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枝红叶李在北京市的引种试验及繁殖技术研究
作者: 赵蓓蓓 张恒月 佟倩 谢姣 李静 卢文锋
摘 要:文章分别从物候期、叶色稳定性、生长情况、抗逆性等角度,研究了引种的密枝红叶李在北京市的生态适应情况,同时进行了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密枝红叶李新叶呈紫红色(RHS色号N77A),老叶呈暗红或深红色,红叶期超过200 d;年生长发育规律正常;在北京市可安全越冬越夏;可通过嫁接和扦插方式繁育,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扦插成活率达85%以上;适宜在北京市推广应用。
关键词:密枝红叶李;区域试验;适应性;繁殖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2-001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687 文献标志码:B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绿化的基础上达到彩化、美化的景观效果。北京市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启动了“增彩延绿科技示范项目”,旨在营造耳目一新、可观可赏的高质量园林绿化景观。因此,不断丰富、挖掘彩叶树种的种类和潜力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章以密枝红叶李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大兴黄垡、海淀西北旺、房山长阳3个地点进行区域试验,主要内容包括物候期观测、叶色变色及稳定性、生长量、生态适应性,同时研究了繁育及栽培技术,为其在北京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密枝红叶为李蔷薇科李属,经过分子标记(SSR)技术分析可知,密枝红叶李区别于俄罗斯红叶李、长春红叶李、紫叶李和太阳李。本研究试验材料为北京市黄垡苗圃2015年从辽宁引种的400株4年生密枝红叶李植株,地径3.5~4 cm,株高1.2~1.5 m。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分别在大兴区、海淀区、房山区3地。北京市黄垡苗圃大田位于大兴区礼贤镇东黄垡村,为开阔平原,栽植200株;北京海淀百望山森林公园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为山地环境,栽植100株;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彩林园位于房山区长阳镇,为微地形小气候,栽植100株。3个地点的环境因子对比如表1所示。
3地在气温、降水量、无霜期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差异,土壤pH值从偏酸性到偏碱性代表不同的较典型立地条件。
1.3 试验时间
2015年5月—2020年5月,观测期5年。
1.4 试验方法
1.4.1 物候期记录
针对不同地点的密枝红叶李,在春天开花期每2~3 d观测1次,直至完全展叶,之后每5~7 d观测1次,记录萌芽、开花、展叶、叶色变化、结果、落叶等不同时期的变化,秋季落叶后观测结束。按照物候观测表记录,与当地紫叶李比较。
1.4.2 叶色稳定性记录
对叶色变化进行观测记录。叶色调查使用NCS便携式色谱卡比对,春季展叶及秋季落叶前后,每3~5 d比对记录,夏季每7~10 d比对记录,每次记录选择不同部位的叶片,如植株树梢部、中部、底部叶片。记录时间及色号,总结生长季叶色稳定性。
1.4.3 生长量记录
以植株高度及地径为准,测量工具选用树木测高盒尺和游标卡尺,春季萌芽前记录1次,当年落叶后记录1次。每个地点随机测定20株,重复3次,共测定60株。总结每个地点的年平均生长量。
1.4.4 适应性研究
通过观察叶片及新梢生长状况,参照植物耐热性级别指标,分为1~5级,没有受害生长发育良好的为1级,出现10%叶片卷缩或脱落的为2级,50%叶片卷缩或脱落且有少量新梢干枯的为3级,几乎全部叶片脱落且50%新梢干枯的为4级,地上部分全部枯死的为5级。
调查时间为夏季7—8月,条件为最高气温连续超过35 ℃且无降水天气,随机观测50株,用耐热性记录观测卡记录不同级别的植株数量,计算耐热性平均指数,公式如下[1]。
I=(1x+2x+3x+4x+5x)/X (1)
式中:I代表耐热性平均指数,1、2、3、4、5代表不同的受害等级,x代表不同受害等级的株数,X为调查总株数。
通过形态观察叶芽及枝梢生长情况评价植株的抗寒性,分级标准同上述,调查时间为冬季,条件为最低气温连续低于-10 ℃。随机观测50株,用耐寒性记录观测卡记录,计算方法同上,总结分析每个地点每年的生长表现。
在植物整个生长季节(4月上旬至10月中旬)记录植株病虫害发生情况,随机观测50株,每个地点每15 d测1次,记录病虫害类型、受害情况,总结有效的防治办法。
1.4.5 繁殖试验
1) 嫁接繁殖。以引种的4年生密枝红叶李作为采穗亲本,山桃作砧木。嫁接时间为春季树液流动至砧木萌芽前7 d之内。采用插皮接方式,记录嫁接株数及成活率,总结繁殖技术要点。
2) 扦插繁殖。时间为6—8月,在苗圃温室进行密枝红叶李嫩枝扦插试验,选用不同生长激素(ABT1号生根粉、NAA、IBA)、不同浓度(50 mg/kg、100 mg/kg)、不同浸泡时间(0.5 h、1 h)进行处理,每组扦插300株,分别记录扦插成活率,分析技术要点。
1.4.6 栽培技术研究
记录不同地方的栽培管理措施,从整地、栽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节点总结密枝红叶李的栽培技术及日常管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枝红叶李物候稳定
密枝红叶李在3处试验地均能正常萌芽、开花、展叶、生长、落叶,萌芽期在3月上旬,开花期在4月上旬至中旬,展叶期在4月上旬,落叶期在11月下旬。与紫叶李相比,物候期基本相同,落叶比较晚。两者均属于常色叶树种,夏季中下部老叶均有转绿现象,随着秋季气温降低,红绿色叶片转暗红或棕红色,10月下旬整株全部变为深红色。密枝红叶李落叶期比紫叶李晚。
2.2 密枝红叶李红色叶色稳定
4月中下旬,密枝红叶李叶片全部展开,整株呈深红色。5月中下旬,随着枝叶逐渐茂密,底部老叶逐渐转为暗绿色或偏橄榄绿色(147A)。6月上旬,中部叶片逐渐转成暗绿色,外围新生叶始终保持深紫红色(N77A)。秋分节气后,昼夜温差较大,暗绿色叶片开始变为棕红色或暗红色(166A);10月下旬半数叶片变红,颜色由暗绿转为紫红、棕红色;霜降后,全树叶片变深红色。每年的11月中下旬落叶,枝梢挂叶时间较长,红叶观赏天数可达220 d[2]。
阳光下栽植的植株颜色更加红艳靓丽,密枝红叶李叶色刚萌发时呈紫红色,逐渐变为鲜红色,比紫叶李色泽更加鲜亮。随着夏季温度升高,底部老叶逐渐转绿,但整株观赏效果仍为鲜亮的紫红色。
2.3 密枝红叶李生长情况良好
从表2中看出,3处试验地不同年份密枝红叶李树高平均生长量51~60 cm,地径平均粗度生长量5~6 mm。2016—2019年,生长情况稳定,不同地点生长量差别不大。
2.4 密枝红叶李适应性良好
根据3地不同年份越冬和越夏的观测记录表可知,2015—2019年,密枝红叶李耐热性平均指数为1.01,耐寒性平均指数为1,综合评价等级均为1级。夏季未见叶片卷缩或脱落现象,能够适应北京市的夏季高温气候;冬季未见芽冻害或抽条现象,能够适应北京市冬季干冷气候[3]。
通过记录总结植株病虫害情况可知,每年6—9月,在3个地点偶见蚜虫、白粉病、穿孔病等病虫害,为害较轻。加强圃园管理,增强树势,及时清理落叶,秋冬喷石硫合剂可有效防治,发病期可用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防治,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2.5 密枝红叶李繁殖情况
2.5.1 嫁接繁殖
以枝接为主,砧木可选用毛樱桃、山桃、山杏等。嫁接方法有劈接、插皮接。插皮接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萌芽前进行。砧木粗2.5~4 cm,接穗粗0.5~1 cm,在接穗上向下削一个长度3 cm左右的马耳形削面,削面平滑,把接穗插入木质与皮层之间,使接穗削面与砧木紧密贴合,用嫁接绑带封缠砧木断面和接穗削面,削面上部要留白,外部罩上塑料袋保温保湿,此法适用3~5年生砧木,培养1~2年可出圃[4]。
试验中采用硬枝嫁接插皮接方式,共嫁接210株,成活190株,成活率近90%,可以达到生产要求。
2.5.2 嫩枝扦插繁殖
从表3可看出,3种生长素中IBA效果最好,使用浓度100 mg/kg浸泡0.5 h,扦插成活率可达85%以上。综合比较,浸泡0.5 h比浸泡1 h效果好,用生长素处理的插穗比清水(CK)成活率高。嫩枝扦插繁殖短期内可繁殖出大量不定根苗,作绿篱、模纹色带时,采用此法最为适宜[5]。
2.6 栽培管理技术总结
2.6.1 整地
密枝红叶李喜光,耐半阴,栽培时需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地方,撒施有机肥,同时需深翻土地,整平苗床。保持排水通畅、养分充足,有利于苗木快速生长。
2.6.2 栽植时期
在土壤化冻后植株尚未萌动前栽植最为适宜,1~2年生小苗可裸根移植,栽植后需修剪,减少消耗。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也可栽植,栽植后需浇透水,在枝干缠绕无纺布防寒越冬。大苗移栽需带土球,生长季移栽需进行中度至重度修剪,减少水分蒸发,促发新枝[6]。
2.6.3 栽植方法
栽植圃地小乔木时,1年生苗定植株行距应为0.5 m×1 m。苗木高度达1 m以上、粗度达2 cm以上可第二次移植苗木。地径生长至3~5 cm,定植株行距应为3 m×3 m以上。挖坑栽植,坑土上下层分开放置,挖好坑后晾晒2~3 d,栽植前需向坑底施足底肥,回填时分层回填,要求土壤松软透气,栽植前蘸根处理,生根剂可用500 mg/kg ABT或IBA-K,提高栽植成活率。
2.6.4 整形修剪
为保证开花繁茂,冬季休眠期应以短截、疏枝为主,坚持“强枝轻剪、弱枝重剪”原则。疏枝可改善通风透光性,强枝应剪去枝长1/5~1/4,弱树、老树、弱枝应剪去枝长2/3~3/4。剪除大枝后要将伤口自枝条基部切削平滑,并涂防护剂,利于伤口愈合。做绿篱、造型苗或模纹色带栽植时,需保持造型好看,可在5—8月修剪2~3次,以轻剪为主,剪去枝长1/5~1/4,促发新叶,保持红叶观赏效果。
3 结论
密枝红叶李枝叶繁茂、发枝力强、易造型、耐修剪、观赏性高,比其他红叶李品种落叶晚,红叶观赏期长。其可在北京市安全越冬越夏,在偏酸性至偏碱性的沙壤土、棕壤土中正常生长,耐贫瘠,耐干旱。密枝红叶李喜光,耐侧方庇荫,在林缘环境栽植,叶色不如全光下亮丽,但不影响红叶观赏效果。密枝红叶李可通过嫁接和扦插方法进行繁殖,嫁接繁殖可快速培养成孤赏树或造型树,嫩枝扦插可在短期内繁殖大量小苗,适用于培养绿篱和模纹色带。所以密枝红叶李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适宜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雪娥,祝建刚,程新平,等.甘肃河西地区密枝红叶李引种试栽与繁育技术初报[J].林业科技通讯,2019(1):65-67.
[2]李迎春,刘春和,张恒月,等.密枝红叶李嫩枝扦插繁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145-147.
[3]弓清秀,聂秋枫,马永硕,等.梅EST-SSR特征及其对红叶李的可转移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7,32(2):1-5.
[4]张鸣明,国祥胜.密枝红叶李试栽表现及育苗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13(1):72-73.
[5]王晶,庞伟.密枝红叶李的繁育及在园林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1(11):188.
[6]赵挺,李秀霞.密枝红叶李的嫁接技术及在昌吉地区的园林应用[J].吉林农业,2017(1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