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探究

作者: 王娟

摘    要:蔬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大棚蔬菜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渐显著。现阶段,大众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单纯的种植应季蔬菜很难满足人们日益上涨的生活需求。反季节种植技术能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吃到新鲜的蔬菜,可以切实增强人们的生活品质。反季节种植蔬菜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文章研究了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分析了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措施,探讨了技术的应用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5-007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626       文献标志码:B

反季节蔬菜是指在春季提前及秋季延后生产的蔬菜。在种植反季节蔬菜时,种植人员需要做好防寒工作并尽量提前上市,保证全年为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突破以往种植技术受季节及环境等限制。现如今,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反季节蔬菜供应链逐渐稳定,越来越多的反季节蔬菜开始出现在市场、大众家庭的餐桌上,丰富了人们的食品供应种类。为保证反季节蔬菜的持续供应,相关行业人员还需要对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进一步探究。

1 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需要

季节是蔬菜生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最为明显的特征,而大部分蔬菜只能在夏季以及秋季产出[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的先进农业种植技术越来越多,有效缓解了蔬菜的季节性限制,越来越多的反季节蔬菜开始出现在市场上。为了提高反季节蔬菜的生长质量以及产量,在种植时会应用到较多的化学手段,例如施加肥料、农药。有从业者指出,植物激素是一种特殊的农业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使用过程中按照国家标准以及要求实施操作,能够保证蔬菜的安全性以及健康性。

2 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

为充分发挥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切实提高反季节蔬菜的质量以及产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种植人员需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力度,把控技术要点,具体包括以下7点内容。

2.1 大棚选型

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在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时,比较常见的大棚种类共有两种,分别为竹木大棚和钢管大棚。相比较来看,两种大棚各有优势和不足。在具体种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考虑全面,既要考虑整体种植任务的成本标准,也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势条件,合理选择大棚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2]。与钢管大棚相比,构建竹木大棚的成本较低,市场价普遍在5~6元/m2,这个价格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普通农户的心理预期,但是竹木大棚并不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承载力,很难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并且竹木大棚使用寿命相对较短,最高值能达到两年,在种植期间极易对反季节蔬菜造成不良影响。如若种植环境较为潮湿,竹木大棚易出现发霉和腐烂情况。相比于竹木大棚,钢管大棚的强度以及承载力相对较高,使用值普遍在15年左右。

钢管大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具备较高的采光性能,能够为反季节蔬菜提供充足的光源,使之茁壮生长。钢管大棚整体成本相对较高,市场价普遍控制在25元/m2,大部分农户难以承担,适用于专业种植机构或种植单位。目前我国的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工作大多数承包方为专业机构,因此相比于竹木大棚,钢管大棚更为常见。

2.2 选择地点

种植人员在确定大棚种类后,就需合理分析以及设定大棚的搭建地点。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适合搭建大棚,在此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包括采光情况、土壤质量、内部的水分供应情况、环境以及温湿度等。

一般来说,为了给反季节大棚蔬菜提供优质的生存条件,大棚的搭建地点多处于丘陵地带[3]。种植人员应选择比较平整的土地,在搭建大棚前检查种植区域的背风以及光照情况,既要保证光照充足,也要避免风大导致大棚受损,还要为蔬菜提供充足的养分。在种植前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并检测土壤的水肥性能以及酸碱度。在确保土壤水肥良好、土壤酸碱度适中的前提下搭建大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隐患以及较大的成本消耗。

土壤长期连作同一种类蔬菜,不仅使土壤营养元素失衡、土壤性能和结构发生改变,而且会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而轮作换茬种植蔬菜不仅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充分利用土壤养分,而且可使病原菌失去寄生宿主或者改变其生活环境,从而减轻或者消灭病虫害,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例如,采收葱、蒜后再种植大白菜,可减少大白菜软腐病的发生概率;前茬种植需氮较多的叶菜类蔬菜,后茬可种植需磷较多的茄果类蔬菜,这样一来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平衡土壤营养元素;前茬种植吸肥较快的黄瓜、芹菜、菠菜,后茬可种植吸收有机肥较多的番茄、茄子、辣椒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2.3 选择蔬菜种子

选择品质良好的蔬菜种子,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如若种子质量不高或者无法满足种植需要,那么在其后期生长中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甚至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选择蔬菜种子时,种植人员需要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区域市场的根本需求,构掌握完善的蔬菜销售市场信息。与此同时,种植人员需要检验种子的整体质量以及性能,例如是否具备较强的存活率以及抗病虫能力,从根本上维护蔬菜的产量以及质量。在选择蔬菜种子时,种植人员需要以市场需求及区域需求为主,以质量检测为前提,保证蔬菜的种植效率。

除此之外,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种植人员还需要分析检测反季节蔬菜种子的耐寒性、早熟性。如若选择在秋后种植反季节蔬菜,需要保证种子具备较高的苗期耐热性。以反季节辣椒为例,在当前的农业市场比较常见的反季节辣椒品种为更新4号、更新5号以及广椒2号。

2.4 科学施肥

施肥是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蔬菜的产量以及质量。在施肥时,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是种植人员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蔬菜的实际生产需求,合理把控施肥量以及施肥时间。

反季节大棚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不同,种植人员需要制订合理的施肥方案。在施肥时,种植人员以蔬菜的出产量以及土壤中所含水分为主要参考依据[4]。除此之外,种植人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肥料做好预处理。以农家肥为例,在当前的种植市场,比较常见的农家肥为鸡粪、猪粪。对于这些肥料,在施加前一定要做好发酵处理,确保其能够达到腐熟状态,否则极易对蔬菜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未经过处理的农家肥与空气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氨气及亚硝酸,导致种植人员出现中毒情况。施加基肥时,种植人员要控制好时间,一般需要提前30 d开始,并将肥料的施加标准控制在75 000~105 000 kg/hm2。为保证施肥效果,种植人员可选择分层施加以及深耕施加的手段,也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酌情将两种方式相互整合。如若在施肥阶段需要施加复合肥,那么需要做好复合肥与土壤的预处理。简单来说,在施肥前,种植人员需要翻整种植土地,确保肥料能够充分融入土壤,发挥肥料效应。除农家肥、复合肥外,氮磷肥也是比较常见的肥料种类。种植人员要根据蔬菜的具体需求合理调控3种肥料的比例,增强施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肥料比例失调导致蔬菜面临营养供给不足或营养供给过剩的问题。

应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绿色种植业,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采取增施有机肥、深松整地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精准施肥,免费为农民取土、测土与配方,优化施肥结构。机械侧深施肥,防止后期脱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秸秆还田后,经微生物发酵,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效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与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增强土壤肥力对还原土壤养分、改变土壤pH值、转化养分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土壤养分。特别是对于易板结的土壤,增加了土壤的微结构系数,使土壤变得疏松,能很好地改良土壤。根据当地多年对比试验,这样会提高蔬菜产量,同时可减少化肥用量30%左右。

2.5 适度灌溉

不同的反季节大棚蔬菜种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对土壤湿度要求也不同。即便是同一种蔬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根系吸水能力以及需水量也会存在一定差异[5]。因此在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时,种植人员需要合理调整灌溉方式,遵循适度原则,既要控制灌溉量,也要控制灌溉次数,促使蔬菜茁壮生长。通常来说,幼苗期蔬菜整体并不具备较强的吸水能力以及防御能力,如若浇水过多,很容易导致根系出现腐烂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种植人员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关注蔬菜根系的生长状态,合理控制灌溉量。生长期,蔬菜需水量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在这一阶段种植人员可通过记录、判断蔬菜的需水量范围,适当增加灌溉量以及灌溉次数。

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灌溉标准不同。若大棚内温度过高,应适当提高灌水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水分过度蒸发;若大棚内温度较低,需要降低灌水量,防止温度过低导致水分无法蒸发。两者都会影响蔬菜健康生长。需要注意的是,在灌溉工作中严格杜绝大水漫灌行为。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蔬菜种植,极易导致根系腐烂。比较常见的灌溉方法为喷灌以及滴灌,给蔬菜留出充分吸收水分的时间。在灌溉后,大棚内湿度提高,需要做好通风工作,以维持大棚内的温湿度[6]。

2.6 种植管理

在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工作中,灌溉以及施肥贯穿整个蔬菜的生长周期。有效的种植管理能够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7]。

第一, 种植人员一定要关注蔬菜的生长情况以及外部的环境条件,及时做好防寒以及抗寒工作。为保证反季节蔬菜能够及时上市,通常会选择在冬季开始种植。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温度相对较低,光照不强。当棚内温度降低时,容易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这时种植人员应及时做好保温处理工作。例如,在大棚表层覆盖稻草,能维持大棚内的温度。可在蔬菜叶面表层喷施营养素,借助营养素增强蔬菜的内部营养,提高其防御能力[8]。

第二, 如若大棚内温度超过32 ℃,需要放风炼苗,控制棚内温度,使蔬菜更好地生长,避免出现闪苗问题。

第三, 为保证蔬菜的生长状态,种植人员需及时补充二氧化碳,为蔬菜提供充足的光合作用条件。例如,西红柿在生长过程中,碳、氧比例为1∶1,但是西红柿对其形成的需求比例为30∶1。单凭环境自行调节很难达到这一需要,要由种植人员自发调节,合理控制二氧化碳浓度[9]。

2.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在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防治病虫害时,种植人员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原则,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不同的防治策略。

第一, 农业防治。在反季节蔬菜种植过程中,可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蔬菜种类繁杂会导致整个大棚的生态环境趋向于复杂化发展并滋生病虫害。如若发现这一情况,种植人员可采取农业防治策略[10]。

第二, 生态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相比,生态防治效果最为明显。通常导致大棚出现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通风不畅。未做好通风处理,大棚内的温湿度较高时,容易滋生病虫害。在防治过程中,种植人员可通过生态手段控制大棚内的温湿度,以此控制病虫害扩散[11]。

第三,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有选择性地将病虫害的天敌放入大棚中,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在实施生物防治手段时,种植人员需要了解病虫害天敌的生长特性,确保病虫害天敌不会对蔬菜造成影响,使蔬菜可以健康生长。

第四, 物理防治。在大棚内安装杀虫灯、喷施臭氧等,可直接杀灭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一般来说,物理防治手段多用于防治蚜虫、小菜蛾、青虫等。针对于其他类型的病虫害,种植人员需要选择防治效果较强的手段[12-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