小,选择尺寸合适、效率最佳的机械,确保花生收获的整体水平。

花生属于常规作物,在实践中不需要每年都更换品种,为此收获花生时需注意留种、选种。在留种、选种时需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花生种子的纯度、质量,选择最优质的种子作为下一年播种的种子。

留种之前需要分析即将收获花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花生的生长特点,例如花生在生长期间发生病虫害的概率、遭受病虫害影响的程度、花生荚果的膨大程度、花生果实饱满程度以及花生果实整体品质等。结合下一年的花生种植计划确定留株、留种,提高花生留种、选种的科学合理性,以便于提升下一年花生种的种植效率,避免出现花生种退化的情况,促使优质花生品种的特点始终延续下去。

当前针对花生留种、选种已有了具体的技术指导,结合大部分地区种植户的花生栽培技术来看,需要在农村地区开展技术知识培训与讲座,提高农业种植户的留种、选种意识,增强其留种、选种技术水平。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经过提纯复壮并留下的花生种子,在下一年的种植中延续科学的种植经验,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法,能够促使同一花生品种的产量增加30~40 kg/667 m2。当花生适时收获后,需及时在太阳下晒干,提高保存质量。保存花生的方式以袋装较为常见,其可以有效降低花生霉变的概率,从而提高花生的质量和产量。

8 结束语

为了保障春花生的产量和质量,需提升春花生栽培技术水平。通常需要选择土壤优质的地块种植花生,并选择优质的花生种子,将其采用科学的方式加以处理后,选择最佳的播种时机播种。春花生需要采取密植的方法,做好盖膜、破膜等工作,清除花生地内的杂草,最大程度提升花生产量。实践中提升田间管理的水平,可以降低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选择最佳的时机收获花生并及时晾晒,可以避免花生出现霉变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淑恒.关于提高花生栽培技术水平的探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23(10):59-60.

[2]张惠.花生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2020(19):116.

[3]郭玉利.花生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226.

[4]李滨.花生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途径探讨[J].农家参谋,2020(15):68.

[5]张静.试析花生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0(5):39-40.

[6]张晓荣,刘庆鹏,郝永丽,等.花生栽培新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及研究方向[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4):103-104.

[7]吴星.无公害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19.

[8]李莲娜,刘玮,王旭.花生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4):135,1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