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中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作者: 冷鹏
摘 要:以澜沧江流域中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的10种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样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旨在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数据支撑,为当地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土壤养分特征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3-001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154.4 文献标志码:B
在生态系统中,土壤是主要的养分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在养分循环中是否保持平衡,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生产流程,最终影响生态系统产品(林草)的质量与产量[1-2]。
土壤养分含量是土壤肥力及环境状况最重要的表征,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素[3-5],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是持续利用土地和作物、林木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是保持区域水土的重要前提[6-7]。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的土壤进行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为两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澜沧江流域中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即澜沧江支流所在的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3个县范围内。德钦县研究区域在德钦县城外(东经98°51′18″、北纬28°28′45″)和溜筒江村(E98°47′21″、N28°33′08″);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研究区域在白济汛乡(E99°04′05″、N27°24′44″);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研究区域在河西乡(E99°20′54″、N26°55′46″)和兔峨乡(E99°08′24″、N26°10′18″)。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10个20 m×20 m的临时样地,样地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在每个样地内按照5点法在土层深度0~20 cm和20~40 cm处采集土壤样品,用环刀和铝盒采集土样,每层土混合装入土壤袋,土样带回实验室风干,拣去根系及残枝落叶。碾碎风干后的样品,过1~2 mm筛,取2/3装于密封袋中保存,进行室内试验分析,测定指标均设置3个重复。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参照国标开展,数据通过Excel、SPSS软件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样地的土壤pH值特征
由表2可知,研究区域土壤的pH值为5.48~7.92,呈弱酸性到弱碱性。0~20 cm土层pH值为5.48~7.92,样地5酸性最强,pH值为5.48;样地7为弱碱性,pH值为7.92。20~40 cm土层pH值为5.50~7.61,样地6的酸性最强,pH值为5.50;样地7为弱碱性,pH值为7.61。分析发现不同土层pH值差异不显著。
2.2 土壤有机质特征
由表2可知,0~20 cm土层各样地有机质含量的顺序为7号<6号<5号<10号<4号<8号<9号<2号<1号<3号;20~40 cm土层顺序为6号<7号<5号<10号<9号<4号<2号<1号<3号。研究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同土层之间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不同类型样地有机质含量范围为40.57~190.46 g/kg,顺序为草地>灌丛地>裸地>耕地>林地>园地。
2.3 土壤氮、磷、钾素养分特征
由表2可知,0~20 cm土层各样地土壤全氮含量顺序依次为9号<7号<6号<2号<5号<8号<4号<10号<1号<3号,20~40 cm土层顺序为5号<10号<6号<4号<9号<7号<2号<1号<3号。研究区域的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的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含量范围为0.49~5.50 g/kg,顺序为草地>耕地>裸地>灌丛地>林地>园地。
0~20 cm土层各样地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顺序为6号<7号<5号<4号<9号<2号<8号<10号<1号<3号,20~40 cm土层顺序为6号<4号<9号<2号<5号<7号<10号<3号<1号。研究区域的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全磷含量范围为0.30~3.40 g/kg,全钾含量范围为5.77~59.32 g/kg,两种养分含量顺序均为草地>裸地>耕地>园地>灌丛地>林地。
0~20 cm的土层不同类型样地土壤水解氮含量顺序为1号<8号<7号<9号<4号<6号<5号<10号<2号<3号,20~40 cm的土层顺序为6号<7号<5<2号<9号<4号<10号<3号<1号。土壤水解氮含量范围为16.45~170.20 mg/kg,顺序为草地>裸地>耕地>灌丛地>园地。
2.4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2.4.1 土壤养分指标的选取及主成分模型的构建
分析不同类型样地的土壤养分,国内外研究大多通过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养分含量为基础指标进行评价,本研究选取常用的6个指标,即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水解氮,如表2所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不同类型的土壤养分,各成分的特征根和贡献率是选择公共成分的依据,将6个养分特征原始变量转化成6个成分,如表3所示。由表3得知,第1个成分的特征根为4.535,表示第1个成分描述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4.535,方差贡献率为75.59%,代表了全部成分信息的75.59%是最重要的成分;第2个成分的特征根为1.004,代表了全部成分信息的16.727%;其他成分的贡献率依次减少。前5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100%,表明前5个成分已反映出养分特征因子的全部信息,因此可以选取前5个成分作为养分特征评价的综合因子。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给出不同类型样地养分特征主成分模型,得出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些相关系数构成因子结构,根据因子结构可计算出各个样本的主成分得分,并根据主成分得分写出函数,具体计算公式如(1)(2)。
Y1=-0.078X1+0.228X2+0.218X3+0.207X4+0.207X5+0.203X6 (1)
Y2=0.970X1-0.169X2-0.066X3+0.068X4+0.070X5-0.022X6 (2)
根据主成分提供信息量所占权重计算主成分得分综合指数,以评价不同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特征综合状况,具体计算公式如(3)。
Y=0.819Y1+0.181Y2 (3)
2.4.2 不同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得分
利用两个主成分得分函数和主成分综合得分公式,计算出10个不同类型样地养分特征综合得分。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说明该样地土壤养分越高;得分越低,说明该样地土壤养分越低。由图1可知,样地3的养分含量最高,综合评价得分为1.802;样地6的养分含量最低,综合评价得分仅为-0.903,主要是由于该样地处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初期阶段,肥力较差。
3 结论
澜沧江流域中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的土壤pH值为5.48~7.92,该研究区域的土壤呈现弱酸性到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0.57~190.46 g/kg,样地有机质含量顺序为草地>灌丛地>裸地>耕地>林地>园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为0.49~5.50 g/kg,顺序为草地>耕地>裸地>灌丛地>林地>园地;全磷含量范围为0.30~3.40 g/kg,土壤全钾含量5.77~59.32 g/kg,样地全磷全钾含量顺序为草地>裸地>耕地>园地>灌丛地>林地;土壤水解氮含量为16.45~170.20 mg/kg,样地水解氮含量顺序为草地>裸地>耕地>灌丛地>园地。综合评价函数为Y=0.819Y1+0.181Y2,可评价不同类型样地的土壤养分综合状况。
参考文献:
[1]熊顺贵.基础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尧启.主成分分析在喀斯特土壤环境退化研究中的初步运用——以贵州麻山地区紫云县宗地乡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1):12-19.
[3]焦峰,温仲明,焦菊英,等.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养分的互动效应[J].草业学报,2006,15(2):79-84.
[4]彭文英,张科利,陈瑶,等.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72-278.
[5]闫玉厚,曹炜.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51-53.
[6]王国梁,刘国彬,党小虎.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31-35.
[7]王征,刘国彬,许明祥.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14):3947-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