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北玉联合体普通玉米区域试验中海拔A组(保山试验点)结果分析
作者: 谢志坚,孟静娇,刘婷婷,李琰聪
摘 要: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隆阳区板桥镇小永社区开展了2021年云南省北玉联合体普通玉米(中海拔A组)区域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参试的8个杂交玉米品种北玉89、京滇666、丁单2468、会玉538、灵单909、珠江3号、富华12号、五谷3861(CK)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北玉89、京滇666、会玉538、灵单909、珠江
3号、富华12号在该试验中产量均超过对照,抗病性和抗逆性好,综合表现较强,建议在保山中海拔区域扩大试验示范;丁单2468在该试验中产量较对照相比减产,建议在适宜区域种植。
关键词:杂交玉米品种;联合体;区域试验;保山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1-001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针对保山市日益增长的畜牧业用粮需求和高产抗病良种缺乏的现实问题,为加速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推广应用,筛选引入适宜保山市生态条件的杂交玉米良种,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认真实施了2021年云南省北玉联合体普通玉米(中海拔A组)区域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块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社区。该镇位于保山市郊,常年农业生产以水稻、玉米为主,2021年全镇耕地面积0.56万hm2,其中玉米种植面积0.1万hm2。
试验地属坝区褐色壤土,面积0.15 hm2,地理位置为东经99°13′、北纬25°12′,海拔1 680 m,地势平坦、交通便捷、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为油菜。
1.2 试验品种及设计
参试杂交玉米品种共8个,由2021年北玉联合体A组各成员单位提供,对照种采用五谷386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3次重复,分别为第1次重复北玉89、京滇666、丁单2468、会玉538、灵单909、珠江3号、富华12号、五谷3861,第2次重复会玉538、灵单909、珠江3号、富华12号、五谷3861、北玉89、京滇666、丁单2468,第3次重复富华12号、五谷3861、北玉89、京滇666、丁单2468、会玉538、灵单909、珠江3号。小区面积20 m2,长5 m、宽4 m,每小区5行,每行12塘,每塘留苗两株,共24株,保苗密度4 000株/667 m2。四周设5行保护区。
1.3 试验过程
试验地在5月上旬整地、划线和开沟,在翻耕的同时,每667 m2施用600 kg全生物有机肥,将有机肥均匀地混合在土壤耕作层。5月20日灌溉播种,每667 m2施用N∶P∶K含量为24-6-10的玉米缓释肥40 kg作为种肥,同时施用有效含量为0.3%的辛硫磷颗粒1 kg防治地下害虫。由于管理得当,各参试种于5月26日出苗,出苗整齐,出苗后进入保山市雨季,幼苗长势正常。6月4日—7月1日喷施甲维盐+虱螨脲防治草地贪夜蛾3次。6月14日喷施溴氰菊酯防治地老虎1次。6月10—13日间苗、定苗,同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7月18日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7月22日喷施10%吡虫啉5 000倍液防治蚜虫。
1.4 性状调查及产量测定
试验过程中,调查记载项目、时间、方法和标准按试验方案严格进行[1]。主要叶部病害调查时间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玉米进入乳熟后期时[2]。收获期集中在9月下旬,实收小区中间3行(面积12 m2)计产,同时记录实收株数和果穗数。将每小区实收果穗风干脱粒后,称其籽粒干重,计算出每个品种小区产量平均值,按贮藏籽粒标准水分14%折算出小区产量,再折合为单产[3],同时取样10穗进行室内考种。
1.5 试验期间气候条件(播种到成熟)
表1为玉米生育期间的气候情况。5月降水较少,采用灌溉播种,玉米出苗正常,进入6月后降水正常,整个生育期内未遭遇重大自然灾害。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
由表2可知,五谷3861(CK)单产713.9 kg,居全部参试种第7位。剩余7个参试品种中,单产高于对照的有6个,分别是北玉89、富华12号、京滇666、珠江3号、会玉538、灵单909,产量分别为759.6 kg/667 m2、738.7 kg/667 m2、727.8 kg/667 m2、720.2 kg/667 m2、717.6 kg/667 m2、716.1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6.4%、3.5%、1.9%、0.9%、0.5%、0.3%;丁单2468单产低于对照。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单产有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LSD法)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α=0.01时,单产排名第1位的北玉89与第2~8位的7个品种,单产排名第2位的富华12号与第4~8位的5个品种,单产排名第3位的京滇666与第7~8位的2个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单产排名第2~3位的2个品种,单产排名第3~6位的4个品种,单产排名第4~8位的5个品种,产量差异极不显著。在显著水平α=0.05时,单产排名第1位的北玉89与第2~8位的7个品种,单产排名第2位的富华12号与第3~8位的6个品种,单产排名第3位的京滇666与第5~8位的4个品种,单产排名第4位的珠江3号、第5位的会玉538与最后1位的丁单2468,产量差异显著;单产排名第3~4位的2个品种,单产排名第4~7位的4个品种,单产排名第6~8位的3个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
2.2 果穗性状
由表3可以直观看到,所有参试品种穗型都是筒型,籽粒颜色均为黄色,籽粒类型为半马齿或硬粒型,轴色有白色和红色,穗长介于16.4~21.1 cm,穗粗介于4.8~5.2 cm,秃尖长介于0.1~1.3 cm,穗行数介于15.8~17.4行,行粒数介于28.7~34.8粒,百粒重介于30.4~35.8 g,出籽率介于84.0%~88.4%。
2.3 抗病性和抗逆性
参试品种的整体抗性调查结果见表4,调查项目主要包括抗倒性、抗病性和抗虫性(此处不涉及抗逆性)。经观察,所有参试杂交玉米品种未发生倒伏及折断,没有出现玉米螟害,没有发现丝黑穗病和茎腐病发病株。
所有参试种对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穗腐病和锈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锈病发病情况介于1~3级,大斑病发病情况介于1~3级,小斑病发病情况介于1~3级,灰斑病发病情况介于3~5级,穗腐病发病情况介于1~5级。综合来看,所有参试杂交玉米品种在抗倒性、抗病性和抗虫性方面均有较好表现。
2.4 生育期及农艺性状
表5为参试杂交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及农艺性状调查数据。所有8个参试种,出苗期均为5月26日,抽雄期和吐丝期位于7月下旬,成熟期位于9月下旬;株型有紧凑、半紧凑及平展型;生育期位于118~123 d之间,植株高度介于277~323 cm之间,穗位高介于108~147 cm之间,单株产量介于177.5~190. 1 g之间。
3 结论
北玉89、富华12号、京滇666、珠江3号、会玉538、灵单909这6个杂交玉米新品种在该试验中产量较对照增产,建议在保山中海拔区域及省内类似生态区域扩大试验示范。丁单2468在该试验中产量较对照略有减产,建议在适宜区域种植。
(编辑: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