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

作者: 柴勇

摘    要:近年来,为了有效提高猕猴桃产能,需要调整猕猴桃种植结构。各地出于经济利益需要,种植猕猴桃的比重不断加大。改进猕猴桃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增加猕猴桃产量,保障猕猴桃质量,提高经济收益。文章通过综合实践,分析了猕猴桃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的种类,以猕猴桃生长环境以及分布特征为基准,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猕猴桃;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6-006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6.634;S663.4       文献标志码:B

猕猴桃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之为“水果之王”。我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因猕猴喜食,而被称之为猕猴桃。猕猴桃果实为椭圆状,外观呈绿褐色,完全成熟后,呈红褐色。猕猴桃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绒毛,果肉呈亮绿色。作为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口感极佳的水果,猕猴桃在我国拥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但在种植过程中,受病虫害影响,猕猴桃产能下降。因此,必须总结病虫害的类型以及出现病虫害的原因,调整种植技术,提升果农经济收益。

1 猕猴桃的生长要素

猕猴桃的生长要素包括水分、气温、土壤、光照等。猕猴桃生长极为旺盛,对水分、空气湿度等要求较为严格。猕猴桃具有不耐涝的特性,若水分过多,猕猴桃会出现萎蔫、枯死等问题[1]。猕猴桃要求空气湿度在70%~80%,年降水量在1 000 mm左右。夏季高温干旱,若猕猴桃缺水严重,其叶片呈茶褐色,叶小、黄化甚至凋落。受到强烈光照刺激,停止生长。猕猴桃在年平均气温10 ℃以上的地区可以正常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15~18.5 ℃。猕猴桃适合种植在土壤深厚、肥沃以及疏松的地区;不适宜种植在黏性较大、易积水或贫瘠的土壤中。其对土壤的酸碱值要求不严格,在酸性以及微酸性土壤中长势良好;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中生长不良[2]。猕猴桃喜光,但怕暴晒。猕猴桃对光照条件的要求随树龄的变化有明显差异。成年的猕猴桃喜阴,但需要保持一定高度接受光照。虽然猕猴桃生长中离不开阳光照射,但若阳光暴晒,会使猕猴桃患有日灼病。

2 猕猴桃的种植技术

2.1 繁育技术

猕猴桃在种植繁育中,选择个大的熟果播种。在采摘后经过6~7 d成熟,将果肉取出碾碎,随后用水漂洗,筛选种子,晒干后使用纱布包裹种子。埋在稍微湿润的土壤中,保障猕猴桃的发芽率。此外,选择容易排水且肥沃的沙质土壤,施足基肥,整平土地,满足种植要求。在播种过程中,猕猴桃播种期为2—3月,在猕猴桃的种子中混入沙土,播种量为6~8 g/m2,并覆盖1层厚4~5 mm的细沙土,浇足水分,促使种子发芽。在苗床上方,搭建拱形塑料棚,可以有效防御雨水,减少水分蒸发。同时,猕猴桃种子萌发后,可以进行遮阳、浇水、除草等操作[3]。

在嫁接时,通常选择接穗采集的方式。例如,猕猴桃在生长落叶后20 d可进行采集接穗。选择无病虫害且生长结实的1年生枝为接穗,30~50枝为1捆,标记后,将接穗插于黄沙中保存。湿度以土手捏成团、松开即散为宜。高接时间为2—3月,每隔7株保留1颗雄株。每株可选用2~3个组织,嫁接高度控制在50 cm以内,合理种植猕猴桃。将嫁接枝条长的一端插入切口,使切口之间贴合,对齐,使用专业的嫁接薄膜包扎,在拼接15 d后检查嫁接植株是否成活,若未成活需要补接。

2.2 种植技术

2.2.1 建园

在建园时,应选择阳光充足、耕层较深、排灌方便的山地。猕猴桃为藤本果树,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搭设好架棚。一般采用平顶大架棚,可就地选择水泥柱支架,架高1.9 m,上端采用8号钢丝绳纵横交叉,以井字形网格展示。在建设完毕后,及时扶苗上架。

2.2.2 定植

定6植需要根据土壤、施肥等条件确定。定植期为10月底至11月初,在设置植株行间距时,要保障通风透光性。根据示范栽培经验,实现双排定植。将树苗放至坑底,填上表土,最后施足基肥。拔除杂草,待水分、肥料渗透后,再填细土,高出地面10~15 cm即可。经检验合格后,将苗木放入在定植穴中,覆盖薄土,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例如,及时浇水使土壤根系密结,提高成活率[4]。

2.2.3 整枝修剪

整枝修剪以3个萌发芽为主,每个主蔓条留两根侧蔓条,将其余小半条全部抹除。选定3个芽培养成组织,搭建牵引棚。针对果树修剪,此时果树已定植2~3年,树冠不断扩大,已成形。主枝和副主枝等骨干枝条不断生长,因此可定期修剪,平衡树冠,有利于猕猴桃果实生长。一般猕猴桃树在种植5~6年进入盛果期,树冠已成型,枝条完全布满架面,在修剪过程中,应延长坐果年限,防止果实早衰以及大小不均匀,保障有效芽的覆盖量,使其在架面上能够合理布设;果树进入衰老期后,树势生长减弱,果枝延长枝的比例下降,结果部位外移。

在修剪过程中必须及时更新枝条。通过修剪促进新枝条生长。根据枝条状态,选择不同的修剪模式。对于树冠外形成的中等强度树枝,可以缩回到健壮部位,而对于结果较弱的母枝,可以剪除基部的潜伏芽,形成健壮母枝。通过科学修剪,形成良好的树形,避免发生病虫害。在修剪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时期,分为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冬季修剪在落叶后15 d至早春树液流动前15 d进行,同时短截和竖枝[5],其中,短截包括主枝延长枝,输出主枝条上的无用枝。夏季修剪可加强光合作用,集中营养成分,塑形下部枝条。

此外,猕猴桃需要摘心,当主枝长30~40 cm时,摘心促进分枝,培育主副枝。猕猴桃摘心可进行两次,即7月中旬对长为20~30 cm的新树枝进行首次摘心,可减少对营养的消耗,培育结果。母枝经过摘心后,转化木质部,生成结果枝。

2.2.4 水肥管理

在猕猴桃种植时需要保持土壤温湿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符合种植要求,从而提高栽培效益。例如,在施肥时,满足猕猴桃对肥料的要求,可使用有机肥、氮磷钾肥[6]。在释肥技术中,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的原则以优质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为辅,每公顷土地施腐熟农家肥15 000 kg、磷酸钙1 500 kg,有利于猕猴桃果树吸收养分,为后续开花坐果奠定良好基础。

在早施追肥上,可以根据树龄、土壤等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全年分两次施入,首次追肥期在2—3月,以氮肥为主,此时用量不宜过多。猕猴桃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要遵循干湿交替的原则。遇到干旱天气时,适时浇水,避免出现浊液的现象[7]。

在猕猴桃丰产种植技术中,通过水肥管理可以确保猕猴桃快速生长,实现早结果、早生产。结合多样性的丰产种植技术,提高果农经济收益。在降水后、表土将干但尚未结块时,整理树盘,清除杂草,保证土壤疏松无杂草,避免杂草争夺养分。猕猴桃树生长旺盛且枝叶繁茂,需要消耗大量养分。在高产种植技术中,必须补足肥料,可施肥3次,第一次为采果后,以基肥为主,配施少量磷肥、钾肥;第二次萌动前追肥,以氮肥为主;第三次果实膨大期,以复合肥为主。猕猴桃喜湿,因此必须经常灌水。特别是春季,猕猴桃果树易出现干旱的问题。在5—9月气温升高,应注意灌水。此外,在萌动以及解封前,应冬灌,以解决猕猴桃树出现干旱的现象。

在雨季需要及时排涝,防止果园积水造成涝灾。果实成熟前15 d禁止浇水,在管理花果时,保花保果,喷涂营养液,提高坐果率。在人工辅助授粉时,提高猕猴桃授粉结果率,做好人工辅助授粉工作。授粉时间为20:00~22:00,用毛笔蘸取雄蕊花粉,涂抹于雌蕊花头。1朵雄蕊可授粉4~5朵雌蕊。在疏花保果中,疏花一般在花蕾分化期,适量疏理花朵,剔除柔弱花蕾。在疏花期15 d后疏理果实。长果枝保留2~3个果实,短果枝保留1个果实,在成年树、幼龄树疏果时剔除发育不良果实、机械损伤果实等,提高坐果率。

2.2.5 果实采收

采收果实时以果实可溶性固体物含量作为采收标准。一般在9—10月,果实可溶性固体物含量达6.5%以上时即可采收。采收时间在晴天或阴天。采果时需要准备好采果工具,轻摘轻放,保证果实完整无损伤。修剪采下果实过长的果梗,及时采收,连果实袋一并摘下,并分级堆放。

3 猕猴桃的常见病虫害种类

3.1 软腐病

在猕猴桃生长过程中会出现软腐病。软腐病是猕猴桃果实成熟以及贮存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软腐病是一种真菌病,会对猕猴桃的果实产生影响,导致猕猴桃出现局部软化。

在感染软腐病时,猕猴桃呈乳白色以及黄绿色,且猕猴桃外层形成环形边缘。软腐病的病灶大小为1 cm,在梅雨季节或温度过高时为高发期。若8月猕猴桃果实坠落概率增大,这表明猕猴桃感染了软腐病。在防治时,种植人员需要清洁病根以及病叶,并焚烧病害部分,促进猕猴桃良好生长。

3.2 叶斑病

猕猴桃叶斑病由真菌侵染引起,当感染该病害时猕猴桃的叶片会出现腐烂现象,病原叶片出现。病发严重时,叶斑从叶片背面穿过,为褐斑。在防治时,必须加大猕猴桃果园的管理力度,修剪猕猴桃叶片,保障果树通风透光性,使用植物拉清酒交替喷洒,每隔10 d喷洒1次。

3.3 炭疽病

在猕猴桃生长过程中,炭疽病是较为常见的病害。炭疽病会导致猕猴桃长出病斑,并形成褐色的凹陷区,导致猕猴桃无法食用。虽然猕猴桃的生长环境有所改善,但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感染风险。猕猴桃感染炭疽病后,形成腐败果实,且分泌黏性液体,对其他猕猴桃有感染性,种植者必须修整猕猴桃叶片,保障果树的通风性,避免高温高湿。合理使用施肥技术,可采用麦肯锡、丙烯酸酯等药物喷涂,防止炭疽病的发生。

4 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措施

4.1 加强果农对猕猴桃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必须加强对果农病虫害的防治培训工作,例如提高对病虫害的认知。猕猴桃在发生病虫害初期,若及时治疗则不影响果实的质量以及产量。因此,需要对果农进行集中培训,通过田间指导、发放材料等方法提高果农对猕猴桃常见病虫害的了解,并加强监测调查。做好预防工作,提高果农综合素质,及早完成防治工作。为防治猕猴桃病虫害,需要当地林业部门通过宣传的方式,及时更新病虫害防治技术,使得果农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

4.2 有效做好猕猴桃病虫害检疫工作

做好检疫工作,保障猕猴桃质量。优化猕猴桃病虫害防治体系,推行预防第一综合性方针。在种植猕猴桃的过程中遵守植物检测规则,及时检疫猕猴桃病虫害。不仅要及时拔除病虫害幼苗,还需要检疫种子、土壤、包装材料,以达到全面、高品质的检疫工作。

4.3 物理、化学、农业防治措施

4.3.1 物理防治

猕猴桃的冬季病虫害主要为害树干以及树枝。因此,需要通过硬刷,刷掉树干上的越冬害虫。同时,修剪带有卵块的枝条,清除落叶以及杂草,销毁越冬虫源。成虫具有假死性,可使用人工物理捕杀的方式进行防治。例如,定期摇晃树木,将害虫抖落在地,人工捕杀;放置糖醋液、诱虫灯等方法捕杀害虫。

4.3.2 化学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生物特性以及病虫害危害性,使用相应的农药,包括生物源农药、中低度有机合成农药。在使用时,要遵守我国绿色环保的要求,严禁使用高毒、剧毒或残留的农药。

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合理选择农药种类。根据天敌发生节点,选择施洒农药的时间以及方法,严格控制施药浓度,保证人员以及果树安全。

4.3.3 农业防治

猕猴桃栽培育种非常重要,需要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从种植结构出发着重使用基肥。在猕猴桃果树生长阶段,适当补充微量元素,配合种植技术,提高土壤肥力。确保猕猴桃生长强健,提升猕猴桃抗病性。保持适当水分,维护根系生长。例如,针对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案。在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加强开沟排水工作,保障树冠通风透光性,使猕猴桃健康生长。

在猕猴桃种植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猕猴桃种植技术的应用效率。开展猕猴桃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当地果农应积极、科学地应用病虫害防治措施,改善以往在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猕猴桃生产质量以及品质。

5 结束语

在猕猴桃种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样性因素。因此,在栽培、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优化种植技术,防治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保障猕猴桃健康生长,确保猕猴桃的经济效益,促使猕猴桃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美英.红心猕猴桃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1(8):103-104.

[2]王生源,刘兴斌,郭胜伟,等.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9):81-82,85.

[3]吴秋行,黄娟英.猕猴桃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11):18.

[4]李艳阳,吴秀达,杨应钦.猕猴桃种植中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分析[J].江西农业,2021(20):27-28.

[5]吴水美.浙江龙泉市“红阳”猕猴桃设施栽培必要性与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5):80,82.

[6]王学义.猕猴桃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0(1):68.

[7]夏利娟,吴岩松,胡冠麟,等.猕猴桃引种及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初探[J].新农民,2020(4):52-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