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烟区烤烟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作者: 丁德盛 丁永亮 廖强 苑举民 饶文平 陈美志 陈仁宵
摘 要:为研究烤烟新品种在赣南烟区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抗病性等,筛选出适宜赣南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以当地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K326为对照,对RGH51、G30-8、G30-10这3个烤烟新品种进行小区试验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系)在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经济性状方面,G30-8产量最高,其次是G30-10;G30-8、G30-10农艺性状好,株高、有效叶数多。RGH51抗花叶病及抗气候斑点病强。G30-8、G30-10和RGH51 3个烤烟新品种(系)值得进一步开展示范推广研究。
关键词:烤烟;赣南烟区;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应性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7-001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72 文献标志码:B
烤烟品种是烟草生产的基础,是决定烟叶产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4]。烤烟品种区域试验是新品种(系)选育、引种和生产推广的重要环节[5-8]。相同的烤烟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种植水平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征差异[9-10]。目前,江西烟区栽培的品种主要为云烟87和K326,长期种植品种结构单一,极易造成烟叶品质降低、品种退化及病虫害的发生,不利于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11-13]。因此,引进、筛选出优质烤烟品种,对优化烤烟品种结构、拓宽品种选择范围、提高赣南烟区烟叶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3个烤烟新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云烟87和K326开展品种比较试验,考察不同烤烟品种在赣南烟区生态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抗病性等,以期筛选适宜赣南种植的优质烤烟新品种,为烤烟新品种在赣南烟区进一步推广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烤烟品种(系)共5个,分别为RGH51、G30-8、G30-10、K326、云烟87,以江西主栽品种云烟87(CK1)、K326(CK2)作为对照。试验品种由江西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2021年在江西瑞金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为烟稻轮作水田,地面平整,排水便利,土壤肥力中等、均匀,烤烟前茬作物为水稻[14]。
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40 m2,烤烟行距1.2 m,株距0.5 m,试验区组周围设保护行,种植云烟87。各项农事操作措施按照当地制订的烟叶生产技术方案执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生物学性状调查:参照《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测量方法》(YC/T 2010—142),观察并记载各处理烟株生育期,主要包括移栽期、团棵期、现蕾期、脚叶成熟期、顶叶成熟期及各品种烟株的生长势情况。现蕾期调查各品种(系)的田间整齐度、叶形、叶色、叶厚,各处理打顶后,每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烟株5株挂牌作观察株,分别考察株型、成熟特性等。现蕾后调查着生叶数,打顶后测定可采叶片数,采收前考察最大腰叶长、宽和顶叶(自上而下第三叶)长、宽,采收完毕后,考察株高、茎围、节距。
抗病性调查:调查统计参试品种(系)的花叶病、气候斑等比较常见的病害,按照《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GB/T 23222—2008)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率及发病等级。
经济性状调查:采收后所有品种在同一烤房烘烤,烘烤工艺与云烟87相同,各处理烟叶按照国家标准《烤烟》(GB 2635—1992)分级,并分别计产、计值、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等经济性状。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烤烟品种大田生育期的比较
由表1可知,各个品种苗床期间的生育期基本一致;各品种团棵期与云烟87(CK1)相比迟1~2 d。进入现蕾期最早的是RGH51,其他品种与云烟87(CK1)、K326(CK2)相比较晚,按时间先后排序依次为G30-10、G30-8。G30-8、G30-10的现蕾明显晚于云烟87(CK1)和K326(CK2),抗早花能力强,可见G30-8、G30-10的营养生长期与其他品种相比更长,有利于有效叶数增加及干物质积累。各品种进入脚叶成熟期、顶叶成熟期均无差异,大田生育期一致,均为125 d。
2.2 不同烤烟品种烟叶植物学性状的比较
RGH51、G30-8、G30-10、云烟87(CK1)、K326(CK2)等各参试品种株型均为塔形,叶形均长圆,叶色均为黄绿。RGH51与K326(CK2)叶厚相比其他品种明显更厚,G30-8、G30-10与云烟87(CK1)相比叶片稍厚。各参试品种田间整齐度均表现为整齐。RGH51、G30-8、G30-10成熟与云烟87(CK1)相比较慢,与K326(CK2)相比差异不明显。RGH51、G30-8、G30-10中期、后期长势旺,具体见表2。
2.3 不同烤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RGH51、G30-8、G30-10 SPAD值低于云烟87(CK1)和K326(CK2)。田间打顶株高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G30-8、G30-10、云烟87(CK1)、K326(CK2)、RGH51,G30-8、G30-10株高明显高于对照,RGH51的株高最矮。有效叶片数G30-10和G30-8较多,分别为21.2片、21片,显著高于云烟87(CK1)的14片和K326(CK2)的14.8片,RGH51有效叶片数为16片。G30-8的茎围较粗,为6.54 cm,G30-10茎围与云烟87(CK1)相比差异不明显。参试品种腰叶长在76.2~84.6 cm,腰叶宽在29.4~34.6 cm,其中,G30-10、RGH51烤烟腰叶长优于云烟87(CK1)和K326(CK2),G30-8低于对照,RGH51、G30-8腰叶宽优于其他品种。各参试品种农艺性状与对照差异比较显著,说明在同样的栽培环境下,烤烟品种的农艺性状受自身因素影响较大,具体见表3。
2.4 不同烤烟品种抗逆性的比较
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K326(CK2)和云烟87(CK1)青枯病发病率较高,RGH51次之,G30-8、G30-10发病率接近,均低于对照。
气候性斑点病发生率方面,发病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依次为K326(CK2)>云烟87(CK1)>G30-10>G30-8>RGH51,云烟87(CK1)、K326(CK2)气候斑较重,RGH51的症状最轻,其他品种气候斑表现较轻。K326(CK2)的普通花叶病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云烟87(CK1),其他品种受害程度均低于对照。
在当年试验生态环境条件下,RGH51、G30-8、G30-10较抗普通花叶病,具体见表4。
2.5 不同烤烟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比较
各参试品种产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G30-8>G30-10>RGH51>K326(CK2)>云烟87(CK1),G30-8的产量最高,云烟87(CK1)产量最低。G30-8的产量比对照组的云烟87(CK1)产量高708.3 kg/hm2,比K326(CK2)产量高539.1 kg/hm2。RGH51、G30-10品种烟叶产量均高于对照云烟87和对照K326。
产值方面,G30-8最高,比对照组的云烟87(CK1)高12 067.8元/hm2,比K326(CK2)高9 602.25元/hm2,其余参试品种产值高于对照品种。
从均价表现来看,各参试品种均价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云烟87(CK1)>K326(CK2)>RGH51>G30-10>G30-8,G30-8均价最低,为28.98元/kg,比云烟87(CK1)少4.16元/kg,比K326(CK2)少2.62元/kg,云烟87(CK1)均价最高,说明烟叶等级结构高。
3 结论与讨论
对各参试品种的田间表现及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种抗逆性等综合评价分析可知,GZ30-8产量最高,产值较高,大田生长势较强,现蕾明显晚于云烟87(CK1)和K326,抗早花能力强,但均价低于对照,烘烤特性较差,烤后原烟外观质量较差。G30-10大田生长势较强,产量较高,与GZ30-8一样现蕾期明显晚于云烟87和K326,抗早花能力强。RGH51烟苗素质较好,田间生长势较强,现蕾期与云烟87相同,产量、产值较高、均价中等,烘烤特性一般,烤后原烟外观质量中等,上部烟特征及占比与云烟87相近,抗病性较强,优于对照云烟87、K326。
综上所述,在参试的3个新品种中,G30-8、G30-10在江西瑞金烟区的适应性较好,值得进一步开展示范推广研究。由于对新品系的烟叶调制技术没有掌握,新品系烤烟均价均低于对照,下一步有必要对3个新品系的烘烤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秀红,喻奇伟,孙光军,等.贵州毕节烟区5个烤烟新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J].中国烟草科学,2021,42(1):7-13.
[2]苏畅涛.贵州省7个不同烤烟品种(系)区域试验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106-109.
[3]李尊强,李慧,郭振楠,等.美引烤烟品种在黑龙江烟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7,7(1):57-62.
[4]范幸龙,赵才能,张莉,等.滇西典型植烟区云烟116烟叶工业适用性评价[J].中国烟草学报,2021,27(6):25-32.
[5]余金龙,陈夏晔,郭婷.桂阳烟区烤烟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9):46-48.
[6]李云霞,罗经仁,肖艳松.郴州烟区烤烟新品种(系)区域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19(12):18-21.
[7]肖和友,朱伟,胡建华,等.邵阳烤烟新品种(系)区域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20(2):11-14.
[8]杨庆根,赖伟华,黄林海,等.自育烤烟新品种(系)产量和质量的对比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6):96-99.
[9]曾昭松,吴才源,邹光进,等.烤烟新品种(系)西南烟区生态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7):44-46.
[10]刘毅,陈仁霄,黄林海,等.云烟105和NC297在江西不同纬度烟区的生态适应性[J].中国烟草科学,2014,35(4):34-40.
[11]苑举民,丁永亮,刘润生,等.赣南烟区浓香型特色烤烟新品种筛选试验[J].2021,48(2):33-40.
[12]程立锐,王元英,蒋彩虹,等.烤烟新品种中烟300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中国烟草科学,2019,40(3):1-7.
[13]戴珏,殷红慧,徐天养,等.烤烟新品种在云南文山的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2021,49(16):26-29.
[14]权文彦,杨树勋,李玉良,等.徽县烤烟新品种适应性研究[J].作物研究,2020,34(1):63-66.
作者简介:丁德盛(1992—),男,汉族,江西赣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烟草育种、栽培、植保、烘烤。