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作者: 李才华

摘    要: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种植成本较低、产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种植效益。近年来,我国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关于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并鼓励相关技术人员开展田间管理优化活动,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重点探讨了小麦高产栽培的新技术及田间管理的新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田间管理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03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小麦对解决我国粮食危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小麦在我国种植广泛,为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来源。探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是现阶段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及实现农业生产提速的重要课题。

现阶段,小麦的生产和经营存在种植效益不明显、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农民回报率相对较低等问题,需制订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和应对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及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工作,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1 加强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具体策略

1.1 积极推广宽幅精量播种技术

宽幅精量播种技术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新技术之一。传统的耕种理念认为只有播种幅度较小、播种数量较多,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产量,殊不知这会造成作物种植密度增大、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应适当增加小麦的行间距、控制播种数量、推广宽幅精量播种技术[1]。不应过度追求小间距、多数量、窄幅度,会造成单株产量下降、成本上涨等问题。

为了提高小麦的发芽率,播种时应控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含水量在70%~75%时播种,能够提高小麦后期的抗旱能力,从而提高小麦产量。若播种时墒情不足,可以抗旱造墒,适时晚播。通常小麦的播种日期为10月3—8日,小麦生长积温应为570~650 ℃。若播种的日期推迟,则应适当加大播种量,提高发芽率。

采用宽幅精量播种技术可以使小麦种子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避免出现疙瘩苗、弱苗等现象,降低苗拥挤的概率。要合理确定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为宜。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确保最大限度利用光照。种植密度过低,会导致光能浪费、土壤利用率较低;种植密度过高,则会降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效率[2]。

在运用宽幅精量播种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播种量,通常密度为12万~18万苗/667 m2。如果播种时间延迟2 d,则密度应增加1万~2万/667 m2。只有灵活控制间距和播种量,才能提高出芽率。播种后要及时采取管理措施,7 d后到田间查看出芽情况及生长情况,并观察墒情。如果某一地块墒情不足,需及时浇出苗水[3]。

同时,还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待地面表皮较干时,可以用耙子等工具划破土地表层,让小麦长得更加整齐、茁壮。当部分地块出现缺苗情况时,可以及时补种,多次用小水浇灌,合理控制浇灌时间,确保小麦正常发芽、健康生长。

补种时应做到不妨碍其他地块植株的生长,对于补种的小麦苗要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生长效率,确保和大多数植株长势相同。

1.2 积极调整施肥周期

在运用宽幅精量播种技术以及其他栽培新技术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施肥周期对于小麦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小麦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对氮肥、磷肥、钾肥的需求量较大,但田间的氮肥、磷肥、钾肥含量有限。合理控制氮肥、磷肥、钾肥的施肥量,可提高小麦的生长效率,确保适宜的生长周期。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氮肥、磷肥、钾肥的需求量不同。需要及时开展田间调研,根据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调整化肥种类和数量。小麦在冬季和拔节孕穗期对氮肥、磷肥、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冬季浇水或灌水的过程中可以开展施肥活动,二者同时进行。

应结合灌溉的周期和时长合理控制施肥量,避免由于施肥量较大引起植株死亡或者倒伏,施肥量较大很有可能产生烧苗的现象,轻则导致植株生长速度下降,重则导致植株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同时应避免施肥量不足导致小麦出现倒伏或者贪青现象[4]。

小麦在拔节孕穗期生长速度较快,需要大量施肥。此时可以根据3种肥料的具体特点和功能开展施肥活动,或者直接使用复合肥。施肥前期应施加适量的磷肥,并且将其作为基础肥料,将氮肥作为孕育肥料。拔节孕穗期的中后期可以适当追施叶面肥,但施肥量不宜过大,过大可能会对植株造成伤害。

在探索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的过程中,应加强施肥管理工作,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和方式,进一步优化栽培技术以及栽培流程,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应根据生长阶段确定施肥的量及施肥时间,并观察施肥的效果,提高施肥水平。

1.3 积极运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在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的过程中,农艺师会尤其关注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研究活动。以蚜虫为例,目前针对蚜虫的防治技术已十分成熟。技术人员可指导农民开展蚜虫的调查统计分析活动。当每100株小麦的蚜虫数量超过500头时,即可开展防治工作。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 mL/667 m2即可防治。另外,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加上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 g,将其均匀喷洒在患病处,提高防治效率,保证小麦正常生长[5]。

在小麦草害防治过程中,应运用相关药物技术或者物理手段开展防治工作。如果田间的杂草数量较少且密度较为稀疏,可以在田间管理时运用锄头或者手工去除的方式予以清除。如果杂草较为严重,则可以选择药物防治的方式予以处理,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 g添加30 kg的水可达到防治目的。在喷洒农药时,应选择合适的天气。

总之,只有采取成熟且完善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才能提高小麦的产量以及质量,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6]。

1.4 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在运用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以及优化田间管理措施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工作和推荐活动,确保更多的高产品种得到推广,为技术运用和管理模式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应向当地百姓推荐抗病虫性能好、产量较高的优质品种。有关部门可以适当开展新品种的引进活动,在引进之前需要开展示范田试种活动,通过对比试验更加直观地看出新品种的优势。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的调研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做好优质品种的推介工作,让群众乐于接受先进的小麦品种。

还可以建立农户和企业对接的新型交流模式,农户以及农业合作社直接发出订单让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如果订单量较大,则可以在价格方面提供部分优惠,从而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7]。

新媒体可以发挥重要的宣传作用,提高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新措施的推广水平,使得宣传和推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技术研发者和推广者可以运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工作,探索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新领域、新动态及新成果,定期发布相应的信息,介绍田间栽培技术的要点及要求。让更多农民认识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的重要性。

在开展推广服务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渠道,让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到相应的知识服务。

研究者和推广者可以注册相应的账号,定期拍摄技术推广和普及视频,让农民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知识,在田间地头开展实践应用工作。

在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的具体特征以及农民的种植习惯推荐高产小麦品种。以山东省为例,济麦229、麦淄28等品种是重要的规模化专用高产小麦品种;青麦6号、山农16等品种适用于土壤贫瘠、不便浇灌的地区;济麦22、汶农麦系列则适用于土壤较为肥沃、水利设施更加完善的地区。

在高产小麦品种推介活动中,既要加强宣传工作,又要加强技术服务工作,将更多的高产小麦栽培新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农民提高小麦种植以及管理水平,形成正确的管理意识[8]。

1.5 积极运用种子处理技术

在播种之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提高发芽率,确保产量。此时运用科学的种子处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可以为田间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是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在播种之前可以将种子晾晒2~3 d,并及时翻动,用药剂拌种。还可以进行包衣处理,降低小麦发生病虫害的概率,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在种子处理过程中可以用速保特别利或者利克锈拌种,这项技术可以很好地防治黑穗病。具体方法为500 kg种子加0.5 kg速保特别利。用戊唑醇拌种可降低小麦纹枯病的为害,在根茎部病害防治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可以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使用,综合防治病害和虫害。为了提高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可以将甲基异柳磷颗粒剂加入细土并均匀撒在地表,在深耕时翻入地下。具体用量及方法为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 kg加入到40 kg的细土中,并搅拌均匀。

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可以为小麦的高产和增收奠定基础,同时可以降低田间管理的难度,提高田间管理的效果[9]。

2 加强田间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积极落实春季田间管理策略,提高田间管理水准

在加强田间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农业技术推广负责人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帮助农民做好春季的田间管理工作,积极落实灌溉、除草、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策略。

在春季开展小麦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应将水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策略研制工作,形成完善的防治体系,积极落实田间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水平。春季小麦生长的蓄水量较大,各地区的降水量无法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此时,种植人员需要加强灌溉工作。

幼苗的保育工作尤为重要,是小麦培育的重要阶段,要保证养分充足。农民及相关技术服务人员如果发现小麦的弱苗数量较多,应及时追肥,可以根据田间测量的具体情况确定追肥程度,提高田间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春季是病虫害高发季节,红蜘蛛、吸浆虫、条锈病等都是常见的病虫害,应根据田间调查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根据实际病症制订应对策略。只有做好春季的田间管理工作,才能提高田间管理效率,使得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顺利进行[10]。

2.2 注重深耕细作,加强土壤结构控制工作

土壤是否具有相应的肥效决定小麦能否高产。深耕细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经验,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深翻土地,精细整理土地,统一田畦规格。相关部门以及高级农艺师应开展调研活动,制定统一的分畦标准,确保规格统一。其可对收割机的使用以及施肥灌溉活动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达到节水、提效、节省人工成本和时间的目的。

小麦实现田畦化栽培对于下一茬的玉米种植有重要影响。如果田畦宽度为2.4 m,就可以完成8行小麦的播种任务,在下一次播种活动中种4行玉米。如果田畦宽度为1.8 m,则可以播种6行小麦,在下一次播种活动中种3行玉米。有利于农业机械的高效运用,同时可提高田间管理的效率。

确保土地平整,并确定土地规制,对于灌溉以及收割有重要影响。可以运用马力较大的玉米收割机收割玉米,同时粉碎玉米秸秆,将其均匀地铺撒在土地上,严格控制玉米秸秆的长度为2~3 cm。这样既可处理农业废物,实现秸秆返田,又可节省大量的化肥,据统计可以节约化肥12 kg/667 m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